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36785
内容简介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是以开放性、可扩展、可重构的硬件为通用平台,把尽可能多的功能用可升级、可替换的软件来实现。现在,软件无线电已成为无线电工程的现代方法,不仅在无线通信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在其他无线电工程领域也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现技术、软件算法及其在无线电工程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用性强。
目 录
第1章 概述
1.1 线移动通信简述
1.1.1 模拟线电
1.1.2 窄带数字线电
1.1.3 宽带数字线电
1.1.4 软件线电
1.2 软件线电的定义与特点
1.2.1 软件线电的定义
1.2.2 软件线电的特点
1.3 软件线电的发展历程
1.3.1 软件线电的提出
1.3.2 软件线电(SDR)论坛
1.3.3 软件线电的先行者:SPEAKeasy
1.3.4 软件线电的推动者:JTRS与SCA
1.3.5 软件线电发展展望
1.4 软件线电体系框架与本书结构
习题与思考题1
第2章 软件线电理论基础
2.1 信号采样基本理论
2.1.1 Nyquist采样定理
2.1.2 带通信号采样理论
2.2 软件线电中的信号采样
2.2.1 允许过渡带混叠时的采样定理
2.2.2 软件线电中的正交低通采样
2.2.3 软件线电中的宽带中频带通采样
2.2.4 软件线电中的射频直接带通采样
2.2.5 带通采样对采样频率的精度要求
2.3 多率信号处理(Multirate Signal Processing)
2.3.1 采样信号的等效基带谱与抽取基本概念
2.3.2 低通信号的整数倍抽取
2.3.3 数字带通信号的抽取
2.3.4 整数倍内插
2.3.5 取样率的分数倍变换
2.3.6 取样率变换性质
2.3.7 抽取、内插器的多相滤波实现
2.3.8 取样率变换的多级实现
2.4 软件线电中的高效数字滤波
2.4.1 数字滤波器设计基础
2.4.2 适合于D=2M倍抽取或内插的半带滤波器
2.4.3 积分梳状(CIC)滤波器
2.5 软件线电中的正交信号变换
2.5.1 正交变换基本概念
2.5.2 窄带信号的正交分解与模拟域实现
2.5.3 数字混频正交变换
2.5.4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正交变换
2.5.5 基于正交变换的瞬时特征提取:CORDIC算法
2.5.6 多信号正交变换
习题与思考题2
第3章 软件线电体系结构
3.1 软件线电的三种结构形式
3.1.1 低通采样软件线电结构
3.1.2 射频直接带通采样软件线电结构
3.1.3 宽带中频带通采样软件线电结构
3.1.4 三种软件线电结构的等效数字谱
3.2 软件线电接收机体系结构
3.2.1 单通道软件线电接收机
3.2.2 多通道软件线电接收机
3.3 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体系结构
3.3.1 数字滤波器组与信道化基本概念
3.3.2 复信号的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
3.3.3 实信号的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
3.4 软件线电发射机体系结构
3.4.1 单通道软件线电发射机
3.4.2 多通道软件线电发射机
3.5 信道化软件线电发射机体系结构
3.5.1 信道化发射机的基本概念
3.5.2 复信号输出的多相滤波信道化发射机
3.5.3 实信号输出的多相滤波信道化发射机
附录:8路多相滤波信道化软件线电发射机MATLAB仿真程序
习题与思考题3
第4章 软件线电硬件平台设计
4.1 软件线电硬件系统设计
4.1.1 软件线电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4.1.2 软件线电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4.2 软件线电的射频前端
4.2.1 射频前端的组成结构
4.2.2 射频前端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4.2.3 射频前端的指标
4.3 软件线电中的A/D/A技术
4.3.1 A/D转换器原理与分类
4.3.2 A/D转换器性能指标
4.3.3 A/D转换器的选择
4.3.4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4.3.5 D/A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数
4.4 软件线电数字前端
4.4.1 软件线电数字前端的定义
4.4.2 软件线电中的数字接收前端(数字下变频DDC)
4.4.3 软件线电中的数字发射前端(数字上变频DUC)
4.4.4 软件线电数字前端的FPGA实现
4.4.5 软件线电数字前端的ASIC实现
4.5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
