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94224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翻译研究贯穿了中国近现代百年的翻译研究历程并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书将莎剧置于中国百年译介研究的宏观背景下,从翻译学的角度对群体性误译这一特殊现象进行探讨。群体性误译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要莎剧翻译者对同一段文字所发生的共同误译。本书以误译学说的发展和诗性忠实观为线索,梳理莎剧翻译和重译过程中群体性误译的成因和变化,探索重译中的潜在规则与历史需要,并通过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方平等莎剧翻译家误译文本的对比研究,阐述群体性误译的历史、文化和诗性价值。
引言
第1章 译本文体形态之争的内容
一、长句与分行
二、猜测的依据
三、内在的冲突
第2章 读本化影响下的柔化范式
一、猥琐语的弱化
二、主体差异的弱化
三、等级差异的强化
第3章 开放性与多重解读的诗性价值
一、文学的名声
二、价值的范式
三、主动性的开放
第4章 宗教观念淡化后的“美德”
一、从“光明”的强化看上帝的淡出
二、新“光明”与新“美德”
… …
莎士比亚戏剧的群体性误译首先体现为文学性误读。虽然近现代的莎剧翻译主要争论的焦点是“诗歌还是散文”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莎剧翻译的精神内核问题,因为朱生豪的译作韵律鲜明,未必没有诗性;而成行排列的无韵体翻译如果缺乏独立节奏的支撑,也就未必能被称为诗歌。事实上,近现代莎剧翻译的问题是“读本还是剧本”的文体性误译。类似于欧洲莎剧翻译从读本到剧本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莎剧翻译具有鲜明的读本特征,从语言对话缺乏舞台连贯性到人物表现区分度下降的情况上来看,都是诗的成分过多,而戏剧性不足。即使戏剧家英若诚、田汉和曹禺等人对于个别剧本的舞台化译本,也很难达到莎士比亚戏剧原著的演出效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