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42481
编辑推荐
以《二十四史》为本,务求确凿,不尚虚诬,写千秋功过。
以《三国演义》为体, 娓娓道来,妙趣横生,览百世兴衰。
自秦汉至民国,全书共一千余回,六百多万字,有史以来*卓著的历史演义作家;
*专门从延安带到北京的枕边书,并推荐给自己的儿子和其别的人来阅读!
民国时期学校当局精心挑选的学生课外读物。
备受当代、后世史学家称赞,被誉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几乎涵盖所有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的内容,可谓是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揭穿所有历史影视
剧的谎言,展现一副真实的历史风云古今长线,甚至可以从中找到金庸武侠小说的所有历史
背景和历史人物原型。
一代史家,千秋神笔!陪伴*一生的枕边书, *翻阅无数遍。
◆1935年会文堂铅印本简体版,权威足本,精装珍藏版, 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中国**一套写尽中国2000多年历史百态的演义巨著,对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套通俗演义,权威定本,内容丰富 取材翔实,全11部,纯质纸高清印刷,原汁味巨好看!
◆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
内容简介
蔡东藩先生的这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从秦汉写到民国,全书共一千余回,五百多万字,写了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深受读者青睐。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对稗史、逸闻等史料的使用极为谨慎,往往要“几经考证”。
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
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
此次出版,是以会文堂1935年铅印本为底本,编辑的主要原则是保留该版本的原汁原味。除了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仅对个别的错字、标点等做了调整和修改。
目 录
《前汉演义》
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
第二回 诛假父纳言迎母 称皇帝立法愚民
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过湘江中渡惊风
第四 回误椎击逃生遇异士 见图谶遣将造长城
第 五回 信佞臣尽毁诗书 筑阿房大兴土木
第六回 院深谷诸儒毙命 得原璧暴主惊心
第七回 寻生路徐市垦荒 从逆谋李斯矫诏
第八回 葬始皇骊山成巨冢戮 宗室豻狱构奇冤
第九回 充屯长中途施诡计 杀将尉大泽揭叛旗
第十回 违谏议陈胜称王 善招抚武臣独立
第十一回 降真龙光韬泗水 斩大蛇夜走丰乡
第十二回 戕县令刘邦发迹 杀郡守梁项举兵
第十三回 说燕将厮卒救王 入赵宫叛臣弑主
第十四回 失兵机陈王毙命 免子祸婴母垂言
第十五回 从范增访立楚王孙 信赵高冤杀李丞相
第十六回 驻定陶项梁败死 屯安阳宋义丧生
第十七回 破釜沉舟奋身杀敌 损兵折将畏罪乞降
第十八回 智郦生献谋取要邑 愚胡亥遇弑毙斋宫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
第二十回 宴鸿门张樊保驾 焚秦宫关陕成墟
第二十一回 烧栈道张良定谋 筑郊坛韩信拜将
第二十二回 用秘计暗渡陈仓 受密嘱阴弑义帝
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陈平走谒 过洛阳董老献谋
第二十四回 脱楚厄幸遇戚姬 知汉兴拚死陵母
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
第二回 诛假父纳言迎母 称皇帝立法愚民
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过湘江中渡惊风
第四 回误椎击逃生遇异士 见图谶遣将造长城
第 五回 信佞臣尽毁诗书 筑阿房大兴土木
第六回 院深谷诸儒毙命 得原璧暴主惊心
第七回 寻生路徐市垦荒 从逆谋李斯矫诏
第八回 葬始皇骊山成巨冢戮 宗室豻狱构奇冤
第九回 充屯长中途施诡计 杀将尉大泽揭叛旗
第十回 违谏议陈胜称王 善招抚武臣独立
第十一回 降真龙光韬泗水 斩大蛇夜走丰乡
第十二回 戕县令刘邦发迹 杀郡守梁项举兵
第十三回 说燕将厮卒救王 入赵宫叛臣弑主
第十四回 失兵机陈王毙命 免子祸婴母垂言
第十五回 从范增访立楚王孙 信赵高冤杀李丞相
第十六回 驻定陶项梁败死 屯安阳宋义丧生
第十七回 破釜沉舟奋身杀敌 损兵折将畏罪乞降
第十八回 智郦生献谋取要邑 愚胡亥遇弑毙斋宫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
第二十回 宴鸿门张樊保驾 焚秦宫关陕成墟
第二十一回 烧栈道张良定谋 筑郊坛韩信拜将
第二十二回 用秘计暗渡陈仓 受密嘱阴弑义帝
