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100559丛书名: 民族地区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在种群、群落、景观水平上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状况及其原因。通过试验地试验。运用“以地养地”模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恢复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同时实现社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恢复潜力和可行性的分析,将“以地养地”模式推广到全旗,实现全旗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适合从事生态学、城市规划、农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本书适合从事生态学、城市规划、农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1 榆树以及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
1.2 森林种群生态学研究动态
1.3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破碎化
1.4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
1.5 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
1.6 自然保护区设计理论历史与进展
1.7 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原则
1.8 保护区地点选择研究综述
1.9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10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研究地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种群特征调查方法
2.3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地群落特征调查方法
2.4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景观特征调查方法
2.5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地生态恢复试验方法
2.6 浑善达克沙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的调查
2.7 自然保护区设计方法
2.8 浑善达克自然保护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3章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种群特征
3.1 年龄结构
3.2 生命表分析
3.3 存活曲线
3.4 生存过程重建
3.5 种群数量动态的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3.6 分布密度
3.7 讨论
第4章 浑善达克沙地沙丘植物群落特征
4.1 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4.2 密度和物种相对密度
4.3 重要值
4.4 沙丘土壤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景观特征
5.1 疏林斑块总体特征
5.2 疏林斑块面积特征
5.3 边界密度
5.4 斑块密度
5.5 斑块分离度
5.6 小结
第6章 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自然保护区潜力
6.1 退化沙地草地的自然恢复
6.2 退化榆树疏林的自然恢复
6.3 生态恢复试验的社会经济效益
6.4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行性分析
6.5 讨论
第7章 浑善达克自然保护区设计
7.1 核心区设计
7.2 缓冲区设计
7.3 小结
第8章 浑善达克拟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区域可持续发展
8.1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8.2 正蓝旗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8.3 小结
第9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浑善达克自然保护区总休规划(2005-2020年)
1.1 榆树以及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
1.2 森林种群生态学研究动态
1.3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破碎化
1.4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
1.5 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
1.6 自然保护区设计理论历史与进展
1.7 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原则
1.8 保护区地点选择研究综述
1.9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10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研究地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种群特征调查方法
2.3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地群落特征调查方法
2.4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景观特征调查方法
2.5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地生态恢复试验方法
2.6 浑善达克沙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的调查
2.7 自然保护区设计方法
2.8 浑善达克自然保护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3章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种群特征
3.1 年龄结构
3.2 生命表分析
3.3 存活曲线
3.4 生存过程重建
3.5 种群数量动态的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3.6 分布密度
3.7 讨论
第4章 浑善达克沙地沙丘植物群落特征
4.1 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4.2 密度和物种相对密度
4.3 重要值
4.4 沙丘土壤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景观特征
5.1 疏林斑块总体特征
5.2 疏林斑块面积特征
5.3 边界密度
5.4 斑块密度
5.5 斑块分离度
5.6 小结
第6章 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自然保护区潜力
6.1 退化沙地草地的自然恢复
6.2 退化榆树疏林的自然恢复
6.3 生态恢复试验的社会经济效益
6.4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行性分析
6.5 讨论
第7章 浑善达克自然保护区设计
7.1 核心区设计
7.2 缓冲区设计
7.3 小结
第8章 浑善达克拟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区域可持续发展
8.1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8.2 正蓝旗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8.3 小结
第9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浑善达克自然保护区总休规划(2005-2020年)
在线试读
第1章 引言
1.1 榆树以及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
本研究中的榆树为白榆。白榆(Ulmus pumila l.)属于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树皮灰黑色,纵裂。树冠圆球形,小枝纤细,灰色。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 cm,两面均无毛,间或脉腋有簇生毛,侧脉9~16对,边缘多具单锯齿;叶柄长2~10mm。花先叶开放,多数成簇状聚伞花序,生去年枝的叶腋。翅果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1.2~1.5 cm,无毛;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或近上部;柄长约2mm。花期3—4月,展叶期4月下旬一5月上旬,果期4—5月,落叶期10月。白榆生长快,材质好,分布广,适应性强。分布自东北到西北,从华南至西南(长江以南都系栽培);朝鲜,苏联和日本也有。枝皮纤维可代麻制绳、麻袋或作人造棉和造纸原料;树皮可制淀粉;嫩果、幼叶可食或作饲料;种子榨油;木材可作家具、农具;果实、树皮和叶入药能安神,治神经衰弱、失眠。白榆是喜光树种,耐寒性强,耐干旱、耐盐碱、抗风力强,不耐水湿,生长快,寿命长(中国树木志编委会1981)。
白榆是我国固有的乔木树种,是出现于第三纪地层的古老树种之一。在榆科树种中,它分布广,面积。世界上白榆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广大地区以及中亚、哈萨克斯坦、外贝加尔、西伯利亚、蒙古、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根据《诗经》、《新疆图志》、《温国文正司马公集》、《曹州府志》等大量历史资料记载,我国古代白榆分布很广,面积很大。特别是黄河下游历史上曾有白榆天然林分布。但是,由于几千年来人类生产活动、战争、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白榆天然林面积不断缩小,致使原来广大的自然分布区内现在很难见到大片的白榆天然林,只有在交通不便或未受经济活动干扰的山谷、河滩或人烟稀少的内蒙古、新疆草原、荒漠地带才保存着。但是,因白榆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适应性强,在广大农业区,人们加速了对白榆的栽培和利用,所以,白榆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普遍栽培树种之一(张敦论等1984)。
……
1.1 榆树以及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
本研究中的榆树为白榆。白榆(Ulmus pumila l.)属于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树皮灰黑色,纵裂。树冠圆球形,小枝纤细,灰色。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 cm,两面均无毛,间或脉腋有簇生毛,侧脉9~16对,边缘多具单锯齿;叶柄长2~10mm。花先叶开放,多数成簇状聚伞花序,生去年枝的叶腋。翅果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1.2~1.5 cm,无毛;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或近上部;柄长约2mm。花期3—4月,展叶期4月下旬一5月上旬,果期4—5月,落叶期10月。白榆生长快,材质好,分布广,适应性强。分布自东北到西北,从华南至西南(长江以南都系栽培);朝鲜,苏联和日本也有。枝皮纤维可代麻制绳、麻袋或作人造棉和造纸原料;树皮可制淀粉;嫩果、幼叶可食或作饲料;种子榨油;木材可作家具、农具;果实、树皮和叶入药能安神,治神经衰弱、失眠。白榆是喜光树种,耐寒性强,耐干旱、耐盐碱、抗风力强,不耐水湿,生长快,寿命长(中国树木志编委会1981)。
白榆是我国固有的乔木树种,是出现于第三纪地层的古老树种之一。在榆科树种中,它分布广,面积。世界上白榆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广大地区以及中亚、哈萨克斯坦、外贝加尔、西伯利亚、蒙古、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根据《诗经》、《新疆图志》、《温国文正司马公集》、《曹州府志》等大量历史资料记载,我国古代白榆分布很广,面积很大。特别是黄河下游历史上曾有白榆天然林分布。但是,由于几千年来人类生产活动、战争、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白榆天然林面积不断缩小,致使原来广大的自然分布区内现在很难见到大片的白榆天然林,只有在交通不便或未受经济活动干扰的山谷、河滩或人烟稀少的内蒙古、新疆草原、荒漠地带才保存着。但是,因白榆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适应性强,在广大农业区,人们加速了对白榆的栽培和利用,所以,白榆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普遍栽培树种之一(张敦论等1984)。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