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医学中医医道求真 第一辑 临床心得笔记(第2版)

医道求真 第一辑 临床心得笔记(第2版)

融临证体悟之朴素原创,不验不录汇医术推求之岐黄要义,辨伪存真

作者:吴南京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ISBN: 9787504673336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23.99

类别: 中医 SKU:5d86ed915f98494bcc1495a5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73336丛书名: 医道求真系列丛书

编辑推荐
    钝学累功,不妨精熟。勤求古训,必有所成。然,学古不必泥古。翻阅本书,从中可见很多古今医家的身影,足见作者既善学众贤所长,又善于思考自成体系的风格。本书全景式展现了作者多年临证心得所悟,对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疑难病的具体辨证思路和独到见解。内容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科等各科病症,内容广博,杂而不乱。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医道求真》*辑,阐述了作者行医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主要内容包括理法方药的应用、中药的运用及医话杂谈选录。详细介绍了作者多年行医之心法,及在临床实践中对方药的使用方法及疗效观察的心得。并配有大量医案以验证笔者医学心法与临床思路。呈现作者多年行医摸索总结出的研习中医、提高医术之法。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兼备,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适合中医爱好者及临床医生阅读,书是一本值得收藏精研的中医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吴南京,华夏中医论坛讲师。作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尤其善治疑难杂症,效果显著,深受好评。
目  录

笔记

1 : 五脏本义笔记

2 : 中医五脏主治笔记

3 : 中医六淫的治疗笔记

4 : 病机十九条浅见笔记

5 : 中医的辨证论治笔记

7 : 温阳, 回阳笔记

8 : 感冒? 还是咽炎?笔记

9 : 慢性鼻炎的中医治疗笔记

10 :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笔记

11 : 肺心病的中医治疗笔记

12 : 心脏病论治, 与一位网友的讨论笔记

13 : 肝病治疗点滴心得笔记

14 : 肝气郁结的中医治疗笔记

15 : 抑郁症的中医治疗笔记

16 : 乳腺病的中医治疗笔记

17 : 失眠的治疗误区笔记

18 : 情绪与健康笔记

19 : 如何健脾笔记

20 : 便秘治疗笔记

21 : 小儿腹泻的治疗笔记

22 : 小儿常见病的应急处理笔记

23 : 儿科病诊断的几个窍门笔记

24 : 糖尿病论治笔记

25 : 腰椎间盘突出( 骨刺) 的治疗笔记

26 : 前列腺炎的中医治疗笔记

27 : 男科炎症的中医治疗笔记

28 : 慢性肾炎的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笔记

29 : 肾病的治疗误区笔记

30 : 虚阳上浮——论温肾潜阳治疗高血压笔记

31 : 虚证论治笔记

32 : 血证的治疗笔记

33 : 湿病论治笔记

34 : 脱证论治笔记

35 : 癌症中医治疗点滴见解笔记

36 : 再谈癌症的中医治疗笔记

37 : 话说中暑笔记

38 : 关节痛的治疗经验笔记

39 : 关于不孕症笔记

40 : 妇科调经笔记

41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笔记

42 : 卵泡发育不成熟的治疗笔记

43 : 妇科炎症的中医治疗笔记

44 : 子宫肌瘤的论治笔记

45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笔记

46 : 活血化瘀法在妇科中的临床应用笔记

47 : 肾 虚笔记

48 : 温阳透热法笔记

49 : 冬天进补问题笔记

50 :“ 病”“ 体” 平衡论笔记

51 : 从中药之外看中医笔记

52 : 对于针灸的一点看法笔记

53 : 针灸入门笔记

54 : 伤科四期用药经验笔记

55 : 补气升阳, 治疗下部慢性炎症

在线试读

  笔记 5 :
中医的辨证论治

  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到看病首重在于“识证”,因为一切治疗都在辨证的基础上实施。中医学的两大核心,是天人合一和辨证论治。所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也是每一个临床医生必须精通的基础知识,这直接决定每一个临床中医师的技术水平。辨证,以通俗来说就是“诊断”。治疗的前提,必须有正确的诊断,才能确定治疗方向,正确地选择药物、穴位等。诊断这一关过不了,对病的认识方向错误,治疗方向也随着错误,还谈什么疗效呢。

