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981598
★从晚清到改革开放,中国经历的阵痛与迷茫
★大胆解剖中国近现代史各重大历史事件,并深入分析其成因与发展脉络
★本书关键词:晚清崩塌、民国短命、全国解放、文革浩劫、改革弊病
★本书行文通俗流畅,语言风格诙谐幽默,引经据典五花八门,思想表述点到为止,
既有深入的剖析,又有精准的预测,虽为学术,但读来却能让人心情愉悦,发人深省。
细品一下一百七十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我们会发现,她远不如古代中国走得那样四平八稳、雍容华贵。比较而言,近现代中国史的脚步明显地凌乱了,少了按部就班,少了气定神闲,而多了期盼、挣扎、反思与比较。韩愈《赠张籍》中有两句诗,“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以此来形容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本书从清末讲起,历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国民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与成功。同样的历史,却有不一样的眼光,明是考古,实为察今,看似历史,实为政治,然而通览全书却又是另两个字——规律,中国人追寻中国梦的历史为何只能跄踉前行的规律。
序
章大黑暗日增沉重/ 001
历史在这里转弯 / 002
走向堕落的八旗 / 012
腐败的满清官僚 / 017
好欺负的晚清政府 / 025
第二章天国王朝的覆灭 / 035
清朝的“三农问题” / 036
走上神坛的洪秀全 / 041
敌人都是自己划出来的 / 048
千万不要得罪知识分子 / 053
得志的阿Q
/ 060
第三章师夷长技以制夷 / 066
开眼看世界
/ 067
可恶的李泰国 / 070
道不同的洋务派 / 074
当火车来到中国 / 082
洋务运动留下了什么 / 090
第四章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 098
康有为其人
/ 099
孔子的作用
/ 107
老大的权力
/ 116
改革者的下场 /125
第五章自己打倒自己的国民党 / 134
短命的国民政府 / 135
张灵甫的悲剧 / 142
“买来”的政权 / 149
服务还是夺取 / 158
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与成功 / 171
不断成熟的人类梦想 / 172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发现” / 180
中国出了个 / 187
把“硬石”抬高一点 / 194
第七章走进新时代 / 202
打土豪分田地 / 203
中国的土地国有化浪潮 / 210
激情燃烧的岁月 / 222
向着风车的战斗 / 232
第八章三十年的巨变 / 242
发展是硬道理 / 243
骄人的成就
/ 256
发展后的新问题 / 265
新时代的新要求 / 282
一切因需要而产生 / 289
后记 / 291
序
(一) 读史
读史有三重境界。
重:了解。
读史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乐趣,可以知道“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怎么生的,也可以知道“春秋霸主”齐桓公是怎么死的,可以知道杨玉环是多么美,也可以知道钟无艳是多么丑。
此中读史有如幼儿识字,记住了,知道了,为娱乐,为充实。
第二重,明白。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常常处于各种“道理”的教化之中,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他明白人生道理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过程。
从小,我们就被一个个精典的历史故事熏陶着:读《孔融让梨》让我们知道了要谦让,读《华盛顿与樱桃树》让我们知道了要诚实。我们被感染着,被教育着,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却很少思考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
我们熟悉的历史大多是由故事组成的,但历史却不仅仅是故事。故事是因结论而存在的,它告诉了我们价值选择的方向,却没有告诉我们现实社会的行为选择。读史可以让我们剥掉抽象出来的逻辑关系,明白真正的人生道理。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吗?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吗?工人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吗?农民的思想是僵化的吗?只有在真实的历史中,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重,把握。
中国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我们为什么没有走到美国的行列里去?我们为什么搞了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政治老师”,许多学生问我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只能告诉他们:只有站在生物进化史上,我们才能搞清楚为什么人没有尾巴。同样,只有站在晚清以来的中国奋斗史上,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历史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各种因素综合的必然结论;我们看到的和反思的一切,都只是历史逻辑中的一个链条。我们为什么走到了这里?只能从历史中去找到答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问题?也只能从历史中去找到答案。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就是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的。
