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715129
序一 瞿弦和 张筠英 悦斌在我们眼里永远是个可爱的大男孩。他从小就是一个单纯、悟性好、执着并有着一副少有的天生的好嗓子的孩子。如今他在有声语言领域取得的成就,让我们为他骄傲。人们常说:性格往往决定人的一生。看着他的著作,我们在思考:悦斌的单纯、悟性及执着与他今天的成就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当然,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天才,他在学习配音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轶事至今令人难忘。记得他次配音时,有段台词说了大概有几十遍,就是过不去,当时的录音设备还是模拟时代的3/4录像机,录音师刘红说:“不能再录了,再这样录下去磁鼓就把磁带磨断了。”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刚刚接触配音的演员来说,这时候其实很关键,如果放弃了,那么他下一次就未必敢再站到话筒前来了,这样的一次经历有可能导致他在配音上的永远不自信。所以我们没有责备他,反而帮他分析这段台词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用分段打点的方法,说好一句就保存一句, 先让他从精神上放松下来,慢慢地让他从对口型技巧的恐惧中不知不觉地过渡到对角色的诠释上来,后完成了整段录音,录完后他手心里都是冷汗。过了这一关之后,他的业务水平就突飞猛进了。 记得还有一次,他在话剧团担任一个小品的主角,导演在排练时一直夸奖他演得好、能获奖。但真正演出时,大幕拉开,悦斌开口的句台词就让导演差点儿背过气去:这个嘎小子突然临时倒口,莫名其妙地说起了方言,让对手演员猝不及防、乐不可支,戏几乎演不下去了。还有一次,他参加团里的集体朗诵,一组人先是在舞台上站好做一个群体造型,然后按分段顺序各司其词分别走到台前朗诵。由于没有充分准备,他 提前一段便大步流星地走到台前准备接上一个演员的词,当他已经拉开架势准备接词 时,突然耳边响起了另一位演员正确顺序的词语声,此刻的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严重冒场了。由于朗诵的题材是反映煤矿工人艰苦奋战的诗歌,于是在雄壮的乐曲和别人的朗诵声中,他只好无奈地、缓缓地,又必须带着情绪地,从舞台中央一步一步按照音乐的节奏退回原处,并还原了初始造型,结果造型刚刚还原不到两秒钟又轮到他上去朗诵了。一台凝重悲愤的诗朗诵瞬间变成了“喜剧”。多亏是在彩排,舞台下面审查节目的领导及导演组的工作人员笑得肚皮都快破了。他这样的趣事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说他就是个可爱的大男孩。记得一次台词课上布置了一篇自选作品的个人展示汇报,别的同学选的都是诗歌、散文的名篇,悦斌却选了译制片《滴血》当中男主角兰博在影片结尾处一大段声嘶力竭、激情澎湃的台词。我们知道,80年代末热播的电影《滴血》中的男主角兰博是由上海译制片厂的乔榛配音的,我们很熟,但就悦斌当时的声音条件及语言功力来说,诠释这样一个作品还是勉为其难的。但是他非常投入,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尽量做到还原原配的风采,即便是在声音承载方面已远远超出他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他也一丝不苟地坚持完成了下来。当他得意地在课下问我们的意见时,回答是:你要是再来一遍的话,恐怕你的嗓子就完蛋了!哈哈!但是通过这次练习也让我们真的看到了悦斌在配音方面执着的兴趣和潜质,所以接下来在我们指导的配音工作中安排他担任墨西哥电视连续剧《野玫瑰》中男主角里加多的配音、英国电视连续剧《三个侦探》中主角干贝特的配音,以及美国电视连续剧《飞狼》等多部影视剧男主角的配音,他的配音得到了同行的赞扬。 当今天拿着他的这部著作《声音者》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大男孩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非常成熟,已经成为一个肯思考、善观察、会总结的人。其实,一个单纯人,他的生活包括他的艺术,才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诚”。只有“真诚”才是能打动人的,只有“真诚”才能让观众、读者、学生感受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与他共呼吸、同感动。他的悟性能使他产生无尽的想象力并具有独特的创造力,使他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使他的作品产生独特的、且常人不及的艺术魅力。悦斌的执着使他有一股锲而不舍、跬步前行的劲儿,他并不是那种一板一眼努力学习、傻用功的孩子,他常常表面上并不刻意要求自己什么,实际上却在思索、尝试、使暗劲。所以,在他的这本著作中,有实践,有理论,甚至有“秘籍”!不论是演戏、配音、朗诵还是担任中国传媒大学的客座教授,他都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他还多次应邀到国外参加演出,的确是一个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的声音者。我们认为,这一切源于他的性格,一个单纯、悟性好又肯刻苦努力的人,一定会成功,也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序二 乔榛 多年前在电视里听到一个声音,我有些恍惚,有些纳闷,我没录过这个戏啊?听上去有点像,又不太像,似乎神似多于形似,后来了解到这位声音者叫孙悦斌。后来经常在一起朗诵演出,我们终于相识了。悦斌是一个我喜欢的后生,我非常赞赏他对语言艺术执着且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探索精神。我认为在不同领域的语言实践中,悦斌是“用心”创作的。作为一个语言艺术工作者,就是要“用心”地领悟作者的创作内涵,把这份领悟变成自己的创作冲动和欲望,然后以一种自然的、流水一般的表达,流淌到观众和听者的心里去,让他们和你一起领悟、一起感动、一起反思甚至一起震撼,这才是语言艺术的真谛和魅力所在,而悦斌就是这样追求的。他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闲暇之时,我经常和悦斌探讨配音艺术。其实配音艺术的境界,就是“魂的再塑与还原”。记得当年我在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中的比埃尔这个人物的时候,首先就要了解这个人物的生活背景,然后再深入到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去剖析和探索,虽然比埃尔从小生长在上流社会,但他是个私生子,所以他和一般上流社会的青年处境还不完全相同。