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184629
内容简介
《从村庄到村庄群》以“天、人、产业、历史文化、城市、村庄”六大要素构成一个研究框架,解析20年来义乌村庄建设在上述六大要素的互动中快速发展的历程,系统深入地总结了义乌村庄建设经验,并对节地型村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村庄到村庄群》适合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者、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和宣传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从村庄到村庄群》适合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者、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和宣传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目 录
总序
前言
□□章 土地焦虑
□□节 全拆全建的旧村改造模式引发深刻矛盾
第二节 “零增地”政策遭遇重重困难
前言
□□章 土地焦虑
□□节 全拆全建的旧村改造模式引发深刻矛盾
第二节 “零增地”政策遭遇重重困难
第二章 节地探索
□□节 向空中发展
第二节 “居住上山
第三节 “全高层”和“功能分区”试点
一、田畈村全高层试点
二、月白塘村功能分区试点
三、田畈村和月白塘村试点的启示
第三章 跳出红线
□□节 村庄建设规划必须从村庄实际出发
第二节 村庄建设规划必须坚持融合发展理念
第三节 村庄建设规划必须围绕产业发展展开
第四节 村庄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第五节 村庄建设规划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一、上溪镇溪华村村庄建设规划
二、《义亭镇缸窑村文化古村建设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三、跳出“红线”天地宽
第四章 模式调整
□□节 “异地奔小康”模式
第二节 农民意愿调查
第三节 山区村庄的优势与问题
一、资源丰富是山区村庄的巨大优势
二、“银发社会”的困境
第四节 模式调整
第五章 村庄群
□□节 一个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 产业带与村庄群
一、村庄群——产业带空间中的新型经济文化共同体
二、村庄群具有多方面优势
第三节 村庄群规划建设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建设经历了从农民建房到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个发展阶段,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扩展,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村庄规划、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也在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党的□□□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掀开了我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赋予了乡村建设全新的意义。从实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局出发,乡村建设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任务、地位和考核标准,乡村建设的理论、方法、路径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进行开创性的研究与探索。
村庄是乡村空间中人和产业集聚的节点。村庄建设是乡村建设□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农民建房(一家一户的农居建设)一直是村庄建设□重要的内容和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村庄建设进入了以规划为龙头、以村庄为单位的新的发展阶段。20年来,村庄建设规划从无到有,从村庄平面测量起步,借鉴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方法,探索前行,完成了巨大的工作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传统的村庄建设活动向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建设转型。这种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不同类型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形成新的认识、理念、理论和方法,是必做的功课。
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端的义乌,原本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县。自1977年始,义乌农民以村庄为依托办厂、经商,点燃了乡村工业化和商贸业发展的星星之火。这其中,义乌农村传统的“鸡毛换糖”产业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事“鸡毛换糖”活动的货郎们,挑着担子,把义乌农民生产的红糖制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销售到了邻近的江苏、江西、安徽诸省的广大农村。1982年,义乌县委、县□□经过深入调研,对农民通过经商、办厂增加收入给予高度肯定,并形成了“义乌农民有经商传统,农民中的经商能人、能工巧匠是义乌□□的优势”的共识,为义乌开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奠定了思想基础。1982年9月,义乌县城开放了小商品市场,上千农民成为市场经营主体。这一具有历史性、决定性意义的改革举措和随后出台的以允许农民经商、务工、办厂为主要内容的“四个允许”政策,在计划经济的壁垒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开辟了义乌市场经济改革的新天地,乡村中被封堵已久的巨大生产力如决堤之水奔涌而出。在“兴商建市”战略的指引下,以农民为□□主体的义乌人民,以高涨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业、创新,开创了工商融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义乌经济社会奇迹般的持续快速发展。1982年,义乌粮食产量达到破天荒的30. 12万吨,较上年增长近20%;1985年,义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6亿元,是1981年开放小商品市场前的2. 53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建房出现高潮,人均占房面积迅速扩大。据1987年《义乌县志》提供的数据:1949年,义乌全县农村房屋面积共534.3万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6.2平方米;1977年,全县农村房屋面积共873.1万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6.1平方米;1984年,全县农村房屋面积共1 166.3万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9. 88平方米,比1949年、1977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推动的以清理垃圾、改善村庄卫生状况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治理,拉开了义乌新农村建设的序幕。1999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大陈二村新村建设,标志着以村庄为单位的义乌村庄建设新纪元的到来。
