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6475423
编辑推荐
一个是胜利者,在向着定都之地进发,抬眼望去,只见满眼春光人春色;一个是失败者,正向着落荒之处靠近,叹息之中,但悲海天茫茫心茫茫。
内容简介
*与蒋介石之间的交手、和谈、角逐与对决,构成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国共之争,也牵动了半上世纪以来两岸政治舞台上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撤离前的争夺
1.双清别墅,毛泽东议论起严惩蒋介石
2.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不相信李宗仁的打算
3.蒋介石回天无力,气得吐血
4.领袖们的目光由地面转向天空
5.蒋介石先劫财再逃命
6.人才争夺与人心向背
第二章 各自“一边倒”
1.毛泽东决意“倒向”苏联
2.美国打算废蒋立陈
3.毛泽东忙于开国大典,蒋介石“避寿”阿里山
4.司徒雷登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5.蒋介石静观“白皮书
6.在大洋彼岸,白宫也在谈论蒋介石与毛泽东
7.毛泽东派大使,蒋介石派特务
第三章 金门!金门!
1.毛泽东设想:新政协里要有蒋介石的“嫡系”才好
2.蒋介石听到的都是“背叛”消息
3.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时,蒋介石在哪里?
4.两个当事者竟是表兄弟
5.胜利之师受挫金门
第四章 胜者与败者的“小步舞曲
1.失败与胜利使蒋介石与毛泽东都很警觉
2.毛泽东深感没有海军、空军不行
3.争夺海南岛,蒋介石又输一招
4.蒋介石决定“以退为守”,死保台湾
5.蒋经国为父分忧,派出秘使回大陆
第五章 援助者内幕
1.战争爆发的那一天
2.蒋介石出兵朝鲜的请求被艾奇逊否决
3.麦克阿瑟背着总统去见蒋介石,并下了赌注
4.毛泽东只好放下台湾,去援朝鲜
5.美国屡拒台湾出兵的深层原因
6.北面停火,毛泽东重提“解放台湾”
第六章 炮震台湾岛
1.毛泽东再度提起“解放台湾”,并开始炮击金门
2.蒋介石逼着杜勒斯就范
3.艾森豪威尔要蒋介石放弃大陈等岛
4.中美之间开始了大使级会谈
第七章 和缓的风
1.毛泽东多次呼吁与蒋介石第三次国共合作
2.蒋介石决不容忍“亲美派”拆台
3.章士钊携中共给蒋介石的信,飞赴香港
4.蒋介石派往大陆的和谈密使搁浅在香港
第八章 毛泽东“搭救”蒋介石
1.毛泽东推迟炮击时间
2.毛泽东极不满意赫鲁晓夫的打算
3.毛泽东坐镇北戴河,林彪建议跟美国通个气
4.蒋介石侥幸躲过金门炮战
5.美国总统已被炮击弄糊涂了
6.毛泽东奇特的“隔日打炮”政策
7.谁泄露了炮击消息?
8.杜勒斯访台,骂了共产党,耍了蒋介石
第九章 与活佛对话
1.毛泽东在苏联发出进军西藏的命令
2.蒋介石空议西藏问题
3.毛泽东强调进藏对个人无所谓好处
4.张国华拜会达赖喇嘛
5.两活佛走进中南海,达赖突然要见毛泽东
6.西藏局势恶变,毛泽东坐镇武汉
7.美国总要插手,蒋介石总是幸灾乐祸
第十章 多事之秋
1.蒋介石坐上美航空母舰,派遣“游击队”
2.毛泽东考虑释放战犯
3.蒋介石制定“国光计划
4.周恩来让王炳南探知美国的态度
5.“水鬼”和“飞贼”全部落网,毛泽东接见英雄
第十一章 “秘使”在行动
1.蒋介石拍板,苏联“秘使”首赴台湾
2.中苏决裂的由来,毛泽东准备打仗
3.蒋介石躲在幕后,关注着“秘使”的一举一动
4.珍宝岛事件。柯西金打给毛泽东的热线电话被挂断
5.苏“秘使”与台“新闻局长”再晤维也纳
6.在苏联企图打击中国前,尼克松巧透机密
7.搭线人路易斯失约
8.勃列日涅夫的手终于没敢揿动核按钮
第十二章 恩怨未尽。昔人已逝
1.毛泽东让斯诺捎话给尼克松
2.蒋经国在美遇刺,蒋介石再谋与苏合作
3.蒋介石痛惜没有与林彪建立内线
4.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
5.蒋介石先期退出联合国,以保面子
6.毛泽东与尼克松关于改变世界的对话
7.蒋介石死了,他的时代结束了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第一章 撤离前的争夺
1.双清别墅,毛泽东议论起严惩蒋介石
2.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不相信李宗仁的打算
3.蒋介石回天无力,气得吐血
4.领袖们的目光由地面转向天空
5.蒋介石先劫财再逃命
6.人才争夺与人心向背
第二章 各自“一边倒”
1.毛泽东决意“倒向”苏联
2.美国打算废蒋立陈
3.毛泽东忙于开国大典,蒋介石“避寿”阿里山
4.司徒雷登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5.蒋介石静观“白皮书
6.在大洋彼岸,白宫也在谈论蒋介石与毛泽东
7.毛泽东派大使,蒋介石派特务
第三章 金门!金门!
