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001792丛书名: 文史知识文库
内容简介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比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目 录
佛学论坛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任继愈/佛教与儒教
季羡林/我和佛教研究
杜继文/怎样认识佛教徒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黄永年/佛教为什么能战胜道教——读《太平广记》的一点心得
方立天/略论中国佛教的特质
佛教史略
杨曾文/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许抗生/玄风笼罩下的两晋佛学
张春波/中国佛学四大宗派的主要学说
王志远/唐宋之际“三教合一”的思潮
佛教与文化
杜继文/佛教和中国古代哲学
袁行霈/诗与禅
罗炤/因明概述
阴法鲁/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音乐活动
罗哲文 黄彬/漫谈塔的来源及演变
丁明夷/佛教与中国绘画
丁明夷/佛教与中国雕塑
佛籍谈丛
周绍良/文化史上一块巍峨丰碑——《中华大藏经》
洪偶/中西交通史的名著——《大唐西域记》
丁侠/浅说《百喻经》中的寓言故事
陈哲志/《百喻经》选译(十则)
毛双民/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三朝《高僧传》
方广铝/佛经目录杂谈
周绍良/书籍形成的过程——略谈梵夹本的产生
佛教与诗文
周振甫/谈谈以禅喻诗
陈仲奇/因花悟道 物我两忘——王维《辛夷坞》诗赏析
张锡厚/虚幻的佛国与真实的人生——王梵志诗《世间日月明》浅析
王启兴/寂处有音 静趣浓郁——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佛祖信仰
圣辉/释迦牟尼是如何成佛的?佛经是他的著作吗?
白化文/中国佛教四大菩萨
白化文/中国佛教四大天王
白化文/中国的罗汉
即青/佛教的阿弥陀、观世音和弥勒信仰
佛教人物
方立天/三次舍身寺院的梁武帝
周齐/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
李富华/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童玮/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
许抗生/六祖慧能与禅宗
杨曾文/禅宗北宗的代表者——神秀
钟文/诗僧寒山子
郭正谊/中国科技史上的巨星——僧一行
冯尔康/清世宗的崇佛和用佛
佛学源流
马鹏云/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点
思源/中国佛教的宗派
李冀诚/藏传佛教密宗
张大柘/日本佛教略述
佐藤素子/中国佛学的东传和日本民俗
佛教常识
圣辉/佛教为什么要求人们寻求“解脱”
圣辉/何谓“四大皆空”
常正/佛与佛教徒
宽忍/中国僧侣与劳动生产
角里/盂兰盆会是怎么回事
角里/佛教节日知多少
亦丽/“神圣”的花木(佛籍中花木漫谈)
王森/《玄奘图》中玄奘背的是什么
黄炳章/和尚“燕顶”是怎么回事
黄炳章/“弥勒佛”为何要携带布袋
白化文/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金申/从紫禁城内欢喜佛谈起
曾文琼/达赖、班禅名号小释
谢重光/谈晋-唐寺院园圃种植业的成就和贡献
名山圣迹
高逊山/彩塑·壁画·藏经洞——敦煌石窟的由来及其艺术成就
华晓林/雕饰奇伟 冠于一世——漫谈云冈石窟的雕塑艺术
杨宜滨/洛都胜景属龙门——谈龙门石窟
王和平 王恩锁/“海天佛国”的魅力——普陀三大寺琐谈
徐金星/佛教在中国兴衰嬗变的见证——白马寺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任继愈/佛教与儒教
季羡林/我和佛教研究
杜继文/怎样认识佛教徒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黄永年/佛教为什么能战胜道教——读《太平广记》的一点心得
方立天/略论中国佛教的特质
佛教史略
杨曾文/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许抗生/玄风笼罩下的两晋佛学
张春波/中国佛学四大宗派的主要学说
王志远/唐宋之际“三教合一”的思潮
佛教与文化
杜继文/佛教和中国古代哲学
袁行霈/诗与禅
罗炤/因明概述
阴法鲁/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音乐活动
罗哲文 黄彬/漫谈塔的来源及演变
丁明夷/佛教与中国绘画
丁明夷/佛教与中国雕塑
佛籍谈丛
周绍良/文化史上一块巍峨丰碑——《中华大藏经》
洪偶/中西交通史的名著——《大唐西域记》
丁侠/浅说《百喻经》中的寓言故事
陈哲志/《百喻经》选译(十则)
毛双民/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三朝《高僧传》
方广铝/佛经目录杂谈
周绍良/书籍形成的过程——略谈梵夹本的产生
佛教与诗文
周振甫/谈谈以禅喻诗
陈仲奇/因花悟道 物我两忘——王维《辛夷坞》诗赏析
张锡厚/虚幻的佛国与真实的人生——王梵志诗《世间日月明》浅析
王启兴/寂处有音 静趣浓郁——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佛祖信仰
圣辉/释迦牟尼是如何成佛的?佛经是他的著作吗?