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义乌的村庄建设突飞猛进,其成就成为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义乌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和《义乌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全市800个行政村,按照各自不同的基础条件,从“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和环境优化”(义乌人将此称为“小五化”)五个方面人手,采取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村庄整理、下山脱贫四种方式,分类、分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2003年,已经发展为□□商贸名城的义乌,出台了《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同一年,浙江省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把义乌建设成为以□□性小商品流通中心、□□性小商品制造中心、□□性小商品研发中心和□□购物天堂为支撑的□□性商贸城市的目标,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分区分步推进农村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力争通过近20年努力,使义乌整个市域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市人民共享现代化的文明生活”。《纲要》指出,城乡一体化行动“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融合”,实施《纲要》,就是要“将义乌1 105平方千米市域进行整体性、一次性的规划,整合人口和产业布局,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
根据《纲要》提出的构想,《义乌市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03年编制完成。这是□□□□个市域(县级市)城乡一体化社区规划。《规划》将整个市域划分为四个区,即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规划》引入社区的概念,将主城区、副城区内的村庄规划为城市社区;把城郊区内的村庄,规划为农村新社区。全市共划分为289个社区,其中城市型社区196个,城郊型农村新社区93个。
在此后多年的实践中,义乌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旧村改造、村庄整治和“异地奔小康”三种模式。旧村改造,是一种整村统一规划、全拆全建的建设模式;村庄整治,是依托村庄原有基础与空间形态,逐步进行全面整理与必要新建的建设模式;“异地奔小康”,是将偏远山区村庄的居民搬迁下山,择地新建,并将其原山区村庄拆除,对其原建设用地进行复垦。
在21世纪□初的10余年里,全拆全建的旧村改造模式快速推进,成为义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模式。据2012年的统计,全市有200个以上的村庄实施了旧村改造,建成了整齐划一的小洋楼新村(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城中村或园中村、镇中村)。与此同时,全市其他的村庄,都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而“异地奔小康”模式,则在深入调研之后,尊重农民意愿,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人多地少和城市化持续快速推进的义乌,建设用地资源和耕地资源显得特别珍贵。深受人们喜爱的旧村改造模式,很快就因其新村建设用地严重超标的问题引发了土地焦虑,“管住”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成为□□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许多控制性政策,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多方面的节地探索,始终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成果。
2008年,义乌被确定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义乌市委、市□□提出了“高低要结合,功能要分区,环境要改善,土地要节约,利益要保障”的村庄建设要求和针对城中村、园中村、近郊村、远郊村等不同类型的村庄采取不同建设方式的思路。田畈村和月白塘村两个试点获得成功。月白塘村的做法是,将□□批准的村庄建设用地的1/3用来建多层公寓楼,安排本村村民居住;将其余2/3的建设用地用来建设高层住宅楼和标准厂房,用以出租,使全村村民获得稳定、可观的租金收入。这一试点,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一家一户建房的传统,创新了村庄建设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月白塘村为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划定建设用地红线,是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然而,在许多时候,红线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只在红线内规划和建设房屋、道路成为普遍现象。义乌的规划师,在“跳出红线”,放眼村庄全域,充分调动、优化配置村庄的山水湖林田草等物质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索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在探索中快速前行的义乌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人们逐渐认识到:从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的高度看,无论农民建房还是以村庄为单位的村庄规划、建设,都不可能孤立地进行,都是在“天、人、产业、历史文化、城市、村庄”这六大要素的互动中展开的。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村庄建设与“天、人、产业、历史文化、城市”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地开展村庄规划、建设活动的前提。
党的□□□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掀开了我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赋予了乡村建设全新的意义。从实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局出发,乡村建设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任务、地位和考核标准,乡村建设的理论、方法、路径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进行开创性的研究与探索。
村庄是乡村空间中人和产业集聚的节点。村庄建设是乡村建设□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农民建房(一家一户的农居建设)一直是村庄建设□重要的内容和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村庄建设进入了以规划为龙头、以村庄为单位的新的发展阶段。20年来,村庄建设规划从无到有,从村庄平面测量起步,借鉴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方法,探索前行,完成了巨大的工作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传统的村庄建设活动向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建设转型。这种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不同类型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形成新的认识、理念、理论和方法,是必做的功课。