1.毛泽东设想:新政协里要有蒋介石的“嫡系”才好
2.蒋介石听到的都是“背叛”消息
3.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时,蒋介石在哪里?
4.两个当事者竟是表兄弟
5.胜利之师受挫金门
第四章 胜者与败者的“小步舞曲
1.失败与胜利使蒋介石与毛泽东都很警觉
2.毛泽东深感没有海军、空军不行
3.争夺海南岛,蒋介石又输一招
4.蒋介石决定“以退为守”,死保台湾
5.蒋经国为父分忧,派出秘使回大陆
第五章 援助者内幕
1.战争爆发的那一天
2.蒋介石出兵朝鲜的请求被艾奇逊否决
3.麦克阿瑟背着总统去见蒋介石,并下了赌注
4.毛泽东只好放下台湾,去援朝鲜
5.美国屡拒台湾出兵的深层原因
6.北面停火,毛泽东重提“解放台湾”
第六章 炮震台湾岛
1.毛泽东再度提起“解放台湾”,并开始炮击金门
2.蒋介石逼着杜勒斯就范
3.艾森豪威尔要蒋介石放弃大陈等岛
4.中美之间开始了大使级会谈
第七章 和缓的风
1.毛泽东多次呼吁与蒋介石第三次国共合作
2.蒋介石决不容忍“亲美派”拆台
3.章士钊携中共给蒋介石的信,飞赴香港
4.蒋介石派往大陆的和谈密使搁浅在香港
第八章 毛泽东“搭救”蒋介石
1.毛泽东推迟炮击时间
2.毛泽东极不满意赫鲁晓夫的打算
3.毛泽东坐镇北戴河,林彪建议跟美国通个气
4.蒋介石侥幸躲过金门炮战
5.美国总统已被炮击弄糊涂了
6.毛泽东奇特的“隔日打炮”政策
7.谁泄露了炮击消息?