这样一个人物,我会设身处地地去揣摩他的遭遇、经历和视角,以他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去观察整个上流社会以及身边的朋友、家人,包括在那场战争的大背景下他的感悟、他的思索、他的判断。只有当一个创作者和角色之间产生了这样的共鸣,才能深入到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逻辑中,终准确地把握这个人物的气质。这样在话筒前说出的任何一句台词都是符合人物的,都是合乎这个人物的逻辑的,从而做到与所塑造的人物同呼吸、共脉搏。再比如,我创作的《寅次郎的故事》当中的寅次郎,那样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照理说,不会让我这样的声音去配那样一个又丑陋、又猥琐的小人物,对我来说那可算是一个挑战。但经过我的理解和分析,他的内心世界其实是非常善良的,那么我又将如何缩短我与这个角色之间的距离呢?我当时就为自己设计了这样一个创作方法,首先在生活当中让我自己的思维直线条一些,在那段日子里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我骑着自行车,平时如果遇到前面有人, 我会悄悄地停下来或者绕过去,那个时候我会大声地喊道:“哎哎,对不起啊!让一下让一下啊!”而且在那一段时间里我会主动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发生变化,比如打乒乓球让整个生活以及身体的节奏明快起来,用整个身心去感知这个角色,改变我以往有条不紊儒雅的范儿,这样我在话筒前的创作就会变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所以说,配音创作要投入你的整个身心,甚至是全部的生活。 我和悦斌也交流过当下配音行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比如,在现今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配音已经变成了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已经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因为要节省成本,时间被压缩得非常紧,基本采用分轨录音的方式,所以配音演员已经不存在对手之间的交流了;而且当下的创作,配音演员拿到剧本的同时就进棚录音,可以说对剧情一无所知,对人物毫无了解,又怎么可能创作出深刻动人的人物形象来呢?这是违背艺术创作原则和规律的。因此我们强烈呼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应当有力地维护“译制文化”这朵瑰丽的奇葩,使其重现配音艺术应有的魅力。 当然也和悦斌谈到我几十年来七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人生经历。我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完成他的使命,只要这个世界还需要我,哪怕只有一天、一个小时,也要让它 有意义、有价值。悦斌请我为他的书《声音者》写篇序文,我因为两个月前才刚刚做完结肠癌的手术,不能动笔,只能以口述的方式整理出此文,算是一个配音的前辈为后生晚辈尽一份薪火相传的用心吧。声音者,魂的再塑,用心创作。 序三 曹雷收到配音圈的朋友孙悦斌先生发来的书稿《声音者》,真有点喜出望外。 近几年,关于译制配音的书,陆续出版过几本,但那多属于配音前辈回忆录性质的文字。几年前,我也曾写过一本小书,记录了自己三四十年来在配音工作中的点滴体会,用了一个带点伤感的书名:《远去的回响》。因为写书的时候,我感觉到译制配音已成了一种“黄昏行业”,虽然有不少年轻人向往从事这一有趣的、在圈外人眼里甚至有点神秘的工作,但是更多的人只是把它看成简单的“加工”,谈不上什么艺术。虽然有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这两个专业译制外国电影的单位,但也只是中影公司下的加工单位而已,配音演员连个行业协会都没有。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电脑越来越普及和先进,加上国外电视剧的大量引进,需要更多的配音演员进行译制配音;国产电视剧也越来越多,由于制作上的困难(如不可能同期录音、拍摄与后期制作跟演员档期的矛盾等),也需要大批从事配音的演员来完成后期的制作;银幕、屏幕上国外引进和国内制作的动漫片日益丰富;连网络游戏都需要演员来为各种人物配音;再加上广告中的人声配音,对语言艺术的需求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于是各地的电视台开始培训和发展配音演员队伍,也有的高等院校增开了培养配音演员的专科班。但是,不少匆匆上马的培训班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而原先的专业配音单位,像上海电影译制厂对演员的培养基本上属于“师傅带徒弟”式的,从青年演员当中选拔出苗子,让他们跟着有经验的老演员在实践中摸索锻炼,并没 有一套科学、系统的从声音、语言乃至人物塑造方面的训练教程。所以各地的配音者大多是从有一点表演经验、有较好声音条件的演员中去挑选的,他们基本上是各自在录音棚里摸索出经验来的;也有一部分属于纯粹的爱好者,把配音作为业余爱好在网上集合起来“网配”,其中也有一些慢慢进了配音圈。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孙悦斌先生花了几年时间写成的这本《声音者》就显得特别及时也非常重要了。我与孙悦斌先生20世纪90年代相识于电视剧《雷雨》的配音中。他是位具有很好的声音素质,又很有表演修养的演员。30多年来,孙悦斌先生驰骋在各 个录音棚,参与了外国大片、卡通动漫的译制配音,也配了无数国产影片、电视剧、纪录片,他的声音还跨越到了广告、网络,可说是一位全方位的声音艺术工作者。他通过自己的工作体验,写下了这本书,既谈了话筒前声音、语言的训练和运用,又详细介绍了他对各种不同形象、不同个性的人物语言塑造的体会。可以说,这是一部综合了声乐课、台词课和表演课的教材,为培养多面手的配音演员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我感谢孙悦斌先生为配音界做了这件大好事,我诚心诚意向愿意成为我的同行的年轻朋友推荐这本《声音者》。 序四 冯雪锐 你只要不是哑巴,就可以配音。你就算字正腔圆,音色漂亮,也不一定能把音配好! 什么意思? 就是说配音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说话吗。会说话的人就能够配音,入行不难,门槛很低;但是要把音配好,让大家认可、市场接受,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拿唱歌作比喻吧,一首歌曲,旋律相同,歌词一样,但一百个人能唱出一百个腔,一千个人能哼出一千个调,差别之大可以天壤之别论。