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05145
编辑推荐
1.20世纪*权威、发行量**、*受欢迎的中国通史!
*快速、*系统、*经典的国史教材,了解中国历史公认的权威版本!
2.吕思勉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在学界与大众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书是史学大家吕思勉的经典传世之作!
3.本书堪称“中国历史大百科”,了解中国通史,读着一本就够了!
*快速、*系统、*经典的国史教材,了解中国历史公认的权威版本!
2.吕思勉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在学界与大众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书是史学大家吕思勉的经典传世之作!
3.本书堪称“中国历史大百科”,了解中国通史,读着一本就够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历史上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也是吕思勉先生的部通史著作。1923年9月出版,此后一再重印,成为20世纪发行量*、受欢迎的一部中国通史。
本书以历史事件为经,以经济、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为纬,详细地记叙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制度变迁、社会风俗更易、疆域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等,内容极为丰富。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此次出版,改名为《中国大历史》。为方便读者阅读,将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史料和文字做了精细校对,书中的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
本书以历史事件为经,以经济、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为纬,详细地记叙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制度变迁、社会风俗更易、疆域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等,内容极为丰富。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此次出版,改名为《中国大历史》。为方便读者阅读,将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史料和文字做了精细校对,书中的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
目 录
上册
绪论
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下册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侂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节 明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土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近的蒙藏
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近的交涉
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近的财政
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近的关税问题
绪论
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下册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侂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节 明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土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近的蒙藏
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近的交涉
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近的财政
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近的关税问题
媒体评论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顾颉刚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胜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观者,从这部叙事心平气和、解析鞭辟入里的中国通史中,不仅能窥见作者的史德与史识,也可洞悉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周期律,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章立凡