4.5.1 软件线电信号处理的特点
4.5.2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选择技巧
4.5.3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介绍
4.5.4 通用处理器(GPP)介绍
4.6 高速FPGA设计技术
4.6.1 软件线电中的高速FPGA
4.6.2 FPGA基本原理
4.6.3 基于高速FPGA的软件线电系统设计
4.7 软件线电系统设计实例
习题与思考题4
第5章 软件线电信号处理算法
5.1 软件线电中的调制算法
5.1.1 信号调制通用模型
5.1.2 模拟信号调制算法
5.1.3 数字信号调制算法
5.2 软件线电解调算法
5.2.1 信号解调通用模型
5.2.2 模拟调制信号解调算法
5.2.3 数字调制信号解调算法
5.3 软件线电中的同步算法
5.3.1 数字锁相环
5.3.2 同步参数估计
5.3.3 软件线电中的载波同步算法
5.3.4 软件线电中的位同步算法
5.3.5 载波和位同步的联合最大似然估计算法
5.3.6 软件线电中的帧同步算法
5.4 软件线电的中均衡算法
5.4.1 线性均衡算法
5.4.2 判决反馈均衡算法
5.4.3 自适应均衡算法
5.4.4 盲均衡算法
5.5 调制样式自动识别算法
5.5.1 模拟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
5.5.2 数字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
5.5.3 模拟数字调制信号的联合自动识别
5.5.4 信号调制样式自动识别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5.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调制识别
习题与思考题5
第6章 信道编译码技术
6.1 信道编译码基础
6.2 信道编码概述
6.2.1 扰码
6.2.2 纠错码及交织
6.2.3 信道编码的应用及性能
6.3 几种简单的检纠错码
6.4 RS码的编译码
6.4.1 RS码的编码
6.4.2 RS码的译码
6.5 卷积码的编译码
6.5.1 卷积码的编码
6.5.2 Viterbi译码法
6.5.3 误码率检测
6.6 Turbo码的编译码
6.6.1 Turbo码的编码
6.6.2 Turbo码的译码
习题与思考题6
第7章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
7.1 SCA规范介绍
7.1.1 SCA的基本概念
7.1.2 SCA规范介绍
7.2 SCA系统工作原理
7.2.1 SCA系统的运行及管理
7.2.2 波形应用的安装和卸载
7.2.3 波形应用的实例化和控制
7.3 波形应用开发
7.3.1 波形描述语言(WDL)
7.3.2 SCA波形应用的开发过程
7.3.3 基于OSSIE的SCA波形应用开发
习题与思考题7
第8章 软件线电在线工程中的应用
8.1 软件线电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8.1.1 软件线电的先驱――MBMMR电台
8.1.2 联合战术线电系统(JTRS)
8.2 软件线电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8.2.1 软件线电基站接收分系统
8.2.2 软件线电基站发射分系统
8.2.3 软件线电基站的技术挑战
8.2.4 软件线电手持终端(移动手机)
8.3 软件线电在电子战中的应用
8.3.1 软件线电侦察接收机
8.3.2 基于多相滤波的电子战信道化接收机
8.3.3 软件线电干扰发射机
8.4 软件线电在雷达中的应用――“软件雷达”
8.4.1 “软件雷达”的基本概念
8.4.2 软件雷达的实现原理
8.4.3 相控阵软件雷达系统
8.5 软件线电在天基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软件星”
8.5.1 “软件星”基本概念
8.5.2 “软件星”有效载荷的组成原理
8.5.3 基于“软件星”的综合一体化天基信息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8
第9章 软件线电的新发展――认知线电
9.1 认知线电基本概念
9.1.1 认知线电的提出背景
9.1.2 认知线电的定义及特点
9.1.3 认知线电关键技术
9.2 认知线电的认知循环过程
9.2.1 频谱感知
9.2.2 频谱分析
9.2.3 频谱决策
9.2.4 频谱会聚
9.2.5 频谱监视
9.2.6 频谱切换
9.3 频谱感知技术
9.3.1 接收机检测频谱感知
9.3.2 发射机检测频谱感知
9.3.3 协作频谱感知
9.3.4 多维频谱感知
9.4 IEEE802.22标准
9.4.1 物理层接口
9.4.2 MAC层接口
9.4.3 其他接口要求
参考文献
1.1 线移动通信简述
1.1.1 模拟线电
1.1.2 窄带数字线电
1.1.3 宽带数字线电
1.1.4 软件线电
1.2 软件线电的定义与特点
1.2.1 软件线电的定义
1.2.2 软件线电的特点
1.3 软件线电的发展历程
1.3.1 软件线电的提出
1.3.2 软件线电(SDR)论坛
1.3.3 软件线电的先行者:SPEAKeasy