邓丽君的歌谁都会唱,但她委婉、柔丽、绕梁之功独步乐坛无人能及。配音也一样,同是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味道截然不同。所以会说话也未必就能把音配好——因为还要具备其他的条件和要求。 什么条件和要求呢?孙悦斌这本《声音者》解答了这个问题。孙悦斌与我原本素不相识,那他为何要我写这本书的序呢?我又凭什么不脸红地码起字来了呢?这就要从头说了。1968 年,作为北京一中老三届高三的学生,我去了北大荒二九 〇农场(后来改编为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修理地球五年;1973 年,投亲靠友去了香港;1974年,考入邵氏兄弟(香港)影业有限公司当国语配音员。所谓“国语”其实就是普通话,只是香港和台湾沿袭了1949年之前的称呼而已。 由于香港地处南粤,人们的生活用语是广东白话,普通话说得好的人不多。我入行之前香港的老配音员不少是从台湾“康乐队”请来的演员。“康乐队”者,相当于内地的“文工团”!你想想,就算这些人1950年20岁去台湾,到1974年也四十多卯五十了,让他们去配十八九、二十啷当的小嫩口不是不行,毕竟会吃力些。正是在这青黄不接之际,我入行了,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也因此机会就多了,但是压 力也大了。1974 年至 1993 年这 20 年间,我长期处于一天工作 16 个小时的状态。加 上后来几年当“领班”,也就是内地所说的配音导演,兼顾翻译对白——因为香港绝 大多数的剧本都是广东话,终于累趴下了,配折了。人家“急流勇退”,那是世事洞明; 咱这叫“疾病逼退”,非走不可。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保命经”。掐指一算,20多年矣。 香港市场小,电影成本高,如果只在本地上映是亏本的买卖,所以要开拓台湾地区和新马泰等东南亚华人市场,所以电影都要配上国语,所以我才有饭吃。我入行时李小龙刚暴毙。作为一代巨星,他引领了香港功夫电影工业的起飞。 当时,除了邵氏一年生产40多部片子外,其他嘉禾、新艺城、德宝等大小不一的电影公司高峰期加起来年产量达150部左右,令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而这两百部电影的国语配音就全部落在香港二三十人的身上,更何况有部分台湾电影也拿到香港来配呢?这就是我没白天没黑夜地配了上千部电影几千集电视的客观环境。我想这种状态,内地、香港和台湾再也不会有了。又因为我幸运地多数配一线演员,所以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80年代初,香港电影以录影带的形式进入内地,电视片集更是登堂入室进入千家万户。如早期的《射雕英雄传》我就前配杨康后配黄药师。电影呢,《师弟出马》配成龙,《纵橫四海》配周润发,《南北少林》配李连杰,《中环英雄》配刘德华,《倩女幽魂之人间道》配张国荣,《英雄本色》配大哥狄龙,《喋血双雄》配探长李修贤,等等。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消费舶来品涌入内地,我也就配了不计其数的商业广告。 从男人的刮胡刀到女人的化妆品,从孩子喜爱的饮料到主妇的家庭电器,当然还有标志成功人士的名车名表、香烟美酒,林林总总。不少朋友是以“雀巢咖啡味道 好极了”和“飞亚达为您报时”而认识我的,而我自己则更喜欢《金牌马爹利》的“每 年初春,一只燕子”和《麦士威咖啡》的“滴滴情浓,意犹未尽”的感觉和韵味。 我离开内地的时候,无论广播电台还是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和播音都以高八度亢奋腔调为主,以显示革命的强音,弄得人人神经都绷得紧紧的,说的人辛苦,听的人也累。所以配广告的时候我就琢磨:这都是老百姓生活的日用品,平时过日子没必要时时刻刻摆出革命的战斗姿势大呼小叫吧?于是就采取一种亲切、松弛、柔和的发音,即便如“真真正正,干干净净”“给你一个奔驰的心”之类铿锵有力的旁白也内敛地说,避免江湖卖膏药似的吆喝。内地的朋友见了我说:“你的广告旁白让我们耳目一新。” 以上“王婆卖瓜”是为了自报家门,无非想说明我虽然“金盆洗手,银幕封嘴”多年,的确曾经是香港普通话配音流水线上一名勤勤恳恳的老工人。这也是孙悦斌 允许我在他的心血大作上涂上一笔的缘故吧。 前些时日,友人在微信上传来内地著名配音员李易去世的消息,并说他生前曾推崇和模仿过我的配音,心中不禁黯然。因为 20 世纪 90 年代一次在京与朋友聚会时,席间有人提到他想见我一面欲做安排。一来身体欠佳,二来时间紧迫,我回了一 句“等身体再好些吧”。因为见面就是聊天,就是侃大山,我为治病吃了大量的西药和中药伤了中气,说话累得慌。没想到就此失之交臂,很是遗憾。所以在今年(2015 年)6月我上京参加一个归侨界活动时,动身之前,联络了在京配音的师弟姜小亮,希望他约些业界朋友见个面。结果由他发小,1993年在北京电台访问过我的梁言兄破费,大家撮了一顿。席间结识了北京配音界的齐克建和孙悦斌两位老弟,算是结了缘。分手之际孙悦斌热情地邀请我为他的书写个序。 盛情之下,我翻阅了一遍稿件。方知悦斌兄在内地配音界已然翘楚一名。无论是人物配音、卡通角色配音、广告配音以及专题报道旁白,都成绩斐然。更难得的是, 他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予以归纳总结,把发音(声)技术的探索和情感艺术上的揣摩 都变成白纸黑字,写成了教材,功德无量。 配音是艺术加技术的表演,除了声音条件还需要技巧和感悟。某种意义上说比起镜头前的表演并不简单。举两个例子吧,台湾有个老演员叫苗天,常在胡金铨导 演的戏里演反派,在李翰祥导演的《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中饰演李莲英。其镜头前的表情无懈可击,但他所有的角色没有一部是他的原声带。他到配音间聊天时曾说道:“这个演戏啊,机器一开,我爱怎么演就怎么演,对白我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爱怎么断句就怎么断句,快慢全随我。可一剪成片子,一会儿见嘴一会儿没嘴,一会儿特写一会儿远景,红灯一亮我就全懵了!”所以他从来不自己配音。 另外一个故事是,李翰祥拍《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时请美国华裔演员卢燕女士演慈禧太后。卢女士自幼学京剧,口条当然没得说,不然也入不了李大导的法眼,所以她非常想自己配音。开工上来段,就一句对白“你们是干什么吃的?”但这 一句话要说三回,一次特写见嘴,一次中景,一次远景;而且语气要一次比一次愤怒、强烈。技术上的要求是有嘴形的要对准嘴形,没嘴形的要记住第几个画面出声,情绪和力度逐渐加强,声断气不断。结果每次配完总有一句达不到导演的要求。1974年的配音条件可不像现在有电脑,可储存。现在配完如有个别句子不满意,可以保留好的删除不满意的,补配一下就行了,甚至可以挪移对白迁就画面。当年是一句错全体重新来过。