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682165
本书是“胡同之没”摄影师沈继光公开出版的***画记,收录了老先生倾半个世纪艺术生涯创作的94幅油画作品和87篇画记。
油画作品描绘的内容多为房舍土屋、荒草寒林、石窟泥墙、老船桥桩等源于生活的平凡物象,画记阐述了创作心路和人生经历,画作与画记相结合,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阅读体验。
收录作品涵盖“胡同”“弃村”“黑衣人”等代表性作品系列,寓于其中的“胡同之没”“弃村之哀”“黑衣人之辩”等颇具话题性的艺术探索,启发读者借由朴素真挚的艺术语言,思考人生与社会。
– 作者老伴儿诚意撰写后记,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沈继光,呈现出一个普通中国人在时代大潮中的进退、一介布衣艺术家在清苦生活中的坚韧与执着,展现了老先生不为人知的一面。
– 集油画作品集与艺术随笔于一体,艺林散叶、逸闻趣事暗含其中,无论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士,还是艺术爱好者或普通读者,都能从不同角度阅读这本书,收获各自的感悟。
方脊精装,四色全彩印刷,微米色进口纯质纸凸显画作质感,雅致养眼,翻开书有如走进美术馆;资深编校人员层层把关文字质量,让艺术的语言以平实易懂的姿态走近普通读者的视线。
本书是“胡同之没”摄影师沈继光先生公开出版的***画记,收录了沈先生倾半个世纪艺术生涯创作的94幅油画作品和87篇画记,其中涵盖了“胡同”“弃村”“黑衣人”等代表性作品系列,将“胡同之没”“弃村之哀”“黑衣人之辩”等颇具话题性的艺术探索寓于其中,启发读者借由朴素真挚的艺术语言,思考人生与社会。
沈继光先生年逾七旬,笔耕不辍,将其一生超越主流与名利的绘画作品浓缩为一篇篇画记,在絮絮娓娓的话语推进间,将艺术的万千气象和人生的冷暖况味向读者渐次呈现。本书不仅是一本画记,更是作者艺术人生的一部自述,值得每一位热爱艺术、向往艺术的读者珍藏与品读。
序
画作诞生之究竟 / 杨楚晗
作序
走向……走不上的地平线——我与油画
油画作品 画记
后记
家的角落
事后看来,可爱,也值得——记我的老伴儿继光 / 杨淑贤
心灵之路——读沈继光先生绘画有感 / 于苏生
他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吁吁前行 / 孙家铨
油画和油画家沈继光 / 邢国珍
人,能够做一件没有终结的漫长事,多么好啊!
人,能够知道达不到自我设定的高标,而又不断欣然跋涉,超越了主流、大众、名位、技巧、
完成性等的羁绊,多么幸运啊!
人,能够找到问题而一生寻不出答案,却分明体验到不断深入的感觉,并证明那个问题是与人类和自然并存的大问题,是多么有意味,又多么令人激动不已啊!
任何作品,真正的作品,都带有自传的性质。
画者,在进退旅程瞬间的所思所想、所爱所忧,都像心电图,刻留在了他较为独特的绘画语言里。画者和观画者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泥巴一样质感的油画语言,非热爱、执着并与它长久厮守的人,恐怕难能掌握,也难能弄懂和体贴其中暗藏的创作的千般况味和气象风神。
自知我的深深的短缺。
想要画出一些以往没有被此般感动感知过的浑厚坚韧、古朴宁寂、苍远勃动、力雄粗豪、丰杂淋漓、综合化简和充满恢宏气息的境界,可真正画起来,是极困难的啊!
“你能在画布上终画出什么”正如“你在你有生之年的世上,说到底,能留下一点儿什么”,这叩问实实在在——它,不容我闭口或狡辩。整肃生活,尽量“不教一日闲过”就是了。可画画的整个审美过程,又何尝不是更富魅力层面上的“闲”呢?
人,极有限的。无论生命时间、个人禀赋、学问功夫、遇师尚友、胸襟视野??这一切,让我意识到自身的微末与无力。三十多年时光,持续研习了我钟情也是我力所能及的一些画面。它们,该是绘画广瀚旷野中一颗沙粒的一个我所触摸过的斜面吧。
人,一生倾其全部心血,大约只能做一件事;到了弥留之际,仍会感到事情没有做完,不尽如人意。做事的根本,难道不正等同并通向做人的根本吗?
人,大抵要顺应自己的天性才行。
想探索地平线那一边的奥秘吗?那就要不断往前走,但也知道地平线将不断随之前移。地平线,那原本不是一条线啊!你,只要走向它,就会不断有地平线那一边的一点儿陌生让你惊奇。生活一天,生命一天,意义不是正在这里吗?
