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0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81964
纽约篇·那两只石狮子。作品所写的人和事,以及作者出生地南京、成长地台湾、现在定居地纽约,都是作者记忆中闪烁的碎片,读来无比亲切,从对这些人、事、地方的记述中看到了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愁,同时也看到了她是怎样将他乡住成故乡的那份随遇而安。
自序 王 渝
辑 人物篇 周梦蝶入定
周梦蝶入定
武昌街的书摊
书缘
忆曹阳
散文大家王鼎钧
王鼎钧的文学人生
初访沈从文
沈从文写字
不听话的沈从文
丢失了的《三地书》
宣树铮的痛苦
木心妙解
木心的《从前慢》
纪录片《木心》
霍刚的旧照片
霍刚珍藏的声音
霍刚的珍藏
霍刚的洁癖
刘跃的画
林孝信与《科学月刊》
深深怀念林孝信
雪天忆孝信
怀念鼎山大哥
李黎的书法
因为金炳兴
怀念诗人纪弦
陈朋老师
陈朋老师像妈妈
表妹张洁
陪刘心武逛书店
鸥外鸥专辑
“ 稀饭 ” 来了再说
追求现场感
与他有约
想起痖弦
怀念李子云
我们的流动酒会
她的抗争生涯
读《温故》
碰上的缘分
老贺减肥
脸冷心热
—— 记辛郁
他又迷路了
怀念罗孚大哥
碰上的缘分
再见如故
—— 小记许知远
性情中人夏志清
威尔 · 肖兹
——《纽约时报》的《填字游戏》专栏主编
第二辑 事故篇 盆栽与我
盆栽与我
我妈妈会……
多头怪兽
一万元台币的风波
写作空间
我爱卧读
从时装想起
我想写推理小说
妈妈的朋友
水仙花
愿言则嚏
街角人家
想起敲心塔
怀念 “ 初三春 ”
脸盲
“ 虎头帮 ”
再说 “ 虎头帮 ”
碰上的缘分
和老张约会
听演讲记
那年除夕
“ 沉鱼 ” 的经验
偏爱咖啡
往 Auvergne 的路上
山居好快乐
当我们同在一起
免费加油
一个移民家庭的梦
馋言
超前忧患
等人
他们唱北京
龙不见了
诗之笔
在图书馆中
另一个人在西方倒下
第三辑 阅读篇 给孩子的诗
给孩子的诗
孩子写的诗
刘荒田新书《美国小品》
告别好诗
东野奎吾的《秘密》
龚孺萍的昆虫诗
三位一体
伊迪丝 · 华顿
《梅冈城故事》的续集
再谈《梅冈城故事》的续集
孙频的《无相》
碰上的缘分
《枯山水》
浅谈詹姆斯女士
书的寂寞
《幸福食光》
文坛嘉宝沙林杰
浅谈极短篇
我看小说
极短篇中的好故事
《双嘉行》
《无知之书》
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
《芬尼根的守灵夜》
细节之中有神在
美丽的《花事》
散文诗集《死与美》
橄榄桂冠继续召唤
爱上缓慢
《耶律楚材》
《两岸诗》
第四辑 纽约篇 那两只石狮子
那两只石狮子
大中央车站的遐思
捂住他的嘴
买玩偶
漫步空中花园
换个季节
土拨鼠日
要去看莲花
英雄猫救主
迎春花
碰上的缘分
何处不相逢
当玲玲碰到骗子
乡音
儿童游戏场
他们不开车
纽约的诗路
地铁中
地下艺术家群落
乔治的花园
哈德逊河四百年
跋:我们的渝姐姐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书 缘
认识了周梦蝶以后,我把他的书摊视为一方宝地。上完课爱跑到那里去跟他聊天,听他谈诗说佛。我是做什么都联想到吃,聊天也不例外。每次我问他要吃什么,他都说:“
面包就好。” 后那个“ 好”
加重语气。我一向都买明星咖啡馆的隔夜面包,因为很便宜。偶而,我会到街对面的小吃摊儿去再买两个卤蛋,两人吃起来那份快乐,就像到口的都是山珍海味。
有一天我到时,他正在读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一看书名是《红楼梦人物论》,我吵着要看,也不管他看完了没有。他对我的无理要求从来都接受,事事都依我。如罗门好心送衬衫给他,他竟然发脾气扔到地上,还气呼呼地讲给我听。我听了就说他不对,还发表了一番不接受人家好意也是小气和自私的宏论。我以为他要和我吵架,他却有气没力地说:“
我去跟罗门道歉。”
《红楼梦人物论》带回家,我开了夜车,读得放不下手。这么精彩的书怎么没听人说过?书的作者松青又是何人?第二天我带着疑问去看梦蝶兄。他告诉我,这本书是一个叫王昆仑的作家抗战时所写。因为王昆仑的书属于禁书,所以出版时用了个假名。那本书他送给了我,出国时我带着。80
年代碰到剧作家陈白尘,谈及此事。不久,他给我寄来新版的《红楼梦人物论》,而且有作者王昆仑的签名。
写于2009 年7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