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62332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禁运”的历史背景及具体情况,以及新中国为应对封锁禁运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并分析了封锁禁运对中国之后经济社会的影响。从中能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对外交往之不易,而且能够从后发国家今昔国际贸易应对能力比较中得到启迪,即后发国家的自主能力是能否较好应对国际争端的关键。
目 录
章 国际贸易的历史趋势
第二章 新中国遭遇经济封锁
一 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
二 “巴统”对中国封锁的开始
三 朝鲜战争前的初步封锁
四 朝鲜战争爆发后封锁禁运升级
第三章 外贸方针的制定和人民海关的建立
一 新中国外贸方针的制定
二 人民海关的创建
三 外贸机构的设置
第四章 外贸方向的变化与工业布局的调整
一 “一边倒”方针的提出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二 抓住机遇,从苏联、东欧引进设备与技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
三 工业布局调整
第五章 外汇、侨汇的经营管理
一 外汇管理
二 外汇经营方针
三 侨汇管理
第六章 对外贸易方式的调整
一 由解放区的易货贸易到新中国成立初的结汇贸易
二 为对抗封锁转变贸易方式
三 多种贸易方式的灵活运用
四 提出严进宽出、先进后出、奖出限入,扶助生产的原则
五 对重要出口物资实行统销,争取国际市场有利地位
第七章 针对封锁升级的应急措施
一 提出应对美国封锁中国经济的七条对策
二 抢购抢运物资,减少外汇损失
三 发挥私营进出口商的作用
四 利用多种经济成分,突破封锁禁运
五 加强对外汇、侨汇的管理
六 发挥华润公司的反封锁禁运作用
第八章 发展远洋运输业,开办国际铁路联运
一 远洋运输业在封锁禁运中创建
二 沿海港口的恢复和建设
三 国际铁路联运的开办和发展
第九章 积极发展对中国香港、澳门的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一 促进内地与港澳贸易
二 支持华润等驻港澳外贸机构在反封锁中提高竞争能力
第十章 在东南亚打开突破口
一 同锡兰的贸易关系
二 同印度的贸易关系
三 同巴基斯坦的贸易关系
四 同新加坡的贸易关系
五 同印度尼西亚的贸易关系
六 亚非会议助力突破封锁
第十一章 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贸易和政府贸易
一 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的召开
二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成立
三 努力开拓对日本、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贸易和政府贸易
第十二章 全面封锁禁运的破产与应对封锁的历程尚未终结
一 全面封锁禁运的破产
二 被封锁与被扼制的历程尚未完结
第十三章 封锁禁运中的对外经贸效益
一 封锁禁运给新中国对外经贸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二 外贸总额呈增长趋势
三 国家工业化在封锁禁运中起步
四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自强意志被普遍激发
五 加快了进出口业国营成分提高的进程
第十四章 历史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二章 新中国遭遇经济封锁
一 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
二 “巴统”对中国封锁的开始
三 朝鲜战争前的初步封锁
四 朝鲜战争爆发后封锁禁运升级
第三章 外贸方针的制定和人民海关的建立
一 新中国外贸方针的制定
二 人民海关的创建
三 外贸机构的设置
第四章 外贸方向的变化与工业布局的调整
一 “一边倒”方针的提出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二 抓住机遇,从苏联、东欧引进设备与技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
三 工业布局调整
第五章 外汇、侨汇的经营管理
一 外汇管理
二 外汇经营方针
三 侨汇管理
第六章 对外贸易方式的调整
一 由解放区的易货贸易到新中国成立初的结汇贸易
二 为对抗封锁转变贸易方式
三 多种贸易方式的灵活运用
四 提出严进宽出、先进后出、奖出限入,扶助生产的原则
五 对重要出口物资实行统销,争取国际市场有利地位
第七章 针对封锁升级的应急措施
一 提出应对美国封锁中国经济的七条对策
二 抢购抢运物资,减少外汇损失
三 发挥私营进出口商的作用
四 利用多种经济成分,突破封锁禁运
五 加强对外汇、侨汇的管理
六 发挥华润公司的反封锁禁运作用
第八章 发展远洋运输业,开办国际铁路联运
一 远洋运输业在封锁禁运中创建
二 沿海港口的恢复和建设
三 国际铁路联运的开办和发展
第九章 积极发展对中国香港、澳门的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一 促进内地与港澳贸易
二 支持华润等驻港澳外贸机构在反封锁中提高竞争能力
第十章 在东南亚打开突破口
一 同锡兰的贸易关系
二 同印度的贸易关系
三 同巴基斯坦的贸易关系
四 同新加坡的贸易关系
五 同印度尼西亚的贸易关系
六 亚非会议助力突破封锁
第十一章 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贸易和政府贸易
一 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的召开
二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成立
三 努力开拓对日本、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贸易和政府贸易
第十二章 全面封锁禁运的破产与应对封锁的历程尚未终结
一 全面封锁禁运的破产
二 被封锁与被扼制的历程尚未完结
第十三章 封锁禁运中的对外经贸效益
一 封锁禁运给新中国对外经贸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二 外贸总额呈增长趋势
三 国家工业化在封锁禁运中起步
四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自强意志被普遍激发
五 加快了进出口业国营成分提高的进程
第十四章 历史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第三章外贸方针的制定和人民海关的建立
一新中国外贸方针的制定
(一)近代中国两种性质、两种前途的对外方针