结果纵横舞台几十年的老戏骨卢燕女士居然因达不到要求而被放弃。然后又请了几位老演员试配都不行。终,导演亲自出马请三四十年代红极上海滩的明星严化先生的夫人,也就是明星姜大卫、秦沛和重量级监制、明星及导演尔冬升的母亲红薇姐来配。红薇姐以她旗格格的底蕴、多年的戏剧功底和配音经验,一张嘴,那不怒自威的尊贵气派跟卢燕画面上的表情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当场就把所有人都镇住了,我根本就惊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两部电影因红薇姐的配音而生色,提升了格调,锦上添了花。这是李翰祥导演的福气,也是卢燕女士的福气。凭着这两部电影,二者在业内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说到这儿就必须提“兴趣”二字了。任何行当,如果你没兴趣是不会全力以赴的, 很可能半途而废,更别说出彩了。 但是很吊诡,当年我考配音并不是因为我对配音有兴趣或者做过播音之类的工作,而是因为我既不会英语又不会粤语,也没有任何一技之长,在香港也就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只能在工厂里扫地、打杂、跟车送货,“苦力地干活儿”,但心有不甘,希望转换环境,就十分留意报上的招聘广告。等我应征考上之后也心中没底儿,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这块料,抱着混饭吃的想法在干。没曾想越干越喜欢、越投入,竟然干了 一辈子。要是用“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来解释我的配音我不反对。因为在我成长的 年月,“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要当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所以我从来没为将来打算过。某日审视自己,方醒悟,我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追溯到小学。 1954年我6岁,从印度尼西亚回到北京,母亲把我送到北京汇文小学住校。那年月没电视、没收音机、没娱乐,特别是星期六星期天无聊得很。幸运的是学校有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师,就是孙敬修老师。他教图画课,但每堂课后几分钟他总是讲一个小故事才下课。我特别爱上他的课,就是因为期待他的故事。如果有谁上他的课捣乱不听话,下了课大家就不跟他玩儿!为了消解假日的无聊,每逢星期六晚饭后孙老师就在食堂讲故事。那是我兴奋的时刻,早早地去霸占前排的位置,务必要听得清清楚楚。这里有一个“小私心”,就是这时候孙老师讲的故事是那些走读生听不到的!星期一见到他们的时候,我就会显摆地向他们复述一遍,那往往是我神气得意之时。所以我视孙敬修老师为我的祖师爷,往往配音碰上老角儿讲故事说道理的时候,他老人家绘声绘色的形象就会浮现 岀来,引领我时间进入角色。 表面看起来,我误打误撞吃上“开口饭”是偶然的,其实自小学孙老师讲故事的训练已形成了潜能,又是必然的了。没有饱满的热情和兴趣,我也许早就转行了。顺便一提的是,孙敬修老师因为故事讲得太好,后来调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讲故事去了。他主持的儿童节目《小喇叭》家喻户晓,深受小朋友欢迎。北京如今五六十岁的人恐怕没人没听过他讲的故事。后来他还拍了一部电影,叫什么名字我记不起来了,但称他为多才多艺的教育家一点儿也不过分。他儿子孙全来当年就跟我同班。更要一提的是,没想到孙悦斌居然也是汇文小学的!只是他上学的时候,学校的名字改成了丁香胡同小学。这一攀,他成了我的小学弟了,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老一代的配音员因为历史的局限,配电影的就单一地配电影。那时候也没电视片可配,专题节目也少,商品广告根本就没有,所以工作跨度窄,工作量也少。像李易、孙悦斌这类经验丰富的配音员也只能产生在现在的年代。你今天手上这本书也只能现在才有——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不曾见到过类似的书。 如果你对配音有兴趣,相信此书会对你有启发;如果你已经在从事配音工作,相信此书能增加你的底气。不过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模仿前辈,学习优秀,改良、修正才能成为一个专业配音员。我就是这么趟过来的。 是为序。 2015年9月8日于香港 序五 吴俊全从事语言工作五十余年,录过和导过大大小小的各类影片不计其数,后因部队的工作繁忙,渐渐淡出了配音界。不过在这几十年中,悦斌应该算是我印象中独特的一位年轻人。前不久他嘱我为他所著的《声音者》写序,这倒唤起 我对与悦斌一起“战斗”过的时代画面的回想。 时光倒流,3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学员宿舍里。天气寒冷,几个小学员孙悦 斌、程寅、王毅等,钻进温暖的被窝里,正在聊天……一股寒气涌进房间,一个人风尘仆仆推门而入,一双因开摩托车而油腻的黑手脱下了沾满雨雪泥的皮鞋,从怀中掏出一大摞10元面值的人民币,像扑克牌一样甩在床上!用那双疲惫且布满血丝的眼睛冲着大家说:“哥几个,我配音挣了点儿小钱,有困难 说话!这墨西哥和巴西的连续剧好几十集!我都快累吐了血了!” 说这话的就是他们的同窗小伙伴,张涵予! 在那个时代,那可能是悦斌他们看到的通过配音挣到的多的钱了! 时光定格在1985年。 我应中央电视台译制片导演张伟、廖菁夫妇之邀,一行人骑自行车20余公里,前往中国煤矿文工团录音棚,录制一个美国译制片,次在棚里见到了悦斌。小伙子高挑的个头,有一副充满磁性的好嗓子,令人印象深刻。 他问我:“吴老师,您怎么对口型这么快?人物抓得这么准?”我说:“干咱们这一行,没有什么捷径,靠的就是勤奋和积累!抓人物嘛,就像画家画素描一样,一眼就能把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抓住,总归一个字,‘熬’!” 悦斌边听边思考的样子是给我留下的个印象。 时光到了1992年。 我们在北京西城区检察院录音棚,录制中央电视台导演郭世辰的译制片《橄榄球新曲》。这时的悦斌,已经挑了大梁,录男主角,为汤姆•克鲁斯配音,我配他的教练。这应该是我们次正式的合作。看着站在话筒前的他,我既像带了一个徒弟,又像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后来在我们为数不多的通话里,每当我的声音在电话那头响起,悦斌就会以一种译制角色语言的音色先对旁边的人说上一句:“一个自称是我父亲的人,来电话了!” 时光追溯到1995年冬。我们为田迪导演的电视剧《小井胡同》配音,我当时担任配音导演兼为陈宝国扮演 的角色配音;悦斌配的是其中一个主要角色,小环子,一个北京胡同的小混混儿。我认为,这是整部戏里配得出彩的一个角色!人物拿捏恰到好处,配音技巧炉火纯青,令我对他刮目相看! 