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陈平走谒 过洛阳董老献谋
第二十四回 脱楚厄幸遇戚姬 知汉兴拚死陵母
前 言
吾国之有史,由来旧矣,自汉司马迁创作《史记》,体例独详,遂为后世史家之祖。班固因之,辑成《汉书》,而迁、固之名乃并着焉。窃案迁《史》起自黄帝,讫于天汉,大旨在叙古从略,叙秦汉从详,综计得百三十篇,共五十二万六千余言。班《书》则始于秦季,终于孝平王莽,凡百二十卷,计七十余万言,视迁《史》为尤繁矣。后之学者,慕其名,辄购《史》、《汉》二书而度藏之,问其熟览与否,则固无以应也。盖二书繁博,非旬月所能卒读,且文义精奥,浅见之士,尚不能辨其句读,一卷未终,懵然生厌,遑问其再四寻绎乎?他若《涑水通鉴》、《紫阳纲目》,以及《通鉴纪事本末》、《通鉴辑览》、《纲鉴会纂》、《纲鉴易知录》等书,编年纪事,历姓相承,而首数卷间,各列秦汉事实,读史者辄举而窥之,固求其提要钩玄,记忆不忘者,亦罕有所闻。至如稗官野史之记载,则一鳞一爪,或犹能称道之,是无他,稗史之引起观感,令人悦目,固较正史为尤易也。鄙人不敏,尝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由今追昔,溯而上之,以至秦汉。秦自始皇至子婴历国三世,第十有五年耳。依事演述,寥寥数回,不足以成卷帙;且名为一朝,但闻暴政,未底于治,实为由周至汉之过渡时代,附人于汉,存其名而巳足矣。汉则两京迭嬗,阅年四百有余,而前汉二百一十年间,有女宠,有外戚,有方镇,有夷狄,有嬖幸,有阉宦,有权奸,盖已举古今来病国之厉阶,汇集其中,故治日少而乱日多。其尤烈者,则为女宠,为外戚。高祖以百战成帝业,而其权且移于宫闱;文景惩之,厥祸少杀;至武帝尊田蚧,贵卫青,女宠外戚,于此复盛;至许史盛于宣元,王赵丁傅盛于成哀;平帝人嗣,元皇后老而不死,卒贻王莽篡弑之祸;然则谓前汉一代与女宠外戚相终始,亦无不可也。本编兼采正稗,贯彻初终,所有前汉治乱之大凡,备载无遗,而于女宠外戚之兴衰,尤再三致意,揭示后人,非敢谓有当史学,但以浅近之词,演述故乘,期为通俗教育之助云尔。班马可作,当亦不笑我粗疏也。惟书成仓卒,不无讹词,匡而正之,是在海内之通儒。中华民国十四年立冬之日,古越蔡东藩叙。
媒体评论
其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洁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蔡东藩治学严谨,务实求真,诚如他自己所说:“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由于这部演义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适当借鉴了演义体小说的写法,增添了一些情节与人物性格描写,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思想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在许多方面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
蔡东藩写作《历朝通俗演义》,志在实事求是地谈中国历史,以史为鉴,开启民智。这套书照顾了普通读者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同时又能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在众多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中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它是一部进行中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料。是近代演义史书当中出版发行历时*长、数量*的一种。
它既不是“纯文学”,也不是“雅文学”;它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造历史……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看?
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这个意味上说,真的是厥功甚伟了。
蔡东藩写作《历朝通俗演义》,志在实事求是地谈中国历史,以史为鉴,开启民智。这套书照顾了普通读者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同时又能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在众多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中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它是一部进行中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料。是近代演义史书当中出版发行历时*长、数量*的一种。
它既不是“纯文学”,也不是“雅文学”;它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造历史……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看?
