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0069102
赵烈文、左宗棠和汪辉祖是清朝中晚期三位有代表性的幕僚,他们在省、州、县主官幕府工作期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整地见证了大清王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清朝幕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身份特殊、地位特殊、工作特殊、眼光特殊。他们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置身其中,参与其中,对事件的发展未必能够完全左右,却能超然事外,以独到的眼光和思想深刻观察和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走向,甚至精准预测事情的结果。
本书讲述的就是赵烈文、左宗棠和汪辉祖三人从幕期间亲身感受清朝由盛转衰,动乱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时局、政事、军情,特别是有关湘军集团、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大清帝国走向衰亡的历史。
读过此书之后,相信读者会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晚清社会确实已经高度腐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通过讲述赵烈文、左宗棠和汪辉祖幕僚生涯,揭示他们亲身感受的清帝国由盛转衰,动乱和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腐败的官场作风如何慢慢侵蚀社会健康肌体,终导致清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崩溃。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整地见证了大清王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赵烈文是如何发出这一石破天惊预言的?
1、赵烈文家世及学习经历
2、次进入曾国藩幕府,两人差点失之交臂
3、第二次进入曾国藩幕府,“见面礼”是一份“识解闳远”的万言书
4、肩负特殊使命去上海
5、被临时安排到曾国荃身边帮忙
6、曾国荃的秘书和参谋不好当
7、曾国荃的错误却记到了赵烈文账上
8、赵烈文也给曾国荃惹过祸
9、归根结蒂还是多上了奏折
10、曾国荃功成身退,与赵烈文和好如初
11、需要曾国藩尽快做出决断的几件大事
12、曾国藩要赵烈文写信做曾国荃的思想工作
13、赵烈文识破了清政府的调虎离山计
14、赵烈文再次离开曾国藩,并拜他为师
15、赵烈文对曾国藩也有看法
16、第三次进入曾国藩幕府,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17、石破天惊的预言: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
18、清王朝不仅“大势”已去,而且“气数”将尽
19、历史惊人准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
20、曾国藩既是清王朝的拯救者,又是这个王朝的主要掘墓人
21、曾国藩自食其果
22、天下虽大,却没有曾国藩容脚的地方
23、赵烈文为什么不劝曾国藩做皇帝?
24、逼赵烈文出去做官
25、奏调直隶任职
26、坚决不跑官要官
27、拒绝曾国藩的特殊照顾
28、赵烈文的官位终还是曾国藩暗中运作得来的
29、称病辞官回乡
“良幕”怎么是“劣幕”——左宗棠的成功是清朝政治的失败
1、年轻时就有不同凡响的见识和追求
2、师友渊源
3、秉烛夜话
4、次出山佐幕:“斯人不出,奈苍生何”
5、小试牛刀,初露锋芒
6、倡议建立湘军
7、协助张亮基收拾湖北烂摊子
8、第二次进入湖南幕府:“不得已勉为一行”
9、湖南是“幕友当权,捐班用命”
10、稳住湖南官场大局,保护刚刚诞生的湘军。
11、“内清四境,外援五省”
12、“通绅民之气”
13、声名鹊起
14、左宗棠并不是全才
15、“忘(王)八蛋,滚出去!”
16、左宗棠与文格的恩怨和满汉矛盾
17、“良幕”怎么是“劣幕”
18、“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
19、从幕后走上前台
20、左宗棠没有没自立门户之意
21、志在平吴,不在入蜀
22、因祸得福,否极泰来
23、左、樊之争的后续故事
劣币驱逐良币——汪辉祖独善其身无力回天
1、尊严要比金钱重
2、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
3、严是爱,宽是害
4、哪怕轻微的肯定和赞扬,对好学上进的年轻人都是巨大的鼓舞
5、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
6、初生牛犊不怕虎
7、此君“甚有胆识”
8、合则留,不合则去
9、舍律引礼息争讼
10、一年几得好时光
11、遇上一位好领导是青年人的莫大幸运
12、领导的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
13、“此批得体!此批得体!”
14、非分之财得之是祸
15、结束在江苏的幕友生涯
16、“治刑名者,奈何不慎?”
