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04692
编辑推荐
本书将扶贫工作视为嵌入乡村治理的一个部分,站在乡村治理的角度来理解扶贫工作及其困境,并将精英俘获理论引入其中。其理论意义是,丰富关于国家和社会的讨论,将二元结构调节为国家—精英—大众的三元结构,把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纳入贫困研究领域。其现实意义是,通过关注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瞄准和使用,为优化我国扶贫工作及其制度安排、优化乡村发展状况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出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内容简介
按照扶贫政策设计的既定逻辑,扶贫资源应该向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倾斜,但实践呈现“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的特征,即扶贫领域出现了典型的“精英俘获”现象。理解扶贫的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差异,仅从宏观的扶贫政策出发是不够的,“精英俘获”乃是扶贫制度、地方权力和社会结构在多重互动中衍生的,要在地化与情境化地开展扶贫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扶贫并非纯粹的政策执行,更应是一场全面系统的社会改造运动。
目 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意识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雨顺民意”:贫困治理伊始及其战略纵深
节 一段被边缘的贫困治理史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
第三节 扶贫战略纵深及其暗喻
第三章 “久盼甘霖”:扶贫资源下乡
节 田野调查中的县、乡与村
第二节 湾镇扶贫工作的掠影
第三节 扶贫资金进湾村
第四章 “进贡求雨”:扶贫资源分配与精英俘获
节 扶贫资金的分配格局与结构
第二节 行业扶贫中的资源配置格局
第三节 精英俘获的浮现
第四节 “求雨”与“上供”
第五章 “未雨绸缪”:精英俘获与制度、权力及社会结构
节 制度与精英俘获
第二节 权力与精英俘获
第三节 结构与精英俘获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降雨分殊”:精英俘获的政治社会后果
节 作为精英俘获结果的“扶贫内卷化”
第二节 作为精英俘获结果的利益结构固化
第三节 作为精英俘获结果的贫困再生产
第四节 作为精英俘获结果的执政合法性流失
第五节 精英俘获与社区公正观念的异化
第七章 “雨落孰家”:关系与结构视野下的精英俘获
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精英俘获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下的精英俘获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中的精英俘获
第八章 “雨后沉思”:结论与讨论
节 精英俘获: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共塑
第二节 关于国家政策实施的体会
第三节 关于贫困生成的理解
第四节 关于贫困治理的思考
第五节 关于精英俘获产生基础的重申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节 研究意识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雨顺民意”:贫困治理伊始及其战略纵深
节 一段被边缘的贫困治理史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
第三节 扶贫战略纵深及其暗喻
第三章 “久盼甘霖”:扶贫资源下乡
节 田野调查中的县、乡与村
第二节 湾镇扶贫工作的掠影
第三节 扶贫资金进湾村
第四章 “进贡求雨”:扶贫资源分配与精英俘获
节 扶贫资金的分配格局与结构
第二节 行业扶贫中的资源配置格局
第三节 精英俘获的浮现
第四节 “求雨”与“上供”
第五章 “未雨绸缪”:精英俘获与制度、权力及社会结构
节 制度与精英俘获
第二节 权力与精英俘获
第三节 结构与精英俘获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降雨分殊”:精英俘获的政治社会后果
节 作为精英俘获结果的“扶贫内卷化”
第二节 作为精英俘获结果的利益结构固化
第三节 作为精英俘获结果的贫困再生产
第四节 作为精英俘获结果的执政合法性流失
第五节 精英俘获与社区公正观念的异化
第七章 “雨落孰家”:关系与结构视野下的精英俘获
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精英俘获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下的精英俘获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中的精英俘获
第八章 “雨后沉思”:结论与讨论
节 精英俘获: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共塑
第二节 关于国家政策实施的体会
第三节 关于贫困生成的理解
第四节 关于贫困治理的思考
第五节 关于精英俘获产生基础的重申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前 言
序 言
成举的博士论文经修改后即将付梓,托付我为其写序,虽写作计划已安排有日,但迟迟没有动笔,对博士论文而言,任何外人都不如作者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到位,所以今天写下这些文字权当是个人对成举博士论文或是当前扶贫问题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2011年,成举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我带的学生主要从事两个方向的研究,一是国际发展研究,一是国内农村发展研究,国内农村发展研究主要关注扶贫与贫困治理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开始了农村扶贫领域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地域从国内转向了国际,由此个人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国际发展,但是对国内农村发展尤其是扶贫的关注和思考从未停过。以博士生学位论文为契机,中国农村扶贫与贫困研究一直得以持续和推进。成举在三年研习后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便是该研究的产品。因为忙于研究和各项事务,我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无论我们通过何种方式交流,总是很有收获。其实成举更多地得益于贺雪峰教授的指导,我不算合格的老师,写这个序言算是我的读书心得,向他学习。
