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24393丛书名: 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秦国政
编辑推荐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或内分泌专科的临床医生、研究生及其他医务人员、医疗科研人员、中医院校学生
内容简介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是“新编中医临床学科丛书”之一,旨在提高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研究范畴、发展源流、研究现状及进展、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疗原则和方法、常用药物与方剂、保健与护理。各论分八个专题,介绍了糖尿病、糖尿病急症及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甲状腺疾病、血脂与脂蛋白异常血症、肥胖症、围绝经期综合征、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疾病的诊断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客观地反映该学科研究成就。
目 录
目录
总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2
第二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学术发展源流 4
第三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5
第四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理论基础 12
第五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病因病机 21
第六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诊法与检查 24
**节 中医四诊 24
第二节 西医检查 31
第七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的辨病与辨证 44
**节 辨病 44
第二节 辨证 46
第八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的治则与治法 53
**节 中医治疗原则 53
第二节 中医常用治法 55
第九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的常用药物与方剂 60
**节 常用方剂 60
第二节 常用药物 74
第十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的预防保健与护理 88
**节 预防保健 88
第二节 护理常规 91
下篇 各论
第十一章 糖尿病 98
第十二章 糖尿病急症及急性并发症 115
**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15
第二节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124
第三节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 131
第十三章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 139
**节 糖尿病性肾病 139
第二节 糖尿病性足病 151
第三节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 164
第四节 糖尿病合并心脏病 177
第五节 糖尿病眼病 187
第六节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199
第七节 糖尿病性胃轻瘫 211
第八节 糖尿病性腹泻 219
第九节 糖尿病性便秘 227
第十节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234
第十一节 糖尿病性泌汗异常 243
第十四章 甲状腺疾病 252
**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52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64
第三节 亚急性甲状腺炎 274
第四节 甲状腺结节 282
第十五章 血脂与脂蛋白异常血症 292
第十六章 肥胖症 304
第十七章 围绝经期综合征 316
第十八章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327
参考文献 342
总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2
第二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学术发展源流 4
第三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5
第四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理论基础 12
第五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病因病机 21
第六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诊法与检查 24
**节 中医四诊 24
第二节 西医检查 31
第七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的辨病与辨证 44
**节 辨病 44
第二节 辨证 46
第八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的治则与治法 53
**节 中医治疗原则 53
第二节 中医常用治法 55
第九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的常用药物与方剂 60
**节 常用方剂 60
第二节 常用药物 74
第十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的预防保健与护理 88
**节 预防保健 88
第二节 护理常规 91
下篇 各论
第十一章 糖尿病 98
第十二章 糖尿病急症及急性并发症 115
**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15
第二节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124
第三节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 131
第十三章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 139
**节 糖尿病性肾病 139
第二节 糖尿病性足病 151
第三节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 164
第四节 糖尿病合并心脏病 177
第五节 糖尿病眼病 187
第六节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199
第七节 糖尿病性胃轻瘫 211
第八节 糖尿病性腹泻 219
第九节 糖尿病性便秘 227
第十节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234
第十一节 糖尿病性泌汗异常 243
第十四章 甲状腺疾病 252
**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52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64
第三节 亚急性甲状腺炎 274
第四节 甲状腺结节 282
第十五章 血脂与脂蛋白异常血症 292
第十六章 肥胖症 304
第十七章 围绝经期综合征 316
第十八章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327
参考文献 342
前 言
序言
媒体评论
评论
在线试读
上篇 总论
