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217324
内容简介
《城镇化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的课题研究成果。2013年5月,为了加强对城镇化建设与推进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的研究,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在征求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批研究课题。本来,作为中心的主任,应当就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示范式的研究,然而,考虑到城镇化建设与城镇化研究已进行多年,相关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因而,我只申报了《城镇化研究成果综述与评析》课题,意在对学界多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明确未来的研究路径与研究方向。
城镇化作为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向现代的工业国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城镇化的转型,并由此出现了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从西方的学术研究来看,城镇化(或日城市化)的研究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而我们国内学术界围绕中国特色城镇化问题,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大致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城镇化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有关城镇化内涵与标准的分析,通过经济指标、人口比例、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各方面来测量是否达到城镇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程度;二是有关城镇化历史的分析,着重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功能以及城市的发展等各方面揭示城镇化的发展脉络,例如在《城市化》(2009年)一书中,美国学者诺克斯等人就以欧美为例,探讨了城市的起源及发展以及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基础,特别是就现代社会中城市体系的转型作了极为有益的探讨;三是有关城镇化功能的分析,对学者所揭示的城镇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变迁与社会繁荣等进行梳理,为城镇化的正当性寻找理论依据;四是有关城镇化的模式比较,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美国学者贝利的《比较城市化》(2008年)一书,作者特别指出,尽管城镇化具有许多共性的内容,但由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城镇化的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由此产生出多样的社会后果;五是在现代社会中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迁移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等问题,城镇化进程中有关农民权利保护的问题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城镇化尚处于初期阶段,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相对较为集中,学者们大多就此进行了有意义、有深度的理论分析,值得认真挖掘。当然,由于学者的立论背景不同,研究路径各异,由此也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混乱,例如城镇化研究主要的内容与范围、城镇化本体研究与相关研究的区别等,亟须在理论上予以澄清。
城镇化作为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向现代的工业国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城镇化的转型,并由此出现了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从西方的学术研究来看,城镇化(或日城市化)的研究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而我们国内学术界围绕中国特色城镇化问题,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大致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城镇化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有关城镇化内涵与标准的分析,通过经济指标、人口比例、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各方面来测量是否达到城镇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程度;二是有关城镇化历史的分析,着重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功能以及城市的发展等各方面揭示城镇化的发展脉络,例如在《城市化》(2009年)一书中,美国学者诺克斯等人就以欧美为例,探讨了城市的起源及发展以及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基础,特别是就现代社会中城市体系的转型作了极为有益的探讨;三是有关城镇化功能的分析,对学者所揭示的城镇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变迁与社会繁荣等进行梳理,为城镇化的正当性寻找理论依据;四是有关城镇化的模式比较,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美国学者贝利的《比较城市化》(2008年)一书,作者特别指出,尽管城镇化具有许多共性的内容,但由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城镇化的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由此产生出多样的社会后果;五是在现代社会中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迁移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等问题,城镇化进程中有关农民权利保护的问题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城镇化尚处于初期阶段,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相对较为集中,学者们大多就此进行了有意义、有深度的理论分析,值得认真挖掘。当然,由于学者的立论背景不同,研究路径各异,由此也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混乱,例如城镇化研究主要的内容与范围、城镇化本体研究与相关研究的区别等,亟须在理论上予以澄清。
