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708002丛书名: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所跨越的时空距离极大,内容丰富而复杂,学习难度较高。学习中国古代史最根本的方法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此,必须认真学习重要的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和邓小平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来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正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钥匙。同时要防止教条主义、简单化的倾向,也要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学习中国古代史,要刻苦读书。历史不能重现,也无法实践。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主要根据古代史籍和考古发掘的材料。刻苦读书应当成为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方法。读书首先要下功夫攻读中国古代史的教材,那种轻视教材、不读教材的态度是不对的。读教材要踏踏实实掌握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准确地掌握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融会贯通。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读有关参考书籍和论文,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读书要学会借助于字(辞)典、历吏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等工具书,以排除学习障碍。读书要记笔记、作卡片,尤其是对感兴趣的问题更要做好笔记。读书要勤问善思。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要及时询问释疑;对于中国古代史中的学术争论,要用科学的态度去思考研究,去粗取精,加以吸收。这对提高学习质量很有帮助。
学习中国古代史,还必须认真学好历史学科的其他课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要阅读古籍,要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和古籍知识,应当认真学习《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否则就无法接触原始资料,加深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
学习中国古代史,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它,才能提高认识中国古代史的能力,避免学习中的囫囵吞枣和死记硬背。目前课堂教学仍是学员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堂学习,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参加课堂讨论。这是保证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中国古代史,要刻苦读书。历史不能重现,也无法实践。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主要根据古代史籍和考古发掘的材料。刻苦读书应当成为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方法。读书首先要下功夫攻读中国古代史的教材,那种轻视教材、不读教材的态度是不对的。读教材要踏踏实实掌握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准确地掌握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融会贯通。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读有关参考书籍和论文,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读书要学会借助于字(辞)典、历吏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等工具书,以排除学习障碍。读书要记笔记、作卡片,尤其是对感兴趣的问题更要做好笔记。读书要勤问善思。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要及时询问释疑;对于中国古代史中的学术争论,要用科学的态度去思考研究,去粗取精,加以吸收。这对提高学习质量很有帮助。
学习中国古代史,还必须认真学好历史学科的其他课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要阅读古籍,要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和古籍知识,应当认真学习《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否则就无法接触原始资料,加深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
学习中国古代史,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它,才能提高认识中国古代史的能力,避免学习中的囫囵吞枣和死记硬背。目前课堂教学仍是学员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堂学习,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参加课堂讨论。这是保证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 录
导言
第一编 原始社会
第一章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一、我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二、原始人群的社会生活
三、氏族公社的萌芽
第二章 氏族公社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
一、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第二节 父系氏族公社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私有制的出现
二、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
三、原始社会的解体
四、原始社会的文化
第四节 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原始社会
一、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
二、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
三、尧、舜、禹的传说
第二编 奴隶社会
第一章 夏商
第一节 夏朝
一、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二、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三、孔甲乱夏和夏桀亡国
四、夏朝的社会经济
五、夏朝的文化
第二节 商朝
商朝的兴亡
商朝的政权和阶级关系
商朝的社会经济
商朝的文化
第二章 西周
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
一、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的建立
二、周公东征和营建雒邑
三、西周的国家政权机构
四、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井田制与农业的发展
二、“工商食官”与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西周的灭亡
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发展
二、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三、宣王中兴
四、西周的灭亡
第四节 西周的文化
一、周原遗址和文字
二、《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
三、诗和音乐舞蹈
……
第三章 春秋
第三编 封建社会(上)
第一章 战国
第二章 秦朝
第三章 西汉
第四章 东汉
第五章 三国
第六章 西晋
第七章 东亚与十六国
第八章 南朝与北朝
第三编 封建社会(下)
第九章 隋朝
第十章 唐朝
第十一章 隋唐文化
第十二章 五代十国和契丹(辽)