**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切生命过程都需要沟通,包括宏观的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及微观细胞之间的沟通,要实现这种沟通就需要神经和内分泌代谢系统的调控。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由激素介导的,而激素的分泌和代谢又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实际上内分泌代谢系统就是人体内分泌腺及某些脏器中内分泌组织所形成的一个体液调节系统,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的基础上释放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脏器功能、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思维与运动等许多生理活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体内外变化。内分泌学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早在20世纪初已经形成,目前临床上内分泌已渗入到几乎所有的专业系统。内分泌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分泌的激素来调节机体的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与成熟衰老。一旦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发生量和(或)质的改变时,就会引起机体部分挥着全身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
迄今为止,祖国医学传统典籍中尚未发现内分泌这个词汇。但是在众多古籍记载中有相关类似疾病症状的描述,比如“消渴”、“瘿病”、“虚劳”等。其积累的丰富诊疗经验具有独到之处,对当今指导内分泌的研究、提高中医诊疗内分泌疾病的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随着中西医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整理发掘传统中医药学诊治内分泌疾病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借助于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在现代中医内分泌学的发展上开拓了新的天地。当然,我们还应该客观地看到当前中医药对内分泌疾病的诊疗还比较局限,特别是中医药工作者在结合新的研究成果,运用新的研究手段开展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不够广泛。因此还需要继续坚持“思求经旨,演其所知”的原则,进一步将现代中医内分泌病学提高到新的阶段。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津液运化敷布失常所引起的消渴病、瘿病、痰浊、肥气、虚劳等病症,与糖、脂肪、蛋白质、激素分泌代谢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基础和临床的一门新兴学科。
内分泌代谢疾病相当常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表现有功能亢进、功能减退或功能正常。所涉及的病种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肥胖症、慢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尿崩症、皮质激素增多症、更年期综合征、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祖国医学尽管不一定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病名及专门的论述,但对相同或相似于该系统疾病的各种病证却具有详尽的记载,并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针对这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防治和预后转归等,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不仅是对历代医疗实践的总结,而且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动物阉割去势的记载,《灵枢 五音五味》记述了阉人丧失第二性征的临床表现;战国时期的《庄子 德充符》中即有瘿的病名;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消渴、虚劳、水肿、血痹、痰饮、惊悸、脏躁、百合病、黑疸等病证,蕴涵着历代医家对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治的杰出成就。
内分泌代谢病早期常无症状,须依靠生化检查而确诊。必要时尚可做多种特殊试验,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化验资料等,同时结合其生活条件、环境和家族史等,详细分析判断。有遗传因素者须随访家族史并作染色体检查等。内分泌代谢病中尤其是后天获得性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等均应强调注意预防。有遗传因素的内分泌代谢病大多不能根治,早期诊疗可预防其并发或伴发症,如糖尿病早期严格控制可防止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及肾小球硬化症等。
内分泌代谢病的特点是:
(1)由于机体的代谢产物(如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等)广泛存在于人体内,故代谢紊乱影响全身,累及的器官和组织广泛,但各种物质代谢紊乱仍各有其特点。
(2)早期病变为病理生化过程,常无生理解剖改变,临床上不一定有症状,晚期病理解剖改变较多则症状及并发症也较严重,甚而发展到不可逆的程度。例如,痛风早期仅有高尿酸血症,晚期有痛风性肾病,可导致肾衰竭。糖尿病早期仅有糖耐量异常,大多无症状,后期则并发或伴发多种脏器病变,包括心脑血管、肾、眼底、神经等全身广泛病理解剖改变,早期轻症可逆,但严重者多属不可逆性。
(3)内分泌代谢病很多为家族性疾病,有遗传倾向。发病与营养供应、饮食习惯、环境因素有关,如糖尿病、肥胖症、痛风、高脂蛋白血症等。
(4)长期的代谢异常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过程。许多疾病可影响智力发育和精神状态,有些由于基因异常影响脑部蛋白质合成或由于代谢紊乱影响脑部功能,可致严重脑部损害和智力减退。
(5)除病因治疗外,特别注重激素补充或替代治疗及纠正代谢异常。(刘学兰)
第二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学术发展源流
历代医家在长期与内分泌代谢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中医诊治内分泌代谢病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在防治内分泌代谢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世界医学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国时期的《庄子 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吕氏春秋 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讨论,并*早提出治疗消渴的方药;《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至唐宋金元及明清得到较大发展,创立了众多的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方剂,为后世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近一个世纪来现代医学对内分泌学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内分泌腺体研究:将内分泌腺切除,观察切除前、后的生理生化改变及激素补充后的恢复情况,丰富了对各个内分泌腺的认识。