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87554
内容简介
这是的一部用中文撰写的《缅甸文学史》, 也是迄今为止,缅甸境内外出版的叙述*为全面的一 部《缅甸文学史》。是*者姚秉彦、李谋、杨国影在 阅读大量缅甸原始文献材料和亲自在缅甸做过相关调 查访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与授课,编写成的反 映自古至今缅甸文学发展概貌,涉及到缅甸各个时期 主要作家、作品的一部文学史。内容翔实可靠,丰富 多姿。不仅可作为大专院校文学专业和缅甸语专业高 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还可作为外国文学爱好 者自学的专业读物,也是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者 必不可少的重要中文参考书籍。
目 录
绪论 章 早期缅甸文学(?—1287) 节 缅甸文学的起源与口头文学 第二节 书写文学的开端 一、文字的产生 二、散文的开端——蒲甘碑铭文学 三、早期诗歌 第二章 彬牙一阿瓦时期文学(1287—1531) 节 社会背景与文学概貌 第二节 宫廷文学的兴起 一、激励爱国情感的歌——加钦与埃钦 二、雅都诗的发展 三、记事诗与散文类作品 第三节 佛教文学与僧侣作家 一、缅甸佛教文学 二、山水诗人的先导信乌达玛觉和信翁纽 三、有创意的僧侣作家信摩诃蒂拉温达 四、贴近民众生活的僧侣作家信摩诃拉塔达拉 五、针砭时政的信埃加达玛底与信德佐达拉 第三章 东吁-良渊时期文学(1531—1752) 节 社会背景与文学概貌 第二节 散文类的代表作 一、《亚扎底律征战史》 二、《缅甸大史》 第三节 诗歌的长足发展 一、雅都诗及其诗人们 二、埃钦等诗歌的新发展 第四节 王朝时代的新文学 一、王朝时代新文学的代表——巴德塔亚扎 二、嗳钦女诗人信宁梅与民歌的复兴 第四章 贡榜时期文学(1752—1885) 节 社会背景与文学概貌 一、社会背景 二、文学概貌 第二节 宫廷文学中的诗歌新篇 一、用旧诗体创作的著名诗人 二、雅甘诗 三、宫廷女诗人 第三节 散文与小说 一、密达萨 二、本生故事与佛教小说 三、小说《宝镜》 第四节 词曲与戏剧 一、妙瓦底敏纪吴萨与词曲 二、戏剧文学的创新者——吴金吴 第五节 诗人、戏剧家吴邦雅 一、生平与创作 二、主要代表作评析 三、与吴金吴等作家之比较 第六节 现实主义诗歌 一、吴基与吴桑 二、反殖诗人的先声——塞耶佩 第七节 《琉璃宫史》 第五章 反殖民族独立运动时期文学(1885—1945) 节 社会背景与文学概貌 一、社会背景 二、文学概貌 第二节 缅甸现代小说的兴起 一、缅甸部现代小说 二、吴腊及其作品 第三节 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 一、生平与创作 二、主要代表作评析 三、诗人创作的特色 第四节 独树一帜“小说文章 ”的作者德班貌瓦 一、生平与创作 二、进步的文艺观 三、独树一帜的小说文章 四、其他创作活动 第五节 满怀爱国激情与生活情趣的诗人佐基 一、生平与创作 二、音调铿锵充满激情的诗篇 三、生活气息浓重的小说 四、切中要害的文学评论 第六节 博学多才的学者敏杜温 一、生平与创作 二、对少年儿童怀有深厚的爱心 三、作品中充满着缅甸景物风情的描写 四、民族自豪感炙热的爱国心溢于言表 五、深沉的意境与和谐的乐感 六、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 第七节 红龙书社 第六章 战后及独立以来的文学(1945— ) 节 社会背景与文学概貌 一、社会背景 二、文学概貌 第二节 貌廷与《鄂巴》 一、生平与创作 二、《鄂巴》 三、文学成就 第三节 新文学运动与达贡达亚 一、新文学运动 二、达贡达亚 三、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与余波 第四节 小说家吴登佩敏 一、多产的作家 二、创作特点 三、激进的文艺观 第五节 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加尼觉玛玛礼 一、生平与创作 二、《不是恨》 第六节 摩摩茵雅 一、生平与创作 二、贴近生活的主题 三、从“我”出发展开故事 四、作品结构不断创新 第七节 新生代作家的代表——珠 一、生平与创作 二、《大海一样的女人们》 第八节 缅甸文学宫 一、机构的沿革与工作 二、缅甸国内的文学奖项 附录一 获文学宫小说奖作家作品名录 附录二 缅甸主要作家、作品译名对照索引 后记
在线试读
次英缅战争的结果是缅王被迫签订了“杨端波条约”,缅甸把阿萨姆、若开和德宁达依割让给英国,付战争赔款一千万缅元。但这并没能满足英国殖民者的野心。战争结束后,它便进行第二次入侵缅甸的准备工作。到1852年,它利用缅甸统治集团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的矛盾,借口仰光市缅督逮捕英商一事,又向缅甸发动第二次战争。蒲甘王昏庸无能,不善于组织兵力抵抗,英军很快占领了包括整个伊江三角洲的勃固专区,迫使缅王停战,答应把勃固专区割让给英国。
这两次战争大大加重了缅甸国内的经济危机,缅甸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人民生活日益贫困,也加深了国内的矛盾。
1853年,敏东王发动宫廷政变夺得王位以后,与其弟加囊亲王一起推行改革措施,以恢复缅甸国力。他在外交上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在国内扩大枢密院的权力,改革税收制度和官员薪俸;在经济上,为了扩大农田面积,发放了农业贷款;在国内建立了大米、木材、军火等一系列制造和加工工厂,铸造硬币作为交换货币;在文化方面,举行了第五次佛经结集大会,鼓励开设西式学校,翻译外国科技著作,并出版了缅甸份缅文报纸——《瓦城报》。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