1.3.4 软件线电的推动者:JTRS与SCA
1.3.5 软件线电发展展望
1.4 软件线电体系框架与本书结构
习题与思考题1
第2章 软件线电理论基础
2.1 信号采样基本理论
2.1.1 Nyquist采样定理
2.1.2 带通信号采样理论
2.2 软件线电中的信号采样
2.2.1 允许过渡带混叠时的采样定理
2.2.2 软件线电中的正交低通采样
2.2.3 软件线电中的宽带中频带通采样
2.2.4 软件线电中的射频直接带通采样
2.2.5 带通采样对采样频率的精度要求
2.3 多率信号处理(Multirate Signal Processing)
2.3.1 采样信号的等效基带谱与抽取基本概念
2.3.2 低通信号的整数倍抽取
2.3.3 数字带通信号的抽取
2.3.4 整数倍内插
2.3.5 取样率的分数倍变换
2.3.6 取样率变换性质
2.3.7 抽取、内插器的多相滤波实现
2.3.8 取样率变换的多级实现
2.4 软件线电中的高效数字滤波
2.4.1 数字滤波器设计基础
2.4.2 适合于D=2M倍抽取或内插的半带滤波器
2.4.3 积分梳状(CIC)滤波器
2.5 软件线电中的正交信号变换
2.5.1 正交变换基本概念
2.5.2 窄带信号的正交分解与模拟域实现
2.5.3 数字混频正交变换
2.5.4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正交变换
2.5.5 基于正交变换的瞬时特征提取:CORDIC算法
2.5.6 多信号正交变换
习题与思考题2
第3章 软件线电体系结构
3.1 软件线电的三种结构形式
3.1.1 低通采样软件线电结构
3.1.2 射频直接带通采样软件线电结构
3.1.3 宽带中频带通采样软件线电结构
3.1.4 三种软件线电结构的等效数字谱
3.2 软件线电接收机体系结构
3.2.1 单通道软件线电接收机
3.2.2 多通道软件线电接收机
3.3 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体系结构
3.3.1 数字滤波器组与信道化基本概念
3.3.2 复信号的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
3.3.3 实信号的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
3.4 软件线电发射机体系结构
3.4.1 单通道软件线电发射机
3.4.2 多通道软件线电发射机
3.5 信道化软件线电发射机体系结构
3.5.1 信道化发射机的基本概念
3.5.2 复信号输出的多相滤波信道化发射机
3.5.3 实信号输出的多相滤波信道化发射机
附录:8路多相滤波信道化软件线电发射机MATLAB仿真程序
习题与思考题3
第4章 软件线电硬件平台设计
4.1 软件线电硬件系统设计
4.1.1 软件线电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4.1.2 软件线电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4.2 软件线电的射频前端
4.2.1 射频前端的组成结构
4.2.2 射频前端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4.2.3 射频前端的指标
4.3 软件线电中的A/D/A技术
4.3.1 A/D转换器原理与分类
4.3.2 A/D转换器性能指标
4.3.3 A/D转换器的选择
4.3.4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4.3.5 D/A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数
4.4 软件线电数字前端
4.4.1 软件线电数字前端的定义
4.4.2 软件线电中的数字接收前端(数字下变频DDC)
4.4.3 软件线电中的数字发射前端(数字上变频DUC)
4.4.4 软件线电数字前端的FPGA实现
4.4.5 软件线电数字前端的ASIC实现
4.5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
4.5.1 软件线电信号处理的特点
4.5.2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选择技巧
4.5.3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介绍
4.5.4 通用处理器(GPP)介绍
4.6 高速FPGA设计技术
4.6.1 软件线电中的高速FPGA
4.6.2 FPGA基本原理
4.6.3 基于高速FPGA的软件线电系统设计
4.7 软件线电系统设计实例
习题与思考题4
第5章 软件线电信号处理算法
5.1 软件线电中的调制算法
5.1.1 信号调制通用模型
5.1.2 模拟信号调制算法
5.1.3 数字信号调制算法
5.2 软件线电解调算法
5.2.1 信号解调通用模型
5.2.2 模拟调制信号解调算法
5.2.3 数字调制信号解调算法
5.3 软件线电中的同步算法
5.3.1 数字锁相环
5.3.2 同步参数估计
5.3.3 软件线电中的载波同步算法
5.3.4 软件线电中的位同步算法
5.3.5 载波和位同步的联合最大似然估计算法
5.3.6 软件线电中的帧同步算法
5.4 软件线电的中均衡算法
5.4.1 线性均衡算法
5.4.2 判决反馈均衡算法
5.4.3 自适应均衡算法