②内分泌组织学研究:激素的提纯及其抗体制备,经放射免疫测定,奠定了微量激素测定的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由此又推动了微量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微量激素可精确测定。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利用抗体与细胞表面或内部高分子(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对进行定位研究有积极意义,如胰岛B细胞分泌颗粒的胞吐(exocytosis)现象的研究。③内分泌分子学研究:目前内分泌学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研究,通过激素基因、受体克隆、基因表达、转录和翻译的调控、基因点突变、基因缺失和敲除、基因插入的研究,探讨激素作用机制、细胞内信号放大与转录以及细胞代谢、增生、分化、凋亡等热点。国内外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激素及其类似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人类。(刘学兰)
第三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
1.病因病机的研究
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原因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室不节、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几个方面。对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阴虚燥热学说:认为其本在阴虚,燥热为标;②气虚学说:认为关键在于肺脾气虚,重点在于脾气虚;③气阴两虚学说:目前**有代表性,认为该病发病机理为燥热伤阴,阴损气耗,致气阴两虚;④瘀血学说:此说经祝氏提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许多人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后认为,瘀血为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⑤肝郁肝火学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水津输布正常;如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水津输布失常,如在此基础上,或五志过极,或肝郁化火,则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可发为消渴。故认为,肝气郁结是消渴的主要病机之一,治当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以上几种学说,在糖尿病发病中均可存在,分之各有局限,合之则较为完善。
2.辨证分型的研究
有根据气血阴阳辨证分型者,有根据寒热虚实分型者,也有根据脏腑及三焦辨证分型者。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虽然种类较多,但目前采用*多的是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制定的分型标准,即分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四型。甲状腺功能亢进分型主要有肝郁、肝火、阴虚阳亢。脾肾阳虚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基本病机,温肾助阳、益气健脾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原则。肥胖辨证主要为三焦郁热、肝胃郁热、肺脾气虚、脾肾阳虚。
3.证候客观化的研究
在研究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时,众多研究者对“证”与客观指标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糖尿病不同证型与病程、血糖、胰岛素、胰升血糖素、环核苷酸、血浆皮质醇、性激素水平、血脂、血小板、糖化血红蛋白、尿17羟、尿17酮、尿3-甲羟基苦杏仁酸(VMA)、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凝血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二)临床研究
1.辨证治疗糖尿病
陈长青认为糖尿病(消渴病)以气阴两虚血瘀、阴虚燥热血瘀、肝肾阴虚血瘀、阴阳两虚血瘀和脾肾阳虚等证型为主,气虚、阴虚、血瘀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应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1)气阴两虚血瘀型:多饮、多食、多尿症状较明显(或间断出现),或不明显但实验室检査尿糖、血糖高于正常,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心慌气短,形体肥胖,舌质红或淡红,舌下脉络瘀紫,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无力或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活血。方用祝谌予降糖对药方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生地黄、苍术、玄参、葛根、丹参。
(2)阴虚燥热血瘀型:口干舌燥、烦渴多饮为主症,或多食易饥,或多尿,神疲乏力,便秘,心慌气短,胸闷心痛,胁痛,形体消瘦或肥胖,或见疽,舌质红或绛,苔薄黄少津,脉弦滑或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活血。主用降糖方加味。药物组成:生黄芪、生地黄、玄参、葛根、丹参、黄连、知母、天花粉、大黄。
(3)肝肾阴虚血瘀型:以口干、目干涩、视物昏花为主症,伴头晕耳鸣,腰酸乏力,肢体疼痛或麻木,皮肤干燥或瘙痒,心悸失眠,消瘦,胁痛,多尿或多食善饥,舌质红或淡红苔薄少津,脉弦细。治宜滋肾养肝活血。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味。药物组成:枸杞子、菊花、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葛根、丹参、天花粉。
(4)阴阳两虚血瘀型:以夜尿频多、口渴不欲饮或口不渴、舌质由红转淡为主症,伴眩晕,四肢欠温,腰酸乏力,阳痿,心慌气短,胸闷心痛,便秘,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治宜养阴助阳活血。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淫羊藿、仙茅、葛根、天花粉、丹参。
(5)脾肾阳虚型:以形寒肢冷、浮肿、大便溏泄,甚则冷汗淋漓为主症。或恶心不欲食,中气味秽浊,神倦嗜卧,夜尿频多,舌质淡白无华,苔白厚或浊,脉沉迟或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回阳救逆。方用桂附理中汤加味。药物组成:肉桂、熟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茱萸。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分型
张巧英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分三型进行治疗:阴虚血燥、热毒蕴盛型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的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紫草、玄参、蒲公英、连翘;阴虚血燥型用黄芪、地骨皮、女贞子、玉竹、黄精、生地黄、知母、地龙、全蝎、白僵蚕、蕲蛇;湿热互结型用清化湿热、息风通络的黄连、苍术、鹿衔草、地骨皮、菝葜、土茯苓、泽泻、葛根、白僵蚕、蕲蛇、全蝎、地龙;湿热互结、气阴两虚型用上两方加减用之。