时光荏苒。在随后的岁月里,我们又在电视剧《牛子厚与富连成》中合作,悦斌配男一号:牛子厚。值得一提的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好男要当兵》中,孙悦斌为片中男主角王乐山(川籍著名演员赵亮扮演)配音,我兼任配音导演并用四川话为片中主要人物刘金顶(川籍笑星沈阀扮演)配音。 孙悦斌的配音,得到了以严苛闻名的时任厂长王晓棠的大加赞赏! 时光流淌到2000年年初。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礼堂,一场《精彩再现》配音晚会,诸多业内大腕儿如李扬、童自荣、张涵予、廖菁、劳力等汇聚一堂,在中国电影交响乐团的伴奏下,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精美绝伦的听觉盛宴。 孙悦斌和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员张晓燕担任主持,而我和孙悦斌搭档演出的片段,就是《小井胡同》。我在舞台侧幕注视着悦斌,听着他沉稳大气、掷地有声的主持, 不禁耳目一新!我感到,他成熟、长大了!更使我没有想到的是,整台晚会的串场词,都出自悦斌之手! 在随后的时光里,各大媒体中总有孙悦斌的声音响起,不论是译制片、影视剧还是广告配音……我也是忙里偷闲偶尔打开电视机,尤其听到他解说过的几部纪录片, 真是觉得精神为之一振。 我已年届七旬,而悦斌正当壮年。悦斌,我的孩子!时代的声音者!腾飞吧!愿以你之声,影响更多未来的声音者! 2015年底于北京 序六 凤凰卫视台声,配音人,朗诵人 张妙阳 细读孙悦斌老师的著作,展阅之欣,难以自抑。再读,惊喜非常,心灵拍案。书中畅论气息三层,心力,内观其心,意乃心音,话筒是不同听者之耳朵,放任与抑制,商业语言的五行说,个人风格的论述及作者在远程教学的实例剖析,生动到位,尽露人味儿。此书一点不像坊间苦涩沉闷的学术专著,此书笔触及内容令人读之有欲罢不能之感。 配音,人云是嘴皮子伎俩,人们对配音有太多误解,瞧不起,不屑听。孙老师的旁征博引,澎湃解释,顿令那些人惊呆讶然、哑口无声。孙老师深厚扎实的戏剧表演功底,加之对佛教经典的深邃领悟,在配音道路上的苦苦探索,凝练造就,真知灼见跃然纸上,我也获益良多。 我强力推荐大学院校学子、配音同行、配音初学者、配音爱好者,都咀嚼读之, 细细琢磨。素来,孙老师与我惺惺相惜,彼此欣赏。他儒雅随心,如其声音,有种道不出、难以言说的魅力。期盼各位读者品读孙老师的著作,静听他的声,品读他的人。声音者,人也,没有浓郁、馨香、自在、悠然的人味儿,难以把配音配得迷人芬芳、 令人侧耳。 让我们从今好好体悟“人”这个字。 序七 齐克健在有声语言艺术工作中,能把电影、电视剧、外国译制片及各种动画片中的人物配好、配得精彩,并不很容易;能把各种专题片、纪录片用声音解说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就更是不易;能 把各种广告片配音配到让众多广告商及国内外厂家争相追捧,以至于把广告的声音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就更难了。能把诸种有声语言创作都做得完美而精彩的人并不多,可是他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诗人、朗诵艺术家、好演员、歌者……我不能用配音演员、专题片的好解说或者著名广告配音去称谓他,这些都不能概括他声音的魅力和创造能力,他是声音者,是中国好声音的行者。 我们相识、合作了近30年,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未间断。生活中他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爸妈心中的好儿子、姥姥眼中的好外孙,他是我的好朋友、好兄弟——孙悦 斌。他的这本《声音者》亦是一本学习配音的好书! 序八 写在孙悦斌《声音者》出版之前 廖菁 张伟 国庆节前夕接到悦斌电话:“廖菁,我写了一本关于配音的书要出版了,为我写点什么吧。”随后收到他发来的《声音者》电子文件。小悦斌出书了!一本关于配音的专业书籍,真为他高兴!那一刻我 脑海里出现的都是20多年前的场景。 与悦斌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煤矿文 工团的录音棚。记得当时是录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 《空中小姐》。那个时候他个子高高瘦瘦的,和张涵予、王毅在一起,人称“煤矿三兄弟”。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因为悦斌年龄小,所以都叫他“小悦斌”。 那时的录音设备是“2860”录像机,将声音直接录在录像带上。配音演员录音都是整场戏一起录,一部戏开始的天大家见面总要先热闹地寒暄几句,之后进入工作 状态。通常说的句话是:“我配谁呀?”这时配音导演(有人戏称为“班主”)会分配角色,张三配谁,李四配谁,王五配谁再兼谁谁……领到角色的同时领剧本,接着人手一支笔一个剧本,开始埋头“画”道,此时大家静默。“画”道就是在自己即将为之配音的角色的台词下画一条横线,便于录音时看清自己的台词,通过这些道道也能看出这个角色在这部剧中的台词量,进而对角色在片中的分量做到心中有数。我还记得有一天大家按时进棚,照例画着自己的道道,准备开始录音。年轻人难免贪睡,那天悦斌迟到了,匆匆进来便问:“我配谁呀?”班主大声地说:“你配×××。”只听旁边画道的一位 老师猛一抬头说:“嗨!画了半天画错了!我还以为那是我的角儿呢!”说着把剧本递给 了悦斌:“瞧您这钱挣得多容易啊,道儿都给您画好了!”大家好一阵笑。 很多年过去了,这事儿竟成了段子,至今大家仍津津乐道。那时配音对悦斌而言也许更像游戏,是兴趣使然。 人总要长大的。90年代中期我们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大量译制片。有一次我们俩搭档录一部由张伟担任译制导演的美国电影,遗憾想不起片名了。故事讲述了一个城里的英俊少年来到小镇度假,与淳朴的乡下姑娘邂逅并爱上了她,答应要娶她做新娘。姑娘怀着爱的期盼痴痴地等,但少年却一去不复返……直到少年变成中年再次来到小镇,得知当年热恋的姑娘如今与他已天人永隔时心中无限愧疚……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悦斌为男主人公配音,他非常投入,紧紧把握着人物情感变化的命脉,绝不忽略人物内心细节的表现。从他的语言中,你能真切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种富有强烈情感的语言表达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在录制现场也感染、冲击着对手。我当时为女主人公配音,觉得有这样的搭档录戏真是畅快!录音结束时只见他泪流满面地走出录音棚,边擦着眼泪边念叨着:“怎么这样啊!” 他是性情中人,遇到制作精良的影片和适合他的角色时就特别兴奋,怀着饱满的激 情投入创作,以至于录音结束了他还沉浸在剧情中。 