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0069126
内容简介
洛阳怡老社群体、鄞县怡老社群体、月泉吟社都是宋人所结的比较有影响的社团。其中月泉吟社以众多的参与人员、诗赛化的活动方式、成立的强烈政治内涵很早即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欧阳光先生对这个社团组织活动、成员情况的相关研究尤见功夫。《宋代诗社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关注《月泉吟社诗》文本本身的思想艺术成就。至于鄞县怡老社群体,它以跨度大、数量多、地方性、家族性等诸方面的特点,在文人结社史上也确乎是比较突出的现象。《宋代诗社研究》亦力图对这一群体的活动组织情况、成员情况及其生成的原因做一细致考察。对于洛阳怡老社群体,《宋代诗社研究》也将就该群体的组织活动、成员及生成原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目 录
绪论
诗社的起源
唐代诗社概貌
宋代诗社研究状况
宋代诗社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诗社的起源
唐代诗社概貌
宋代诗社研究状况
宋代诗社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宋代诗社界定
第一节 宋代诗社界定标准
第二节 宋代诗社与其他文人会社的区别
第二章 北宋诗社
第一节 宋代诗社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北宋前期诗社
第三节 北宋后期诗社
第四节 洛阳怡老社
第三章 南宋诗社
第一节 南宋前期诗社
第二节 南宋后期诗社
第三节 鄞县怡老社
第四章 宋代遗民诗社
第一节 宋代遗民诗社概要
第二节 宋代遗民诗社特点
第三节 月泉吟社
第五章 宋代诗社的活动与组织
第一节 宋代一般文学性诗社的活动与组织
第二节 宋代怡老社的活动与组织
第三节 宋代遗民诗社的活动与组织
第六章 宋代诗社与文学流派
第一节 与宋代文学流派相关的诗社考索
第二节 宋代诗社与文学流派的关系
第七章 宋代诗社与诗人
第一节 宋代诗社与个人创作
第二节 杨万里与诗社
第八章 宋代诗社补考
第一节 北宋诗社补考
第二节 南宋诗社补考
第三节 宋代怡老社补考
第四节 宋代遗民诗社补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宋代诗社研究》:
二、科举取士措施
宋代科举发达,一是取士规模越来越大,另是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据张希清先生统计,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包括贡举、武举、制举、词科诸科),平均每年361人。这个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不仅大大超过了唐代的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亦为后世的元、明、清所不能企及(约为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因此,有学者认为宋朝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科举社会。宋代统治阶级正是通过科举考试使其庞大的文官队伍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故陆九渊谓:“科举取士久矣,名儒钜公皆由此出。”宋人柳开云:“上自中书门下为宰相,下至县邑为簿尉,其间台省郡府公卿大夫,悉见奇能异行,各竞为文武中俊臣,皆上之所取贡举人也。”叶梦得亦认为“本朝以科举取士,得人为最盛”。
宋代科举制度不但是宋代文官队伍形成的保证,而且促进了宋代诗社队伍的形成。宋代诗社组成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科举进阶的士人,布衣、僧人、道士都很少。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诗社成员很多都是宋代科举人物的代表。北宋科举名臣范仲淹、欧阳修、富弼、文彦博、司马光、赵抃、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苏颂、李纲等人都曾参与结社。南宋科举名臣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周必大、王十朋、洪迈、张孝祥、史浩、楼钥、朱熹、李光等人亦曾参与结社。北宋著名的洛阳耆英会总计参会十三人:富弼、文彦博、席汝言、王尚恭、赵丙、刘几、冯行己、楚建中、王谨言、张问、张焘、王拱辰、司马光,除席汝言、冯行己、王谨言三人外,其余十人皆为进士出身。南宋王十朋与何麒、陈之茂、王柜、洪迈、张孝祥诸人所结楚东诗社,除王柜外,其余人员亦皆为进士出身,王十朋、张孝祥还是当时科举状元。王珩五老会成员王珩(徽宗大观三年进士)、蒋璿(哲宗绍圣四年进士)、顾文(徽宗政和八年进士)、薛朋龟[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汪思温(徽宗政和二年进士)全是进士出身。