**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切生命过程都需要沟通,包括宏观的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及微观细胞之间的沟通,要实现这种沟通就需要神经和内分泌代谢系统的调控。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由激素介导的,而激素的分泌和代谢又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实际上内分泌代谢系统就是人体内分泌腺及某些脏器中内分泌组织所形成的一个体液调节系统,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的基础上释放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脏器功能、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思维与运动等许多生理活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体内外变化。内分泌学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早在20世纪初已经形成,目前临床上内分泌已渗入到几乎所有的专业系统。内分泌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分泌的激素来调节机体的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以及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与成熟衰老。一旦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发生量和(或)质的改变时,就会引起机体部分挥着全身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
迄今为止,祖国医学传统典籍中尚未发现内分泌这个词汇。但是在众多古籍记载中有相关类似疾病症状的描述,比如“消渴”、“瘿病”、“虚劳”等。其积累的丰富诊疗经验具有独到之处,对当今指导内分泌的研究、提高中医诊疗内分泌疾病的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随着中西医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整理发掘传统中医药学诊治内分泌疾病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借助于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在现代中医内分泌学的发展上开拓了新的天地。当然,我们还应该客观地看到当前中医药对内分泌疾病的诊疗还比较局限,特别是中医药工作者在结合新的研究成果,运用新的研究手段开展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不够广泛。因此还需要继续坚持“思求经旨,演其所知”的原则,进一步将现代中医内分泌病学提高到新的阶段。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津液运化敷布失常所引起的消渴病、瘿病、痰浊、肥气、虚劳等病症,与糖、脂肪、蛋白质、激素分泌代谢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基础和临床的一门新兴学科。
内分泌代谢疾病相当常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表现有功能亢进、功能减退或功能正常。所涉及的病种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肥胖症、慢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尿崩症、皮质激素增多症、更年期综合征、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祖国医学尽管不一定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病名及专门的论述,但对相同或相似于该系统疾病的各种病证却具有详尽的记载,并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针对这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防治和预后转归等,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不仅是对历代医疗实践的总结,而且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动物阉割去势的记载,《灵枢 五音五味》记述了阉人丧失第二性征的临床表现;战国时期的《庄子 德充符》中即有瘿的病名;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消渴、虚劳、水肿、血痹、痰饮、惊悸、脏躁、百合病、黑疸等病证,蕴涵着历代医家对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治的杰出成就。
内分泌代谢病早期常无症状,须依靠生化检查而确诊。必要时尚可做多种特殊试验,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化验资料等,同时结合其生活条件、环境和家族史等,详细分析判断。有遗传因素者须随访家族史并作染色体检查等。内分泌代谢病中尤其是后天获得性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等均应强调注意预防。有遗传因素的内分泌代谢病大多不能根治,早期诊疗可预防其并发或伴发症,如糖尿病早期严格控制可防止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及肾小球硬化症等。
内分泌代谢病的特点是:
(1)由于机体的代谢产物(如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等)广泛存在于人体内,故代谢紊乱影响全身,累及的器官和组织广泛,但各种物质代谢紊乱仍各有其特点。
(2)早期病变为病理生化过程,常无生理解剖改变,临床上不一定有症状,晚期病理解剖改变较多则症状及并发症也较严重,甚而发展到不可逆的程度。例如,痛风早期仅有高尿酸血症,晚期有痛风性肾病,可导致肾衰竭。糖尿病早期仅有糖耐量异常,大多无症状,后期则并发或伴发多种脏器病变,包括心脑血管、肾、眼底、神经等全身广泛病理解剖改变,早期轻症可逆,但严重者多属不可逆性。
(3)内分泌代谢病很多为家族性疾病,有遗传倾向。发病与营养供应、饮食习惯、环境因素有关,如糖尿病、肥胖症、痛风、高脂蛋白血症等。
(4)长期的代谢异常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过程。许多疾病可影响智力发育和精神状态,有些由于基因异常影响脑部蛋白质合成或由于代谢紊乱影响脑部功能,可致严重脑部损害和智力减退。
(5)除病因治疗外,特别注重激素补充或替代治疗及纠正代谢异常。(刘学兰)
第二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学术发展源流
历代医家在长期与内分泌代谢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中医诊治内分泌代谢病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在防治内分泌代谢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世界医学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国时期的《庄子 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吕氏春秋 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讨论,并*早提出治疗消渴的方药;《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至唐宋金元及明清得到较大发展,创立了众多的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方剂,为后世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近一个世纪来现代医学对内分泌学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内分泌腺体研究:将内分泌腺切除,观察切除前、后的生理生化改变及激素补充后的恢复情况,丰富了对各个内分泌腺的认识。