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705184
以每月书的形式,与一线语文教师对话;聚焦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其*初的形式特点,决定了这是一本真诚、诚恳的书——以一个教研员的责任和使命,致力于问题的改进与解决。
每月书,即每月写给小学语文老师的一封文书。本书内容聚焦“问题解决”——就小学语文教学的某一具体问题交流、分享、探讨解决之道,关注“每一个”——每一位老师都能在阅读中共同思考、总结,追求“有用”——每篇文章都力求让老师们有所得、有所思、有所实践。全书分五部分,分别就语文教学思想、阅读课堂改进、作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策略、语文教师功底中的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每篇文章包含三部分:研修主题、实践探索、扩展阅读。研修主题在内容上体现教师专业需求,着眼实践、着眼专业、着眼难点,以切实解决问题,促进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探索在问题解决上凝聚团队智慧,用课堂教学说话,用纲要话语提炼,用众人智慧化解。扩展阅读则通过对相关研修主题的文章推荐,在理论上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语文教学思想
像于漪老师那样教语文
学生第一
语文慢慢改变生活
把“读书”写到语文教改的旗帜上
全力以赴,帮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
关注高层次思维
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语文学习“关键期”
走近“传统文化”这条河
为中学输送合格毕业生
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
阅读课堂改进
路在何方:阅读教学的价值与变革——学习于漪老师教学思想心得体会
真正把课文教好
能多背时且多背
阅读教学如何起好步
词语!词语!还是词语!
向课文作者学习表达
落实单元目标提升语文素养
专业阅读:语文有效教学之路
研究阅读策略引导学会学习
用“三个突出”来改进我们的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改革
向贾志敏老师学教作文
有兴趣说真话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发现
发表:让作文成为童年的礼物
作文教学“四有”
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作文课
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写“这一篇”作文
激活主体性:精批略改多评讲
让每一位老师都不怕教作文
让学生在“真作文”中快乐成长
教学研究策略
建设实践共同体,大家一起来
课程教学评价一致化思考
如何编制、使用《学期课程纲要》
设计观课记录提升教研品质
利用听评课工具提升现场学习力
用有效证据推进我们的研究
我们该如何使用语文书
学会评价,有效教学
走向高品质的教学研究
语文教师功底
读读《给教师的建议》
语文教师当“读”占鳌头
“悦读”,继续我们的学习之旅
到文本中“死去活来”
一起来练一手好字
向名师学习
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老师
交流或讲座,你可以是下一个
假期当出游
用我们的努力证明趣味是存在的
跋每月书:为了建设实践共同体
《每月与语文教师书》序
于漪
初春,谈永康老师来电述说即将出版新作《每月与语文教师书》,要我写序。为语文教学第一线教师作品写序,我还有些微经验,为教研员作品写,却是头一遭,有点为难。谈老师是位好学又想干实事的人,更何况嘱写的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了。
一说到教研员,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恩师上海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员杨质彬同志。那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的状况,各学科进行教学改革。在区教师红专学院召开的高中语文教改座谈会上,我这名非科班出身的年青教师,不知高低深浅,谈了许多意见。会结束后,一位年近50,操着四川口音普通话的女老师走到我面前对我说:“于漪同志,以后我来听你的课事前不通知,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听,你和平常上课一样,不要专门准备。”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凑巧,我不认识杨质彬老师,区教研员告知,我才知晓。那时专业会很少,这个会本应教研组长参加,老组长身体欠佳不愿参加,嘱我这名副组长代替。会后,果不其然,她来听课了,一周来两三次,总是走进教室上课时才看到她坐在最后排的凳子上。一听就是一学期。有时听了课就走,有时把我教的两个班级的作文簿搬到校长室翻阅,有时与我交谈。交谈许多次,她从不对我的课评头品足,而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思考,寻求解答。如:“文中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阐述呢?想达到怎样的目的?学生能理解吗?换个角度行不行?哪个更好些?”“学生提的这个问题能醒人耳目,你想过吗?他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基础是什么?后续该怎样?怎样引导才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与追求?”又如:“作文眉批、总批除了就字词论字词,就文论文外,你还考虑过其他功能吗?怎样的批改才能入学生目,入学生心,心里热乎乎的?”全是问题,全是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润物无声地引导你往语文专业里钻,启发你怎么教学生,怎么善待、呵护学生。语文教师不是先知先觉,但绝不能不“知”不“觉”,做操作工,他必须“知”必须“觉”,必须深刻认识所从事专业的价值与意义,必须清醒地领悟到肩挑教育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扎扎实实钻研教书育人的规律。
