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453076
纠正人所错知,蒋介石秘史传闻
揭示人所难知,蒋介石军事经历
详说人所未知,蒋介石文化交往
本册所载是关于蒋介石与文化及其交往方面的内容,这在他一生中所占分量虽然不是很大,但也是了解其人其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蒋介石只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一身戎装,一脸严肃,一介武夫,与文化相距甚远,甚至没有多少文化可言。这当然是种主观片面的认识。事实上,蒋介石自小受到系统的、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七入私塾,三进新学,又接受了杭州、保定、日本军校教育,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国学根底,又在新式学堂学了不少知识,具备了那个时代成就大事所需要的文化根底,在戎马倥偬和处理政事之余,除去写日记,还出版了一些著作,不仅重视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具有蒋氏色彩的文化“成果”。如:“蒋介石重视国学”、“蒋介石与佛教的缘法”、“蒋介石与《苏俄在中国》”、“蒋介石和他的《中国之命运》”、“蒋介石是玩弄文字游戏的高手”等等。不过,蒋介石具有的是一套保守的文化理念和庞杂的文化思想,他之所以从大陆走向失败,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蒋介石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很深,具有浓重的道义与江湖义气,一生喜好拉帮结派,只要能为己之所用,什么人都可以结拜,其有案可查的结拜兄弟就有70多人。同时,在交往方面,人多面广,各行齐聚:既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也有青红帮掌门人,既有冲冲杀杀的鲁莽者,也有深明大义的文化人,还有一批怀着不同目的的外国人。它既反映出蒋介石封建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又体现了蒋介石作为现代政治家的实用主义色彩。弄清蒋介石的交往史实,对于准确地把握蒋介石的思想体系,认识他的思想本质,全面认识蒋介石和他领导的国民党及其政府,都有一定参考借鉴作用与价值。
蒋介石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蒋介石对知识分子的两面态度
蒋介石与佛教之缘
蒋介石重视国学
蒋介石两次简化汉字失败隐情
蒋介石与《苏俄在中国》
蒋介石和他的《中国之命运》
蒋介石与《沁园春·雪》笔战实录
蒋介石失败的“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蒋介石怎样学习著作和中共文件
蒋介石喜欢修改文章
蒋介石是玩弄文字游戏的高手
蒋介石重修家谱纪事
蒋介石照片背后的故事
蒋介石是怎样读书的
蒋介石讲话稿的写作经过
蒋介石难以割舍的英语情结
蒋介石留存的几种诗词
蒋介石重视书法教育
蒋介石看戏的台前幕后
蒋介石下棋逸闻
蒋介石怎样写日记
蒋介石爱看哪些电影
蒋介石与体育的几件小事
蒋介石的几份悼文和诔辞
交往卷
蒋介石初见孙中山是哪一年
蒋介石与的早期交往
蒋介石与周恩来的交往与交锋
蒋介石与陈其美的生死之交
蒋介石厚待晚年段祺瑞
蒋介石怎样拜在黄金荣门下
蒋介石终生感激蒋妙缘
蒋介石与早年好友王金发
蒋介石与结拜兄弟周淡游
蒋介石与苏曼殊的患难之交
蒋介石与邓演达决裂的真相
蒋介石与冯玉祥的恩怨
蒋介石与李宗仁换兰谱
蒋介石与戴季陶的终生友谊
蒋介石为陈诚做媒
蒋介石为什么重用张治中
蒋介石和他的“文胆”陈布雷
蒋介石与著名报人张季鸾
蒋介石与佛采尔分手内幕
蒋介石与端纳关系的演变
蒋介石为何与拉铁摩尔翻脸
蒋介石与史迪威矛盾的由来
蒋介石与魏德迈的愉快合作
蒋介石与希特勒交往揭秘
蒋介石与达赖集团来往始末
后 记
蒋介石重视国学
何谓“国学”?学术界解释并不一致。有的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总称”,有的认为是“中国传统学问”,还有的定义为“中国文化研究”等等。其中,多数人倾向于“国学”即“汉学”或“中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书画、音乐等诸多领域。总之,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国学”一名始见于20世纪初章太炎在日本组织的“国学讲习会”以及刘师培发起的“国学保存会”。其后由梁启超等人将“国学”概念引入中国,目的是通过保护“国粹”以培养国民,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使之发扬光大。
