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019836
1.诗人周春泉作为从小生长在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理解与敬畏,对山民的关切与同情,在《大山的乳名》中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表达,能够激发读者们对故乡的怀思、对生活的热爱。
2.周春泉的诗歌作品,视野开阔,题材宽泛,在意象的捕捉和语言的锤炼上颇见功力。
《大山的乳名》是诗人周春泉的一本诗歌集。本书收入诗歌百余首,共分为五辑,是作者近十年的作品精华。他的诗句饱含着对大山的热爱,对故乡的依恋,对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悯情怀,使他的诗充盈着生活的热度,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序:大山的歌者 /梁必文
辑
秋儿的纠结
手杖
馒头
追日
母亲的遗嘱
杀牛
探亲记
数一年
福禄
录取通知书
给妻
回家辞
水漂记
陌上桑
挨打表
大山雨后
铜鼓峰遇雪
第二辑
大山的乳名
菜花笑
这个季节,假如我不回去
我要回乡村,为父亲盖一所房子
轮回
古矿冶遗址
蝉歌(五首)
退化
通山大理石
忆一辆板车
净水
寄宿
坟坪
通山县城的夜
四月,富水湖
第三辑
赣州三章
子夜出发
青海湖
日月山
湘绣(二首)
北纬30度(组诗)
天井山说(组诗)
川上曰(三首)
第四辑
小草之歌
风中刻画(组诗)
故乡有月
耽头
间稗
咸宁桂花
1958
摸相
深水处的骨头
第五辑
山神与其它(组诗)
熟透的柿子林
无法挽留秋天
牛客坟
岁首
野鸡坳
犁路
那个年代(组诗)
冬天,父亲打理鱼秧篓
后记:择壤而生的诗 /周春泉
代跋:诗集《大山的乳名》漫读 /胡翔
诗集《大山的乳名》漫读
胡翔
一
叙事诗的本事是把一个短篇或一个中篇小说所容载的大致内容,用短短几十行诗勾勒出其神韵来。《秋儿的纠结》,四十行短句子,俨然做到了。秋儿、瘸子、癞子,三个人物在合理的时空合理地“纠结”,又合理地演绎着那点男女间的“破事”。够大胆的,一首短制叙事诗居然出现三个有性格的人物,且有故事冲突,有叙事细节:“借故,把门栓得哗哗直响/看手电光一上一下远去”。声响光影描写,场景还原,真实传神的功夫了得。
《手杖》、《馒头》、《母亲的遗嘱》、《数一年》、《刺猬年代》等是这一板块的另十五首诗。读这些诗,仿佛在读一段历史的卷宗,读一些时间的切面,岁月年轮的纹理。将叙事诗摆在诗集的前面,本色、底色自然而现。每首诗可以换一种言说方式表现,笔记、小品皆可,汪曾祺式的小说更佳。然而周春泉还是忠实地以叙事小诗的形式呈现,形成一组有体量的文本,这其中的隐喻力量借纪实笔力释放,重新抖擞“风”的一脉精神,是读者应予以足够关注的。直逼人物命运,直视历史环境,直现人性幽微之光,诗人的写实主义实践,是对当下某些偏离现实悬于半空怀揣小我炫弄小机灵的诗坛现状的悖离,是传承久违的乐府精神品质的真切歌唱,是讽咏民间,直指草根的自觉的现实主义写作。
扎根泥土的诗人,善于找到时代的“痛点”。《母亲的遗嘱》、《数一年》等篇什,让我们阅读时心疼,是此辑上品之作。
假如将这束叙事诗改写成小说,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在周春泉的文学背后读到了丰富、复杂有张力有内蕰的质实生活,这组诗会给小说家提供张弛有度的腾挪空间。
二
乳名,别号,小名,别称也,而将大山题以乳名的,独周春泉一家,别见独运匠心。第二辑以《大山的乳名》开篇,出诗有名。
