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100122
内容简介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序国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成为一种共识。对经济一生态系统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估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本书引入生态系统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力图对中国经济一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可能影响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的一些因素进行探讨。全书分为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3、4章,作者对本书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回顾了经济一生态协调观形成的历程,并对目前关于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的各种理论思考和定量评估方法进行了述评。第二部分包括第5、6章,主要对中国经济一生态协调性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生态赤字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大,严重威胁到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各区域生产、消费方式及资源上的差异,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体现了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
本书引入生态系统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力图对中国经济一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可能影响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的一些因素进行探讨。全书分为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3、4章,作者对本书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回顾了经济一生态协调观形成的历程,并对目前关于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的各种理论思考和定量评估方法进行了述评。第二部分包括第5、6章,主要对中国经济一生态协调性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生态赤字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大,严重威胁到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各区域生产、消费方式及资源上的差异,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体现了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研究进展
1.3 生态足迹模型(EF)研究进展
1.4 本书内容框架
第2章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从理念到理论
2.1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新发展观的形成
2.2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
第3章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要素分析与定量测度
3.1 经济生产一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3.2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的要素分析
3.3 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的定量测度
第4章 生态足迹分析与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研究
4.1 生态足迹理论解析
4.2 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及应用技术解析
4.3 生态足迹模型评价
第5章 实证研究之一:中国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的动态演变
5.1 关于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的说明
5.2 中国2001年生态可持续性评估
5.3 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1961—2001
5.4 中国2005—2050年生态足迹预测
第6章 实证研究之二: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的区域分异
6.1 研究方法
6.2 中国分省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6.3 中国分省生产足迹计算与分析
6.4 中国分省消费足迹计算与分析
6.5 中国区域生态可持续性评估及比较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
1.2 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研究进展
1.3 生态足迹模型(EF)研究进展
1.4 本书内容框架
第2章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从理念到理论
2.1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新发展观的形成
2.2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
第3章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要素分析与定量测度
3.1 经济生产一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3.2 经济一生态协调发展的要素分析
3.3 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的定量测度
第4章 生态足迹分析与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研究
4.1 生态足迹理论解析
4.2 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及应用技术解析
4.3 生态足迹模型评价
第5章 实证研究之一:中国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的动态演变
5.1 关于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的说明
5.2 中国2001年生态可持续性评估
5.3 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1961—2001
5.4 中国2005—2050年生态足迹预测
第6章 实证研究之二:经济一生态协调度的区域分异
6.1 研究方法
6.2 中国分省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6.3 中国分省生产足迹计算与分析
6.4 中国分省消费足迹计算与分析
6.5 中国区域生态可持续性评估及比较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是人类摸索着与自然相处的历史。从在森林中以采摘野果为生,到学会种植作物开始定居,再到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规模和程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在这过程中人类也曾经因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受到了自然界给予的打击和报复,但这些挫折基本上均是短暂和局部的。人类面对自然的信心也随之不断增加,并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持续发生的大范围技术突破性进展而达到最高点。在经过漫长的对自然崇拜的岁月后,局势开始扭转,人类优势主义抬头,对自然的改造成为一种饱受鼓励的英雄般的行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食物、便捷的交通、多样性的文化娱乐,及由此支撑的个性精神的弘扬。并由此带动了人口迅速增长。
……
1.1 问题的提出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是人类摸索着与自然相处的历史。从在森林中以采摘野果为生,到学会种植作物开始定居,再到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规模和程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在这过程中人类也曾经因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受到了自然界给予的打击和报复,但这些挫折基本上均是短暂和局部的。人类面对自然的信心也随之不断增加,并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持续发生的大范围技术突破性进展而达到最高点。在经过漫长的对自然崇拜的岁月后,局势开始扭转,人类优势主义抬头,对自然的改造成为一种饱受鼓励的英雄般的行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食物、便捷的交通、多样性的文化娱乐,及由此支撑的个性精神的弘扬。并由此带动了人口迅速增长。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