作为一名配音演员,他涉足的领域很广泛,除了影视剧配音外,他还参加朗诵等演出活动。近年来他在纪录片、广告方面成绩斐然。他的声音浑厚有磁性,华丽高贵极富魅力,但他更注重语言表达的完美。他热爱配音艺术,但他不愿仅仅把配音当作谋生的手段,他希望把配音作为事业来做。他似乎并不在乎结果,只是追求能做得更好。在配音艺术领域他不落窠臼,努力探索,从不放弃。悦斌单纯,为人诚恳、善良、乐观。光阴荏苒,阅历使他有了一种深度,这从他的诗《姥姥,我想你了》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作为一个有追求的配音演员,他从学习和艺术实践中收获的不但有人生感悟,更有艺术的启示。他一直在寻找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道路。现在,他找到了,并把它总结出来编撰成书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声音者》。 《声音者》全书分八个章节讲述,涉及的面很广,从基础发声到语言表达技巧,从影视剧配音到广告、纪录片配音的不同特点与情感表达……每一节都有“关键术语”“思考与研讨题”和“案例分析”,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很实用的教材”,包含了理论指导与他个人多年来艺术实践探索的感悟和总结,倾注了多年来他在艺术语言表达方面的心血。 我们为孙悦斌高兴,祝贺他的《声音者》出版,祝福他在配音艺术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为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魅力作出贡献。 2015年10月9日 序九 张涵予 悦斌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单纯、略带孩子气的人。在中戏上学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参加配音了,那时白天上课,晚上配音,所以几乎天天在一块儿。我 大悦斌几岁,在同学中他小,所以我一直把他当弟弟看。我们的单位是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下矿演出小节目时,我们俩一直是二重唱的搭档。那时的他就是一个毛头小伙儿,经常做出点儿不靠谱的事儿。记得那时我好玩儿摩托,有一大帮车友。有一次,八一厂的一哥们儿把一个摩托车的钥匙门儿卸下来落在我们宿舍了,悦斌没见过,觉得好玩儿,就攥着钥匙门儿底下的几根电线抡着当流星锤,“啪”的一声抡在了上下铺的铁栏杆儿上,塑料件儿给摔裂了。那哥们儿回来找,钥匙门儿已然“废 了”。我赶紧跟哥们儿赔不是,当时我看着悦斌站在那儿拿着废了的钥匙门儿低着头,就像个闯了祸的孩子,就打圆场:“都是哥们儿,走走走!我请客。” 还有一次,悦斌把配音圈里一位“爷”的太阳镜拿来玩儿,后来连书包带眼镜都落在了地铁站上。那位“爷”要他赔,开价40美金。在那个每个月25块钱学习补助的时代, 悦斌差不多配了一个月的音才还上了“债”,这事配音圈里的老人儿都知道。后来我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儿叫“事故苗子”。 记得1986年,我们一起参加日本电视连续剧《捕吏晓兰之介》的配音,那应该是悦 斌次参加译制片的配音,他的声音年轻漂亮,但对话筒的运用和对口型技巧经验不足,经常偏话筒或是说了上句接不上下句。我比悦斌接触配音早几年,有时候就单独给他“传授”一些我自己在配音上的小窍门儿。比如,如何让声音充满整个画面,如何在大段台词的录制中掌握好口型的时间差,如何让声音更贴合人物形象等。当时我负责给所有参加这部日本电视连续剧的配音演员发放稿酬,那时候的人民币都是10块钱一张的, 当我将一打悦斌几十集的配音费(好像是几百块钱)在录音室昏暗的楼道里一张张地 点给他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一直靠到了楼道的墙上,紧张地看着我问道:“这 些钱都是我的吗?”“当然是你的,别紧张,拿着!”那时候的悦斌还只是一个配音界初出茅庐的年轻新秀,那大概是他次一下子拿到那么多配音稿酬。 哈哈!时间过得真快,30年过去了,今天在他的这本《声音者》的书中,我看到了我当年的“传授”已经被悦斌系统、凝练且发扬光大。我虽然平时工作忙,但还是关注着悦斌,他如今已然成为配音行业翘楚级的人物,我真的为他高兴! 我想,这源于他在表演上打下的坚实基础,源于他对不同人物的把握及声音塑造的驾驭能力,当然还源于他在“商业语言”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以及在纪录片解说的叙事语言方面 “生活 化”“自然度”的表达追求。《声音者》,一本让年轻的语言爱好者成长为“声音者”的书,一本“声音者”传授给 “未来声音者”的书。 序十 吴红涓 通常情况下,推荐一本新书需溢美之词铺天盖地。 但,我不会。 1998年正式成为CCTV6国际部配音导演的我,开始逐个地与北京各路配音大仙儿们过招。他们大多是来自国话、青艺、儿艺、北电、中戏的演员及台词老师,功力了得,气 宇轩昂,语言风趣,自成一派。 十几年合作下来,悦斌是默契度的。用录音师的话讲,那真是,话筒前的孙老师和监视器前的导演,什么时候进点,什么地方重来,乃至什么时候出棚聊天休息,都是神同步,且不用开对讲! 现在想想,无外乎是一直热爱着自己热爱并从事的那点事,且有一说一,不打诳语。北影对白二棚,《集结号》两个月并肩战斗的声声不息;狮子山下东名座,《勇敢的心》凌晨三点半的惊世怒吼;原地打转,险些断舌的《日落之后》的“印鱼饮”;满口京味儿且尿且吊的《座头士》;阴郁分裂邪魅百生、欲罢不能的《魂断日内瓦》;温暖如炬、悲而不愤的《野性的呼唤》……驱车穿城吃仨驴肉火烧,噎得一句台词说不出,择日再录的任性;手缠纱布,慌张喜悦溢于言表的奶爸;不曾出手,脱臼先行的哥们儿…… 一幕幕如影随形。今天的你,被人倾慕,大爱如父;此刻的我,直言如剑,不忘初衷。亦是一路走来,彼此成就。英文有个单词是nice,美好的、愉快的、正派的、友好的、亲切的、细致的……太多的汉语意思都可以被涵盖。 悦斌,吾友,是个nicest。 只想对声音者说声:Go on! 2015年初秋于北京 序十一 李立宏 从来没有为人出书写序的经历,这是次。若不是知根知底、志同道合的好兄弟,我是不敢的。知道悦斌之前是出过书的,此次又有新著,我想一来是“粉丝”、读者和出版社有需求,再就是作者有较以前更多、更深和更新的内容可记录、可传递、可分享。我虽然没有写过书,但是类似的愿望和冲动是有的,所以我相信更多的缘由是后者。 关于新书,我没有太多发言权。我想跳出书本身之外,说两点:首先,想说说我们。我和悦斌,当然还有许多同一时期的兄弟,可以说是在“配音 这方园地”里一起长大的“发小”。我们分别在1985年前后进入配音行业(当时多的是译制片配音)。这之前我们虽然互不相识,但从那时开始,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与志向追求,在十几、二十几年的配音实践和合作中,既坚持自己又相互影响,不知不觉间我们逐渐成长、成熟。我们十分庆幸和珍惜那些曾经朝夕相处、一起走过的日子。