蒋介石具有比较扎实的国学功底
蒋介石像当时的所有的读书人一样,自幼入学就开始学习国学知识了。他在5岁发蒙,七进私塾,屡寻良师,先后接受过地方名儒任介眉、姚宗元、毛凤美、竺景崧、毛思诚等先生的教导,除在早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外,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到二十四年(1898年),蒋介石(时名蒋志清)还学习了《诗经》、《易经》、《孝经》、《春秋》、《尚书》、《左传》、《古文辞》等优秀传统典籍。其中,《大学》《左传》读了两次。后来,经过凤麓学堂、箭金学堂、龙津学堂的学习,他又读了周秦诸子、《说文解字》、《曾文正公集》和王阳明的《传习录》等,使蒋介石较为系统地接受了国学教育,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国学功底。
20世纪20年代以后,胡适等人把国学作为学术进行研究,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了国学系,国学研究很快进入兴盛时期。当时,进步青年蒋介石也受到感染,引发了学习兴致,从他开列的一份读书名录中看得很明显。1931年印行、署名“蒋中正”的《自反录》(实为毛思诚编写)中,集卷二收有一篇《选读各书目录》,开列图书43种(类),其中儒家典籍、先秦诸子及其他文史书籍有:《五经》、《四子书》、《孔子家语》、《左传》、《战国策》、《六韬》、《孙子》、《吴子》、《管子》、《庄子》、《韩非子》、《离骚》、《史记》、《资治通鉴》、《清史辑览》等,占选读书目的三分之一强。其中,蒋介石尤为看重《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大学》主要讲了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等几个方面的知识,以达到天下太平之目的。书中还讲了如何提升个人的各方面素养,认真服务社会,争取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安康的目标,很像是古代一部浓缩了的综合性教科书。正如《大学》序言句所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中庸》的核心思想与《大学》大致相同,只是论述更加深入、广泛些,仅治国之道就占了很大的篇幅。《大学》和《中庸》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自宋代以后的理学家大都将此看作治国理民的纲领。
蒋介石也很认同这些观点。他在《大学中庸新义》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知道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大学》一书,把个人的内在修省以及向外发扬的道理,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政治上一切基本的原理都不外此。”还是在这本书中,蒋介石认为治国者应以《中庸》为指导:“政治上一切法律制度,和政治者的行动态度,皆要合乎礼,就是合乎宜。否则就有过犹不及,如此就要乱了,就不成其为政治了。”不过,说是说,做归做,这些国学典籍中讲的治国之道,到蒋介石手里就变味了。儒家所说的“政治”,变成了蒋氏“专制”;儒家提倡的“仁政”,成为他的“人治”,而且一直坚持不渝,务求贯彻到底。
蒋介石读国学是认真的,是自觉自愿的。他在《自反录》附记中写道:“右书手自选定,以资悉心研究,兹附抄于此。”说明选定的43种(类)图书是要“悉心研究”的,绝非只是填充书架,装潢门面,或吓唬别人的。其后,蒋介石确实兑现了这一诺言。从《蒋介石讲国学》(梁世和编,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日出版)一书来看,涉及讲《大学》《中庸》、讲哲学、讲兵学、讲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讲经世之学、讲国学书目与治学方法、教儿孙学国学共七个部分,48万多字,堪称巨著大作,足见蒋介石对国学研究的广泛和重视。蒋介石的著作曾有人代笔,这些“讲国学”篇章,也难排除这种情况。但不可能全部或大部由人代笔,从各篇的知识结构、用词习惯、行文方式来看,很像出自蒋介石之手。特别是在动口讲国学时,别人是难以替代的。
把国学知识运用于治军实践
蒋介石有在大众广庭讲话的嗜好,国学学习和研究有了心得,也会主动当众义务宣讲。1934年9月11日,他在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宣讲就是一例。这天,蒋介石没有讲红军的诱伏、腰击、突破和包围等战法,也没有讲由他提出的侦察、搜索、警戒、连络、掩护、观测军事“六原则”,而是出人意料地讲起了《大学之道》。
