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9449
编辑推荐
?畅销书作家熊显华2018年全新力作,再度探讨海权争夺与大国兴衰,
?丰富插图,全角度展现海权与贸易的历史。
?详解维京人的崛起与衰落、明清朝贡体系的运转、东印度公司控制世界的过程。
?再度开启跌宕起伏的海上冒险,讲述神秘的传奇故事。
《海权简史2:海权枢纽与大国兴衰》 是作者熊显华继《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后的潜心之作,以生动的笔法,丰富的图片资料,对世界近代以来英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中国明清时期的海洋战略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熊显华以简明而一针见血的笔法,回顾了大国的海权争夺史,分析了这些国家海上贸易崛起、利用海权控制贸易的过程及其*终失败的原因。回顾那段波澜壮阔且充满暴力、压榨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海权的争夺史,就是大国的兴衰史……
序 言
一些事注定要去完成 / 001
第一章 资本诱惑:东印度公司见证资本兴衰
并不可敬的东印度公司 / 003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乐天世界 / 026
南海公司的泡沫经济 / 039
茶叶贸易与困境的突围 / 051
从商业殖民公司到“卸磨解散” / 059
第二章 海盗理论:攫取暴利的戾气海洋时代
海盗印象的“覆灭” / 067
黄金年代的海盗王 / 080
海盗财富的来源及积累形式 / 091
第三章 维京传奇:一个时代的诱惑与诸神的黄昏
乌特加德的肆无忌惮 / 105
僵局中维京人何去何从 / 116
力挽狂澜的北海大帝克努特 / 133
海上战狼的最终落幕 / 140
第四章 朝贡贸易:明清时期海外资本运作探秘
构建海上贸易商业圈 / 157
怪异的明清海外贸易 / 165
中西贸易新阶段与十三行的特许经营 / 201
欧洲的胜利抑或东方的失败 / 215
第五章 伸手世界:英国殖民拓建与海上贸易经营
从棕榈油、红木贸易到罐头 / 231
多区域下的禽兽贸易 / 240
新空间下的殖民贸易拓展与海图绘制 / 250
第六章 经济非洲:葡萄牙帝国殖民拓展与港口运营
奇怪的“非洲”模式 / 259
葡萄牙的如意算盘 / 264
葡萄牙人的错误 / 268
附 录
主要参考文献 / 271
一些事注定要去完成
离完成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论述的作品《海权简史》已近两年,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该书一经出版上市就得到了读者的钟爱。
记不清有多少个无眠的夜晚了,我却记得在电脑上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右下角的时间指向凌晨三点四十。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时刻,我完成了一部了却多年遗憾的作品。
是的,它完成了。并且,因有了第一部随即就有了一个三部曲的构架,即海权、贸易、战争。在微信上,有很多读者问我这部书还有没有后续。我当时的回答是“有”。
著名军事理论家若米尼说:“(这是)值得的永远记忆。”为了这重要的记忆,我知道一些事注定是要去完成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热衷写作的人。我把每一本书当作是我才情、阅历、思索的擢升,以至于现在想起那些于卷帙浩繁的资料中查找、整理、思索、创作的日子,只觉得它是一种幸福。
这不是在煽情,只是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我去一些学校讲课的时候,看到很多学校阅览室、图书室里有《海权简史》,也听到同学们在讨论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喜欢读书?),我为他们能轻松地读懂这部阐释千百年来海洋与人类文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著作而欣喜。因为,著作的目的不在于束之高阁,它需要的是通俗易懂,能在阅读时产生某种意识深处的影响。
在下定决心写“海权三部曲”的时候,我就已经在着手进行这个系列的相关准备了。这里,借写序言的契机,对此三部曲做一简单介绍—
第一部《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是站在五千年海洋文明与人类简史的格局下,阐释海权与大国兴衰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对大国海权战略与地缘突围的匠心解析,改变被我们“固化”的陆权思维。正如孙中山所说:“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从某种意义上说,得海权者得天下,无海权无以成大国。海权要义及意识的重要性不容国人忽视。
第二部《海权简史2:海权枢纽与大国兴衰》,是从经济、贸易方面,并结合政治、文化、战略、港口、基地、数据、制度、形态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阐释,为增强阅读感,行文中融入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的“故事”(包含正史、野史、传说),为读者提供一本可阅读的“盛宴”。
第三部则将视角放在中世纪到近现代的海洋战争上,重现昔日以海洋为主战场的波澜壮阔,从海权、战略、部署、气候、水文等多角度进行剖析、描述。
几千年来,大多数中国人在陆地待的时间太久了,对海洋及未知的远方充满了恐惧、神秘、向往……或许是因这样的情愫,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前进、退缩……甚至故步自封,但世界是向前的,就像在时间不可逆转的文明碰撞下,当我们以明智的意识形态去开放,以自强、合作、擢升的姿态去面对世界之风云变幻,我们的历史是否是另一番模样?