目 录
部分 城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章 城镇化概念的语源与发展综述
节 城镇化概念的语源及其早期用法
第二节 “城镇化”一词在权威学者与官方机构间的不同用法
第三节 结语
第二章 城镇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节 城镇化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城镇化的具体内涵
第三节 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城镇化正当性论证综述
——以社会结构为视角
节 社会结构的涵义
第二节 城镇化与宏观视野下的社会结构
第三节 城镇化与微观视野下的社会结构
第四章 城镇化的条件分析综述
节 城镇化的经济条件
第二节 城镇化的政治条件
第三节 城镇化的社会条件
第四节 城镇化的文化条件
第五章 城镇化的模式比较综述
节 城镇化模式的概念、影响因素与类型
第二节 各国城镇化模式的选择及其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中国城镇化模式选择的启示
第六章 城镇化的功能研究综述
节 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
章 城镇化概念的语源与发展综述
节 城镇化概念的语源及其早期用法
第二节 “城镇化”一词在权威学者与官方机构间的不同用法
第三节 结语
第二章 城镇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节 城镇化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城镇化的具体内涵
第三节 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城镇化正当性论证综述
——以社会结构为视角
节 社会结构的涵义
第二节 城镇化与宏观视野下的社会结构
第三节 城镇化与微观视野下的社会结构
第四章 城镇化的条件分析综述
节 城镇化的经济条件
第二节 城镇化的政治条件
第三节 城镇化的社会条件
第四节 城镇化的文化条件
第五章 城镇化的模式比较综述
节 城镇化模式的概念、影响因素与类型
第二节 各国城镇化模式的选择及其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中国城镇化模式选择的启示
第六章 城镇化的功能研究综述
节 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
第二部分 中国城镇化之路的探索研究综述
第七章 中国城镇化历史进程的研究综述
节 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城镇化的自发形式与政府推动模式
第三节 学者关于中国当代城镇化现状的描述
第四节 结语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人城镇化政策的历史演进
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城镇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之后的城镇化
第九章 中国当代社会城镇化问题的法律推进
——《城乡规划法》纵横分析研究综述
节 从“一法一条例”到一法统筹
第二节 《城乡规划法》与《物权法》的衔接
第三节 《城乡规划法》文本的理论评述
第四节 《城乡规划法》实施实效分析
第五节 法治视角下《城乡规划法》的完善思路
第六节 结语
……
第三部分 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研究综述
在线试读
《城镇化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
(二)美国城镇化模式的积极影响
美国城镇化模式的特点是郊区化,尽管近一二十年各国学者对郊区化及城镇蔓延的影响颇有异议,但郊区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徐和平教授认为郊区化拓展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对美国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美国社会的繁荣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与城镇化发展。②美国城镇化模式有以下两方面积极影响。
1.郊区化的经济效益
郊区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使制造业、服务业等从城镇中心分散出去,改变了郊区乃至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使之成为新的制造业基地及服务中心。这一分散把城市化推进到极其辽阔的郊区及乡村地区,经济增长的中心也从城市转移到城市边界之外的郊区及非大都市区的县,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郊区化的效益还表现在促进大城市核心地区的产业重组与升级。制造业和大量的传统服务业从城镇核心地区迁移出去,城镇经济空洞化现象突出,城镇传统的生产中心的功能渐行渐远,城镇当局不得不进行产业的转换与升级,这一产业调整中心是利用城镇中心区传统的文化与智力优势,逐渐从制造业中心变成智力中心,竭尽全力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③
2.郊区化的社会效益④
美国郊区化使得城镇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城镇人口密度较大幅度地降低。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密度的降低使城市病趋于弱化,城镇环境质量提高。重化工业从城镇人口稠密地区分散出去后,还有利于城镇水源的保护。
第二,城镇化分散还有利于减轻城镇交通的压力,尤其是在大都市的中心地区。工厂大规模向郊区迁移,减少了中心城镇道路的压力。
第三,大城市的分散有利于厂商减少土地租金等费用,提高厂商的对外竞争力。
第四,城镇分散减轻了城市居民住房的压力,为城市厂商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第五,城镇密度降低,有利于城镇环境的改善及生态城镇的建设。19世纪晚期的工业化,大量人口涌入美国大城市中心及其附近,房荒导致住房拥挤及贫民窟的蔓延。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人口大规模外迁,城区不少住宅衰败而导致房地产大幅度贬值,城市当局以较低的成本在衰败地区进行规模巨大的城镇更新,衰败区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层建筑群、笔直的马路、多彩的街心公园。
