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155884
1.1 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范围界定
1.2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第2章 矿产资源产业链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
2.1 国民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消耗
2.2 矿产资源产业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2.3 矿产资源产业链的构成特征及演化态势
第3章 循环经济及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系统构建
3.1 矿产资源产业链各要素的相互关联与耦合关系
3.2 循环经济与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
3.3 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第4章 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效率分析
4.1 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链总体技术效率分析
4.2 不同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效率分析
4.3 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效率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4.4 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效率分布演变特征分析
第5章 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5.1 研究方法及模型选择
5.2 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
5.3 煤炭资源产业链技术溢出效益分析
5.4 石油、天然气资源产业链技术溢出效益分析
5.5 金属资源产业链技术溢出效益分析
5.6 非金属资源产业链技术溢出效益分析
第6章 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需求体系研究
6.1 矿产资源产业链与技术进步
6.2 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基于循环经济的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需求体系
第7章 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发展实现途径研究
7.1 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7.2 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技术路线图
7.3 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实施
第8章 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发展路径保障机制研究
8.1 矿产资源产业链生产要素聚集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
8.2 系统场控理论及矿产资源产业链系统场控功能设计
8.3 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发展路径实施的保障机制
附表1 各省区煤炭资源产业链技术效率分析结果
附表2 各省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产业链技术效率分析结果
附表3 各省区黑色金属矿产业链技术效率分析结果
附表4 各省区有色金属矿产业链技术效率分析结果
附表5 各省区非金属矿产业链技术效率分析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相关研究成果表明,矿产资源是工农业生产的“粮食”和“血液”,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国家全球竞争战略和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利用(即矿产资源产业链)的发展规律和演变特征,探求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发展演变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产业链的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对于有效地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课题研究,首先必须准确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确定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本章将对课题研究的这些基本问题进行设计和安排。
1.1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范围界定
1.矿产资源及其基本特征
(1)矿产资源的内涵
矿产资源一般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由此可见,矿产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是自然特征和经济规定性的综合体。由于矿产资源经济规定性的标准(是否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矿产资源的内容、规模和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同时,从矿产资源是否被认知的角度,矿产资源又存在着主观认识量和客观存在量的界定。主观认识量是指在当前经济发展、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矿产资源在某时期被查明的量,在短时期内它可以近似地处理为一个固定的量,但实际上它的本质是一个内生的变量。与之相对应的是,客观存在量是指在物理上存在的一个可能的极限量。
(2)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矿产资源是大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是地质作用的结果。作为矿产资源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不确定性或称相对准确性。矿产资源绝大部分隐伏在地表以下,不可能全部揭露,控制成矿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而且互不相同,所以不管多么详细的地质勘查工作,也只能求得相对准确的结果;二是不可再生性或称有限性。矿产资源是亿万年地质历史的产物,在短暂的人类历史中不可能再生,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它们的总量是有限的;三是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由于成矿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致使许多矿产资源在地壳中的分布有局部集中的现象,往往形成主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带或富集区域;四是动态性。矿产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技术能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矿产资源的品种、规模、范围和类型都会发生变化。
2.矿产资源的储量及分类
矿产资源经过勘查活动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过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得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
(1)储量
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和控制的,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采矿、冶金、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论证,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储量包含了采矿过程中的损失和混入的贫化物质。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证实储量(111)和可信储量(121、122)。在市场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储量的数字可能会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2)基础储量
是发现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及其他限制开采的因素等),是经过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资源量。通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圈出包含证实储量和可信储量的全部原地资源量。经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论证,经济评价指标具有边际经济意义(如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0)的资源量,均划入经济的基础储量范畴。在市场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储量数字可能随价格波动,而基础储量的数字相对保持稳定。基础储量主要用于国家的矿产开发监管、矿产资源统计、规划和政策研究。基础储量进一步又可以分为证实基础储量(111b)、可信基础储量(121b)、可信基础储量(122b)三种类型。
(3)资源量
是指发现矿产资源中,除基础储量以外的其余部分。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认定为不经济的部分和未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以及预测的资源量。资源量进一步又可以分为探明的资源量(231)、控制的资源量(232)、推断的资源量(233)和预测的资源量(234)四种类型。
3.矿产资源产业与矿产资源产业链
(1)矿产资源产业
矿产资源产业是指以探明的矿产资源为对象,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直接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的工业部门。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矿采选业。
(2)矿产资源产业链
由于矿产资源产业属于初端产业,具有很强的后续延展性。因此,矿产资源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包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以及后续的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形成了巨大的资源产业链和产业链集群(包括单纯产业链、含群产业链、交叉产业链等多种形式)。
依据国家行业划分标准及课题研究设计要求,本课题研究范围界定在以下五个方面矿产资源产业链的研究: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高耗能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及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及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
1.2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是基于循环经济背景和矿产资源产业链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来解决不同类型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需求、技术预测、技术发展和技术实现途径问题,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具体、从战略规划到政策措施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指导思想:
1.必须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在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以往不同发展模式及发展思路所存在问题和弊端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达到的经验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紧密结合矿产资源产业链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征,探索矿产资源产业链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既是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又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2.必须坚持以矿产资源的开源与节约利用为目标
矿产资源的开发是构成整个工业经济的关键环节,资源的开发既要保证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更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矿产资源取得和供给的能力和可能性,如加强资源勘查、低品位资源的开发、资源替代、废旧物资回收等。同时,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快资源产业链的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如资源采选冶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单位产值资源消耗率、原材料的产品成材率等途径和方式,实现资源的集约和高效利用,有效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强度。
3.必须坚持以矿产资源产业链的技术进步为基本途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资源保障能力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增强、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推进等等,都必须依靠矿产资源产业链自身的技术进步来实现;完善矿产资源产业链总体和各个环节技术进步的规划、论证和实施,构建矿产资源产业链实施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科学谋划矿产资源产业技术发展的实现途径,是有效促进矿产资源产业链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4.必须坚持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课题分析的对象既包括矿产资源的消耗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又包括矿产资源的供应系统——矿业系统,还包括上述两个系统的背景系统——生态环境系统,而这些系统又是涵盖众多子系统的复杂大系统。如矿产资源产业链系统又是由资源勘查、资源采选、资源加工和资源利用四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又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矿产资源产业链的运行状况如何,取决于各子系统中薄弱环节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矿产资源产业链各个组成部分的技术关联程度,合理规划产业链整体的技术发展方向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需求,探索各个层次系统之间协调运行条件下的技术实现方式和途径。
5.必须坚持以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构建作保障
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主导生产要素构成,当某一要素成为当前首要的生产要素构成时,就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由投资(资本)作为主导驱动要素向技术作为主导驱动要素的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如何构建以技术要素为主导生产要素要求下的制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产业链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构成,技术替代资本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要素,技术要素导向下的资源配置机制便成为现实需求。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以技术要素为核心进行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即构建有利于技术要素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1.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依据课题研究的规划和设计要求,整个课题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
(1)矿产资源产业链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
本部分是课题研究的背景条件,目的在于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产业肩负着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原材料的同时,其本身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构成内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另外,矿产资源产业链又是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行业和部门,是优先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对象;通过矿产资源产业链各环节的构成特征分析,对我国当前矿产资源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演变态势做出准确判断。
(2)循环经济及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系统构建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调研和分析:一是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等指标,全面分析矿产资源产业链各个环节及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耦合关系;二是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出发,分析梳理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变过程,紧密结合矿产资源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和特征,建立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三是以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构建矿产资源产业链循环经济运行体系。
(3)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效率的分析与测评
基于资源产业链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研究建立能够揭示不同类型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分别从国家层面、各省区层面和不同资源产业链层面分析测度矿产资源产业链的技术效率总体发挥水平和差异性,并运用Malmquist效率指数分析测评方法,对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链总体和各分类产业链的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厘清影响矿产资源产业链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和环节。
(4)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研究建立矿产资源产业链各部门间技术关联性和技术溢出效应的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产出分析模型、R&D溢出总受益者效应模型、R&D溢出总贡献者效应模型和扣除自身影响后的R&D溢出效应模型;分别从矿产资源产业链总体技术溢出效应、不同类型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测评,以准确判断矿产资源产业链之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关联性和技术影响程度,为合理构建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需求体系和实现路径规划奠定基础。
(5)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需求体系研究
一是瞄准产业国际前沿,旨在提高整个产业链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链提升技术体系;二是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提升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和资源安全水平为目的的资源开源化技术体系;三是依托资源产业链和产业链集群网络体系,以提高资源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效果为重点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包括减量化技术体系、再利用技术体系、再循环技术体系);四是立足资源产业链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和互动关系,以提高资源产业链生态效率为导向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技术体系(包括生态环境防护技术体系、生态环境恢复技术体系、“三废”无害化处理技术体系和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体系)。
(6)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发展实现途径研究
遵循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产业链劳动生产率导向型技术→资源利用率导向型技术→生态效率导向型技术的发展演变轨迹和目标要求,结合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关联程度、技术效率实现程度和技术能力,从三个层面构建技术体系的实现途径:一是路线途径。以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思想和实施过程为基础,研究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体系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二是模式途径。包括技术改造、技术整合、技术引进、技术研发等不同方式和途径,以及不同方式和途径之间的集成组合及耦合联动;三是组织途径。包括企业、企业集团、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产业链集群、行业部门等不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不同产业组织方式之间的联合与互动。
(7)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发展路径保障机制研究
鉴于矿产资源产业链的系统运行特征,以系统的自组织作用机理为基础,以“他组织”调动系统自组织机制为条件,运用系统场控的思想和方法,建立包含政策法规类、制度类、思想意识观念类三层次场源要素和管理监控层在内的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发展路径保障机制体系,提出资源产业链技术发展路径顺利实施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