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端的义乌,原本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县。自1977年始,义乌农民以村庄为依托办厂、经商,点燃了乡村工业化和商贸业发展的星星之火。这其中,义乌农村传统的“鸡毛换糖”产业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事“鸡毛换糖”活动的货郎们,挑着担子,把义乌农民生产的红糖制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销售到了邻近的江苏、江西、安徽诸省的广大农村。1982年,义乌县委、县□□经过深入调研,对农民通过经商、办厂增加收入给予高度肯定,并形成了“义乌农民有经商传统,农民中的经商能人、能工巧匠是义乌□□的优势”的共识,为义乌开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奠定了思想基础。1982年9月,义乌县城开放了小商品市场,上千农民成为市场经营主体。这一具有历史性、决定性意义的改革举措和随后出台的以允许农民经商、务工、办厂为主要内容的“四个允许”政策,在计划经济的壁垒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开辟了义乌市场经济改革的新天地,乡村中被封堵已久的巨大生产力如决堤之水奔涌而出。在“兴商建市”战略的指引下,以农民为□□主体的义乌人民,以高涨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业、创新,开创了工商融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义乌经济社会奇迹般的持续快速发展。1982年,义乌粮食产量达到破天荒的30. 12万吨,较上年增长近20%;1985年,义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6亿元,是1981年开放小商品市场前的2. 53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建房出现高潮,人均占房面积迅速扩大。据1987年《义乌县志》提供的数据:1949年,义乌全县农村房屋面积共534.3万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6.2平方米;1977年,全县农村房屋面积共873.1万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6.1平方米;1984年,全县农村房屋面积共1 166.3万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9. 88平方米,比1949年、1977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推动的以清理垃圾、改善村庄卫生状况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治理,拉开了义乌新农村建设的序幕。1999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大陈二村新村建设,标志着以村庄为单位的义乌村庄建设新纪元的到来。
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义乌的村庄建设突飞猛进,其成就成为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义乌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和《义乌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全市800个行政村,按照各自不同的基础条件,从“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和环境优化”(义乌人将此称为“小五化”)五个方面人手,采取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村庄整理、下山脱贫四种方式,分类、分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2003年,已经发展为□□商贸名城的义乌,出台了《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同一年,浙江省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把义乌建设成为以□□性小商品流通中心、□□性小商品制造中心、□□性小商品研发中心和□□购物天堂为支撑的□□性商贸城市的目标,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分区分步推进农村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力争通过近20年努力,使义乌整个市域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市人民共享现代化的文明生活”。《纲要》指出,城乡一体化行动“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融合”,实施《纲要》,就是要“将义乌1 105平方千米市域进行整体性、一次性的规划,整合人口和产业布局,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
根据《纲要》提出的构想,《义乌市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03年编制完成。这是□□□□个市域(县级市)城乡一体化社区规划。《规划》将整个市域划分为四个区,即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规划》引入社区的概念,将主城区、副城区内的村庄规划为城市社区;把城郊区内的村庄,规划为农村新社区。全市共划分为289个社区,其中城市型社区196个,城郊型农村新社区93个。
在此后多年的实践中,义乌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旧村改造、村庄整治和“异地奔小康”三种模式。旧村改造,是一种整村统一规划、全拆全建的建设模式;村庄整治,是依托村庄原有基础与空间形态,逐步进行全面整理与必要新建的建设模式;“异地奔小康”,是将偏远山区村庄的居民搬迁下山,择地新建,并将其原山区村庄拆除,对其原建设用地进行复垦。
在21世纪□初的10余年里,全拆全建的旧村改造模式快速推进,成为义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模式。据2012年的统计,全市有200个以上的村庄实施了旧村改造,建成了整齐划一的小洋楼新村(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城中村或园中村、镇中村)。与此同时,全市其他的村庄,都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而“异地奔小康”模式,则在深入调研之后,尊重农民意愿,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人多地少和城市化持续快速推进的义乌,建设用地资源和耕地资源显得特别珍贵。深受人们喜爱的旧村改造模式,很快就因其新村建设用地严重超标的问题引发了土地焦虑,“管住”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成为□□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许多控制性政策,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多方面的节地探索,始终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成果。
2008年,义乌被确定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义乌市委、市□□提出了“高低要结合,功能要分区,环境要改善,土地要节约,利益要保障”的村庄建设要求和针对城中村、园中村、近郊村、远郊村等不同类型的村庄采取不同建设方式的思路。田畈村和月白塘村两个试点获得成功。月白塘村的做法是,将□□批准的村庄建设用地的1/3用来建多层公寓楼,安排本村村民居住;将其余2/3的建设用地用来建设高层住宅楼和标准厂房,用以出租,使全村村民获得稳定、可观的租金收入。这一试点,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一家一户建房的传统,创新了村庄建设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月白塘村为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划定建设用地红线,是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然而,在许多时候,红线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只在红线内规划和建设房屋、道路成为普遍现象。义乌的规划师,在“跳出红线”,放眼村庄全域,充分调动、优化配置村庄的山水湖林田草等物质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索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在探索中快速前行的义乌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人们逐渐认识到:从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的高度看,无论农民建房还是以村庄为单位的村庄规划、建设,都不可能孤立地进行,都是在“天、人、产业、历史文化、城市、村庄”这六大要素的互动中展开的。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村庄建设与“天、人、产业、历史文化、城市”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地开展村庄规划、建设活动的前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