第六,郊区化使得新型的郊区邻里新城,体现霍华德“公园城市”的思想。郊区空气清新,基础设施健全,成为富人聚集区。新型的邻里带来了高质量的郊区生活,使得中产阶级价值观念实现,抑制了城市非法的娱乐,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七,郊区化使城乡生活区通、城乡社会一体化得以实现。美国城镇向郊区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分散,使城乡间接先消失。
(三)美国城镇化模式的消极影响
尽管美国城镇化强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模式在全球传播则表现为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其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
1.中心城镇经济空洞化
在城镇功能向郊区分散之时,制造业、富裕人口及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则从城市分散出去,终导致大城市经济的空洞化,大城市核心地区衰败与城镇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制造业大量外迁,极大地降低了城镇中心的发展动力。
第二,富裕人口大规模外迁,不仅使城镇失去了城市发展活力,而且还带走了大量的资金,给城镇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第三,城镇商业急剧萎缩。
第四,制造业、人口及商业的大量外迁,影响到大城镇实力象征的大公司总部的去留,而总部经济一直是大城市经济的重要部分。
第五,制造业、人口及商业等的大量外迁,对在城镇办公服务业维持与发展也构成消极影响。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办公服务机构的业务急剧萎缩。
第六,上述城镇功能的减少或丧失,导致工作岗位的大幅度减少。
……
(二)美国城镇化模式的积极影响
美国城镇化模式的特点是郊区化,尽管近一二十年各国学者对郊区化及城镇蔓延的影响颇有异议,但郊区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徐和平教授认为郊区化拓展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对美国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美国社会的繁荣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与城镇化发展。②美国城镇化模式有以下两方面积极影响。
1.郊区化的经济效益
郊区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使制造业、服务业等从城镇中心分散出去,改变了郊区乃至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使之成为新的制造业基地及服务中心。这一分散把城市化推进到极其辽阔的郊区及乡村地区,经济增长的中心也从城市转移到城市边界之外的郊区及非大都市区的县,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郊区化的效益还表现在促进大城市核心地区的产业重组与升级。制造业和大量的传统服务业从城镇核心地区迁移出去,城镇经济空洞化现象突出,城镇传统的生产中心的功能渐行渐远,城镇当局不得不进行产业的转换与升级,这一产业调整中心是利用城镇中心区传统的文化与智力优势,逐渐从制造业中心变成智力中心,竭尽全力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③
2.郊区化的社会效益④
美国郊区化使得城镇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城镇人口密度较大幅度地降低。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密度的降低使城市病趋于弱化,城镇环境质量提高。重化工业从城镇人口稠密地区分散出去后,还有利于城镇水源的保护。
第二,城镇化分散还有利于减轻城镇交通的压力,尤其是在大都市的中心地区。工厂大规模向郊区迁移,减少了中心城镇道路的压力。
第三,大城市的分散有利于厂商减少土地租金等费用,提高厂商的对外竞争力。
第四,城镇分散减轻了城市居民住房的压力,为城市厂商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第五,城镇密度降低,有利于城镇环境的改善及生态城镇的建设。19世纪晚期的工业化,大量人口涌入美国大城市中心及其附近,房荒导致住房拥挤及贫民窟的蔓延。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人口大规模外迁,城区不少住宅衰败而导致房地产大幅度贬值,城市当局以较低的成本在衰败地区进行规模巨大的城镇更新,衰败区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层建筑群、笔直的马路、多彩的街心公园。
第六,郊区化使得新型的郊区邻里新城,体现霍华德“公园城市”的思想。郊区空气清新,基础设施健全,成为富人聚集区。新型的邻里带来了高质量的郊区生活,使得中产阶级价值观念实现,抑制了城市非法的娱乐,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七,郊区化使城乡生活区通、城乡社会一体化得以实现。美国城镇向郊区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分散,使城乡间接先消失。
(三)美国城镇化模式的消极影响
尽管美国城镇化强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模式在全球传播则表现为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其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
1.中心城镇经济空洞化
在城镇功能向郊区分散之时,制造业、富裕人口及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则从城市分散出去,终导致大城市经济的空洞化,大城市核心地区衰败与城镇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制造业大量外迁,极大地降低了城镇中心的发展动力。
第二,富裕人口大规模外迁,不仅使城镇失去了城市发展活力,而且还带走了大量的资金,给城镇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第三,城镇商业急剧萎缩。
第四,制造业、人口及商业的大量外迁,影响到大城镇实力象征的大公司总部的去留,而总部经济一直是大城市经济的重要部分。
第五,制造业、人口及商业等的大量外迁,对在城镇办公服务业维持与发展也构成消极影响。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办公服务机构的业务急剧萎缩。
第六,上述城镇功能的减少或丧失,导致工作岗位的大幅度减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