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85191
★心绪随着他的讲述而共鸣。
★他不喜欢画无病呻吟的风花雪夜,喜欢画秀雅敦厚的人生风景。
★他的画是那么有人情味儿,藏着那么多故事。
★他骤然发现文学和绘画之间是互不交融的,或许文学的感悟给予了他绘画的力量吧。
★这么多年,他孜孜不倦地做着一件事儿,那就是心仪文学而尊敬作家继而神往他们的生活旅迹,于是便有了作家肖像系列的速写作品,也便有了这本《我画文人肖像》。
他听见了天堂的钟声
他的灯,也挂在了树枝上
人家写大漠原野,他只写一团草
那个年代,我们都有梦
写诗应该根据最普遍的人性
国家不幸诗家幸
人生识字忧患始
越难点着的煤,燃烧得越久
听着鸡鸣狗叫写小说
方比圆好
一想到他就要落泪
宽恕但不会忘记!
跟书打交道,过了愉快的一生
漫画是骂人的!
八十后,还想着重踏天山路
最美的死亡
我一定要等到妻子去世后再走
去掉人旁不做官
我喜欢欧化的诗
他坐在那,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他坐在台阶上,垂着头……
对人爱,是极艰难又极易失败的学习
他是……那个人
几乎每天记札记
漫画是要画思想
我从小就是个人道主义者
我就没有把它忘记
搞学问就像滚雪球
奴隶还有自己的灵魂
你听故事,得收费呀
他拥有的矿藏太多了
绿意青葱
他提着个布袋子来了
他静静地睡去
那声音,我一辈子不会忘
看破,即放下
一个被拧巴的人
他活得——苦哩!
不写东西,我会难受的
我画出的这些词都是无特点的公共用语
他写“ 鬼”,却成了鬼
挨过饿的人会有这个吃相
你越打击我, 我越要抗争!
他也很不幸
他怕忘记,也准备忘记
让我静静地写
啊,香喷喷的大粪啊!
晚歌如水
要叫就叫我“ 老谭”
他改过的校样要被贴出示众
痛苦不是他一个人的
他有两双眼睛
艺术不能没有苦难
那个年代,他的眉头是舒展的
唉,惭愧呀……
他活出了人的模样
请大家记住他的笑
那个副部级能在空中飘洒几时?
其实我越来越瘦
我什么东西都不留
父亲回家时穿着中山装
我是一个积极的“ 悲观主义者”
老时才醒,醒时已老
我的大家庭,和睦又亲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有点儿老天真
我的鞋样都是哥哥铰的哩
做学问要有耐性
快看不见了,但还要写
晚年,他有两种面容
他说什么也不怕了
一个反问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漫画是骂人的!
方成年轻时说话啥样不知道,老了就是这样口无遮拦:“ 别人看什么顺眼画什么,我是看什么不顺眼画什么。” “ 我就画骂人的。” 此话话糙理不糙,何况这年头,谁不是说好听的。
可说归说,你看那些利己小人、贪官孬官,在他笔下无不可憎又可笑。他的笔从不带脏字,而且每根线条、每个造型,都极富韵味与机趣。画《武大郎开店》,缘起他一段被压抑的经历,自古至今像武大郎这样的人从未绝迹。他把笔锋戳向那些唯我独尊、以权压人、嫉贤妒能的人,而幽默文雅的笔调又让人会心一笑。所以,看他的漫画,心里不舒服的少。
生活中的老方,一个字:逗。一次,我请他写自己的闲章,他立马答应:“ 行,我一写出来,准逗!” 然后又来一句:“ 我写好喽,到时一敲锣——‘
哐哐’ 一响,你就来拿。” 嘿,他拿我的姓抖了个包袱。有一次上门,见他正在吃花生,我便打趣道:“ 您牙口真好! ” 他回了句:“
反正牙也不是我的。” 老方八十几时,还骑自行车呢。一次路遇,见他拄根拐棍儿,不由得好奇,他便自嘲道:“
我不拄棍儿,他们不把我当老头儿……哈哈哈! ”
但了解老方身世的人都知道,他也曾饱经生活与政治磨难。正因他天性乐观,所以,他骂人也好,逗人也罢,皆怀善意,自然于人于世于己有益。怪不得他长寿,活到望百之年,还能写能画。这不,他儿子发来微信,上有老方新作《大肚弥勒佛》,旁有打油诗:“
人生本来事就多,鸡毛蒜皮一大箩;谁有弥勒胸襟阔,笑看平地起风波。”落款:2014 年12 月9 日九七叟方成画并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