5.4.4 盲均衡算法
5.5 调制样式自动识别算法
5.5.1 模拟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
5.5.2 数字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
5.5.3 模拟数字调制信号的联合自动识别
5.5.4 信号调制样式自动识别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5.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调制识别
习题与思考题5
第6章 信道编译码技术
6.1 信道编译码基础
6.2 信道编码概述
6.2.1 扰码
6.2.2 纠错码及交织
6.2.3 信道编码的应用及性能
6.3 几种简单的检纠错码
6.4 RS码的编译码
6.4.1 RS码的编码
6.4.2 RS码的译码
6.5 卷积码的编译码
6.5.1 卷积码的编码
6.5.2 Viterbi译码法
6.5.3 误码率检测
6.6 Turbo码的编译码
6.6.1 Turbo码的编码
6.6.2 Turbo码的译码
习题与思考题6
第7章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
7.1 SCA规范介绍
7.1.1 SCA的基本概念
7.1.2 SCA规范介绍
7.2 SCA系统工作原理
7.2.1 SCA系统的运行及管理
7.2.2 波形应用的安装和卸载
7.2.3 波形应用的实例化和控制
7.3 波形应用开发
7.3.1 波形描述语言(WDL)
7.3.2 SCA波形应用的开发过程
7.3.3 基于OSSIE的SCA波形应用开发
习题与思考题7
第8章 软件线电在线工程中的应用
8.1 软件线电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8.1.1 软件线电的先驱――MBMMR电台
8.1.2 联合战术线电系统(JTRS)
8.2 软件线电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8.2.1 软件线电基站接收分系统
8.2.2 软件线电基站发射分系统
8.2.3 软件线电基站的技术挑战
8.2.4 软件线电手持终端(移动手机)
8.3 软件线电在电子战中的应用
8.3.1 软件线电侦察接收机
8.3.2 基于多相滤波的电子战信道化接收机
8.3.3 软件线电干扰发射机
8.4 软件线电在雷达中的应用――“软件雷达”
8.4.1 “软件雷达”的基本概念
8.4.2 软件雷达的实现原理
8.4.3 相控阵软件雷达系统
8.5 软件线电在天基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软件星”
8.5.1 “软件星”基本概念
8.5.2 “软件星”有效载荷的组成原理
8.5.3 基于“软件星”的综合一体化天基信息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8
第9章 软件线电的新发展――认知线电
9.1 认知线电基本概念
9.1.1 认知线电的提出背景
9.1.2 认知线电的定义及特点
9.1.3 认知线电关键技术
9.2 认知线电的认知循环过程
9.2.1 频谱感知
9.2.2 频谱分析
9.2.3 频谱决策
9.2.4 频谱会聚
9.2.5 频谱监视
9.2.6 频谱切换
9.3 频谱感知技术
9.3.1 接收机检测频谱感知
9.3.2 发射机检测频谱感知
9.3.3 协作频谱感知
9.3.4 多维频谱感知
9.4 IEEE802.22标准
9.4.1 物理层接口
9.4.2 MAC层接口
9.4.3 其他接口要求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技术已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软件无线电已经成为无线电工程的一种通用的现代方法,是无线电工程领域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其率先提出的“软件定义”(Software Defined)更是由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大扩展了其内涵和外延,拥有了更开阔的应用领域,软件定义雷达(SDR),软件定义卫星(SDS),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思想、新概念不断涌现,甚至有人大胆人们提出了“软件定义一切世界”(Software Defined World,SDW )”的概念,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定义世界”指日可待。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一书于2001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据20123年xxx统计引用检索,引用次数达43003000次以上。本书中包含了杨小牛院士的许多原创性思想和理论,为推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国内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电子工业出版社竺南直老师的盛情相邀,根据软件无线电技术发展,结合作者编著的《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部分内容,作者对《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1版)进行了修订。与《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1版)相比,第2版有以下主要变化:
(1)对第1版第4章做了较大调整,删除了对于器件及其应用方面的描述,增加了软件无线电可重构主要单元——FGPA的介绍内容;
(2)第5章中补充了均衡算法方面的内容;
(3)考虑到智能天线方面的专著很多,为压缩本书篇幅,删除第1版中的“第6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
(4)为软件无线技术讨论的完整性,新增“信道编译码技术”相关内容,列为第6章;
(5)新增第7章“软件体系结构”(SCA),对软件无线电的软件架构进行讨论;
(6)对第1版中“第7章 软件无线电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
(7)结合无线通信的最新发展,增加了“软件无线电的新发展——认知无线电”的介绍,列为第9章;
(8)为了方便教学,在每章后面增加了一些习题与思考题。
第2版的编写工作由杨小牛院士、楼才义为主完成,杨小牛、徐建良、张永光共同参与完成编写工作。其中,其中杨小牛院士编写了第1、2、3、8章和5.5节,楼才义编写了4.1、4.2、5.1、5.3、5.4节和第9章,徐建良编写了4.3、4.4、4.5、4.6、5.2节和第7章,张永光编写了6章。郑仕链、陈仕川、贾璐、李少伟、张大海、王文勇、李新付、李世杰、王挺、章军、胡俊杰、俞书峰等同志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对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竺南直博士,竺博士在本书第1版、第2版的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技术更新飞速,尽管做了较大的努力,书中肯定还存在许多问题或错误,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一书于2001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据20123年xxx统计引用检索,引用次数达43003000次以上。本书中包含了杨小牛院士的许多原创性思想和理论,为推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国内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电子工业出版社竺南直老师的盛情相邀,根据软件无线电技术发展,结合作者编著的《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部分内容,作者对《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1版)进行了修订。与《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1版)相比,第2版有以下主要变化:
(1)对第1版第4章做了较大调整,删除了对于器件及其应用方面的描述,增加了软件无线电可重构主要单元——FGPA的介绍内容;
(2)第5章中补充了均衡算法方面的内容;
(3)考虑到智能天线方面的专著很多,为压缩本书篇幅,删除第1版中的“第6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
(4)为软件无线技术讨论的完整性,新增“信道编译码技术”相关内容,列为第6章;
(5)新增第7章“软件体系结构”(SCA),对软件无线电的软件架构进行讨论;
(6)对第1版中“第7章 软件无线电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
(7)结合无线通信的最新发展,增加了“软件无线电的新发展——认知无线电”的介绍,列为第9章;
(8)为了方便教学,在每章后面增加了一些习题与思考题。
第2版的编写工作由杨小牛院士、楼才义为主完成,杨小牛、徐建良、张永光共同参与完成编写工作。其中,其中杨小牛院士编写了第1、2、3、8章和5.5节,楼才义编写了4.1、4.2、5.1、5.3、5.4节和第9章,徐建良编写了4.3、4.4、4.5、4.6、5.2节和第7章,张永光编写了6章。郑仕链、陈仕川、贾璐、李少伟、张大海、王文勇、李新付、李世杰、王挺、章军、胡俊杰、俞书峰等同志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对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竺南直博士,竺博士在本书第1版、第2版的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技术更新飞速,尽管做了较大的努力,书中肯定还存在许多问题或错误,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