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这个意味上说,真的是厥功甚伟了。
在线试读
皇有皇猷,帝有帝德,史家推论史事,首推三皇五帝。其实三皇五帝的本身,并未尝自称为皇,自称为帝,后人因他首出御宇,创造文明,把一个浑浑沌沌的世界,化成了雍雍肃肃的国家,真是皇猷丕显,帝德无垠,所以格外推崇,因把皇字帝字的徽号,加将上去。是意未经人道,一经揭破,恰有至理。到了夏商周三朝,若大禹,若成汤,若周文武,统是有道明君,他却恐未及古人,不敢称皇道帝,但降号为王罢了。及东周已衰,西秦崛起,暴如赢政,凭借了祖宗遗业,招揽关陇间数十百万壮丁,横行海内,蚕食鲸吞,今日灭这国,明日灭那国,好容易把九州岛版图,一股脑儿聚为已有,便自以为震古铄今,无人可及,遂将三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合成了一个名词,叫做皇帝。
咳!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甚么皇猷?有甚么帝德?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惟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赢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吝,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岛,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专制哩。声大而闳。
自从赢政得国,专务君权,待遇百姓,好似牛马犬豕一般,凡所有督责抑勒的命令,严酷残暴的刑罚,无一不作,无一不行,也以为生杀予夺,惟我所为,百姓自然帖伏,不敢再逞,从此皇帝的位置,牢固不破,好教那子子孙孙,千代万代的遗传下去。那知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本身幸得速死,不致陨首,才及一传,宫廷里面,就闹得一塌糊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于是楚汉逐鹿,刘项争雄。项羽力能扛鼎,叱咤万夫,却是个的壮士,无如有勇无谋,以暴易暴,反让那泗上亭长,出人头地,用了好几个策士谋臣,武夫猛将,终将项霸王除去,安安稳稳的得了中原。史官说他豁达大度,确非凡夫,而且入关约法,尽除苛禁,能得百姓欢心,所以扫秦灭项,五年大成。
但小子追溯汉家事迹,多半沿袭秦制,并没有一番大改革的事业。萧何原是刀笔吏,叔孙通又是绵蕞生,绵蕞系表位标准,绵是置设绵索,蕞是植茅地上,为肄习典礼之处,使知尊卑次序。所见所闻,无非是前秦故事,晓得甚么体国经野的宏规,因此佐汉立法,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的手段,厉行专制政体,尊君抑民。汉高祖尝沾沾自喜,谓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照此看来,秦汉二代,规模大略相同,不过严刑峻法,算比暴秦差了一层。史官或铺张扬厉,称许,其实多是浮词谀颂,未足尽信呢。汉高一殁,吕后专权,险些儿覆灭刘氏,要继续那亡秦的后尘。这便是贻谋未善。幸亏还有一二社稷臣,拨乱反正,才得保全刘家基业。孝文人嗣,却是个守成令主,允恭玄默,守俭持盈,宽刑律,奖农事,府藏充实,囹圄空虚,汉家元气,实是孝文一代,休养成功。景帝遵业,略带刻薄,用兵七国,未免劳民,但尚是万不得已的举动,未可讥他黩武,此外还有乃父遗风,不忘恭俭。周云成康,汉言文景,两相比例,颇若同揆。传至孝武,与祖考全不相同,简直是好大喜功,仿佛秦始皇一流人物。秦皇好征伐,汉武亦好征伐;秦皇好巡游,汉武亦好巡游;秦皇好雄猜,汉武亦好雄猜;秦皇好诛夷,汉武亦好诛夷;秦皇好土木,汉武亦好土木;秦皇好神仙,汉武亦好神仙;秦皇好财色,汉武亦好财色。后世尝以秦皇汉武并称,还道他力征经营,开拓疆宇,东西南北的外族,闻风远遁,好算是一代武功,两朝雄主。谁知秦亡不由胡亥,实自始皇;汉亡不在孝平,实始武帝。本编并列秦汉,隐寓此意。文景二主四十余年积蓄,被汉武一生荡尽,从此海内虚耗,民生困敝。昭宣二朝,尚能与民更始,励精图治,勉强维持过去。传到元成时代,弘恭、石显,几类赵高;杜钦、谷永,酷似李斯;外戚王氏,遂得乘隙入朝,把持国柄。哀平昏庸,汉祚潜移。不文不武的王莽,佯作谦恭,愚弄士民,朝野称安汉公功德,多至八千人,虽由王莽善能运动,得此无谓的标榜,但也由汉武以来,人心渐贰,不愿归汉,遂为那逆莽所绐,平白地将汉室江山,篡夺了去。推究祸根,不能不归咎汉武。若谓秦传二世,汉传至十一世,历年久暂,大判径庭,这是由汉祖汉宗,有一两代积德累仁的效果,不比那秦赢政一味暴横,无人感念,所以一暂一久,有此区别呢。评论的确。话休叙烦,事归正传。