②内分泌组织学研究:激素的提纯及其抗体制备,经放射免疫测定,奠定了微量激素测定的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由此又推动了微量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微量激素可精确测定。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利用抗体与细胞表面或内部高分子(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对进行定位研究有积极意义,如胰岛B细胞分泌颗粒的胞吐(exocytosis)现象的研究。③内分泌分子学研究:目前内分泌学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研究,通过激素基因、受体克隆、基因表达、转录和翻译的调控、基因点突变、基因缺失和敲除、基因插入的研究,探讨激素作用机制、细胞内信号放大与转录以及细胞代谢、增生、分化、凋亡等热点。国内外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激素及其类似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人类。(刘学兰)
第三章 中医内分泌代谢病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
1.病因病机的研究
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原因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室不节、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几个方面。对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阴虚燥热学说:认为其本在阴虚,燥热为标;②气虚学说:认为关键在于肺脾气虚,重点在于脾气虚;③气阴两虚学说:目前**有代表性,认为该病发病机理为燥热伤阴,阴损气耗,致气阴两虚;④瘀血学说:此说经祝氏提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许多人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后认为,瘀血为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⑤肝郁肝火学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水津输布正常;如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水津输布失常,如在此基础上,或五志过极,或肝郁化火,则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可发为消渴。故认为,肝气郁结是消渴的主要病机之一,治当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以上几种学说,在糖尿病发病中均可存在,分之各有局限,合之则较为完善。
2.辨证分型的研究
有根据气血阴阳辨证分型者,有根据寒热虚实分型者,也有根据脏腑及三焦辨证分型者。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虽然种类较多,但目前采用*多的是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制定的分型标准,即分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四型。甲状腺功能亢进分型主要有肝郁、肝火、阴虚阳亢。脾肾阳虚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基本病机,温肾助阳、益气健脾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原则。肥胖辨证主要为三焦郁热、肝胃郁热、肺脾气虚、脾肾阳虚。
3.证候客观化的研究
在研究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时,众多研究者对“证”与客观指标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糖尿病不同证型与病程、血糖、胰岛素、胰升血糖素、环核苷酸、血浆皮质醇、性激素水平、血脂、血小板、糖化血红蛋白、尿17羟、尿17酮、尿3-甲羟基苦杏仁酸(VMA)、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凝血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二)临床研究
1.辨证治疗糖尿病
陈长青认为糖尿病(消渴病)以气阴两虚血瘀、阴虚燥热血瘀、肝肾阴虚血瘀、阴阳两虚血瘀和脾肾阳虚等证型为主,气虚、阴虚、血瘀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应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1)气阴两虚血瘀型:多饮、多食、多尿症状较明显(或间断出现),或不明显但实验室检査尿糖、血糖高于正常,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心慌气短,形体肥胖,舌质红或淡红,舌下脉络瘀紫,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无力或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活血。方用祝谌予降糖对药方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生地黄、苍术、玄参、葛根、丹参。
(2)阴虚燥热血瘀型:口干舌燥、烦渴多饮为主症,或多食易饥,或多尿,神疲乏力,便秘,心慌气短,胸闷心痛,胁痛,形体消瘦或肥胖,或见疽,舌质红或绛,苔薄黄少津,脉弦滑或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活血。主用降糖方加味。药物组成:生黄芪、生地黄、玄参、葛根、丹参、黄连、知母、天花粉、大黄。
(3)肝肾阴虚血瘀型:以口干、目干涩、视物昏花为主症,伴头晕耳鸣,腰酸乏力,肢体疼痛或麻木,皮肤干燥或瘙痒,心悸失眠,消瘦,胁痛,多尿或多食善饥,舌质红或淡红苔薄少津,脉弦细。治宜滋肾养肝活血。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味。药物组成:枸杞子、菊花、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葛根、丹参、天花粉。
(4)阴阳两虚血瘀型:以夜尿频多、口渴不欲饮或口不渴、舌质由红转淡为主症,伴眩晕,四肢欠温,腰酸乏力,阳痿,心慌气短,胸闷心痛,便秘,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治宜养阴助阳活血。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淫羊藿、仙茅、葛根、天花粉、丹参。
(5)脾肾阳虚型:以形寒肢冷、浮肿、大便溏泄,甚则冷汗淋漓为主症。或恶心不欲食,中气味秽浊,神倦嗜卧,夜尿频多,舌质淡白无华,苔白厚或浊,脉沉迟或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回阳救逆。方用桂附理中汤加味。药物组成:肉桂、熟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茱萸。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分型
张巧英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分三型进行治疗:阴虚血燥、热毒蕴盛型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的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紫草、玄参、蒲公英、连翘;阴虚血燥型用黄芪、地骨皮、女贞子、玉竹、黄精、生地黄、知母、地龙、全蝎、白僵蚕、蕲蛇;湿热互结型用清化湿热、息风通络的黄连、苍术、鹿衔草、地骨皮、菝葜、土茯苓、泽泻、葛根、白僵蚕、蕲蛇、全蝎、地龙;湿热互结、气阴两虚型用上两方加减用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