庐山军官训练团人员为国民党中、初级军官。作为国民党军统帅,理应多讲讲军事,或者讲讲严峻的形势,为何要讲《大学之道》?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鉴于国民党军一连四次“围剿”红军的惨败,蒋介石开始了深刻反省,不得不承认其军队已经沦落到“丧失革命精神”、“缺乏信仰”和“贪生怕死”的可怕境地。他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一般官长没有廉耻,没有血性,没有良心,不讲礼义,不明廉耻,丧失了革命精神。”蒋介石要重新整训国民党军,感到要从做人的基本道理讲起。
为讲解“大学之道”,蒋介石做了一番充分准备,写出了详细讲稿。他从序文开始讲起,一章一章地讲,逐段逐句地讲,有的还归纳出几个要则,讲得有点深度。此外,他还联系国民党军诸多腐败现象,用自己读《大学》的认识和体会,展开灌输式讲解,可谓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有梳理,有归纳,有总结,但更多的则是批评和训斥,这些不争气的军官们听得直冒冷汗。蒋介石忧心忡忡地说:
你们各位想必都读过大学中庸,试问读了之后,有几个人能切实了解这里面所讲的道理和意义,这书对于我们人生,究竟有怎么样的关系?究竟有哪几件事,能够切己体察,有得于心,而来实践笃行,真正做到?如果我们读过这书,只是费了很多的时间,而不能笃信力行,得不到一点读书的实益,为国家社会来服务尽职,那读书有什么用?所以现在虽然读书的人很多,而国家民族始终不能收到教育的功效,这是可痛惜的一件事。
这些国民党中、下级军官,出身复杂,家庭背景不一,文化程度不等,是否“都读过《大学》《中庸》”,蒋介石恐怕过高估计了。但是他讲的读书不能笃信力行,得不到一点实益,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读国学典籍和读其他书一样,也有出现误读、误解甚至对书中正确观点加以排斥的现象,对此,蒋介石深有体会。他举例说:
我回想以前幼年时候,先生教我读大学中庸,不知道背诵过多少遍,我到十八岁的时候,在箭金学堂,顾葆性先生重新要我再读这一本大学,当我读到这两句话,看到“天子”两个字,乃认为大学一书,不过是讲论帝王,和如何统治天下那一套腐朽的空论,觉得很讨厌,便从此丢弃,不愿再读了,一直搁了十年,到了二十八岁的时候,总理为我们讲明大学一书的价值,我重新又来看,才知道大学里所讲的天子,不一定是指帝王而言,而大学的道理,更不是忠君保王的滥调。
蒋介石通过自己的学习体会,意在说明“凡是人类无分上下、老少、男女,不论其地位高低、职务大小,个个都要以修身为本,知此乃即所谓‘知本’矣。”应该说,他讲的还是有道理的。不过,蒋介石对于自己的这次讲解并不满意,感到对于那些不争气的中、下级军官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军中腐败现象还是不见减少,与共产党军队交手依然连吃败仗。他想修改这篇讲稿,但难以平心静气地动笔,也没有充裕的时间修改。直到蒋介石败退台湾10年后,又想起这篇精心之作,遂动手对《大学之道》加以修改。1959年12月在台北“国防研究院”、1962年9月在阳明山、1963年8月再在阳明山先后作了3次大的修改,终比较满意了,可见他对这篇讲稿是多么样的重视和用心。
用国学知识教育儿子
蒋介石对于国学的重视,还体现在对儿子蒋经国的教育上。经国是其长子,系蒋之发妻毛福梅所生,是蒋4个女人中留下的亲生骨肉,蒋介石对其疼爱和重视可想而知。按照他对两个儿子的人生规划,经国学文,纬国习武。经国6岁入溪口武山小学读书。蒋介石担心校内教师不好,又为经国聘了家庭教师,先是顾清廉,后是王欧声。其后又几经转学,使经国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蒋介石不管多忙,不论时间多紧,总不忘督促和指导儿子的学习。经国10岁那年,蒋介石给他寄来段玉裁注解的《说文解字》,在附信中嘱咐他怎样学习认字,再由王欧声加以详细讲解。经国在龙津学堂学习时,蒋介石亲自为他开列书单并安排国学课程,王欧声又在课余时间为之讲解经学。1921年5月23日,蒋介石在给经国的信中特意谈了学习《尔雅》一事:“尔《说文》提要读完否?记得否?如已读完记得,可请尔先生依余正月间所开书目单,顺序读去,勿求其过速。《尔雅》读完时,小学书,可认许氏《说文》,或后读《尔雅》亦可。随尔先生定夺,余不遥制也。”学好《说文解字》和《尔雅》,可以了解字音、字义、字的结构和字词涵义,为掌握国学基础知识打好基础。