以“不能实现”为终的目标,也许,这更让自己放下心来。
在相反情感与相反理念的交织磨难中,我似乎有些释然了。
学习成了一种信仰。
一切近乎悖论。
一切错综交结,相反相生,互为代价,流动着伟大的循环。此大音大象,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将人类历经数万年而留下的这份谦虚又崇高的绘画手艺,继续好好地做下去吗?
感恩以往所有精神、思想、文化、艺术上的大师们,感谢我的师长、朋友、亲人和我的读者。没有他们,我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能。这精神的血脉和身躯的血脉让我小小的生命有了源头。
在近两年整理《走向……走不上的地平线——我与油画》图文书稿的过程中,老伴儿杨淑贤协助搬运画作,使我得以拍摄;她和她的友人电脑录入画记,给了我极大的支援和关爱,这才使书稿有了雏形。感激——“真是老伴儿啊!”
感谢三联生活书店的编辑和设计师的慧心、善待和辛勤劳作。他们将我那些被遗弃在社会边缘和角落的不知深浅的小画捡拾、成书,并交给读者们批评。
我,一并再拜再谢了。
沈继光先生博学,对中西文化颇有见地,他的绘画作品朴素平实,耐人寻味。他的作品大都取材平凡,构图平稳,语言朴拙。他尤其钟情残石厚垒、枯木斜柯,钟情岁月侵蚀的印痕……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执着关注,让他沉浸在精神世界中,一往情深。
——油画家
于苏生
继光的精神世界是难得的一块净土。
——画家
孙家铨
沈继光的油画给人以坚实感、厚实感,沉稳含蓄,单纯而富于变化,运笔洒脱。这些都是油画感人的特质,要达到这些美感,需在油画色彩和技巧方面有相当的功力,这些功力显示出画家的辛勤实践和在探索上的天赋。
——油画家
邢国珍
沈继光在带给我们视觉享受的同时又把人生的思考深深地埋藏在画作中。正如他所说:创作一幅作品如同创造一个世界,他透过作品带给我们的人生思考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沈继光油画作品展参观者
北航学生羿爽
随歌舞团去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海勃湾、临河、赛汗塔拉、二连浩特、集宁,搭台演出之余,我一个人跑到近郊,只为了写生。
那天,零下十几摄氏度。中午有阳光。雪地,白得耀眼。支起画箱,站着,画了近两小时,很兴奋。
画完,腿弯不了了,缓了好一阵,能走了,又很兴奋。
很兴奋?因为画出了寒冬的温暖——天,越是寒,树,越是暖。当你将树作为主要刻画对象时,暖意,高高兴兴涌出画面。你发现了吗?暑夏越热,树就越冷,冷成深绿、墨绿。大自然的天气温度与大自然的植被色彩,是怎样彼此朝着阴阳变幻、反转又迎对的方向跳着舞、开着玩笑,又默默暗合着的呢?
这一发现与观察,往往被人忽略,只有画家的眼睛——经训练的眼睛,才能察觉到并欣喜地把它表现出来。可为什么大自然会有这种看似相反、实为互动的关系呢?这恐怕不是画家们能回答的。求助科学家?可以。但他们能否得出答案,不知。不是一个人、一代人,也往往不是在一个短时段就能寻出一些线索的,人类的认知是有界限的。
对于知,想得太缥缈了。知,又何尝不是画画过程中收获的一粒果实——另一种可爱的果实?
回到作画。远的,屏幕般亮暖的树林,近的,疏密错落的重柏。雪地对于它们的间离与穿插,为我安排画面韵律提供了初的启示。
天空,有湖蓝和一点儿绿的味道,与地面投影的灰蓝有别。不同质,不可简而同之。不少人将冬的天与雪地投影画成一样的蓝色,将微妙丢了。丢了的,正是自己洞见微妙的机缘和可以培养出洞见微妙的能力啊!
雪,不是白,是阳光洒在它表面映出的色彩,又加上周围景物的反射晕染,画得对头,你就抓住了阳光和周围的一切。
景色,再平常不过。因为逮住了冷与暖的生动、微妙又对应互补的关系,逮住了天、地、物之间的错综节奏,成了画。柏,有个性,而我又略施小变;林,稍打破种植的呆板排列,整个画灵动了。
小画,保存至今四十年。写画记,让我忆起当年雪中站立作画的种种情景,让我又回到了那一次。回忆的价值,是如此的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