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讲,当年的英国商人以为,如果中国能够“开放”,就肯定会从他们那里购买大量的商品。然而在晚清中国的制度、信念、意识、地理等因素的交错影响下,他们一次次“失望”而归。于是,借助武力迫使中国开放的伎俩终是提上了日程。于是,这种经过兜兜转转将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距离打破的“交往”形式让东西方的格局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变化。
在我看来,不同地区的碰撞、融合是一条重要的纽带,联结了不同的社会和整个世界。以19 世纪之前为例,那时的东南亚人口分布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处于相当分散的状态。因此,这一区域的特征使得西方国家对东南亚的战争策略、政治体系、农耕方式、手工技艺……与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差异极大。就贸易的特性来看,它们更多是朝贡贸易关系,其营利方式与欧洲国家的海外贸易经营有着较大的不同:前者趋向于“和平”;后者趋向于“暴力”,尤其在“文明”失去效用的时候。
中国朝贡贸易中的商品里,有在东南亚、欧洲市场上颇受欢迎的丝绸、瓷器、茶叶……在朝贡贸易的体制下,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显示天朝大国对化外之民的统治,后来也促进了规模更大的私人贸易网络,这些贸易网络后来对想要将贸易扩展到这一地区的欧洲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时的中国似乎只热衷于“怀柔远人”,对海外贸易或者说全球贸易的意识远不及欧洲国家,而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又能消受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贸易。于是,“矛盾”由此产生。
当中国的商人将优质的商品销售到欧洲市场的时候,那些欧洲国家如荷兰、英国,却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发愁。贸易的逆差,本国政治、经济需求等诸多迹象表明,打通全球贸易市场迫在眉睫。
放眼当时的中国、东南亚,其传统的贸易形式及构架的贸易网对欧洲人来说是一个壁垒。随着时间的推移,荷兰人和英国人发现,如果不是通过西方的武力使世界贸易竞争的平台变得不平等,他们可能无法在竞争中取胜,以获得更大的贸易市场。当然,这不仅是针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也未能幸免。
……
本书试图在海上贸易的构架下,对殖民拓展、海外资本经营的兴衰作一番简史论述,将世界范围内为发展经济而进行的殖民地拓展经营、海上贸易打造、资本运作等有着突出表现的主要国家分章、分节,又相互作用地进行解析,从而为当下或未来提供一个可供参考、借鉴、思索的蓝本。
因此,我在书中有了许多到现在仍历历在目的思考和探析—
为什么当时东西方贸易形态、经营理念会大相径庭?
东印度公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公司,或者它根本就不只是一家公司?它为何在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卸磨杀驴?它真的消亡了吗?其后身又是什么?
维京人是如何征服世界、打造都柏林的?他们的血鹰法则、信仰之神,如雷神托尔、奥丁与贸易有何联系?北海大帝怎样力挽狂澜?诸神的黄昏后,又留下什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葡萄牙、荷兰、英国……是怎样拓展、经营非洲、美洲、东南亚的?
奇怪的“非洲”模式,非洲人为什么不热衷于黄金、象牙?他们为何有着丰富的资源却不能构架起实力雄厚的贸易帝国?
港口贸易、殖民拓展、资本运作,这三者有何内在联系?朝贡贸易与西方贸易冲突下的贸易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经验?
