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100566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8章,在介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概念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从县域生态规划的方法、生态承载力的评估、生态功能分区、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层面,介绍了青海省湟中县生态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分析了县域生态规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探讨了生态规划理论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土地资源利用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可供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土地资源利用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 生态环境规划总论及其发展过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县域规划及其生态环境规划
第二章 湟中县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体系
2.1 生态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2.2 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
第三章 湟中县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3.1 自然概况
3.2 社会与经济发展概况
3.3 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第四章 湟中县生态规划的原则、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4.1 湟中县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2 湟中县生态规划的目标
4-3 湟中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第五章 湟中县生态评价及生态功能区划
5.1 湟中县生态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5.2 湟中县生态功能区划的内涵、原则及目标
5.3 湟中县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5.4 湟中县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及各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方向
5.5 湟中县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
第六章 湟中县生态环境规划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6.1 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建设
6.2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6.3 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6.4 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建设
6.5 生态新农村建设
6.6 湟中县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七章 湟中县生态旅游规划
7.1 生态旅游规划总论
7.2 湟中县主要旅游资源
7.3 湟中县生态旅游规划
第八章 湟中县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8.1 生态文化内涵与生态文化问题
8.2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化
8.3 湟中县生态文化建设
8.4 湟中县生态文化建设法制保障及其存在的问题
8.5 湟中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8.6 湟中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
第九章 湟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以拦隆口镇班仲营村为例
9.1 现状与发展需求
9.2 规划发展思路、规划原则与目标
9.3 资源合理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
9.4 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重点
9.5 规划实施步骤
9.6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1 青海省湟中县班仲营村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表
附录2 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3 生态县指标解释
1.1 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 生态环境规划总论及其发展过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县域规划及其生态环境规划
第二章 湟中县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体系
2.1 生态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2.2 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
第三章 湟中县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3.1 自然概况
3.2 社会与经济发展概况
3.3 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第四章 湟中县生态规划的原则、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4.1 湟中县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2 湟中县生态规划的目标
4-3 湟中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第五章 湟中县生态评价及生态功能区划
5.1 湟中县生态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5.2 湟中县生态功能区划的内涵、原则及目标
5.3 湟中县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5.4 湟中县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及各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方向
5.5 湟中县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
第六章 湟中县生态环境规划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6.1 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建设
6.2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6.3 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6.4 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建设
6.5 生态新农村建设
6.6 湟中县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七章 湟中县生态旅游规划
7.1 生态旅游规划总论
7.2 湟中县主要旅游资源
7.3 湟中县生态旅游规划
第八章 湟中县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8.1 生态文化内涵与生态文化问题
8.2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化
8.3 湟中县生态文化建设
8.4 湟中县生态文化建设法制保障及其存在的问题
8.5 湟中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8.6 湟中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
第九章 湟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以拦隆口镇班仲营村为例
9.1 现状与发展需求
9.2 规划发展思路、规划原则与目标
9.3 资源合理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
9.4 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重点
9.5 规划实施步骤
9.6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1 青海省湟中县班仲营村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表
附录2 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3 生态县指标解释
在线试读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生态”这一概念的最初定义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阐述了生态环境的定义。“生态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环境与资源双重属性”:“生态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冠以‘生态’之名,意在强调自然环境中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流动与联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认为“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又称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称”。上述定义,主要突出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将人类活动排除在生态环境之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各国生态学家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在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上,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如“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统一体”。论文采用如下的定义:“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有机结合体,由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系统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1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从人类影响而改变自然生态过程的角度来说,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工业化、人口膨胀和城市化加速发展,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强烈,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地域上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
1.1 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生态”这一概念的最初定义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阐述了生态环境的定义。“生态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环境与资源双重属性”:“生态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冠以‘生态’之名,意在强调自然环境中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流动与联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认为“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又称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称”。上述定义,主要突出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将人类活动排除在生态环境之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各国生态学家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在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上,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如“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统一体”。论文采用如下的定义:“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有机结合体,由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系统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1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从人类影响而改变自然生态过程的角度来说,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工业化、人口膨胀和城市化加速发展,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强烈,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地域上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