成举这本书研究的是扶贫资源在乡村的分配过程。与多数关注扶贫资源或是项目落地的研究不同,其研究没有过多地关注宏观的制度与高层次的政府部门,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扶贫资源分配的末梢,乡镇政府及其扶贫部门、村“两委”等组织构成研究的焦点。经过实地调查,他发现,在乡村,“扶强不扶弱,扶富不扶贫”的现象常常出现,而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探究就成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本动力。在理解该问题的过程中,成举采用了“精英俘获”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国外的减贫与发展研究当中多有使用,但在中国语境与经验中使用该概念比较少见。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其可以是对扶贫资源分配过程的一种概括;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其则可以回应实地调查中看到的扶贫资源被精英获取的现象。在分析了精英俘获的现象之后,成举从权力、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三维视角挖掘了该现象的产生机制,抛却精英个体的主观谋利动机,扶贫资源分配的权力结构、制度设计和当地的社会结构都在客观上更加亲和精英,这也就不难理解精英俘获为何出现了。而精英俘获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扶贫工作效率的低下,同时还会导致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减弱和公共政策合法性的丧失。之后,成举又尝试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或者说是国家与农村关系的角度对精英俘获进行新的理解和分析,精英俘获的出现并非国家权力从乡村撤出,也并非国家单方面的主动干预的结果,乃是权力、制度与社会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民等多元主体多重互动的结果。精英俘获的过程中,既有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遵从执行,也有便宜行事;既有农民对国家权力的主动援引,也有其对地方社会的选择性封闭与保护;既有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扶贫工作的依赖与借助,也有其对下级政府的命令与施压。成举基于实地调查,大大地深化了精英俘获的内涵和外延,在举国扶贫的背景下,研究精英俘获不仅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包含明显的政策价值。
当然,在成举的研究中,精英俘获只是研究的起点,其研究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当前扶贫的扶贫资源分配具有何种机制及其如何生成;二是精英俘获的出现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之间存在何种联系。扶贫资源的大量下乡伴随着城乡关系的调整和国家战略的更迭,而作为一种有限度的资源和利益,其必然引起多方主体的角逐,而扶贫资源的分配恰恰是这种角逐结果的刻画,主观期望、信息、资本、权力、技术、社会结构等多元要素都参与了扶贫资源分配机制的塑造。精英俘获的出现自然与乡村精英的嬗变有关,当成举在文字中展现村民对改革开放之前村干部与当前村干部的比较时,可以看出精英的变化是显著而深刻的,而精英的变迁又折射了这个时代和乡村社会的变迁。正如成举在调研中所发现的,与以往时期相比,当前的村民对精英俘获有了更多的容忍和理解,这也是精英俘获得以发生的社会环境。
无论是从权力、制度,还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研究扶贫资源分配,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结构性问题,如果将此与贫困相联系,那么可以说当前中国的贫困人口已经陷入了“结构性贫困陷阱”,即贫困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技能、教育等多层面的弱势结构位置使得其即使能够获得一定量的扶贫资源和项目,也很难与具有资本、关系、信息、技术的优势群体竞争,贫困人口难以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初始条件。如果是一个结构主义者,那么面对结构性贫困,其可能会比较悲观,但是成举相信通过扶贫行动能够打破贫困的结构性陷阱,也能够有效遏制扶贫领域的精英俘获,但这应该会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吧。
中国贫困治理正在转型,中国社会也正在经历巨变,社会科学研究正是要记录、认识和分析这种转型与变迁。基于长时段实地调查基础上完成的这本著作,正是对贫困治理转型与乡村社会变迁的记录、分析与理解,亦是一个时段内的时代缩影呈现,相信大家读过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不是学者不能作序,算个读书心得。
李小云
2017年2月27日于云南勐腊河边村
