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13657
学古文、学国文、学英文、学伦理学、学历史、学地理、学逻辑学、学数学、学经学、学德文、学诸子……这就是季羡林先生中小学期间所学的课程,他是如何学好这些为其一生打下基础的课程的?全书帮助孩子了解一代大师的传奇故事,引导孩子追随大师的步伐。
“
灰黄童年
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可爱的,又不怎么可爱。是灰黄的,又有些光亮。有苦难岁月的贫困和背井离乡,也有时代变迁的光怪陆离;有“挑灯夜看闲书日,凉夜寒雨有谁知”的入迷,也有闲逛庙会的目不暇接和流连忘返;有目睹蚂蚱进城的惊奇和快乐,也有对慈母的深切思念。
没有红、没有绿,灰黄的童年3
从私塾转入学堂8
闭眼就在眼前的小学13
校舍13
种菜、打算盘 15
不喜欢念正课18
我的性格20
回家路上23
九月九庙会24
看戏26
学英文27
国文竞赛28
一次失败的“”造反“”30
偷看小说31
蚂蚱进城33
想念母亲35
恰同学少年
季羡林先生常说“我不是天才”,学经学、学英文、学德文、学逻辑学……他的青少年时光,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华正茂,更是“书山寻路,学海觅舟”的勤学苦读;是文艺青年的追忆似水年华,更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知识进阶之路。
不敢报考重点中学39
学国文42
学英文43
学古文45
学做人46
入英文学社47
人生美好的年龄50
学伦理学51
学历史、地理52
学国文54
学逻辑学57
学数学57
学英文58
学经学59
学德文60
学诸子62
高中校舍62
学校管理和学生生活63
次用省下来的钱买书65
偶然得到全校状元后一百八十度的改变69
有意识地认真用功75
通向大学的桥梁77
校舍77
教员和职员79
荣誉感继续作美82
要革命83
上国文课84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87
结语88
同时被北大与清华录取92
学术研究的发轫
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季羡林先生毕业时,也面临人生道路的抉择。当高中教员的一年,有益友,有能打成一片的学生,也有对渺茫的留学之路追寻而不得的苦闷。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年留德的布衣寒窗苦读,奠定了他百年学问的基础。
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99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105
校长107
教员107
上课111
我同学生的关系113
我同校长的关系114
我的苦闷115
我亲眼看到的一幕滑稽剧117
天赐良机118
留德寒窗十年119
负笈德意志119
进入哥廷根大学120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123
学习吐火罗文126
其他语言的学习133
博士论文135
十年回顾139
择一事,终一生,六十年学术生涯回顾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生涯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依旧,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拨云见日;是六十年如一日的皓首穷经,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耐心和严谨。正是这样的执着,铸就了“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的学术高地。
回到祖国151
思想斗争154
终于找到了出路157
我的一些学术自述161
笑话、寓言的传播路161
大人相163
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度166
蚕丝传入印度167
翻译《罗摩衍那》169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173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174
糖的由来179
解读吐火罗语180
《罗摩衍那》在中国182
商人与佛教184
白糖的回传186
佛教梵语研究189
《糖史》191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195
我的研究范围197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198
后记希望在你们身上200
出版后记203
“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却道出了几乎人人都有的感觉。所谓“当时”者,指人生过去的某一个阶段。处在这个阶段中时,觉得过日子也不过如此,是很寻常的。过了十几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回头一看,当时实在有不寻常者在。因此有人,特别是老年人,喜欢在回忆中生活。
在中国,这种情况更比较突出,魏晋时代的人喜欢做羲皇上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真就那么好吗?人类初不会种地,只是采集植物,猎获动物,以此为生。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这样的生活有什么可向往的呢!
然而,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发思古之幽情,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到了今天,沧海桑田,世界有多少次巨大的变化。人们思古的情绪却依然没变。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十几年前,我重访了我曾待过十年的德国哥廷根。我的老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夫妇都还健在。但已今非昔比,房子捐给梵学研究所,汽车也已卖掉。他们只有一个独生子,二战中阵亡。此时老夫妇二人孤零零地住在一座十分豪华的养老院里。院里设备十分齐全,游泳池、网球场等等一应俱全。但是,这些设备对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的老人有什么用处呢?让老人们触目惊心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某一个房号空了出来,主人见上帝去了。这对老人们的刺激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我的来临大出教授的意料,他简直有点喜不自胜的意味。夫人摆出了当年我在哥廷根时常吃的点心。教授仿佛返老还童,回到了当年去了。他笑着说:“让我们好好地过一过当年过的日子,说一说当年常说的话1我含着眼泪离开了教授夫妇,嘴里说着连自己都不相
信的话:“过几年,我还会来看你们的。”
我的德国老师不会懂“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隐含的意蕴,但是古今中外人士所共有的这种怀旧追忆的情绪却是有的。这种情绪通过我上面描述的情况完全流露出来了。
仔细分析起来,“当时”是很不相同的。国王有国王的“当时”,有钱人有有钱人的“当时”,平头老百姓有平头老百姓的“当时”。在李煜眼中,“当时”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游上林苑的“当时”。对此,他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哀叹“天上人间”了。
我不想对这个概念再进行过多的分析。本来是明明白白的一点真理,过多的分析反而会使它迷离模糊起来。我现在想对自己提出一个怪问题:你对我们的现在,也就是眼前这个现在,感觉到是寻常呢还是不寻常?这个“现在”,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当时”的。到了那时候,我们会不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呢?现在无法预言。
选自《当时只道是寻常》,略有删改
“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