  对于中医诊断方面的书籍,早的有王叔和的脉诊专著《脉经》。但是以后就很少有这方面的专著了,大都是散记于一些书籍里,比如《金匮要略》虽以某某病脉命名,内容上也是以脏腑、八纲、表里、六经等方式进行对病情的诊断,很不系统,初学者看了觉得一头雾水。到了明代张景岳提出了“两纲六变”,总结出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的八纲辨证。清代后,对于诊断方面的专著出现较多,比如林之翰的《四诊抉微》、周学霆的《三指禅》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中医人才,国家招集了一大批中医名家,共同讨论诊断学教材编写,才使中医学者有了专门的教材《中医诊断学》一书。

  《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把中医诊断上的六经诊断、八纲诊断、五脏诊断、卫气营血诊断、三焦诊断、病因诊断等,很系统地进行分类。但这些诊断又是有机结合的,而不是独立的单元,在诊断时应综合分析,才能找出正确的病机,也才能正确指导治疗。

  诊断讲的是脉症合参,你把症状和舌脉单独提出来分析,这样会有偏差,找不到核心病机。要把你所述的症状群进行分析,把症状群进行组合综合分析。一定要形成一种习惯,治病才能得心应手,病人一说就能马上明白核心病机。

  症脉合参,先要落实病位
;落实了病位,再来分析病性
;明白了病性再来确定治疗方向;再来选药组方。病位都不明白,治疗必然找不到方向,这是步的关键。要做到精确诊断,先用外在表现的症状群来分析核心病机,再用核心病机反过来分析症状,这样一正一反地分析,就可以把一个病的病情分析得很透,治疗才不会迷失方向。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治标,什么情况应该治本,什么情况应该标本兼治,就很明了了,这样才能制订出合理的处方,而不是模仿某个处方去套用。

  比如一个气阳两虚的病人,风寒感冒初起。病人临床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流清鼻涕、咳嗽、胃口不开、四肢困乏、舌淡苔稍滑、脉稍沉紧但重按无力等。六经诊断属于太阳经;八纲诊断有表的实寒和里的气阳两虚;五脏诊断病位之标在肺,病位之本在脾,病根在肾
;卫气营血诊断处于卫分
;三焦诊断病标在上焦,病本在中下两焦
;病因诊断为风寒两邪。治疗就得补中下焦之脾肾为本,祛上焦肺卫之风寒为标。气阳两虚的病人,着了寒邪,必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肾的气化功能,于是多有痰湿的兼症存在。治疗时以健脾补气和温肾阳为根本,但寒为阴邪,内阻的痰湿也是阴邪,治疗时必须考虑到痰湿之邪的祛除。叶桂讲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利小便主要是为了祛除痰湿之阴邪,病去了身体才能康复。可按上述诊断的结果指导处方:黄芪、党参、苍术、白术、藿香、紫苏叶、茯苓、半夏、陈皮、附子等组合一起达到健脾补气、温肾化湿的作用
;针对上焦肺卫的寒邪闭阻,再用麻黄、杏仁宣肃下肺气就可以了。药的用量应视病情而定,治疗方向是不能错的。临证治疗上的正确诊断,得对基础理论很精通。要精通五脏(心、肝、肺、脾、肾)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五脏的相互关系,情绪对五脏的影响等,再结合大自然五气(风、寒、火、燥、湿)对人体的影响,比如下雨天,人就觉得身体重困没力气,胃口不开,将天气的因素和身体的变化因素合起来,就可以知道湿通于脾。湿气重,人的四肢就困乏无力,这是因为脾主四肢,湿为阴邪,脾被湿困,阳气不能通于四肢所致
;脾主运化,湿气一困脾,运化不利,就会觉得肚子饱饱地不想吃东西
;脾主升清,清阳不能上升,于是会觉得气提不进来的感觉。只有很精深地理解这些情况,临床诊断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见一点就能看到了面,眼界才会开阔。但这些是中医基础的知识,所以我教学生,一直要求他们从基础上做足文章,基础理论掌握得越深透,对天人合一的理念越理解,对于疾病的诊断就越准确。

