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81840
讲述新丝路中国故事
共绘东南亚华人华章
广东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依托地缘和文化优势,精选新丝路上东南亚沿线马来西亚国家的文学作品和人物故事,讲述和展示了丝路国家马来西亚在中国建造、经贸往来、华文教育、华文文学和中华传统等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故事,集中体现了中马新丝路建设者们的各方面成就。
中国建造
“烈焰”重围下的“破冰”征程——记马来西亚登嘉楼码头工程项目经理李经添
庆幸选择中国公司做承包商——记马来西亚槟城二桥项目总经理房真如
在“海丝”路上的家乡粽味——中交天航局滨海公司马来西亚槟城项目部筹建侧记
经贸往来
诚信促进中马经贸往来——访前总理署部长许子根
合力打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访义利集团董事主席林国璋
共筑“丝绸之路经济带”——访发林集团总裁林玉唐
翱翔于中马两地的海鸥——访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
创造商机,搭建合作平台——访“中总”会长戴良业
华文教育
族魂——记林连玉
统考之父——记林晃昇
当代华教见证人——记沈慕羽
华文教育是民族的根——访华校教师总会主席王超群
华教故事代代传——访“华教园丁”莫泰熙
马华文学
从未选择之路,无憾无悔——访开启中马民间文化“破冰之旅”的戴小华
凝集写作人力量的“家”——访马华作协现任会长曾沛
以理性思维,从事感性创作——马华资深作家陈政欣
马来西亚的草根大使——记马华资深作家爱薇
文章是灵魂的声音——访马华女作家李忆莙
我希望有一百万名观众——访中生代诗人周若鹏
穿越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文化大使”——访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具有时代意义, 是对古代陆海双丝路的传承和提升,对欧亚大陆政经文教的重新组合。“一带一路”沿线人口不下44 亿人,其中既有人均GDP 三千美元的发展中地区,也有人均GDP 超越万美元的发展国家。“一带一路”活动所能辐射的经贸实效,在现今多元世界所起到的共荣的桥梁作用,绝不容忽视。
自汉朝开始,中国祖先的足迹就以多条陆路、海路遍布亚欧非诸国,制造了贸易网络及人文交流平台。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互惠的管道,人才流动及文化互鉴,也是人类伟大的创举。除了经贸金融外,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文化交流实属空前。
从中国传出的火药、造纸术、罗盘,以及丝绸穿着、茶艺、陶瓷等,从‘西南夷’诸国则引进了伊朗地毯、印度手镯、中东地区的骑士制度,西方的玻璃、中东的香料及阿拉伯医药学等。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中,郑和以和平之师七下西洋是全球文明的重要篇章。郑和以一位信奉清真教的将军统率数万非清真教徒的海军,就可佐证中华文化的包容多元。至于郑和因其仁慈及受人爱戴而逝后被民众尊称为“三保公”,供奉在道教神坛,更是千古一绝的历史逸事。
在强调“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时,其原则是文化互鉴,互尊互信。文明的变革与发展,经济因素仅是重要条件,而不是根本因素。现代化不代表全盘西化,中华文化的精髓,释道佛及经典的精华,都是中华民族重新立足于世界文明强国的主导力量,更是中华文化再造辉煌的核心精神。
我很高兴地说,收在《丝路文苑·他乡故事》马来西亚卷的篇章,几乎涵盖了马来西亚各个领域的介绍,其中包括商贸、文化、教育和文学。值得一提的是,从本书的诸多专访文章中,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华裔无论在文化、文学或教育方面,虽然面对一些困境和挑战,但大家仍然充满信心,展望未来,乐观以对。
我对广东花城出版社策划及出版这一套文学丛书《丝路文苑·他乡故事》非常欣赏,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策略。因为广东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更是商贸繁荣的一个据点,这可从现在每年春秋两季在此举行的交易会,吸引了无数海外人士前来进行交易而窥见一斑。作为一套开放式的系列出版物,讲述在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创业、发展,对中国的“走出去”做出重要贡献的典型人物和故事,使每一个故事读起来备觉亲切和感动。我衷心地希望,通过这套书的出版,能让东盟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读者从中感受到“人文相亲、经济互补、经贸合作”,了解他们在海外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典范,从而增加阅读的愉悦感。
陈友信
2017 年1 月1 日
(陈友信,现任马中总商会总会长、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联合会主席等职。)
“烈焰”重围下的“破冰”征程
——记马来西亚登嘉楼码头工程项目经理李经添
“十年前大马的气候就是这样,炽烈如火,每天都像蒸桑拿,但说实话,刚到这里时,我们的感受却是如履薄冰。”李经添感慨地说道。此刻,他正头戴安全帽,身穿特制的工作服和救生衣,疾步行走在马来西亚登嘉楼州的海岸线上。由于常年在30℃以上的高温暴晒下工作,他原本白净的皮肤变得黝黑,一遇到炙热的海风,很快会沾满汗水。
登嘉楼是李经添和他的团队在马来西亚的第三站。一年前的2015年5月,他们从东马的民都鲁省开赴这里,准备在此新建一座现代化的石英砂码头,以帮助当地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变以捕鱼、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来这之前的近3年时间,我们在建设沙捞越州规模的防波堤工程和水工码头,那是我们在大马的第二项大成果。”他擦了擦汗,笑着边走边说,不时会停下来,越过湛蓝的天空和海水,凝神遥望几百公里外的南中国海,“再往北走,就是我的故乡海南了,美丽的椰林和沙滩跟这里很像,待久了就会有种错觉,自己根本是在家乡工作嘛!”
李经添热情地向正在现场作业的印尼船员、孟加拉劳工和当地的土著施工员们一一打过招呼,回忆起了2007年首次出国工作的情景。那时他才27岁,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的一名
年轻项目经理助理,有着从国内带来的先进施工技术,但英语不好,对大马也知之甚少。他说:“我们代表国家‘出征’,建设中马两国间的合作建桥项目——槟城二桥工程,它是迄今中国企业在境外实施的长跨海桥梁,设计使用年限120年,比国内桥梁严格得多,可以想象,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时的我们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