集中听课半年,持续启发诱导,我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有了明显进展,至今我的脑子里仍装满有关教文育人的诸多问题。可以告慰她的是我没有做思想懒汉。因为一名不重视思考、不善于思考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更别说优秀教师了。尤其使我难忘的是她的温文尔雅、真诚待人、平等商量的风范,如春风化雨,温暖我这名极其普通极不成熟的青年教师的心。即使1965年让我上全市数百人听的公开课时,事先,她仍然慢条斯理提两个问题促我思考,从不指手画脚把她的意志强加于我,我深深感到人格受到尊重,更要发奋努力。“文革”中,她去了高校,后参加汉语大词典的编撰。1978年我被评上特级教师,本想感谢她的培育之恩,谁知她思想上早已“隐退”,半句不提过往之事,更别说居功了。此时此刻,我对“人梯”的高尚无私顿然有所领悟,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梯”,也太需要人梯精神了。
教研员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特有的教学研究人员,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也罕见这样的设置。这支队伍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这里不作理论上探讨,只是觉得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寄予无限期望,颇值得反复深思。习近平主席曾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一线教师如此,教研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这名天赋不高基础一般的青年教师,机缘巧合,遇到了杨质彬这样的好教研员,真是人生的幸运。她点燃了我为语文教育理想奋然前行的明灯,她的音容笑貌、语言动作不仅镌刻我心,更成为我攻坚克难的内在动力。一想到她,就精神焕发,信心百倍。那时,教研员人数极少,区里一个学科仅一名,市里也如此。今日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教研员队伍已多少倍增加,只要积聚力量,当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读谈永康老师《每月与语文教师书》书稿,深感他意识到自己肩挑的重任。采用每月给教学第一线教师写一封信的方式,交流思想,沟通看法,认识当下,憧憬未来,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其中不少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思想层面、技能技巧层面,能获得更多的提升。比如,实践共同体的构建,除了佐藤学讲的外,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举措?怎样才是符合国情、教情、学情的?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追求是什么?“共同体”是一二三四标准化,还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教研员在实践共同体之中,还是之外、之上?实践出真知,上课时与学生心灵交流,思想碰撞,天天有新情况、新思考,惊喜、丰富、有趣,思维王国色彩斑斓。退休,丢失教学现场美丽的风景,生命几乎萎缩了一半,我这点真切体会或许也可做点参考。又比如,对语文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可否让参与者多谈一点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什么是症结所在,就问题论问题效果如何,怎样才能标本兼治,怎样才能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等等。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引导教师重视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形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可能比讲述几个方法更有价值与意义。当然,还要视参与者具体情况而定。教师专业发展确实有共同的规律,但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一个人有独特的一个样,百花争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书中的一封封信,从小学语文教学实情出发,有观点,有材料,有方法,有期待,能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希望受到同行们的欢迎。
读谈永康《每月与语文教师书》,深感他意识到自己肩挑的重任;采用每月给教学*线教师歇一封信的方式,交流思想,沟通看法,认识当下,憧憬未来,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于漪
学生第一
这是贾志敏老师经常说起的一个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某省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考察。他们找到上海师专的语文教学专家张平南老师,希望观摩一节优秀教师的语文课。
张平南思忖:“一师附小的特级教师臧慧芬教学经验丰富,她班上的学生自学能力特别强。”于是,带着他们来到一师附小。那天,臧老师上的是课外阅读指导。臧老师的开场白仅寥寥数语。之后,便由学生介绍各自的读书习得。孩子们互动交流,踊跃发言。其间,有提问,有抢答,有补充,还有争论,气氛颇为活跃。课堂俨然成了孩子交流、学习的天地。臧老师则适时点拨、引导,连总结也言简意赅。话语虽然不多,却句句都说在点子上。