诗人的“大山”是鄂南幕阜山。“黄龙岭 丰隆的鼻梁 / 洞庭湖 鄱阳湖 / 深情的双眼 / 两湖平原 / 你温柔的瓜子脸 / 长江天际流 是挂在你 / 脖子上的那串镀光银饰”。这是诗人为幕阜山画的肖像。是横空出世的山神一般的塑像。《山海经》的文化遗传密码在廓大的视野里激活起来,山被赋予生命的血肉精魂和气脉。面对这样的大山,诗人心存敬畏,在“谷底”、“山顶”、“云缝间”深情地“读山”。“幕阜山 我真不敢 / 面对你读出那些乳名 / 我知道 倘若读出声音/眼前立马会站出 / 一大堆山一样的父老乡亲”。读山实则是读人,怎样的人?——“一大堆山一样的父老乡亲”。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的山人。并非简单的拟人化,是诗人与山与山人的互为关照,互为审视。这是来自土地母乳中的抒发,弥漫着婴儿般的体香。
环幕阜山系,诗人的笔墨浸洇开去。散点透视摹画着垅上油菜花,古矿冶遗址、神雾岭、富水湖等这些大山的别号、小名,在“这个季节”对着先人告白;“要回乡村,为父亲盖一座房子”;在鸣蝉的歌唱里,诗人眼中“南飞雁阵/ 又把天空抬高”;在白雪皑皑时,“天空,在灰喜鹊/ 黑乌鸦的翅膀上/一寸一寸矮下来”……
在丰沛的情感河流中,一首首诗就是周春泉放送出去的抒情小舟。他没有高挂耀眼的帆篷,却徐徐行进;没有见到他扬起双桨,他的驱动力潜行暗动于平静的水面之下。与周春泉之前的一本诗集《清点傍晚的村庄》比较,此集语言渐趋平和干净,意象渐臻幽深,节律渐至自然自由。骨子深处,周春泉是传统新诗一路,传统精神的斑点在其诗中时时闪现可爱的光芒。但他又不囿止于此,常常企图撕开几处气孔,与浸染西风的现代诗艺融合、对接,一如着对襟长衫的旧式先生,腋下正夹着尼采或里尔克的译本,行走在时下诗坛。这让我想起避乱黄梅故山的当年废名先生,只不过一个在七十年前的鄂东大别山,而周春泉偏寓鄂南幕阜山,他们的共通之点在于,目光一直从山里投向山外,一直从个人走向普罗大众和社会人生。
三
之后的第三辑是不安于固守山林的诗人羁旅之作,出山诗记。
《赣州三章》、《青海湖》、《日月山》、《岳麓山》、《北纬30度》、《天井山说》、《峨嵋山月歌》等等,单看看这些诗题就可领略诗人行迹,他的诗歌之旅。羁旅诗是中国传统诗歌成熟文体,远走家国之感叹,思归之情是常见的表达,“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之类,是人们熟知的诗境。周春泉其实是行走在打上诗意胎记的山水间,活在诗国当下坐标系上的写作者。他行色匆匆,却总能瞥见“天井山是一片古民居 / 天顶上的天池就是天井 / 洞庭湖是屋后那口水塘 / 长江 珠江是绕村的两条小溪”(《天井山说》),视界开阔超拔;或如朝圣者,在汤显祖的赣州,“向东山顶上屹立的魁星塔/ 抒发敬畏”(《牡丹亭》);或如沉思者,“书院通往亭子的曲径 / 那些落叶像函笺也好 / 像零乱的脚印也罢 / 乃至像昨夜闪烁落下的星辰”(《岳麓山》);又或心如神驹,“骑上祁连山,加快入百里券书/至今还在一只蓝眼睛上跑马”(《青海湖》);又思接千载,“透过金顶/你的前世今生/影入平羌”(《峨嵋山月歌》)……
行踪所至,诗也留痕。周春泉的出行,是做足了抒情准备而行的,名山大川是诗人阅读的课本,新样态的羁旅之作,是诗人行走的户外功课。这种历练并非仅仅是浅表的互动,是追求物我合一、物诗归一的修炼。
四
四、五辑所录的作品,不是此集的余绪。 这些短制大都超越了地域时间特征,是一些相对纯粹的安静制作。
这些精粹的短章,我常常在周春泉发给我的微信或短信上读过。这伙计真是一“诗魔”,每每他隔三差五冷不丁发来几首新出炉的诗到我手机上时,我总要在心里如此感叹。
也许是受他尊敬的诗坛长者叶文福先生的影响,诗成了其生活的重要部份,成了他血肉相连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有时想,过了半百之年,还时时如赤子般沉浸在自己的诗情世界,还有“刑天舞干戚”的激情,有着叩问过去当下未来的执着,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狠劲,这是何种动力使其如此呀!
这么一个人,在我眼里是要人诗合一的。
真诗人!