宋代进士科考试以诗赋、经义为主要内容,这种政策除在熙宁年间及绍圣初曾短暂改变外(这期间曾罢试诗赋),一直未变。以诗赋取士必然会提高举子们填诗作文的热情,而举子们与三五同好结社赋诗不但可以愉悦身心,更有助于科举考试,可谓两全其美。王十朋于20岁(1131)至23(1134)岁时即曾在乐清金溪私塾招仙馆与同舍七人结诗社,该社在诗酒唱和之余,很难说没有科举的目的。其实,宋代科举对宋代文社的影响之大又远在宋代科举对宋代诗社的影响之上。宋代文社很多,其成立基本上是为了“青云直上”,或“助子跃龙门”,带有明显的科举意图。宋代文社因在活动时往往研讨诗文,有的“分题作诗赋”,有的“时时作诗”。这一点使得它与明清的文社不太相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宋代文社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诗社。
……
二、科举取士措施
宋代科举发达,一是取士规模越来越大,另是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据张希清先生统计,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包括贡举、武举、制举、词科诸科),平均每年361人。这个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不仅大大超过了唐代的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亦为后世的元、明、清所不能企及(约为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因此,有学者认为宋朝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科举社会。宋代统治阶级正是通过科举考试使其庞大的文官队伍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故陆九渊谓:“科举取士久矣,名儒钜公皆由此出。”宋人柳开云:“上自中书门下为宰相,下至县邑为簿尉,其间台省郡府公卿大夫,悉见奇能异行,各竞为文武中俊臣,皆上之所取贡举人也。”叶梦得亦认为“本朝以科举取士,得人为最盛”。
宋代科举制度不但是宋代文官队伍形成的保证,而且促进了宋代诗社队伍的形成。宋代诗社组成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科举进阶的士人,布衣、僧人、道士都很少。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诗社成员很多都是宋代科举人物的代表。北宋科举名臣范仲淹、欧阳修、富弼、文彦博、司马光、赵抃、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苏颂、李纲等人都曾参与结社。南宋科举名臣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周必大、王十朋、洪迈、张孝祥、史浩、楼钥、朱熹、李光等人亦曾参与结社。北宋著名的洛阳耆英会总计参会十三人:富弼、文彦博、席汝言、王尚恭、赵丙、刘几、冯行己、楚建中、王谨言、张问、张焘、王拱辰、司马光,除席汝言、冯行己、王谨言三人外,其余十人皆为进士出身。南宋王十朋与何麒、陈之茂、王柜、洪迈、张孝祥诸人所结楚东诗社,除王柜外,其余人员亦皆为进士出身,王十朋、张孝祥还是当时科举状元。王珩五老会成员王珩(徽宗大观三年进士)、蒋璿(哲宗绍圣四年进士)、顾文(徽宗政和八年进士)、薛朋龟[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汪思温(徽宗政和二年进士)全是进士出身。
宋代进士科考试以诗赋、经义为主要内容,这种政策除在熙宁年间及绍圣初曾短暂改变外(这期间曾罢试诗赋),一直未变。以诗赋取士必然会提高举子们填诗作文的热情,而举子们与三五同好结社赋诗不但可以愉悦身心,更有助于科举考试,可谓两全其美。王十朋于20岁(1131)至23(1134)岁时即曾在乐清金溪私塾招仙馆与同舍七人结诗社,该社在诗酒唱和之余,很难说没有科举的目的。其实,宋代科举对宋代文社的影响之大又远在宋代科举对宋代诗社的影响之上。宋代文社很多,其成立基本上是为了“青云直上”,或“助子跃龙门”,带有明显的科举意图。宋代文社因在活动时往往研讨诗文,有的“分题作诗赋”,有的“时时作诗”。这一点使得它与明清的文社不太相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宋代文社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诗社。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