8.杜勒斯访台,骂了共产党,耍了蒋介石
第九章 与活佛对话
1.毛泽东在苏联发出进军西藏的命令
2.蒋介石空议西藏问题
3.毛泽东强调进藏对个人无所谓好处
4.张国华拜会达赖喇嘛
5.两活佛走进中南海,达赖突然要见毛泽东
6.西藏局势恶变,毛泽东坐镇武汉
7.美国总要插手,蒋介石总是幸灾乐祸
第十章 多事之秋
1.蒋介石坐上美航空母舰,派遣“游击队”
2.毛泽东考虑释放战犯
3.蒋介石制定“国光计划
4.周恩来让王炳南探知美国的态度
5.“水鬼”和“飞贼”全部落网,毛泽东接见英雄
第十一章 “秘使”在行动
1.蒋介石拍板,苏联“秘使”首赴台湾
2.中苏决裂的由来,毛泽东准备打仗
3.蒋介石躲在幕后,关注着“秘使”的一举一动
4.珍宝岛事件。柯西金打给毛泽东的热线电话被挂断
5.苏“秘使”与台“新闻局长”再晤维也纳
6.在苏联企图打击中国前,尼克松巧透机密
7.搭线人路易斯失约
8.勃列日涅夫的手终于没敢揿动核按钮
第十二章 恩怨未尽。昔人已逝
1.毛泽东让斯诺捎话给尼克松
2.蒋经国在美遇刺,蒋介石再谋与苏合作
3.蒋介石痛惜没有与林彪建立内线
4.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
5.蒋介石先期退出联合国,以保面子
6.毛泽东与尼克松关于改变世界的对话
7.蒋介石死了,他的时代结束了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在线试读
第一章 撤离前的争夺
1.双清别墅,毛泽东议论起严惩蒋介石
1949年开春的北平,正经历着一个不平常的日子。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开进了这座充满中华民族历史感和文化氛围的古城。毛泽东欣赏北平的建筑和历史,但不想做“皇帝”,不愿住进皇帝住过的红墙黄瓦紫禁城。但即使住在山涧丛林的香山双清别墅,这位还保留着许多农民习惯的共产党领袖,仍觉不如延安的窑洞住着舒心,再加上进城后的兴奋,回想一个旧时代即将结束,新时代即将开始,前几个晚上他总是失眠。
双清别墅——坐落在北平市中心约40里外的香山南麓,是一座叠石环抱的庭院,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由于这里有两股清泉从院子西面高坡上的山石中喷涌而出,水极晶莹,清代乾隆皇帝在山泉旁的石崖上题了“双清”二字,由此得名。1917年直隶(今河北省)水灾,督办熊希龄在香山创办慈幼局,在此修了一座别墅,称为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淡雅幽静,院内山、水、树、石顺其自然,甘冽的泉水汇聚一池,清澈透底。池边有亭,亭后有屋,因材借景,秀丽非凡,被人们称为香山之“园中园”。
3月25日住进双清别墅的“不速之客”,无心观景。此时正是革命处于伟大的转折时期。毛泽东来到香山之后,4月4日发表了《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重要文章。这一天,习惯于夜间工作的中共领袖们,在百姓掌灯时分,都聚集到北房正中的会客厅,纵谈国事。全国胜利在即,这些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领袖人物,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时候,个个脸上都有了喜悦的光彩。
北平的早春,尤其是早晚,还是很凉。领袖们围成一圈,喝着滚烫的热茶,毛泽东、刘少奇则不停地吸着烟。有关和谈的事,毛泽东照例让周恩来先说一说。
周恩来发言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李宗仁已经伸出了和平触角,刘仲容、黄启汉先后来过北平与我们接触,看来桂系讲和的心情很迫切。”
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一直有病在身,但他自己并不在意,仍旧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建国大业。他的见解往往深入一层:“李宗仁和蒋介石各打各的算盘,他们的关系已经紧张到有你无我的地步。由于实权仍握在蒋介石手里,所以即使李宗仁真的想和怕也和不了。”
毛泽东则认为:“谈还是要谈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就是现在快要胜利了,和平的旗帜也不能放下,我们不能给国民党任何口实。再说,我们也需要这段时间嘛。我们还没有做好渡江的准备,这段时间正好唱一台和谈戏么。此外,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蒋桂之间的裂痕,敌人的分化对我们总是有利的。”
总司令朱德则比较重视军事:“有一个问题要警惕,不能让蒋介石利用谈判拖延时间,我们渡江的时间最晚不能超过4月底。4月底以后江水暴涨,江面将大大增宽,会给我们过江的部队增加伤亡。如果躲开洪水,又是秋后了,蒋介石就有了喘息之机。蒋介石正抓紧编练新的兵团,他的目标是三个月内再武装200万军队。那样一来,将增加我们解放全中国的困难,战争不知要延长多久了。”
刘少奇赞成朱德的说法:“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朱老总一语道破蒋介石和谈的根本目的所在。”
五大书记中最富浪漫色彩的当属毛泽东。任何重大事件都可能被他一笑了之,而有时一些细小问题又可能被他开玩笑地说成大事。他了解宽厚的朱老总,对他说笑也多:“有我们英明的朱老总在,我们当然不会上蒋介石的当。那么我们定个最后期限,比如,4月中旬,怎么样?”