(二) 踉跄而行
政治老师告诉我们,人类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真实的历史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算式的推演过程吗?历史是人的历史,它必然蕴含着人的主观意志而成为人类主动的行为选择,因此,它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动性的。因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切观念,必然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或者是方向,或者是进度。
真实历史道路的选择,强势者(集团或个人)的主观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细想起来,它又是强势者随心所欲的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是这条路走得如何,却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晚年的乾隆,努力保持着“天朝上国”表面的尊严,然则几代君主的努力,终还是无力挽回江河日下的败局。
一个考了四次秀才都没有成功的“天王”,扯起了反孔的大旗,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然而只走了十四年的“光辉”历程。
一个怀才不遇的“神童”,从改造孔子起步,七次上书,终见皇帝龙颜,轰轰烈烈的维新,杀了六人,关了两人,剩下自己在舒适的“考察”和奢侈的晚年生活中忧国忧民。
相比于前二者,真正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可能就算那帮子“道不同”的洋务派,富国强军的根本目的却导致了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和西方民主思潮的涌入,推动了中央集权专制的结束。
十六年的混战,中国国民党终于实现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然而二十二年后,中国共产党却终夺取了国家政权。
中国共产党对这个社会有着绝美的设想,对中国未来发展有着良好的期望,并且也热切地希望那一天尽快到来,但是,历史同样并不随心所欲,我们一直在各种艰难曲折中摸爬滚打。
新中国的建设,止步过,后退过,彷徨过,徘徊过,然而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汽车超过九千万辆,“神舟”问天,航母下水,英国内阁学习十七大报告,印度总理要求“人人捧读”总理讲话。
细品一下一百七十四(1840—2014)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我们会发现,她远不如古代中国走得那样四平八稳、雍荣华贵。比较而言,近现代中国史的脚步明显地凌乱了,少了按部就班,少了气定神闲,而多了期盼、挣扎、反思与比较。韩愈《赠张籍》中有两句诗,“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以此来形容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现代中国,是否已经越过“门限”,再无羁绊,平稳而安全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呢?
好像事情并不能让我们简单地乐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策略,以效率优先的市场化改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持续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不断恶化的居住环境,日益彰显的能源危机,而这些东西不仅仅只是使我们不幸福,更大程度上它阻碍了中国进一步的发展。
昂首挺胸的社会主义中国,又一次被“绊”住了,如何越过这一“门限”?目标已经明确,方法已经找到,但能否随心所欲,那就要看各种因素的“态度”了。
(三) 讲点“政治道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授业”好像是专业课老师的事了,而政治老师只剩下两件事可做:传道与解惑。然而,在弥散着物质、功利气味的现代中国,政治老师的这两件事因为与“业”关联不大,所以也就站到角落上去了。
政治老师的“道理”,都是从大处着眼的,因为政治本身就是“众人之事”。因其大,所以它并不产生于听众个人的主观需要;因其大,所以有距离感和压迫感。也正因为如此,听政治老师讲课是一个让人乏味的事情。但是,政治之道理又是一个不得不讲的东西,因为它是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历史的需要,因此,也是个人的理性需要和长远需要。我们说,政治老师之责任,就是要实现社会整体价值导向与学生的个体价值选择之间的无缝链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当政治老师十五年了,听各种各样的政治道理也有三十年了,然而难以改变的是政治的那副严肃而令人敬畏的脸。是政治道理本身的问题,还是讲道理的话语方式问题?我看更多的是后者造成的吧。
写这么个东西,看似历史,可能难以摆脱政治老师的职业本性,以求在讲历史的过程中,去总结一点政治的道理。为了使读者能看得下去,本书采用了以下处理方式:把学术通俗化,把道理知识化,把政治趣味化,把历史人性化;不赞美,不指责,避免空洞的说教,避免单纯理论论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俗人的心态去分析,去认同,用常人的逻辑去推理,去论证。
洪秀全也是喜欢讲道理的,但“即在贼中之人,闻之亦不复信也”。那我说的东西你信不信,看了之后才有发言权。所以,抓紧看正文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