  只有知道常,才能知道变。内在的五脏五大系统是人,大自然的五气是天,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天时五气变化时,人体也产生变化,从而把这种相互影响变化的规律整理成系统的理论,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辨证论治是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上建立的,不能深入理解天人合一,就很难做到精准的辨证论治。

  记得东阳有一位 65 岁的女性病人,因受伤到医院治疗。经治疗骨折是好了,但落下严重失眠,整天神疲无力,天气变化则伤处疼痛。看西医,吃了些地西泮(安定)片,但不吃则情况更差。看中医,一路地清肝重镇药为治,弄得胃脘痞胀不舒服,精神更差。过几天因为天气阴雨,伤处疼痛,该中医又用活血止痛药为治。经过半年的治疗,病人身体虚弱得不能起床。 2010 年冬天,我到横店集团医院会诊,见患者面色暗,舌淡胖,边有齿痕,伤处胀痛,手按稍热。夜尿 5 次,心烦不眠,大便 3 天一行,便质偏软。食后胃脘痞胀,手心足心冷汗出。我拟固肾壮骨,健脾补气,佐以清血通络为治。处方
:党参 30g,苍术 15g,白术 15g,茯苓 15g,陈皮15g,姜半夏 15g,骨碎补 50g,川续断 50g,菟丝子 50g,山茱萸 30g,泽泻 15g,巴戟天 30g,干姜 15g,生栀子 10g,丹参 30g。 7 剂。第 2 周我再到横店集团医院,病人已经出院,来门诊找我诊治。我再以上方加减治疗 2 个月,诸症瘥。从这例病人来看,在辨证上有几个注意点
:一是病人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肾气必虚
;二是有受伤史 ;三是前医误治。高年之人,肾气亏虚,加上受伤骨折的伤筋动骨,据“肝主筋,肾主骨”,如此病人的治疗,必以固肾养精壮筋骨为根本。病人严重失眠,这种失眠主要的原因是伤后肾气亏损不能制约相火,相火上扰心神所致,所以治疗失眠也一样是养肾,而不是去清肝重镇。所以用生栀子清虚烦,丹参清心通脉去烦,加上泽泻来引药入肾和引火下行,就可以解决虚浮之火了。因为病人因误治损脾,所以加六君子健脾促运化。

  《中医诊断学》中常见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病人自觉的症状,二是医生把握到的症状。病人自觉的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有痛、寒、热、痒等,还有大小便、胎、带、经、产、睡觉、饮食、肢体运动等自我感觉异常等。医生所把握到的症状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舌象、耳朵听到的声音、手触觉到的脉象、肌肤等异常变化等。这么多的临床症状,都有其特定的意义,都能真实地反映病情内在的情况。

  拿痛来说,可分胀痛、刺痛、空痛、隐痛、热痛、寒痛、抽痛、重痛等。从临床上来说,胀痛多属气滞(气不通);刺痛多属瘀血(血不通);空痛多为虚不能荣(气血亏虚得不到营养);隐痛也多为虚;热痛有内在郁热;寒痛有内在寒湿;抽痛多为阴虚筋脉失养或者湿阻血脉不通
;重痛多为湿阻。还有痛的时间性,因为不同的时间阶段,有阴阳两气盛衰情况的不同,所以同一性质的痛,发生在不同时间阶段,所表反映的内在情况也不尽相同。在临床治疗之前,诊断一定要很仔细。

  对于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症状,《中医诊断学》讲得很详细,这些内容是必须背下来的,这是学中医基础的问题。只有把诊断学中的症状所针对的临床指征背下来,并且结合中医核心理论深入地理解了,通过分析临床症状的根本原因才能正确地辨证。比如上述的重痛,是因湿所致,但不能见湿而片面地化湿,而要通过整体分析,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湿邪内阻,针对导致湿邪的根本原因才是治病之本,但湿势严重时,这是标重,标重则急治标为先。只有对中医基础有很深的把握,临床诊断和治疗,才能得心应手。