课毕,听课者大惑不解:“这算高水平的课?”因为他们认为臧老师话语不算多,形象不光鲜,语言不出彩,连普通话也不地道……张平南老师问:“这班学生怎么样?”这一问,大家情绪高涨:“好,好!学生个个能说会道!我们的孩子无法相比!”“这就对了,臧老师留出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就得以提高。今天课上学生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张老师说,“我们看课,是要观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臧老师的经验也许就是‘突出学生,淡化自己’”。
是的,突出学生,学生第一。
我离开一线不足两年,深知说“学生第一”容易,要做到很难。当教育均衡造福更多的学生时,班级学生数与优质教育紧密相关。教育家鲍伊尔早就提醒过:“当班上学生人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较之国外,教研组与教研活动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教研活动的主角是教师,尽管课标的解读、教学的研讨等常常强调以学为本,但学生“配合老师教”的痕迹仍较为明晰与严重。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提出“学生第一”,不是要我们拎着头发离开地球,而是期待着人人能够改良: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生;改善我们的教研活动,使之能就如何帮助学生引起更多思考,实现经验和智慧的分享。
做到“学生第一”,我能想到的有两点:语文教学内容呈现的儿童化与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一、语文教学内容呈现的儿童化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媒介。教学内容呈现要儿童化,意在尽可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清晰、形象、明确地感知学习内容,带着积极的情绪去理解、运用,字词学习与读写能力的发展莫不如此。
回味斯霞老师如何教“饱满”,能够启发我们字词的学习要与课文相联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与认识事物相联系,这样,字词就鲜明地“活”起来了。
学习支玉恒老师用《太阳》教“说明有序”的知识:学生先自由读书,然后把自己读懂的扼要写到黑板上,通过重新梳理,学生明了了“序”的必要。支老师又以“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的比喻帮助学生形象掌握了知识,不可谓不妙。
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写作:“考试”一课的波澜起伏成就了学生心情的一波三折,习作的内容自然产生,习作的方法融合其中。学生下笔不难,技能学习也不难。
如果把语文学习从课本拓展到生活,那么,语文课程就会以更立体更丰富的形式出现,比如广播中主持人绘声绘色的讲故事、书法家漂亮的一幅中堂、流行歌手的一支歌曲,都可能给语文学习带来别样的精彩。
我曾把周杰伦的《蜗牛》带进课堂,让学生一听为快。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上完《奇异的世界》,在交流“安东尼怎么会从一个看门人成为一门科学的始祖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因为安东尼坚持不懈,所以他成功了。”另一个孩子说:“安东尼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所以他成了微生物学的始祖。”这时,一个孩子看到黑板上尚未擦去的《蜗牛》歌词,插嘴道:“安东尼就是一只蜗牛。”一言既出,四座皆惊。“安东尼,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就像一只很丑的蜗牛;但是他有大大的梦想,不断地往上‘爬’,他有了自己的‘天’!”师生一致认为这孩子想得好,说得妙!
二、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讲讲问问、繁琐分析依然大行其道。读,有,但不多;写,也有,但几近于无,都留到课后去做。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少,效果可想而知,不改不行。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须追求教学方式的正确。一篇简单的白话文要不停地问、讲,微言大义、零敲碎打,这哪里是语文学习?突出字词的学习,强化语言的朗读与积累,关注读写知识的感悟与运用——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而不是分析、应试的酸味与腐朽味。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须保障学习方式的多样。语文需要感悟,需要记诵,突出自主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如是,才能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如果说知识的学习尚可靠听讲掌握,阅读、写作的学习则必须让孩子“跳到游泳池里游泳”,甚至有必要让学生先尝试,再考虑要不要教以及如何教。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须考虑儿童身心特点。儿童注意力不容易保持,儿童的思维在十根手指上……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这样告诫我们,“我坚持认为这是教育中的一条原则:在教学中,你一旦忘记了你的学生有躯体,那么你将遭到失败。”基于课文情境的朗读、课本剧的表演等等都会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那是认知、情感和创造的火花在闪烁,在燃烧。
行笔至此,突然想起“戴着镣铐跳舞”。舞蹈的人体无疑是最美的。学生第一,也是如此美妙的事情——即使在当下,我们也不能只是高山仰止,而须“跳”起来。你跳我也跳,语文教学的希望也许会喷薄而出,给学生一个晴好的天空。
2012年6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