成举的博士论文经修改后即将付梓,托付我为其写序,虽写作计划已安排有日,但迟迟没有动笔,对博士论文而言,任何外人都不如作者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到位,所以今天写下这些文字权当是个人对成举博士论文或是当前扶贫问题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2011年,成举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我带的学生主要从事两个方向的研究,一是国际发展研究,一是国内农村发展研究,国内农村发展研究主要关注扶贫与贫困治理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开始了农村扶贫领域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地域从国内转向了国际,由此个人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国际发展,但是对国内农村发展尤其是扶贫的关注和思考从未停过。以博士生学位论文为契机,中国农村扶贫与贫困研究一直得以持续和推进。成举在三年研习后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便是该研究的产品。因为忙于研究和各项事务,我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无论我们通过何种方式交流,总是很有收获。其实成举更多地得益于贺雪峰教授的指导,我不算合格的老师,写这个序言算是我的读书心得,向他学习。
成举这本书研究的是扶贫资源在乡村的分配过程。与多数关注扶贫资源或是项目落地的研究不同,其研究没有过多地关注宏观的制度与高层次的政府部门,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扶贫资源分配的末梢,乡镇政府及其扶贫部门、村“两委”等组织构成研究的焦点。经过实地调查,他发现,在乡村,“扶强不扶弱,扶富不扶贫”的现象常常出现,而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探究就成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本动力。在理解该问题的过程中,成举采用了“精英俘获”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国外的减贫与发展研究当中多有使用,但在中国语境与经验中使用该概念比较少见。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其可以是对扶贫资源分配过程的一种概括;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其则可以回应实地调查中看到的扶贫资源被精英获取的现象。在分析了精英俘获的现象之后,成举从权力、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三维视角挖掘了该现象的产生机制,抛却精英个体的主观谋利动机,扶贫资源分配的权力结构、制度设计和当地的社会结构都在客观上更加亲和精英,这也就不难理解精英俘获为何出现了。而精英俘获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扶贫工作效率的低下,同时还会导致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减弱和公共政策合法性的丧失。之后,成举又尝试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或者说是国家与农村关系的角度对精英俘获进行新的理解和分析,精英俘获的出现并非国家权力从乡村撤出,也并非国家单方面的主动干预的结果,乃是权力、制度与社会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民等多元主体多重互动的结果。精英俘获的过程中,既有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遵从执行,也有便宜行事;既有农民对国家权力的主动援引,也有其对地方社会的选择性封闭与保护;既有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扶贫工作的依赖与借助,也有其对下级政府的命令与施压。成举基于实地调查,大大地深化了精英俘获的内涵和外延,在举国扶贫的背景下,研究精英俘获不仅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包含明显的政策价值。
当然,在成举的研究中,精英俘获只是研究的起点,其研究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当前扶贫的扶贫资源分配具有何种机制及其如何生成;二是精英俘获的出现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之间存在何种联系。扶贫资源的大量下乡伴随着城乡关系的调整和国家战略的更迭,而作为一种有限度的资源和利益,其必然引起多方主体的角逐,而扶贫资源的分配恰恰是这种角逐结果的刻画,主观期望、信息、资本、权力、技术、社会结构等多元要素都参与了扶贫资源分配机制的塑造。精英俘获的出现自然与乡村精英的嬗变有关,当成举在文字中展现村民对改革开放之前村干部与当前村干部的比较时,可以看出精英的变化是显著而深刻的,而精英的变迁又折射了这个时代和乡村社会的变迁。正如成举在调研中所发现的,与以往时期相比,当前的村民对精英俘获有了更多的容忍和理解,这也是精英俘获得以发生的社会环境。
无论是从权力、制度,还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研究扶贫资源分配,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结构性问题,如果将此与贫困相联系,那么可以说当前中国的贫困人口已经陷入了“结构性贫困陷阱”,即贫困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技能、教育等多层面的弱势结构位置使得其即使能够获得一定量的扶贫资源和项目,也很难与具有资本、关系、信息、技术的优势群体竞争,贫困人口难以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初始条件。如果是一个结构主义者,那么面对结构性贫困,其可能会比较悲观,但是成举相信通过扶贫行动能够打破贫困的结构性陷阱,也能够有效遏制扶贫领域的精英俘获,但这应该会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吧。
中国贫困治理正在转型,中国社会也正在经历巨变,社会科学研究正是要记录、认识和分析这种转型与变迁。基于长时段实地调查基础上完成的这本著作,正是对贫困治理转型与乡村社会变迁的记录、分析与理解,亦是一个时段内的时代缩影呈现,相信大家读过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不是学者不能作序,算个读书心得。
李小云
2017年2月27日于云南勐腊河边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