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147713
★全体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重要学习读物;
本书紧密结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从爱国篇、奋斗篇、建功立业篇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要砥砺爱国情怀、笃行报国之志,要永葆奋斗精神、践行使命担当,要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创新创造,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
★案例丰富,讲述了众多“两弹一星”元勋、时代楷模等优秀中华儿女的先进事迹;
老一辈先进人物、时代楷模和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标准,让我们知道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并切实增强我们对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语言通俗,富有激情,极具感染力,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书内附有若干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二维码延展阅读,为我们呈现更加真实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近年来,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爱国奋斗精神对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对在全社会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对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出部署。
本书紧密结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从爱国篇、奋斗篇、建功立业篇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要砥砺爱国情怀、笃行报国之志,要永葆奋斗精神、践行使命担当,要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创新创造,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
第 一 篇 爱国——天下为公、担当道义
第 一 章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四、“回国不需要理由”
第二章 砥砺家国情怀,笃行报国之志
一、“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第三章 坚定信仰,矢志不渝
一、心中有信仰,全身就有力量
二、担当是对信仰的zui好坚守
三、加强道德修养,坚定崇高信仰
第四章 重道义、勇担当
一、责任大于天
二、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三、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四、直面矛盾,破解难题
第二篇 奋斗——勇立潮头、引领创新
第五章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二、书写新时代奋斗答卷
三、做奋斗者,做实干家
第六章 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
一、要有改革的责任担当
二、要有敢于超越的创新勇气和本领
三、“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解决的问题”
四、动真碰硬“啃硬骨”
第七章 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
一、让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二、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奋进力量
三、“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四、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
第八章 艰苦奋斗精神永不过时
一、艰苦奋斗就是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二、用艰苦奋斗精神创造美好生活
三、“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
第三篇 建功立业——服务社会、报效人民
第九章 加强学习,练就高强本领
一、克服“本领恐慌”,根本在学习
二、“学到老,做到老,活到老”
三、少应酬,多学习
四、“群众就是老师”
第十章 自觉爱岗敬业,勇于建功立业
一、敬业方能成事
二、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把职业当事业
四、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第十一章 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重事业、讲奉献、争贡献
二、为民而不利己,为公而不营私
三、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
第十二章 多干让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
一、“为了群众的利益,再怎么干都不过分!”
二、“踏踏实实解决好百姓关心的每一件事”
三、“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四、“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爱国奋斗、建功立业,要深入实践,扎根基层,到祖国zui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zui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发展、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这就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交通大学于1896年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zui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绘制了西部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作出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1955年,一批朝气蓬勃的交大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西迁的决定,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奔向大西北,积极投身到祖国zui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成为黄土地的拓荒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
1400多名教工及其家属,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3000名学生热血沸腾,登上了“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学校领导、学术带头人身先士卒,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20世纪50年代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的上海有天壤之别:学校处在田野之中,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贫瘠的黄土地,交大人并没有因此生出一点怨言,也没有一丝懈怠。至1956年9月,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古都西安,经紧锣密鼓建设而成的新校园也从一片麦田中拔地而起。西迁师生员工们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创造了崭新的业绩: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
交通大学西迁,表现出交大人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彰显了开拓进取的崇高风范。60多年来,交大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创造了29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33项获国家“三大奖”,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他们又开启了西迁后的再次创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大西北创造中国未来zui具创新活力的创新实体,打造一个zui具典范的“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智慧学镇”,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
“西迁精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苦环境下形成的,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于“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理想,源于“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执着追求。60多年来,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交大人始终将牢牢扎根祖国西部大地,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崇高使命,不断续写勇攀高峰、勇挑重担的新辉煌。西安交通大学自1959年正式定名以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25万余名,其中留在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学生超过毕业生总数的40%,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交大人更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高校参与,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高校和学术机构在教育、科技、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如今,交大人满怀在祖国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定信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豪情,开拓前行。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的15位老教授给习 近 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同年12月11日,习 近 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18年伊始,习 近 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们的来信:“2017年,我又收到很多群众来信,其中有西藏隆子县五麦乡的乡亲们,有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有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也有南开大学新入伍的大学生,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zui伟大,同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西安交大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爱国、报国、兴国”的高尚情怀,诠释了“爱国就要奋斗,奋斗为了爱国”的伟大真理。知识分子要认真学习“西迁精神”,胸怀大局,以爱国奋斗为使命,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攀登新高峰,不断作出新贡献。
纵观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像这样听党召唤、默默无闻、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建功立业的人与事还有很多很多。“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成就,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每一项重大成果的背后,都有讲不完的感人故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奋斗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来,让生命为时代而澎湃、为人民而奋进。他们克服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等许多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能以较小的投入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和突破。
近年来,一大批知识分子、青年学子也都听从党的召唤,纷纷背起行囊,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zui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仅北京大学平均每年就有400多位毕业生去基层和西部,有去南疆喀什当驻村第 一书记的,有到雪域高原基层卫生所当医生的,他们扎根边疆,奉献青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李雨晗放弃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深造机会,选择去三江源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和当地牧民一起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从人类社会的视角去理解、研究并尝试解决动物保护的问题,献身科学事业。到祖国zui需要的地方去,历来是知识分子的无悔选择。广大知识分子要到基层去实现自己zui初的梦想,把根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用知识造福群众,奉献社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