第十三章 北宋和辽、夏、金
第十四章 南宋和金
第十五章 元朝
第十六章 明朝
第十七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
后记
第一编 原始社会
第一章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一、我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二、原始人群的社会生活
三、氏族公社的萌芽
第二章 氏族公社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
一、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第二节 父系氏族公社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私有制的出现
二、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
三、原始社会的解体
四、原始社会的文化
第四节 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原始社会
一、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
二、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
三、尧、舜、禹的传说
第二编 奴隶社会
第一章 夏商
第一节 夏朝
一、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二、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三、孔甲乱夏和夏桀亡国
四、夏朝的社会经济
五、夏朝的文化
第二节 商朝
商朝的兴亡
商朝的政权和阶级关系
商朝的社会经济
商朝的文化
第二章 西周
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
一、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的建立
二、周公东征和营建雒邑
三、西周的国家政权机构
四、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井田制与农业的发展
二、“工商食官”与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西周的灭亡
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发展
二、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三、宣王中兴
四、西周的灭亡
第四节 西周的文化
一、周原遗址和文字
二、《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
三、诗和音乐舞蹈
……
第三章 春秋
第三编 封建社会(上)
第一章 战国
第二章 秦朝
第三章 西汉
第四章 东汉
第五章 三国
第六章 西晋
第七章 东亚与十六国
第八章 南朝与北朝
第三编 封建社会(下)
第九章 隋朝
第十章 唐朝
第十一章 隋唐文化
第十二章 五代十国和契丹(辽)
第十三章 北宋和辽、夏、金
第十四章 南宋和金
第十五章 元朝
第十六章 明朝
第十七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
后记
在线试读
第二编 奴隶社会
第一章 夏商
第一节 夏朝
一、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1.夏族的兴起和启建立夏朝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公元前21世纪,也就是4000多年前,奴隶制国家–夏朝便建立起来了。夏从启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3世,16王,历时400余年。①
夏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由12个同姓氏族组成的,是尧为首的部落联盟的成员。其活动范围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区,南接湖南,北入河北,而中心则在今河南嵩山和伊、洛两水流域。夏是善于治水的部落,其首领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放逐,但鲧之子禹却因治水有功而被拥立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夏部落日益强盛起来。相传禹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其时,已处于阶级社会的前夕,禹已拥有很大权力。但是在选择继承人上仍不敢公开违背传统的“禅让制”。禹年老时,部落联盟会议推荐东夷首领皋陶作继承人,不久皋陶病死,又推选伯益作继承人。伯益也是东夷人,传说他帮助舜掌管畜牧,发明掘井,后来又协助禹治理洪水,是一位能干的人。禹虽然同意推选伯益为继承人,但不给伯益实权,使其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而暗中培养儿子启,启及其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禹死后,伯益按传统习惯居丧三年,期满后,便“让帝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②。诸侯摄于夏启的威力“皆去益而朝启”,连“讼狱者”也“不之益而之启,日: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日:吾君之子也”③。在一片讴歌声中,启公开破坏“禅让制”,杀死了伯益,又镇压了起兵反对他的同姓部落有扈氏,终于继承父位,自称“夏后”④,启迁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史称夏邑。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王。“禹传子”,说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私天下。这是国家形成的一个信号,也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
……
第一章 夏商
第一节 夏朝
一、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1.夏族的兴起和启建立夏朝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公元前21世纪,也就是4000多年前,奴隶制国家–夏朝便建立起来了。夏从启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3世,16王,历时400余年。①
夏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由12个同姓氏族组成的,是尧为首的部落联盟的成员。其活动范围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区,南接湖南,北入河北,而中心则在今河南嵩山和伊、洛两水流域。夏是善于治水的部落,其首领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放逐,但鲧之子禹却因治水有功而被拥立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夏部落日益强盛起来。相传禹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其时,已处于阶级社会的前夕,禹已拥有很大权力。但是在选择继承人上仍不敢公开违背传统的“禅让制”。禹年老时,部落联盟会议推荐东夷首领皋陶作继承人,不久皋陶病死,又推选伯益作继承人。伯益也是东夷人,传说他帮助舜掌管畜牧,发明掘井,后来又协助禹治理洪水,是一位能干的人。禹虽然同意推选伯益为继承人,但不给伯益实权,使其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而暗中培养儿子启,启及其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禹死后,伯益按传统习惯居丧三年,期满后,便“让帝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②。诸侯摄于夏启的威力“皆去益而朝启”,连“讼狱者”也“不之益而之启,日: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日:吾君之子也”③。在一片讴歌声中,启公开破坏“禅让制”,杀死了伯益,又镇压了起兵反对他的同姓部落有扈氏,终于继承父位,自称“夏后”④,启迁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史称夏邑。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王。“禹传子”,说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私天下。这是国家形成的一个信号,也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