那之后,不论我们活跃在有声语言的哪个领域:朗诵、表演、配音、解说、教学,都深感“那段时光”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多么可贵,不可或缺,一生受用! 我还记得很多那时的情景:录制《豪门恩怨》时的兴奋,译配《拯救大兵瑞恩》时的专心……有一次,我们录音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我和悦斌从录音棚出来已是四五点钟。记不清那是什么季节了,只记得空气中寒意有些重,22路公交头班车还没发车。我们俩走在北太平庄十字路口,呼吸着凉凉的空气,虽然身体感到有些疲倦,脑子却 异常清醒,甚至有些兴奋,还滔滔不绝地聊戏、聊角色、聊关于配音的许多事,也聊我们的将来。多年以后,由于一些偶然和机缘,悦斌才更多地专注于广告配音等商业语言的实践和钻研,且一发而不可收。 其次,想对这本书未来的读者说几句。如果您是一位关注和喜爱有声语言艺术的朋友,我相信这本书——不论您把它看作教材还是专著,一定会对您有极大的助益。这样说不仅仅基于我与悦斌的友谊,更基于我们共同的经历和多年积累起来的相互了解、认知和信任。因为他是一个用心又专心的人,因为他是一个认真且较真的人。不要把这 本书简单地当作工具书看待或使用。它是作者一定的创作和人生阶段的总结与浓缩,是作者真诚地拿来与大家分享的收获,当然也需要有幸阅读它的人细细体味。 实在愧对悦斌的嘱托,一直拖到现在才交付这些笨拙的文字,一个所谓的“序”。 2015年11月14日夜于家中 序十二 他的声音像飘浮的云 晏积瑄在 配音界作为悦斌的老朋友、曾经的声音情 侣,我一直在构思如何完成这篇序,直到有一天悦斌不经意间将我名字的三个字认认真真地全部写错的时候,哈哈,我决定开始动笔。 认识悦斌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我们配音的主战场是在真武庙那条狭窄肮脏的楼道、北京电视制片厂译制中心简易的 小平房、老北影的对白一棚和八一电影制片厂黑黢黢的小录音棚。那个年代的国产电影、电视剧几乎都是后期配音,所以我们这些来自各个艺术团体玩声音的演员就成了后期制作的“抢手货”,大家几乎没白天没黑夜地钻在棚里,不停地说,不停地配,所以常常被人戏称为“棚虫”,其实我觉得更像“棚耗子”。 记得有一天,调皮聪明的张涵予向我推荐说他们中国煤矿文工团有个哥们儿,爱玩音乐,天生的“王子声”,来了就能配男主角。于是,大家一转身,用今天的话来说果然 一个“小鲜肉”孙悦斌就出现在话筒面前,而且确实不夸张的一副飘逸潇洒、磁性大发的王子嗓音,比童自荣还童自荣! 说实话,那个时代北京的配音演员加在一起也不超过100个,一般人想挤进配音圈还真挺难,再加上那时录音都是模拟装备,不像现在这样“贵族分轨”“独自单挑”,每一场戏大家都要站在话筒前搭帮组合完成,一旦赶上情绪暴烈的戏份,有一个嘴张 慢了,自己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所以,初来乍到的配音演员,总是要有几十集的电视剧练练嘴才有可能胜任主要角色,但是悦斌却是特例,给我的印象好像他一出现就是男主角,任何一位配音导演都怕浪费了他可贵的“王子声”。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事如其人。其实声也如其人,悦斌就是这样。那时的悦斌, 个子高高的,一脸青春痘,耍着自己的曲子,穿着炫目的“耐克”,手里玩着进口高智商的木制玩具,楼道里时不时地学着周润发《喋血双雄》里打手枪的样子,至于配音无非是玩玩票儿,他不较真儿,不功利,善良随性,来去自由。所以,他的声音天生有一种松弛自然、信手拈来、不矫揉造作的美感,就像天边轻轻飘浮的一片云。 幸运的是,我虽然比悦斌大十几岁,但还是有十几部电视剧或电影配音合作的机会,而且多半是情侣搭档、男女主角,因此,我的耳边时不时地会飘来他那令人沉醉的“王子声”,是享受,是音乐,是流水,是行云…… 比如赵宝刚导演的经典作品《东边日出西边雨》,我在里面配的是伍宇娟扮演的陈 丹妮,孙悦斌配的是姚鲁扮演的追求陈丹妮的摄影师,有几场戏大段对话和争吵,今天闭眼听起来还是那般令人沉醉。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陈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当时我给刘晓庆扮演的武则天配音,孙悦斌给陈宝国扮演的皇帝配音。记得配音的那几天,陈宝国和刘晓庆就坐在调音间监听我们的配音,如果我们不行,他们很有可能就会向导演要求自己来配。结果,我和悦斌两个“无名小卒”还真挺争气,凭着我们音色的优势、表演的自信、配音的默契,在两个大明星面前一点都不逊色。老实说,在声音方面还给他们的表演增 色不少,如果那时候有今天的微信,有波涛翻滚的“自来水”,那我们就是今天的季冠霖和姜广涛啦! 从《武则天》的配音合作之后,孙悦斌凭借着他魅力四射的音色和丰富的语言塑造能力,开始更多的广告配音了,我们之间的合作机会也就变得越来越少。好在,直到今天,我打开电视和广播就能听到声音者孙悦斌那熟悉的声音。写于2015年11月11日夜 序十三 程寅
我的同学孙悦斌,邀我给他的书《声音者》写点什么。我拖了好些时日。说实在的,我真的不知如何下笔,倒不是因为我不知该写什么,只是觉得责任重大。 这是一本关乎很多配音工作者及配音学习者的学术性书籍,总想着下笔,应该慎之又慎…… 早在十年前我在做电影《无极》的时候,导演陈凯歌就说:“程寅,你该写本关于配音的书,我觉得你很懂戏。”我说:“导演,我觉得我现在不够写书的资格,我还在学习和总结。”陈凯歌说:“你写吧,写书并不是为了教育别人,而是为了分享经验。你写吧,我给你写序……”可我,还是没有勇气提笔。 十年过去了,我和很多著名的导演合作了几十部电影,像陈凯歌的《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狼图腾》,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徐克导演的《狄仁杰》,冯小刚导演的《夜宴》,还有陈国富、黄建新等导演的作品…… 要说电影配音的实战经验,这些年是真的长进了不少。和这些国际国内的优秀大导演合作,从中也学到很多,甚至颠覆了我原来对配音概念的一些理解。等以后有机会,我会鼓起勇气书写成卷,贡献给大家。 之所以赘述了这么多,是因为由衷地佩服我的同学孙悦斌写成了这本书,佩服他有勇气去写,将自己的经验无私地与大家分享。不像我,总是忙于实战而忘记了系统地总结经验,忘记了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分享给声音爱好者。悦斌和我是中戏同班同学,同学中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明星——张涵予。20多年前,我们三个人都师从张筠英老师学习配音。如今,我还在人物配音的领域中担任诸多电影的对白指导,悦斌更多的是在商业语言、纪录片配音和培育新人上卓有成就,而涵予则是如日中天的影帝了。虽然我们三个人的发展方向不同,但我们都对声音艺术痴迷、痴狂。 记得我们还在中戏上学的时候,张涵予(他比我们早接触配音几年)带着我们模仿上译厂的配音。