白化文/中国佛教四大菩萨
白化文/中国佛教四大天王
白化文/中国的罗汉
即青/佛教的阿弥陀、观世音和弥勒信仰
佛教人物
方立天/三次舍身寺院的梁武帝
周齐/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
李富华/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童玮/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
许抗生/六祖慧能与禅宗
杨曾文/禅宗北宗的代表者——神秀
钟文/诗僧寒山子
郭正谊/中国科技史上的巨星——僧一行
冯尔康/清世宗的崇佛和用佛
佛学源流
马鹏云/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点
思源/中国佛教的宗派
李冀诚/藏传佛教密宗
张大柘/日本佛教略述
佐藤素子/中国佛学的东传和日本民俗
佛教常识
圣辉/佛教为什么要求人们寻求“解脱”
圣辉/何谓“四大皆空”
常正/佛与佛教徒
宽忍/中国僧侣与劳动生产
角里/盂兰盆会是怎么回事
角里/佛教节日知多少
亦丽/“神圣”的花木(佛籍中花木漫谈)
王森/《玄奘图》中玄奘背的是什么
黄炳章/和尚“燕顶”是怎么回事
黄炳章/“弥勒佛”为何要携带布袋
白化文/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金申/从紫禁城内欢喜佛谈起
曾文琼/达赖、班禅名号小释
谢重光/谈晋-唐寺院园圃种植业的成就和贡献
名山圣迹
高逊山/彩塑·壁画·藏经洞——敦煌石窟的由来及其艺术成就
华晓林/雕饰奇伟 冠于一世——漫谈云冈石窟的雕塑艺术
杨宜滨/洛都胜景属龙门——谈龙门石窟
王和平 王恩锁/“海天佛国”的魅力——普陀三大寺琐谈
徐金星/佛教在中国兴衰嬗变的见证——白马寺
在线试读
佛教人物
清世宗的崇佛和用佛
政权与神权的高度结合
清世宗崇佛,有社会的和个人的原因。
、是强化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统治的需要。清世宗深知佛教对于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前已说明,他讲佛家劝人为善,要被压迫的受苦受难的群众,相信今生的不幸是前生作孽的报应,既然如此,只好甘心忍受,以求来生的幸福。一句话,佛教要人民做逆来顺受的良民,极其有利于封建秩序的安定。孔孟之道作为官方哲学,是统治人民思想的工具,清世宗极力利用它,又给佛学以较高地位,用来辅助儒学,这样就加强了对臣民的专制主义思想统治。
第二、用释子为谋主必然提高佛教的地位。利用僧衲密参帷幄.自然要受他们的一些影响,反映他们的一定愿望,给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清世宗给文觉的宠荣,向名僧的赐封号、赠谥号,以及修禅坛,都是使用比丘而采取的必要的奖励手段。
第三、统治蒙古人的传统方针。清朝要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重要的一条是牢牢地控制蒙古人,并利用他们协助治理全国。所以清朝一贯实行优待蒙古的政策,皇室与蒙古王公的联姻就是明证。蒙古人笃信佛教中的西藏喇嘛教,清朝皇帝因之很重视这一教派,给达喇赖嘛确定封号,为班禅在北京建立寺院,康熙末年,准噶尔蒙古人进入西藏,挑动西北边境的战争,清圣祖命皇子允褪统兵征讨,在任命敕书上说:“朕欲保护黄教,拯救生灵,特命尔为抚远大将军”云云(《明清史料》丁编第八册782页)。以护教为名,亦见利用佛教的重要意义。清世宗与乃父有同样的认识,他说:“蒙古之人,尊信佛教,则喇嘛之教亦不轻弃。”
……
清世宗的崇佛和用佛
政权与神权的高度结合
清世宗崇佛,有社会的和个人的原因。
、是强化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统治的需要。清世宗深知佛教对于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前已说明,他讲佛家劝人为善,要被压迫的受苦受难的群众,相信今生的不幸是前生作孽的报应,既然如此,只好甘心忍受,以求来生的幸福。一句话,佛教要人民做逆来顺受的良民,极其有利于封建秩序的安定。孔孟之道作为官方哲学,是统治人民思想的工具,清世宗极力利用它,又给佛学以较高地位,用来辅助儒学,这样就加强了对臣民的专制主义思想统治。
第二、用释子为谋主必然提高佛教的地位。利用僧衲密参帷幄.自然要受他们的一些影响,反映他们的一定愿望,给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清世宗给文觉的宠荣,向名僧的赐封号、赠谥号,以及修禅坛,都是使用比丘而采取的必要的奖励手段。
第三、统治蒙古人的传统方针。清朝要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重要的一条是牢牢地控制蒙古人,并利用他们协助治理全国。所以清朝一贯实行优待蒙古的政策,皇室与蒙古王公的联姻就是明证。蒙古人笃信佛教中的西藏喇嘛教,清朝皇帝因之很重视这一教派,给达喇赖嘛确定封号,为班禅在北京建立寺院,康熙末年,准噶尔蒙古人进入西藏,挑动西北边境的战争,清圣祖命皇子允褪统兵征讨,在任命敕书上说:“朕欲保护黄教,拯救生灵,特命尔为抚远大将军”云云(《明清史料》丁编第八册782页)。以护教为名,亦见利用佛教的重要意义。清世宗与乃父有同样的认识,他说:“蒙古之人,尊信佛教,则喇嘛之教亦不轻弃。”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