17、“立志作举业文字,不敢懈”
18、引经据典决疑案
19、判案工作要坚持“爱民”和“省事”原则
20、在儒家经典面前,法律是一根可以灵活应用的橡皮筋
21、一帙《无为教经》差点害死九个信佛的人
22、不可轻信别人整理好的口供材料
23、官员政绩怎能大于人命
24、让信奉种肥田不如告瘦状的人彻底死心
25、不要轻易引用成案判案
26、汪辉祖也有封建卫道士思想
27、好幕友十分难得
28、吏治腐败是社会风气败坏的根源
29、汪辉祖何以成了香饽饽?
30、共事不成情义在
31、诗书根底深的巨大威力
32、“首欲回时先废书”
33、轰动一时的方骨案
34、莫名其妙的逼嫁案
35、上梁不正下梁歪
36、领导要管好自己身边人
37、劣币终驱逐良币
38、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幕
附录:刑名师爷是司法秘书而不是法官
17、石破天惊的预言: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天黑后,曾国藩到赵烈文处聊天,忧心忡忡地说:“听京城里来人说,那里的形势非常不好,明火执仗的抢劫案经常发生,大街小巷乞丐成群,有的妇女赤身祼体,连条裤子都买不起。民穷财尽到这种地步,恐怕要发生不同于往常的大灾祸,该怎么办呢?”赵烈文回答说:“天下平安和大一统局面已经维持很久了,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不过皇帝的权威向来很重,现在社会风气未开,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先烂掉,还不至于迅速出现土崩瓦解的局面。按照烈文推测,将来发生的祸患,一定是中央政府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大概不出五十年,这种灾祸就会发生。”
听了赵烈文这番石破天惊的谈话,曾国藩立刻眉头紧锁,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显然,他不完全同意赵烈文的观点,认为清王朝不可能完全被推翻,顶多发生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的政权南迁后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的局面。对此,赵烈文明确回答说:“恐怕是直接玩完。本朝未必能效仿得了晋、宋两朝,南迁后偏安一隅。”他认为清政府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后还能苟延残喘百余年,恐将彻底灭亡。
赵烈文虽然回答得十分坚定,但曾国藩还是不能完全认同他的说法:“本朝皇上的德行还是比较正派的,或许不会落到这种境地。”赵烈文立即回答道:“皇上的德行诚然不错,但国势隆盛之时,得到的回报已经很厚了。清朝开国的时候,创业也太容易了,诛戮之气也太重了,得到天下也太取巧了。天道虽然很难预知,但善恶是无法互相掩盖的,后面这些皇帝的所谓德泽,已经抵消不了以前的负面影响了。”
赵烈文的回答确实非常坦率,他实际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明朝灭亡后,清军因吴三桂冲冠一怒大开城门而入关,所以“创业太易”、“有天下者太巧”;入关后为震慑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汉人而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诛戮太重”。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残暴性这两点,决定了它的统治缺乏道德“合法性”。而清王朝后来的君王(如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君德”固然比较“纯正”,但善与恶并不能相互掩盖和弥补。何况“天道”已经给了清王朝十分丰厚的回报,给他们带来过文治武功远超前人的“康乾盛世”,因此这些后来君王们的“德泽”,既不能抵消清王朝开国时的惨无人道,也不能成为后继者享用不尽的政治老本和天然倚靠,更不足以补偿其统治合法性的严重匮缺。
赵烈文这么一说,曾国藩才真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预感到了清王朝正面临灭顶之灾。他没有继续反驳,而是在沉默良久之后表示了默认,于是颇为无奈地说:“我日夜希望自己快点死掉,不愿意看到王朝覆灭的悲剧发生,你不要认为我是在开玩笑。”
为了安慰曾国藩,赵烈文说:“老师虽然很会开玩笑,但以您的身份,怎么会在这种严肃的事情上开玩笑呢?然而生死都是命中注定,不是想死就能死,也不是想活就能活的。何况老师也应该为黎民百姓着想,有老师在一天,百姓就会苟延一天,您身系天下安危,怎么忍心丢下百姓不管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