漂亮的小生当然是孙悦斌的,邱岳峰的声音自然是涵予的,我是各种小 角色(俗称“会儿”“百搭”)。那些年就像悦斌书中写到的,开始觉得好玩有兴趣,逐渐就爱上了配音。 从感性的喜欢到理性的总结,我们经过了30年的时间。悦斌在上学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有才华的艺术青年,他喜欢唱歌,爱素描,还有“多动症”。各种灵感层出不穷,就像张涵予给他起的绰号一样——“事故苗子”,因为他的想法太多,多到了完全不可控,你是真不知道他下一分钟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惊喜”或是“惊恐”。 而正是他的这种无限的想象与创造,才使得他在配音行业中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章节都与音乐和绘画有关,他将声音这个很抽象的东西借助音乐和绘画的形态,生动地解析出来,浅显而又具体,便于实践者准确地把握。我实战了30年,对悦斌的一些理论非常赞同,这些理论也的确对配音者大有益处。譬如,他非常准确地阐述了呼吸与声音的关系。这如同一部手风琴,风箱的力度、节奏不同,催动簧片所发出的音量、音色便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不同。大家都听过手风琴演奏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我们很难想象用催动《喀秋莎》风箱的节奏来演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除非我们抛弃原本,进行新的改编。 说这个,是想告诉大家呼吸(风箱)对声音有多重要,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周边环境、不同的身形动作都会对呼吸产生影响。人物配音首先要抓住片中角色的呼吸(我们是在配音,而不是天马行空地创作,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我们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 既要带着镣铐,又要舞得唯美,所以捕捉角色的呼吸至关重要。捕捉角色的呼吸实际上是将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角色的心理状态同步,你可以盯住角色的眼睛,观察角色的 身形动作,了解此时此刻角色台词所欲表述的目的,调整呼吸。如果配音者能够做到这几点,基本上可以自然地配上角色的对白,并且不刻意、不做作。 这里我还想提醒大家,很多人容易走进一个误区,认为会配音就是会配口型。其实,只会配口型还不能算会配音。假使你是一个司机,口型就如同油门和刹车,驾车的时候是不能低头看油门和刹车的,你应盯住路况,把握好方向盘,自由地调整油门和 刹车,这样你才算是好司机。同样,配音就是要将口型的负担变成下意识的条件反射,自由地处理口型。而盯住角色的眼睛和身形(路况),把握住人物本场戏的方向(方向盘),你才能真正地上路。 以上只是我读悦斌的《声音者》有感而发所举的一个实战的例子,而这本书还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阐述和系统、规范的讲解,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我们真心感谢悦斌走出的这一步,希望我们这些声音工作者及声音爱好者,能借助悦斌这部《声音者》提供的平台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悦斌为提高配音质量,培育配音人才做出了贡献。愿所有的声音爱好者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变得更美妙更动人! 序十四 刘明珠恭贺由配音表演艺术家孙悦斌先生亲笔撰写的《声音者》出版发行,这是中国配音行业的光荣, 更是热爱配音艺术、立志钻研配音艺术领域的学子们的福音!《声音者》是集配音表演艺术理论和语言艺术实践于一身的专业指导性教科书,汲取精髄,弥足珍贵! 1995年的深秋,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对白一棚,我与悦斌哥初次合作,为电视剧《骆驼祥子》配音。悦斌哥录祥子,冯宪珍老师录虎妞,我录小福子……录音棚外的他,大气温和,彬彬有礼!候场时偶尔会画幅素描小画,幽默诙谐,才气侧漏!话筒前的他一开声,就可以调动与他搭对手戏的所有演员的创作情绪。 在语言艺术的海洋中与他一起扬帆远航,是无比享受和难忘的事!对于配音工作,他有着孩子般的纯真与痴情!他不仅会认真研读剧本,深刻挖掘角色的潜台词,更会耐心又快乐地付诸实践,淋漓尽致地表达。记得有一次,我的一句台词怎么也说不好,当时抓狂懊恼极了,站在另一侧话筒前的他,温和地说:“明珠别急!你试试把重音放在另一个词上!”我乖乖照做,果然奏效!……悦斌哥在话筒前的泰然自若、稳重大气之风,至今深深影响着我。多才多艺的他吉他也弹得好,歌声同样非常传情。记得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电视剧《红十字方队》时,繁重的工作之余,为了让大家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他即兴弹唱剧中的主题曲《相逢是首歌》,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再度进棚时,大家创作情绪高涨,工作完成得特别精彩。 2005年秋天(又是秋天),我们为电影《勇敢的心》配音。他为梅尔•吉普森配音,我为苏菲•玛索配音,分轨录制。耳机中他诚恳坚定、温和传情的声音响起,立刻激发了我所有的感觉……虽然是分轨录制,却交流无碍、丝丝入扣!以至于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再与其他同事搭对手戏,内心常常会无比失落! 工作中默契的搭档应该也是前生注定的吧……宽厚大气的为人,用心动情的行戏,皆源于他善良的品徳与真挚的情怀!我常常感恩遇到他——他既是我善良宽厚的兄长,更是我话筒前永远的搭档! 2015年秋 序十五 湖南卫视频道声 丁文山孙悦斌先生代表着华语影视配音与实用商业语言的成就,至今无人能够企及。我有幸与先生相识2007年,亦师亦友,创作内外,都受益颇多。此次《声音者》的出版,是孙先生首次将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与心得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书中充盈着生动而鲜活的案例与思考,绝没有枯燥的定义和说教。 此书的创作历经数年之久,饱含着先生的心血,相信无论是语言爱好者、初学者、从业者或是研究者,都能从此书中汲取到丰厚的营养。《声音者》的出版,是孙悦斌先生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也是整个配音行业的大事、幸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