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60123
亨利-伊雷内·马鲁所著《古典教育史》出版于1948年,为20世纪法国古典学zui杰出的成果之一。本书从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和艺术史诸角度出发,全面地梳理了从荷马至中世纪早期为止古代西方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文教政制,其史料宏富,持论公允,又处处可见现代人文主义者的睿见卓识,完美地呈现出历史与思想、古典和现代、伦理与审美之间原发性的张力。本卷为罗马卷,全面介绍了罗马有文史记载以来的教育状况、对希腊文化的传承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部分
罗马和古典教育
第一章
罗马的古代教育 / 3
第二章
罗马对希腊教育的接受 / 27
第三章
语言问题:希腊语和拉丁语 / 55
第四章
罗马学校:初等教育 / 82
第五章
罗马学校:中等教育 / 101
第六章
罗马学校:高等教育 / 122
第七章
罗马的教育使命 / 138
第八章
罗马国家及教育 / 154
第九章
基督教与古典教育 / 187
第十章
中世纪基督教学校的出现 / 217
结语:古代学校的终结 / 237
译后记 / 258
和希腊化时代的古典教育相比,罗马教育究竟体现出多少细微的差别,又增添了怎样的润色,这都无关于它真正的历史意义,因为这种意义仅仅在于它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对前者的传播。
罗马的伟大
现代的历史学家并不总能公正地评价罗马的丰功伟绩。作为浪漫主义的后裔(对浪漫主义者来讲,至高的或曰唯一的价值就是独创性,即绝对的创造),他们在罗马文明中看到的只是希腊文明的一种衰退的变种,而后者才是唯一具有独创性的文明。
不必再去纠缠这种观点的褊狭之处了。要知道,苛刻的纯粹主义者同样也不欣赏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只因它犯下了两桩罪过:一方面,它与公元前6世纪、5世纪和4世纪的古典时代的希腊文明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又太忠实于它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从本质上讲,人们指责希腊化时代文明的地方,还是它亦步亦趋的古典主义,它未能清扫上一个时代的遗产并开创新的道路)。
为了替如此诛心的指责开脱,罗马的辩护士们不免去极力寻找拉丁文明的独创性,然而这种努力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这个幽灵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或者说它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表面差异罢了。必须承认真理在别处:罗马要扮演的历史角色不是创造一个新的文明,而是使征服了自己的希腊化时代的文明从此深深地植根于地中海世界。
作为文明传播者的罗马
从政治的角度讲,罗马的使命曾经是“使四海归一”, 把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聚集在同一个共同体之中。在众多的见证中,我们来听听爱奥尼亚贵族的代言人埃里乌斯·亚里斯提德斯对安敦尼·庇护(Antonin le Pieux)皇帝说过的一段赞颂罗马盛世和平的激情洋溢的话吧:当整个世界已化为一个巨大的合唱团,跟随着罗马国家的指挥棒,不敢发出一丝杂音时,
“就像是岩洞中一个挨一个紧贴在石头上的蝙蝠,所有的人都悬挂在罗马的上空,害怕自己摔落下来”。
然而评价一个共同体,其依据应该是铸就这个团体的价值理念。罗马帝国的理想并不局限于纯粹的政治价值,公正、秩序与和平对它而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们只是让人民得以安全、富足和闲适地生活的手段。说到底,人应该活得幸福,而这种幸福,在希腊化时代的思想家看来,代表着人类最高的价值和生存的理由。我们在此触及到了罗马精神的精髓,那就是把世界组织起来,让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即追求幸福的文明在其中纵情绽放。
再来听听埃里乌斯·亚里斯提德斯的话:
全世界都像沉醉在节日的气氛中。它卸下了陈旧的铁甲,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美丽和欢乐中。所有的城市都放弃了它们彼此曾有的敌意,一种新的竞争驱使着它们竞相变成最美丽、最具魅力的城市。到处都是健身场、喷泉、柱、神殿,作坊,还有学校。
不能在黑格尔式的以变化为核心的历史范畴下看待罗马的事业。就像一切古典文明一样,罗马总是在“永恒的现在”的启示下,在静止的视野中思考自身。它认为自己是永久的,因为是它让被教化了的人类达到了正常的成熟阶段,这一秩序是如此稳定,以致任何替代或动摇它的理由都不复存在。
历史学家又一次证明,独创性并非一个文明能够引以为荣的唯一头衔。文明在历史上的伟大性以及它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以其内在价值来衡量,还要看它的外延力量,看它是否能在时间和空间中扎下根来。复活节岛的文明当然也拥有宝贵的价值,但是它的范围如果不局限于在南太平洋中央一个11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其价值恐怕会更加丰富,其命运也不致如此脆弱。如果米诺斯文明没有扩散到克里特岛以外,那也就不会有迈锡尼之秋的丰硕果实,也不会有希腊的中世纪和荷马……同样,如果希腊文明只是几个爱琴海城市敝帚自珍的财产,不容外人分享,它也许早已消失,更不可能像真实历史上那样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
希腊文明之所以成就了自己的命运,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罗马。是它延续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事业,将希腊文明扩展到从撒哈拉沙漠到苏格兰峡湾,从幼发拉底河到大西洋的广大地区。希腊-罗马文明扎根如此之深,不仅经受住了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侵袭,也在在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面前保全了自己。这样的深耕为后来的历次文明复兴埋下了种子,这才是罗马真正的荣耀和它不朽的业绩。
Rutilius Namatianus,《归来诗》(Poème sur son Retour),I,63。
Aristide,《演说录》,前揭,XXVI,K,29。
Aristide,《演说录》,前揭,XXVI,K,68。
Aristide,《演说录》,前揭,XXVI,K,97。
第七章补充注释:
对罗马帝国取得的成果的贬低,参见:S. PÉTREMENT,《关于柏拉图、诺斯替派、摩尼教徒的二元论的研究》(Essai sur le Dualisme chez Platon,les Gnostiques et
les Manichéens,Paris,1947),页158:“……罗马的强大最终征服了各个民族,并将他们置于不可动摇的桎梏和风雨不动的行政治理之下,世界没有出路,没有希望……罗马帝国就像一个笼罩在世界上空的巨大灯罩,而且事实上它最终也熄灭了一切……罗马帝国就像一场席卷世界的疾病,需要一千多年才能病愈。”我提到这位作者并不是因为他的名气,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讲他的名气并不大,然而他却是当时一种广泛的精神状态的典型代表,这种态度在C.JULLIEN的反罗马势力影响广泛的法国尤盛(A. GRENIER在他1944年巴黎出版的《卡米耶·朱利安,半世纪以来法国的历史科学与进步》(Camille Jullian,un demi-siècle de science historique et de progrès français, Paris,
1944)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其起源)。
另一方面,我在这里介绍的观点被C. N. COCHRANE援引奥古斯都时代的古典拉丁思想进行了确切的捍卫,参见: C. N. COCHRANE,《基督教与古典文化》(Christianity and classical culture,londres,1944),页1-176。
埃里乌斯·亚里斯提德斯(Ælius
Aristide)的《演讲录》XXVI(Keil)中的颂词,参见:A. BOULANGER,《2世纪亚细亚省的埃里乌斯·亚里斯提德斯和诡辩术》(Ælius Aristide et la Sophistique dans la province d’asie au II
siècle de notre ère,Paris,1923),页347-362;I-2。其他支持亚里斯提德斯的证明,同上,页26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