周恩来点头:“可以。具体限定的日期暂不定死,视谈判情况而定,但是不能拖过4月下旬。”
毛泽东一个手势,算是拍板:“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打嘴皮子仗,还是恩来担当,再加上中央其他几位同志。”他又征求朱德的意见:“关于渡江,总司令你是怎样估计的?”
朱德缓缓说道:“经过三大战役,蒋军基干力量丧失,守备长江的兵力就显得严重不足。江防线长达2000余里,还需必要的纵深配备,这需要大量兵力,蒋介石到哪弄这么多兵去?由于兵力不敷分配,再加上南岸交通困难,纵深配备的兵力不易发挥作用,所以蒋军的主要兵力直接配备于长江沿岸,目前我们掌握的情报也证实了这点。这样,蒋军漫长的江防线就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一处被斩断,则全线崩溃。它的江防舰队,由于北岸掌握在我军手中,很容易遭到我军炮火的袭击,也不易发挥作用。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嘛,蒋介石发动的反人民独裁内战败局已定,士气空前低落,所以他要守住长江,搞个南北朝是难上难哕。”
毛泽东笑呵呵地说:“总司令很乐观,他说长江我们一定可以过得!”
朱德也说得随便:“你不要光听好听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小哩,长江自古天险,史称天堑,小看不得。我军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渡江登陆器材,甚至连帆船也没有,短时间内征集这么多船,再加上运输,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另外,我们的战士,大部分是北方人,不熟悉水上作战,短时间内掌握渡江技术和战术,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毛泽东很快联想到一个典故:“《南史·孔范传》说,‘长江天堑,自古限隔。赤壁之战,曹操丧师83万,片甲不归。’我们的对手,大概还做着赤壁之战的美梦哩。曹操大败,一是北兵不善水战;二是不习惯南方潮湿天气,瘟病流行;三是中了反问计,杀了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四是上了庞统大当,把船只钉在一起,无法机动;五是中了苦肉计,黄盖带了一片大火。曹操干了这一连串的蠢事,焉有不败之理?这五条,前两条对我们还是一个现实问题,虽然过去了1700年,我们还是使用曹操那个时代的木船。想当年,曹操在巢湖练水军,横槊赋诗,不可一世。巧得很,我们也在巢湖练兵,但是我们决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虽然我们的渡船工具和曹操时代相比进步不大,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
……
1.双清别墅,毛泽东议论起严惩蒋介石
1949年开春的北平,正经历着一个不平常的日子。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开进了这座充满中华民族历史感和文化氛围的古城。毛泽东欣赏北平的建筑和历史,但不想做“皇帝”,不愿住进皇帝住过的红墙黄瓦紫禁城。但即使住在山涧丛林的香山双清别墅,这位还保留着许多农民习惯的共产党领袖,仍觉不如延安的窑洞住着舒心,再加上进城后的兴奋,回想一个旧时代即将结束,新时代即将开始,前几个晚上他总是失眠。
双清别墅——坐落在北平市中心约40里外的香山南麓,是一座叠石环抱的庭院,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由于这里有两股清泉从院子西面高坡上的山石中喷涌而出,水极晶莹,清代乾隆皇帝在山泉旁的石崖上题了“双清”二字,由此得名。1917年直隶(今河北省)水灾,督办熊希龄在香山创办慈幼局,在此修了一座别墅,称为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淡雅幽静,院内山、水、树、石顺其自然,甘冽的泉水汇聚一池,清澈透底。池边有亭,亭后有屋,因材借景,秀丽非凡,被人们称为香山之“园中园”。
3月25日住进双清别墅的“不速之客”,无心观景。此时正是革命处于伟大的转折时期。毛泽东来到香山之后,4月4日发表了《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重要文章。这一天,习惯于夜间工作的中共领袖们,在百姓掌灯时分,都聚集到北房正中的会客厅,纵谈国事。全国胜利在即,这些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领袖人物,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时候,个个脸上都有了喜悦的光彩。
北平的早春,尤其是早晚,还是很凉。领袖们围成一圈,喝着滚烫的热茶,毛泽东、刘少奇则不停地吸着烟。有关和谈的事,毛泽东照例让周恩来先说一说。