——顾颉刚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胜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观者,从这部叙事心平气和、解析鞭辟入里的中国通史中,不仅能窥见作者的史德与史识,也可洞悉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周期律,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章立凡
在线试读
章中西交涉的初期
节西人的东来
欧亚的交通,本来有好几条路:其一,从西伯利亚,越乌拉山脉,而至欧俄。其二,从蒙古高原,经俄领中央亚细亚,而至欧洲。其三,从印度经伊兰高原、小亚细亚,而入欧洲。其四,就是由地中海入黑海,出波斯湾,到印度洋的海路了。
中国和欧洲,古代的交通,已略见第二篇上第四章第二节。此后直接的往来颇少。到元朝兴起以后,欧洲和中国的交通,才频繁起来。这时候欧洲的商人,也有从西伯利亚南部到和林的。也有从天山南路到大都的。而海路的交通,亦极繁盛。黑海沿岸的君士但丁、克里米等,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商埠。却是土耳其兴后,欧亚两洲交通的枢纽,为其所握。从西方到东方,不得不别觅航路。而这时候,又适值西人航海事业勃兴之时,就酿成近世西力东渐的历史了。西人的东航,共分两路:其一是绕过非洲的南端,到东洋来的,这便是葡萄牙。公元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始辟商埠于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可陈。公元1510年(武宗正德五年),略取西海岸的卧亚。进略东海岸及锡兰,据摩鹿加、爪哇、麻六甲。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就到广东来求互市。
当时的官吏,虽然允许了他,还只在海船上做交易。到公元1563年(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才得租借澳门为根据地。
其先寻得西半球,再折而东行的,便是西班牙。公元1492年(弘治五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公元1520年(正德十五年),麦哲伦环绕地球一周。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始进据菲律宾群岛。建马尼剌于其地。当时中国的人民,前往通商的极多。
继葡、西而至的,是荷兰和英吉利。而其势力,反驾乎葡、西之上。荷兰人以公元1596年(神宗万历二十四年),航抵爪哇和苏门答腊。旋设立东印度公司。于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都筑砦驻兵,在航线上,就颇有势力。公元1624年(熹宗天启四年),进据台湾。后来台湾为郑氏所夺,而荷兰又夺了葡萄牙的锡兰(公元1658年,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和西里伯(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清圣祖灭郑氏时,荷兰曾发兵相助。因是得特许,通商广东。又日本人当时,因严禁传教故,连西洋人的通商,也一概拒绝。只有荷兰人,却向不传教,仍得往来长崎。于是东洋的贸易,几为荷兰人所垄断。
英吉利的航行印度,起于公元1579年(万历七年)。公元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创设东印度公司于伦敦。明年,航抵苏门答腊、爪哇、摩鹿加。
渐次同荷兰、葡萄牙竞争。公元1613年,进抵日本的平户。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也到澳门来求互市。葡萄牙人不愿意他来,开炮打他。英吉利人也还击,把葡人炮台打毁。葡人才告诉中国官吏,许他出入澳门。然而英国在中国的贸易,毕竟为葡人所妨碍。其在日本的贸易,也为荷人所排斥。只有在印度,却逐步得势,凌驾其他诸国之上。
以上所述,是西人从海路东渐的情形。还有一条路,却是从陆上来的。俄罗斯本来行的是封建政体,从给蒙古征服以后,仍分为无数小国,服属于钦察汗。而梯尤爱耳、莫斯科二公强。元仁宗时,梯尤爱耳公叛。莫斯科宜万一世,代蒙古人,把他征服。于是受命于蒙古,得统辖其余的小侯,威势日盛。公元1462年顷,宜万三世,就叛蒙古而自立。
先是拔都建国之后,把东部锡尔河以北的地方,分给他的哥哥鄂尔达。从此以北,而抵乌拉河,则分给他的兄弟昔班。欧人就他所居宫帐的颜色,加以区别。称拔都之后为金帐汗(拔都居浮而嗄河下游的萨莱),鄂尔达之后为白帐汗,昔班之后为蓝帐汗[亦称月即别族(Usoeg)]。昔班的兄弟脱哈帖木儿的后人,住在阿速海沿岸,称为哥里米汗。金帐汗后嗣绝后,三家之裔,都要想入承其统,争夺不绝。宜万三世叛时,钦察汗阿美德(白帐汗后裔),号令只行于萨莱附近。公元1470年(明宪宗成化六年),阿美德伐俄,战败阵亡,钦察汗统系遂绝。后裔据窝瓦、乌拉两河间,又分裂为大斡耳朵(Orda)、阿斯达拉干(Astrakan)两国。这时候,萨莱北方的喀山,为哥里米汗同族所据;和西方的哥里米汗,咸海沿岸的月即别族,都薄有势力。俄人乃和喀山、哥里米两汗同盟。公元1502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哥里米汗灭大斡耳朵。公元1532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①,俄人灭喀山。公元1534年,灭阿斯达拉干。
哥里米附庸于土耳其,到公元1783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亦为俄所灭。月即别族,还有在叶尼塞、鄂毕两河间的,西史称为失必儿汗(Sibir)。
俄人既兴之后,收复了可萨克族,叫他东侵。击破失必儿,东略西伯利亚之地。公元1587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始立托波儿斯克。自此托穆斯克(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叶尼塞斯克(公元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雅库次克(公元1632年,明毅宗崇祯五年)、鄂霍次克(公元1638年,崇祯十一年),相继建立。公元1639年,直达鄂霍次克海,又想南下黑龙江。清俄两国