周春泉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诗人。对于这位富有传统人格的当代诗人,若以古诗的类型来鉴别他的写作,可能反而容易凸显他的特异方面。典型的周春泉的诗,刚健,质实,一竿子撸下来似的直观。他却是一个与知识分子的情怀完全不相干的诗人。诗的语调与《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相当接近。他叙述的张力,即激动词语的,竟然可以不是“现代性焦虑”,而是残存于民间的、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崇高感:忠孝。
--李建春《走向汉语的风骨--读周春泉的一些诗》
周春泉*初不是以诗人的身份走进我的视野的,而是以一个逝去的时代的某种风神而唤醒了我遥远深沉的思念的。或许,正是因为他“拜读幕阜山”的诗集,才引起我从母亲开始,从屈原开始,从黄庭坚也从我自己开始,从诗与诗人的角度,拜读一辈子在我身边、一辈子纠缠着我的情思而我一辈子不认识的幕阜山。
--叶文福《幕阜山诗神--写给幕阜山脚下的诗人周春泉》
周春泉先生从人的生存和时代语境的夹角切入诗歌,将宏大意图与诗学具象的关系处理得甚为精当,既有效地整合了这个时代的全息图景,*限度地保留了生活现场的鲜活与丰富,又在内在价值观念上显示出高度的历史理性。1980年代的激情、1990年代的冷寂以及21世纪初的喧嚣,都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回应。周春泉先生的诗学立场是清醒、坚定的。他的“在场”,既是诗学上的在场,又是生存现实的在场。这种在场的执着表现为诗人几十年以来的本土化创作。诗人语言典雅华丽,意境空灵缥缈,弥漫着中国式的美学神韵和意境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中国古代诗歌的气息。周春泉先生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和本土生活,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构建民族文化精神,发掘鄂南本土风俗习惯、乡土情感,深化对传统借鉴方式的认识,在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合适的契合点,将本土经验转化为世界经验,形成了白己独特的文学品格和诗学精神。
--陈国和《周春泉诗歌的本土性》
周春泉耿直、乐观,他的诗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质朴。这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大山的热爱,对故乡的依恋,对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悯情怀,使他的诗始终充盈着生活的热度。
--梁必文《大山的歌者》
《大山的乳名》这部诗集语言渐趋平和干净,意象渐臻幽深,节律渐至自然自由。骨子深处,周春泉是传统新诗一路,传统精神的斑点在其诗中时时闪现可爱的光芒。但他又不囿止于此,常常企图撕开几处气孔,与浸染西风的现代诗艺融合、对接,一如着对襟长衫的旧式先生,腋下正夹着尼采或里尔克的译本,行走在时下诗坛。这让我想起避乱黄梅故山的当年废名先生,只不过一个在七十年前的鄂东大别山,而周春泉偏寓鄂南幕阜山,他们的共通之点在于,目光一直从山里投向山外,一直从个人走向普罗大众和社会人生。
--胡翔《诗集〈大山的乳名〉漫读》
他从1979年就开始写出成熟作品,但一直在大山下默默写作。他把个体生活经验像樵夫一样嵌入历史的木头里,让诗歌语言自动生成为爱、痛苦与伤怀,构建了属于周春泉的“幕阜山本土诗歌语言”。故事构架、元生活场景是周春泉的诗歌区别于众人的地方,他行走在流行诗歌审美之外的崎岖山路上,他的诗歌有一张寂静、拙朴与沉思的面孔。
--周瑟瑟《大山的乳名》编辑手记
秋儿的纠结
秋儿,是瘸子花十块大洋
从幕阜山背买来的女人
办喜事那年,她才十五岁
尽管他腿脚一崴一崴
却仗着几亩水田
从没把秋儿当媳妇
哪怕他大秋儿二十多岁
生女儿,未出月子
瘸子就吆喝秋儿,劈柴担水
刚满月,就逼她上畈种地
还经常在人前数落
花十块大洋的不值……
丢尽面子的秋儿,有心苦
只有对长年癞子诉说……
癞子动了心思,连哄带慰
和她在玉米地,有了私情
从此,长年碗底藏了秋儿
就是,那回在细宕掰玉米
癞子走运,有了冷暖心疼……
后两年,癞子娶了房媳妇
但和秋儿,还是藕断丝连
土改划成分,要打瘸子的地主
农会主席的癞子
出面袒护残疾人
后,算小土地请的长年……
从此主雇成了莫逆弟兄
两个男人和里面的事情
只有秋儿,心照不宣……
大公社时癞子当了队长
不知不觉就放开了胆量
先安排秋儿,到猪场养猪
然后,打发瘸子去看山场
(以瘸腿不能顶劳力的理由)
夜幕降临。瘸子要去看山屋
癞子,就避在门口的草垛旁
当瘸子崴出门,秋儿
借故,把门拴得哗啦直响
看手电光一上一下远去
秋儿这才放心,把门掩上……
山村的灯火和星星从不多事
这点破事,都当没看见一样
手杖
山月圆缺 枯了
这口乡井 手杖上一场雪
还飘在门风里
期待:山外某个春天
没有人向她议论
一场矿难 更没有人
敢提起她的儿子
就淹没在山背的矿井
檐间的麻雀
还在伴她 叽叽喳喳
儿子尿床 掏鸟蛋 上大学的事情
“你儿子?你儿子在做
保密工作。”老支书
当年的话 她相信
每月几百元抚恤金
是孩子孝顺的证明
乡亲们都知道
儿子 也是她的手杖
岁月越老 越不忍心
碰断她的依靠
馒头
突然想起 三十年前
那个周末放学
我拎着菜筒 米袋 胁下
挟一本普希金诗集
翻过官冲垴 野鸡山 壕猪嘴
蹚过家门口那一截株树桥
“你奶砍柴去了” 惠婶
我堂叔的堂客老远就喊
一溜烟跑向我的幕阜山。
在银鱼尾山坳 我遥见
两座山老远压来
一担百多斤重的柴禾
在一根枪担两头 一扬一扬地
舞动 佝偻的六十五岁
“跑累了吧,杂种儿。”她看一眼
气喘的我,“吃吧,昨晚刚发的
放了糖精。”她从怀里摸出
一个黑乎乎的馒头递给我
一边用一块棉布手巾擦汗
普希金!岁月已将这馒头
蒸成了一座坟莹
她熟悉的体温 至今不曾冷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