周恩来发言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李宗仁已经伸出了和平触角,刘仲容、黄启汉先后来过北平与我们接触,看来桂系讲和的心情很迫切。”
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一直有病在身,但他自己并不在意,仍旧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建国大业。他的见解往往深入一层:“李宗仁和蒋介石各打各的算盘,他们的关系已经紧张到有你无我的地步。由于实权仍握在蒋介石手里,所以即使李宗仁真的想和怕也和不了。”
毛泽东则认为:“谈还是要谈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就是现在快要胜利了,和平的旗帜也不能放下,我们不能给国民党任何口实。再说,我们也需要这段时间嘛。我们还没有做好渡江的准备,这段时间正好唱一台和谈戏么。此外,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蒋桂之间的裂痕,敌人的分化对我们总是有利的。”
总司令朱德则比较重视军事:“有一个问题要警惕,不能让蒋介石利用谈判拖延时间,我们渡江的时间最晚不能超过4月底。4月底以后江水暴涨,江面将大大增宽,会给我们过江的部队增加伤亡。如果躲开洪水,又是秋后了,蒋介石就有了喘息之机。蒋介石正抓紧编练新的兵团,他的目标是三个月内再武装200万军队。那样一来,将增加我们解放全中国的困难,战争不知要延长多久了。”
刘少奇赞成朱德的说法:“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朱老总一语道破蒋介石和谈的根本目的所在。”
五大书记中最富浪漫色彩的当属毛泽东。任何重大事件都可能被他一笑了之,而有时一些细小问题又可能被他开玩笑地说成大事。他了解宽厚的朱老总,对他说笑也多:“有我们英明的朱老总在,我们当然不会上蒋介石的当。那么我们定个最后期限,比如,4月中旬,怎么样?”
周恩来点头:“可以。具体限定的日期暂不定死,视谈判情况而定,但是不能拖过4月下旬。”
毛泽东一个手势,算是拍板:“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打嘴皮子仗,还是恩来担当,再加上中央其他几位同志。”他又征求朱德的意见:“关于渡江,总司令你是怎样估计的?”
朱德缓缓说道:“经过三大战役,蒋军基干力量丧失,守备长江的兵力就显得严重不足。江防线长达2000余里,还需必要的纵深配备,这需要大量兵力,蒋介石到哪弄这么多兵去?由于兵力不敷分配,再加上南岸交通困难,纵深配备的兵力不易发挥作用,所以蒋军的主要兵力直接配备于长江沿岸,目前我们掌握的情报也证实了这点。这样,蒋军漫长的江防线就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一处被斩断,则全线崩溃。它的江防舰队,由于北岸掌握在我军手中,很容易遭到我军炮火的袭击,也不易发挥作用。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嘛,蒋介石发动的反人民独裁内战败局已定,士气空前低落,所以他要守住长江,搞个南北朝是难上难哕。”
毛泽东笑呵呵地说:“总司令很乐观,他说长江我们一定可以过得!”
朱德也说得随便:“你不要光听好听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小哩,长江自古天险,史称天堑,小看不得。我军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渡江登陆器材,甚至连帆船也没有,短时间内征集这么多船,再加上运输,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另外,我们的战士,大部分是北方人,不熟悉水上作战,短时间内掌握渡江技术和战术,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毛泽东很快联想到一个典故:“《南史·孔范传》说,‘长江天堑,自古限隔。赤壁之战,曹操丧师83万,片甲不归。’我们的对手,大概还做着赤壁之战的美梦哩。曹操大败,一是北兵不善水战;二是不习惯南方潮湿天气,瘟病流行;三是中了反问计,杀了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四是上了庞统大当,把船只钉在一起,无法机动;五是中了苦肉计,黄盖带了一片大火。曹操干了这一连串的蠢事,焉有不败之理?这五条,前两条对我们还是一个现实问题,虽然过去了1700年,我们还是使用曹操那个时代的木船。想当年,曹操在巢湖练水军,横槊赋诗,不可一世。巧得很,我们也在巢湖练兵,但是我们决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虽然我们的渡船工具和曹操时代相比进步不大,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