  2年前,本人治疗一例五十几岁的高血压女病人,以上午头痛胀难受为主要症状,再结合心烦、失眠、易怒、潮热、舌红、脉弦数等症状群分析为“肝肾两虚,相火上扰”。用生地黄 30g,生白芍 30g,白茅根 30g,牡丹皮 15g,郁金 15g,怀牛膝30g,天麻 20g,苍术 20g,陈皮 15g 等药为治,嘱病人平时多吃梨子。病人服药一剂就诸症均瘥,以为是神方,珍藏起来。后来病人有一女同事也和她的自觉症状差不多,于是把上方也拿给同事吃,没想到病情更严重,于是又介绍给我治。问诊中自诉一样的头胀痛但头胀痛的时间在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也见心烦失眠。可是见舌淡苔滑腻,脉沉细弱无力,天气稍凉就四肢冰冷。我诊为阳虚湿阻,用药黄芪、苍术、茯苓、陈皮、生姜、炮附子等药为治,也一剂显效。次日病人过来问,为什么同一个头胀痛、心烦、失眠,两个人要用不同的治法。我说
:她的头胀痛在上午,上午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加上其他的症状一起考虑,可以诊断是肝火,所以清肝为治;而你的头胀发生在晚上,一天中晚上是阴中之阴,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阴气重之时,结合其他症状来综合考虑,你的是寒湿上逆,治疗在于健脾温阳化湿。

  有些病情错综复杂,看起来有寒也有热,有虚也有实。对这种杂病的诊断,一定要很仔细。要把病人所表述的症状和我们所了解的症状结合起来进行分类。比如一个脸上长痘痘的病人,表面看起来是上火,但病人同时还见到胃痞、舌淡苔滑腻、脉沉细弱等,我们就可以知道病人的痘痘是因为虚火上冲所致,治疗就不能单一地用清热解毒药。如果病人除了上述的症状外,还有腰膝酸痛、怕冷等阳虚情况,说明病人不仅仅是脾虚,是肾阳也虚了,治疗必须以健脾温肾潜阳为核心,针对脸上痘痘的虚火,再加些黄芩、丹参等药清上即可。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很多见的,很多病人为了一个小小的痘痘吃了很多药,越治越严重,一看前方,全是清热解毒药,这是治反了。2007 年,金华锅炉厂的付某,脸上长满痘痘,有结痂的,有刚冒出来的。手摸其脸部,有如皮革,新冒出来的痘痘热痛难受。付某自诉 20 年来一直腹泻,也一直长痘痘,稍吃油腻或生冷食物就泻,天气稍有变化也泻,舌淡苔滑腻,脉沉弱浊。诊为脾肾阳虚,脸上的痘痘是虚阳上浮所致,治以健脾温肾,化痰解毒。用药:党参、苍术、茯苓、陈皮、生甘草、姜半夏、白芷、连翘、皂角刺、黄芩、鸡血藤、怀牛膝、巴戟天。上方加减治疗,前后治 3 个多月才痊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病人所述的这么多症状,结合舌象、脉象,以中医的

  核心理论进行归类整理分析,自然能得出一个核心病位来。再把这核心病位的病性落实,这样一来,其他很多病人自诉的症状,就能明白是因为这核心病机的相关表现。

  病位和病性都明确后,就要确定治疗方向。治疗的原则是哪个急治哪个。以急为标,保命。比如阳弱无力抗邪,这时回阳救逆,就是治标也治本
;外感腹胀的,先治腹胀等,这才是中医学上真正的标本问题。以急为标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合适的用量,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不论如何,中医的核心基础必要牢牢把握,如果核心基础不扎实,一切都是空谈。

书摘插画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抢先评论了 “医道求真 第一辑 临床心得笔记(第2版)”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本草纲目

EUR €11.99
阅读更多
缺货

中医临床丛书·伤寒论

EUR €12.99
加入购物车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EUR €25.99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中医临床丛书·金匮要略

EUR €10.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