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496492
节 古代幕僚概述
什么是幕僚
幕僚始祖——人神易位
“蓄谋已久”的幕僚政治
不容忽视的幕僚力量
“囚虎为猫”的幕僚政治
第二节 古代幕僚的思维与活动
流行千年的幕僚
幕僚应具备的智力结构
与众不同的幕僚思维
幕僚的三大心理活动
第二章 先秦幕僚“初养成”
节 幕僚始祖——士
先秦幕僚的前身:士
中国早的幕僚——伊尹
“无为而治”的老子
孟子用“仁术”感化惠王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幕僚
秦王屁股下的两把“火”
翻手为云的大将乐毅
引敌害己,田单保家复国
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拉家常
第三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幕僚
节 秦汉幕僚盛行的“辟署制”
秦汉为何大兴“辟署制”
大投机家吕不韦
备受刘邦器重的萧何
以计谋闻名青史的张良
现实主义者陈平
霍光辅政,不走寻常路.
马援择主得重用
第二节 三国——幕僚才华尽展的大舞台
曹魏集团的谋士
蜀汉集团的谋士
孙吴集团的谋士
有勇无谋的吕布
老虎扮病猫,司马懿装病夺兵权
慧眼择主,荀或弃袁投曹成大器
可爱的和事佬:鲁肃
诸葛亮妙算之外
自不量力的王允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幕僚
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幕僚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人幕之宾”
魏晋南北朝的辟署制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幕僚
智勇双全的王猛
装土为粮与唱筹量沙
谢安用缓兵之计气死恒温
演技,王导独树一帜
第五章 唐代的幕僚
节 唐代的方镇幕府及幕府文学
唐代的方镇幕府
唐代的文人人幕现象
第二节 唐代的著名幕僚
人君的“镜子”——魏征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李密
李林甫口蜜腹剑固相位
心无二主的高力士
郭子仪小心驶得万年船
投其所迷,诸葛殷装神骗高官
第六章 宋、元幕僚的“任命制”
节 宋代的幕僚
宋代幕僚制度的改革
刘锜的军旅悲歌
深揣帝意,秦桧位至权相
促其内乱,金章宗智驭宋廷
信手拈来,毕再遇活用历史名计
第二节 元代的幕僚
促成宋朝灭亡的一位汉人
元朝奠基者之一——耶律楚材
忽必烈身边的“三剑客”
第七章 明代幕僚——师爷的兴盗
节 明代的师爷
明代师爷的流行及概况
明代师爷的种类划分
做好师爷的不传秘诀
第二节 明代的著名幕僚
诸葛转世的刘伯温
哲学大师王阳明
张居正隐忍有术
第八章 幕僚后的辉煌
节 清代的师爷
清代师爷的从幕历程
清代师爷的特点
多谋善断的“老夫子”
无名有实的审判官
幕友的“四救四不救”
第二节 清代的著名幕僚
神机妙算的邬思道
助平三藩的蔡鹏
乱世救星魏际瑞
实务之才包世臣
战事筹饷的钱江
参考书目
“蓄谋已久”的幕僚政治
幕僚奇特的职责不合现象,主要来源于事实与概念的冲突,具体地说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幕僚从政与既成的国家官制之间的矛盾。从事实方面看,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期里,沿用幕僚来参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已成惯例,而且幕僚之间还出现了粗疏的分工,大体分为政务性幕僚和事务性幕僚两类。政务性幕僚从事置备顾问、咨议谋划、参与决策、掌握机要乃至延接宾客、代主巡行出使等工作,其中尤以参议决策和掌握机要为重。事务性幕僚,大多是地方行政长官为提高办事效率,特聘一些助手来协理事务,诸如刑名钱粮、奏牍书启等等。由于这类幕僚需有专门的业务才能,必须要经过“学幕”的历练,否则不足以胜任;差不多要学6至7年才能“满师”,然后由人引荐人幕。相比之下,政务性幕僚在政治上起的作用远胜于事务性幕僚,因此,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期里,政务性幕僚始终是幕僚群体中的主流。
从概念的方面看,封建国家明文规定的人事任免制度与职官制度基本不包括对幕僚的任用罢免以及职责行使的范围,迫使游离于正规的幕僚政治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产生出非常复杂纷乱的形态。
幕僚的存在形态是多样的,能称之为幕僚者,至少应有下列三个特征:,就事于某为政者自设专擅的政治机构——“幕”;第二,不拘泥于国家为职官制定的责任规范,甚至不受制约;第三,只充当幕主个人的政治工具。因此,只要具备了这三个特征,无论何朝何代,冠以何名,都应是正儿八经的幕僚。
幕僚作为政治阶层中的一个类,从产生到成熟,标志着一个游离于国家正规官制之外的,以幕僚围绕幕主串接起来的、非正统的政治机制的形成。其问,由于人幕取决于幕主的自辟或私聘,新造的人身依附关系取代了正规官制中的隶属关系,使其不受国家行政职责规范制约,唯幕主马首是瞻成了这个机制的运行规则。幕僚政治终于有了自己独特的功能与鲜明的个性。
幕僚政治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上可溯及夏商之家臣,两周之命士,其身贱而见信,位卑而使重,已露端倪。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识之士,挟术怀策而奔走四方,摇唇鼓舌,攀权附势,多有被聘为宾客舍人以参预政事的。“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是造就幕僚的滥筋。
真正意义上的幕僚政治,是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建立后,围绕着巩固和完善“君权”开始的,它的雏形应见于秦汉时期。促成的原因有二:首先封建官制体系草创,分工粗疏,多有不完备的地方,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都难以单独完成皇帝赋予的职权。其次,六国新灭,大量的才识之士散落民间,成为威胁君权的异己力量,如果不及时开通养用的渠道,封建国家的稳定就难以实现。有些社会学家在研究古代帝国的政治系统时,曾提出过“自由流动资源”的概念,其中也包括散失民间的人力。如果这部分资源调节不当,不能使之纳入正统的政治结构与组织系统之中,封建君权及其代表的秩序就将受到损害。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百密一疏,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纰漏。秦朝二世而亡之后,汉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人的教训,从稳固君权出发,注意了养用才识之士渠道的开通,举贤良方正是一条;延续和发展开府制度并使之转化为任用幕僚参与政务,也是一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