中国是一个有着对外开放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除了清王朝出于防御和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一度实行闭关锁圉的政策以外,对外开放的思想和主张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早在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一百多年,秦国已有专门从事以丝绸交换牛马的国际贸易和民族贸易。燕、齐等国也开始从事海上对外交往。这些往来引起了巾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战国时代阴阳家的创始人驺衍提出了“大九州”的说法,认为中国仅为天下九州的1/81。西汉张骞通西域;汉朝的使节遍访今天的中亚西亚及阿富汗、伊朗、印度一带;东汉班超进一步把交往扩大到今天的地中海东岸一带;唐朝盛世,国家和人民具有充分的民族自信,政策更加开放,各国人都可以来中国留学、经商、任教、做官、同中国人通婚,中国人也可以到国外经商、传播文化。直到宋、元、明、清初,开放政策一直继续着。这种开放的思想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愿意接受外来优良事物,愿意同外部世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品格。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封闭性的。
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科学发生了飞跃。这改变了以往中国经济、文化居于世界前列的地位。这时,中国同西方的交往是在经济社会文化都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西方国家不断扩大影响、深入侵略,而中国落后挨打的状况下进行的。因此,努力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法,成为中国独立自强、重新跻身于世界之林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中的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开放主义”①的响亮口号。他说:“款既筹不出,时又等不及,我们就要因此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物质上文明,外国费二三百年功夫,始有今日结果。我们采来就用,读者君看看,便宜不便宜”。②对外开放已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近代的开放失却了古朴的单纯交流特点,呈现出两种性质,形成了两种前途。
一种是殖民地式的开放。这是按照帝国主义者意志实行的开放:中国的海关被外国侵略势力把持,中国的内河一任外国军舰游弋,中国的通商大埠划隔出帝国主义统治的租界,外国人在华可以无视中国法律,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日益丧失主权,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种是独立自主的开放。这种开放以中国独立行使主权为前提,由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主动地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在中国行政和法律的管辖下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经营谋利等。这是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开放,这种开放才是促进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条件。
……
一新中国外贸方针的制定
(一)近代中国两种性质、两种前途的对外方针
中国是一个有着对外开放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除了清王朝出于防御和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一度实行闭关锁圉的政策以外,对外开放的思想和主张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早在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一百多年,秦国已有专门从事以丝绸交换牛马的国际贸易和民族贸易。燕、齐等国也开始从事海上对外交往。这些往来引起了巾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战国时代阴阳家的创始人驺衍提出了“大九州”的说法,认为中国仅为天下九州的1/81。西汉张骞通西域;汉朝的使节遍访今天的中亚西亚及阿富汗、伊朗、印度一带;东汉班超进一步把交往扩大到今天的地中海东岸一带;唐朝盛世,国家和人民具有充分的民族自信,政策更加开放,各国人都可以来中国留学、经商、任教、做官、同中国人通婚,中国人也可以到国外经商、传播文化。直到宋、元、明、清初,开放政策一直继续着。这种开放的思想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愿意接受外来优良事物,愿意同外部世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品格。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封闭性的。
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科学发生了飞跃。这改变了以往中国经济、文化居于世界前列的地位。这时,中国同西方的交往是在经济社会文化都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西方国家不断扩大影响、深入侵略,而中国落后挨打的状况下进行的。因此,努力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法,成为中国独立自强、重新跻身于世界之林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中的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开放主义”①的响亮口号。他说:“款既筹不出,时又等不及,我们就要因此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物质上文明,外国费二三百年功夫,始有今日结果。我们采来就用,读者君看看,便宜不便宜”。②对外开放已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近代的开放失却了古朴的单纯交流特点,呈现出两种性质,形成了两种前途。
一种是殖民地式的开放。这是按照帝国主义者意志实行的开放:中国的海关被外国侵略势力把持,中国的内河一任外国军舰游弋,中国的通商大埠划隔出帝国主义统治的租界,外国人在华可以无视中国法律,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日益丧失主权,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种是独立自主的开放。这种开放以中国独立行使主权为前提,由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主动地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在中国行政和法律的管辖下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经营谋利等。这是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开放,这种开放才是促进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条件。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