咳!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甚么皇猷?有甚么帝德?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惟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赢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吝,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岛,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专制哩。声大而闳。
自从赢政得国,专务君权,待遇百姓,好似牛马犬豕一般,凡所有督责抑勒的命令,严酷残暴的刑罚,无一不作,无一不行,也以为生杀予夺,惟我所为,百姓自然帖伏,不敢再逞,从此皇帝的位置,牢固不破,好教那子子孙孙,千代万代的遗传下去。那知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本身幸得速死,不致陨首,才及一传,宫廷里面,就闹得一塌糊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于是楚汉逐鹿,刘项争雄。项羽力能扛鼎,叱咤万夫,却是个的壮士,无如有勇无谋,以暴易暴,反让那泗上亭长,出人头地,用了好几个策士谋臣,武夫猛将,终将项霸王除去,安安稳稳的得了中原。史官说他豁达大度,确非凡夫,而且入关约法,尽除苛禁,能得百姓欢心,所以扫秦灭项,五年大成。
但小子追溯汉家事迹,多半沿袭秦制,并没有一番大改革的事业。萧何原是刀笔吏,叔孙通又是绵蕞生,绵蕞系表位标准,绵是置设绵索,蕞是植茅地上,为肄习典礼之处,使知尊卑次序。所见所闻,无非是前秦故事,晓得甚么体国经野的宏规,因此佐汉立法,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的手段,厉行专制政体,尊君抑民。汉高祖尝沾沾自喜,谓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照此看来,秦汉二代,规模大略相同,不过严刑峻法,算比暴秦差了一层。史官或铺张扬厉,称许,其实多是浮词谀颂,未足尽信呢。汉高一殁,吕后专权,险些儿覆灭刘氏,要继续那亡秦的后尘。这便是贻谋未善。幸亏还有一二社稷臣,拨乱反正,才得保全刘家基业。孝文人嗣,却是个守成令主,允恭玄默,守俭持盈,宽刑律,奖农事,府藏充实,囹圄空虚,汉家元气,实是孝文一代,休养成功。景帝遵业,略带刻薄,用兵七国,未免劳民,但尚是万不得已的举动,未可讥他黩武,此外还有乃父遗风,不忘恭俭。周云成康,汉言文景,两相比例,颇若同揆。传至孝武,与祖考全不相同,简直是好大喜功,仿佛秦始皇一流人物。秦皇好征伐,汉武亦好征伐;秦皇好巡游,汉武亦好巡游;秦皇好雄猜,汉武亦好雄猜;秦皇好诛夷,汉武亦好诛夷;秦皇好土木,汉武亦好土木;秦皇好神仙,汉武亦好神仙;秦皇好财色,汉武亦好财色。后世尝以秦皇汉武并称,还道他力征经营,开拓疆宇,东西南北的外族,闻风远遁,好算是一代武功,两朝雄主。谁知秦亡不由胡亥,实自始皇;汉亡不在孝平,实始武帝。本编并列秦汉,隐寓此意。文景二主四十余年积蓄,被汉武一生荡尽,从此海内虚耗,民生困敝。昭宣二朝,尚能与民更始,励精图治,勉强维持过去。传到元成时代,弘恭、石显,几类赵高;杜钦、谷永,酷似李斯;外戚王氏,遂得乘隙入朝,把持国柄。哀平昏庸,汉祚潜移。不文不武的王莽,佯作谦恭,愚弄士民,朝野称安汉公功德,多至八千人,虽由王莽善能运动,得此无谓的标榜,但也由汉武以来,人心渐贰,不愿归汉,遂为那逆莽所绐,平白地将汉室江山,篡夺了去。推究祸根,不能不归咎汉武。若谓秦传二世,汉传至十一世,历年久暂,大判径庭,这是由汉祖汉宗,有一两代积德累仁的效果,不比那秦赢政一味暴横,无人感念,所以一暂一久,有此区别呢。评论的确。话休叙烦,事归正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