儒家经典如《四书》,在国学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如《孟子》,虽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比《论语》有明显发展,许多长篇大论非常精彩,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又雄辩,对后世散文写作具有深刻影响。蒋介石对于《孟子》也持欣赏的态度。1922年10月13日,他写信给蒋经国说:“闻你读过的《孟子》,多已忘记了。为什么这样不当心呢?《孟子》须熟理重读,《论语》亦要请王(欧声)先生讲解一遍,你再自习,总要以彻底明白书中的意义为止。你于中文如能懂得一部四书的意义,又能熟读一册《左(传)孟(子)庄(子)骚(楚辞)菁华》,则以后作文就能自在了。每篇总要读三百遍,那就不会忘记了。”蒋介石言犹未尽,不久又写信叮嘱说:“《孟子》文章之好,异乎他书。你如将来要做好文章,必须熟读《孟子》。”蒋介石还在信中特别提示说,《孟子》一定熟读,这样可以学会他的笔调,能写好文章,还要重视其中一些内容,如孟子主张的“王政”思想,立身修行之礼义仁义的思想等等,都是要通过熟读才能牢记在心的。
不过,蒋经国的这种学习没能坚持下去。1925年10月赴苏联留学,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蒋介石的原因,他被留在苏联,直到1937年4月19日,才携妻带子回到上海。蒋经国在苏联生活长达12年之久,原先学习的中文忘掉了许多,用他自己的话说:“回到了国内,屈指自己算一算,能写的中国字,还不满100个。”本来就不多的国学知识,全都遗忘在异国他乡了。
针对这种情况,蒋介石要儿子在家乡溪口首先完成洗心革面的工作,一面阅读《孙文学说》等宣传三民主义的书籍,一面补习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和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蒋介石邀请江苏省教育厅长徐道邻指导蒋经国读书,指定其阅读的书目仍偏重于国学。如:《论语》、《孟子》、《近思录》、《王文成公全书》、《曾文正公家书》等。1937年4月27日,即蒋介石接见蒋经国的当天,他留信嘱咐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5月22日,蒋介石又写信给经国说:“近阅你的文字甚生硬,应速练习行书与楷字。大凡中国之经、史、子、集各种书籍,武岭学校图书馆皆备有也。……中国人必须先知中国历史哲学与政治、社会以及经济之实情,方得为中国良善之国民。此乃你应彻底觉悟者。”6月6日,蒋介石再写信说:“现在要文章进步,,还是要多读古文,并须读得烂熟,背之再背。……若能有百篇古文烂熟于胸中,则能成文豪矣。习字尤为要紧!”
此外,蒋介石还要经国认真研读王阳明和曾国藩的著作。尤要注重学*阳明哲学中“立诚”与“知行合一”的观点;学习曾国藩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的经验。从中细心体会,汲取精髓,养成习惯,提高能力,用于实际。其后,蒋经国在赣南工作中加以仿行,颇能得益,很见成效。蒋介石认为蒋经国的国学知识似乎总不够用。1969年,已经82岁的蒋介石又给经国写了一篇专文,不厌其烦地再说王阳明心学的重要:“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出于陆象山简易之法,教人以发明其本心为始事。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由此可见,蒋介石终老仍然在关心儿子的国学学习,不忘灌输他所坚持的思想,可谓始终如一,经久不变。
由于蒋介石本身具有相当的国学修养,且一直注重国学知识的学习,对儿子的学习指导是很有眼光、很有作用的。蒋经国按照其父的指点,一步步成为台湾地区国民党的“亲民”型领导人,应该说与国学知识的熏陶有很大关系。这也验证了蒋介石对经国说过的一段话:“凡是所学的东西,总要能够应用才好。如其单是记牢其方法成句,而不能应用,那学问也就枉然了。……所以读书求学,总要使得心里明白,拿一句话(说),实地可以使用着就好了。”国学同其他学问一样,只有实地使用,才是有用的学问,这是蒋介石一生的切身体会,也希望儿子能够做到。
蒋介石作为政治家,是国民党的领袖人物,为何如此重视国学?这与他从小接受的正统的传统教育有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即使他后来接受了许多现代化的东西,也难以改变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蒋介石要建立和维护他的统治,既需要机枪大炮和满地的特务,也需要传统文化的维系。尤其是国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文化,两千多年来作为与“治统”并行的“道统”,有其难以否定的合理价值与普世价值。在中国,谁要掌控天下,谁就不能抛弃国学。即使一时“打倒”,也难以将其“消灭”,蒋介石是深知这一点的。因此他重视国学,研究国学,提倡国学,运用国学。虽然蒋在后来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很多,说法也不尽相同,但他重视国学的态度和做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