荷兰、英国、葡萄牙如何利用对海上航线的掌控进行资本运作?红木贸易、棕榈油贸易、禽兽贸易、走私贸易……它们是如何进行的?
海盗从何而来,与王室有关?他们是如何赚取财富的,其财富积累方式为何能获得成功?
罐头、海图、蒸汽机的使用是如何改变海上贸易世界的?
十三行的特许经营失败于欧洲,还是制度作梗?南海经济泡沫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香料贸易、砂糖贸易、茶叶贸易,它们如何改变了世界?
……
限于序言篇幅,更多的思考和探析尽在书中,而它们都成为本书的重要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因水平有限,书中尚有不足之处,还望读者多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欢迎指正、批评,我将不胜感激!
最后,感谢出版方,感谢该书的策划编辑以及为此书做出辛勤工作的同仁们!他们的出版初衷和我的欣然一致。而“海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将为该系列做一个了结。
熊显华
15 世纪末到 1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使得世界资本主义不断扩展。在这样的局势下,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需要注意:美洲、非洲的白银、黄金在欧洲的大量流通,引起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价格革命。
这里重点说一下价格革命。其最大的恶果就是打乱了西欧各国传统的经济关系,导致从事商业的那帮人大发横财,赚得盆满钵满。于是,重商主义开始大肆横行。这期间,英国的商业发展最为迅速。面对走在大洋洲际贸易和殖民扩张道路前面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英国也不甘示弱,开始以更为强劲的势头参与到这场远东乃至世界贸易主导权和殖民地的角逐中来。
受影视剧影响,很多人以为东印度公司是英国的殖民工具。比如大名鼎鼎的《加勒比海盗》里,四处追逐杰克船长的卡特勒·贝克特勋爵,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
然而,最早开辟欧印航线的是葡萄牙人,英国只是个后来者。
当瓦斯科·达·伽马带领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时,那颗狂热的心从此无法安宁。船队经加那利群岛,绕过好望角,
经莫桑比克等地,于 1498 年 5 月 20 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那天的深夜,他们终于将巨大的铁锚抛进了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的港湾中。
1497 年 7 月 8 日,受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派遣,这位被冠以“骄横跋扈,狂暴凶残”的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不辱使命,返航前与印度统治者签订了贸易协定。
1502 年 2 月,达·伽马再度率领船队进行印度探险,这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地位。1503 年 10 月,船队满载着从印度西南海岸掠夺来的大量香料、丝绸、宝石等回到了里斯本。据说,这次航行掠夺而来的东方珍品,其纯利竟超过航行总费用的 60 倍。
达·伽马的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因为在 1869 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这条航路。具体来说,在第二代葡属印度殖民地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去世的 1515 年以前,整个印度洋海域,即从里斯本到莫桑比克,再到卡利卡特,直至果阿、马六甲,全部被葡萄牙王国掌控了。
这里顺便多述一下,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的作用不逊于达·伽马,他征服了果阿和马六甲,随后采取控制东方航路、建筑要塞、安置移民等措施,为葡萄牙王国在东方的霸权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誉为“东方的
恺撒”“葡萄牙战神”。葡萄牙凭借对这些航线的掌控,摧毁了中东商人在印度的势力,并在首都里斯本设立“印度馆”的政府机构。
葡萄牙人赚翻了。以胡椒为例,当运送胡椒的船只刚进入港口,船上的货物很快就被商人们哄抢一空,然后纳入到“印度馆”。入仓的胡椒价格当时为 16 杜卡特,这其中包括 4 杜卡特的运费。当进行出售的时候,价
格飙涨到 32 杜卡特,就是说涨了 2 倍。我们以出售 1 公担(相当于 100 斤)的胡椒计算,王室规定每出售 1 公担,上交 16 杜卡特。可想而知,葡萄牙商人的利润有多少。
如此暴涨的胡椒价格,以及巨大的商业利润,激起了英国、荷兰这些新兴国家的商人们探索印度的欲望。只是,这条印度洋与亚洲海域航线被葡萄牙掌控,很难插足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