的冲突,就要从此发生了。
节西人的东来
欧亚的交通,本来有好几条路:其一,从西伯利亚,越乌拉山脉,而至欧俄。其二,从蒙古高原,经俄领中央亚细亚,而至欧洲。其三,从印度经伊兰高原、小亚细亚,而入欧洲。其四,就是由地中海入黑海,出波斯湾,到印度洋的海路了。
中国和欧洲,古代的交通,已略见第二篇上第四章第二节。此后直接的往来颇少。到元朝兴起以后,欧洲和中国的交通,才频繁起来。这时候欧洲的商人,也有从西伯利亚南部到和林的。也有从天山南路到大都的。而海路的交通,亦极繁盛。黑海沿岸的君士但丁、克里米等,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商埠。却是土耳其兴后,欧亚两洲交通的枢纽,为其所握。从西方到东方,不得不别觅航路。而这时候,又适值西人航海事业勃兴之时,就酿成近世西力东渐的历史了。西人的东航,共分两路:其一是绕过非洲的南端,到东洋来的,这便是葡萄牙。公元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始辟商埠于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可陈。公元1510年(武宗正德五年),略取西海岸的卧亚。进略东海岸及锡兰,据摩鹿加、爪哇、麻六甲。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就到广东来求互市。
当时的官吏,虽然允许了他,还只在海船上做交易。到公元1563年(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才得租借澳门为根据地。
其先寻得西半球,再折而东行的,便是西班牙。公元1492年(弘治五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公元1520年(正德十五年),麦哲伦环绕地球一周。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始进据菲律宾群岛。建马尼剌于其地。当时中国的人民,前往通商的极多。
继葡、西而至的,是荷兰和英吉利。而其势力,反驾乎葡、西之上。荷兰人以公元1596年(神宗万历二十四年),航抵爪哇和苏门答腊。旋设立东印度公司。于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都筑砦驻兵,在航线上,就颇有势力。公元1624年(熹宗天启四年),进据台湾。后来台湾为郑氏所夺,而荷兰又夺了葡萄牙的锡兰(公元1658年,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和西里伯(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清圣祖灭郑氏时,荷兰曾发兵相助。因是得特许,通商广东。又日本人当时,因严禁传教故,连西洋人的通商,也一概拒绝。只有荷兰人,却向不传教,仍得往来长崎。于是东洋的贸易,几为荷兰人所垄断。
英吉利的航行印度,起于公元1579年(万历七年)。公元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创设东印度公司于伦敦。明年,航抵苏门答腊、爪哇、摩鹿加。
渐次同荷兰、葡萄牙竞争。公元1613年,进抵日本的平户。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也到澳门来求互市。葡萄牙人不愿意他来,开炮打他。英吉利人也还击,把葡人炮台打毁。葡人才告诉中国官吏,许他出入澳门。然而英国在中国的贸易,毕竟为葡人所妨碍。其在日本的贸易,也为荷人所排斥。只有在印度,却逐步得势,凌驾其他诸国之上。
以上所述,是西人从海路东渐的情形。还有一条路,却是从陆上来的。俄罗斯本来行的是封建政体,从给蒙古征服以后,仍分为无数小国,服属于钦察汗。而梯尤爱耳、莫斯科二公强。元仁宗时,梯尤爱耳公叛。莫斯科宜万一世,代蒙古人,把他征服。于是受命于蒙古,得统辖其余的小侯,威势日盛。公元1462年顷,宜万三世,就叛蒙古而自立。
先是拔都建国之后,把东部锡尔河以北的地方,分给他的哥哥鄂尔达。从此以北,而抵乌拉河,则分给他的兄弟昔班。欧人就他所居宫帐的颜色,加以区别。称拔都之后为金帐汗(拔都居浮而嗄河下游的萨莱),鄂尔达之后为白帐汗,昔班之后为蓝帐汗[亦称月即别族(Usoeg)]。昔班的兄弟脱哈帖木儿的后人,住在阿速海沿岸,称为哥里米汗。金帐汗后嗣绝后,三家之裔,都要想入承其统,争夺不绝。宜万三世叛时,钦察汗阿美德(白帐汗后裔),号令只行于萨莱附近。公元1470年(明宪宗成化六年),阿美德伐俄,战败阵亡,钦察汗统系遂绝。后裔据窝瓦、乌拉两河间,又分裂为大斡耳朵(Orda)、阿斯达拉干(Astrakan)两国。这时候,萨莱北方的喀山,为哥里米汗同族所据;和西方的哥里米汗,咸海沿岸的月即别族,都薄有势力。俄人乃和喀山、哥里米两汗同盟。公元1502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哥里米汗灭大斡耳朵。公元1532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①,俄人灭喀山。公元1534年,灭阿斯达拉干。
哥里米附庸于土耳其,到公元1783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亦为俄所灭。月即别族,还有在叶尼塞、鄂毕两河间的,西史称为失必儿汗(Sibir)。
俄人既兴之后,收复了可萨克族,叫他东侵。击破失必儿,东略西伯利亚之地。公元1587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始立托波儿斯克。自此托穆斯克(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叶尼塞斯克(公元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雅库次克(公元1632年,明毅宗崇祯五年)、鄂霍次克(公元1638年,崇祯十一年),相继建立。公元1639年,直达鄂霍次克海,又想南下黑龙江。清俄两国
的冲突,就要从此发生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