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86788
推荐您购买联合天畅其他畅销书:
《笑话方法论》不是肤浅的鸡汤随笔,也不是严肃的学术专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大众读物,作者用既俏皮又凝练的语言,阐明幽默的价值,分析人发笑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告诉读者:人为什么发笑,如何引人发笑,如何培养幽默感。此外,全书还搭配了大量经典笑话作为案例,让“笑话教学”更加立体。
“分析一个笑话就像解剖一只青蛙,不仅仅过程枯燥,还把青蛙给弄死了。”
所以这不是一部学术专著,而是一本结合生活经验,用大众语言讲述幽默方法的书。它通过分析幽默的发生机制,使人懂得笑话为何好笑,同时采集大量的笑话作为案例,教会读者如何创造适合自己的笑话,从而使人掌握说话技巧,变得风趣幽默,在任何场合之下都能与人谈笑风生。
Chapter 1 为什么要幽默/005
Chapter 2 幽默是如何发生的/033
Chapter 3 如何出人所料/095
Chapter 4 如何伤害/129
Chapter 5 笑话实例/153
Chapter 6 笑到最后/225
重写《笑话方法论》
文/刘淼
2014 年的冬天,我到简书上班不久,负责运营和内容工作,这其中也包括电子书出版。除了出版《简书周刊》和《简书月刊》这些电子期刊之外,我们也出一些电子书籍,在国内几大电子书市场上销售。也许是由于市场尚未成熟,虽然免费版的电子书有不少下载量,但收费的书籍始终没有什么好的销量。
当时我自己也想尝试着写一本电子书。几年前,当亚马逊的电子书业务尚未进军中国的时候,我就已经尝试过电子书的自出版,将自己写的一本小说放在国外一个数字商品销售平台上,定价 2.99 美元,居然卖出去不少,这使得我对电子书籍的销售有了一定的信心。
书要销量好,选题很重要。虽然市面上有一些笑话书,然而接连看一整本的笑话会让人感到腻。笑话为什么好笑?这是我多年以来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并且也确实在尝试着去创作一些笑话。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和重写《笑话方法论》我一样,想知道笑话为何好笑,这样一本书,应该说有着不小的潜在市场。
何况,即便人们并不想知道笑话为何而好笑,也一定想知道如何创作一个笑话,或者说,如何在日常的交谈中表现得更为幽默。我们夸一个人的时候,会说这个人“风趣”“幽默”,甚至是“很会说话”,其实这些特点都意味着这个人可以很自然地在交谈中运用幽默的元素。
一个人拥有的很多特质,诸如身高、容貌这些,大多是天生的,后天能改的不多。然而,“说话”这一点,却完完全全地由后天取得。没有人生下来就会说话,更不用说讲笑话了。既然人一生下来可以从零开始学说话,那么是否也可以从零开始学会幽默呢?
显然是可以的。只要倒过来推就很容易得出结论:那些广受欢迎的喜剧明星,管他是卓别林还是周星驰,纵使他们举手投足间就可以逗笑无数人,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逗人发笑的本事,显然都是后天取得的。
学校的课程中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独不见幽默。那么,幽默又该从哪里去学呢?目前似乎还没有一本这样的书,专门阐释笑话的原理,让人们可以从零开始学会讲笑话。
既然有这样的需求,又是市场的空白,我决定写这么一本分析笑话的书。因为是多年以来反复思考的问题,所以文不加点,很快就完成了《笑话方法论》。在中国亚马逊电子书市场上架之后,曾经取得过全站所有电子书销量排名第四的好成绩。
纸质出版物由于书号、印刷等因素的限制,要求一本书必须有足够的长度才可以印出来,电子出版物则没有这方面的局限性。从长度上来说,《笑话方法论》只相当于一般纸质出版物的十分之一。这么短的内容,通过传统方式出版是不可能的,却在电子出版的时代成了一本畅销书。
然而,篇幅短也成了它的一大劣势。在亚马逊上,不少读者评论“书有点短,读起来意犹未尽”,同时,也有不少出版机构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可以出纸书,只是目前的篇幅太短,达不到出版的要求。
尽管如此,我却迟迟没有动笔,和所有人常用的借口一样——太忙。《笑话方法论》写完之后,我自己没有再看过,这两年一直从事着与写作和出版相关的工作。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把《笑话方法论》打开看了一遍,禁不住想揪出前年那个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小伙子大声斥责:刘淼,看你浪费了多好的一个题材!
重看《笑话方法论》,因为当时写作太快,我发现它写得有点儿过于粗糙了,有许多内容不够深思熟虑,有太多的地方完全可以写得更好。最让我不满意的一点在于,它写得仍然不够系统,这样的一个题材完全可以写得更全面。然而写得更系统、更全面,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有足够的篇幅做支撑,一本纸书的长度是在所难免的。
更令我汗颜的是,那本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笑话方法论》竟然还卖了那么多本,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显然我可以把它写得更好些。
这正是我写这本《笑话方法论》的原因。它并非是对原书的扩充,而是一次彻底的重写,除了对笑话原理的阐释,更增加了许多关于笑话创作的实用指南。
不过还是应该说明,这并非一本学术书籍。学术书籍的问题在于,它们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即便是关于笑话的学术也不例外,起码我看过的那些书是这样。作家 E.B. 怀特有一句名言:“分析一个笑话就像解剖一只青蛙,不仅仅过程枯燥,还把青蛙给弄死了。”
……
关羽屁股受伤,去找华佗看病,刚打算坐下来,华佗喊他:“将军,有伤勿坐。”
关羽:“你家是开高铁的啊,还有商务座?”
英雄救美也是众多故事中的桥段,当这个桥段被打破时,就产生了笑话:
女友是个护士,家人问我们是怎么认识的。
我说那天我在街上瞎逛,看到一个美女被一个男的欺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上去帮了美女一下。
“后来那美女就和你好上了?”家人问。
“不是的,后来我被打伤住了院,才认识了现在的女友。”
人是经验的动物,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大多来自以往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多数时候管用,比如说,知识改变命运,勤能补拙,付出就有回报,等等。人们听到一个故事时,大脑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判断故事的走向,如果故事的发展脱离了人们的判断,让人感到意外的同时又能感到幸灾乐祸,人们就会因此而笑;
现在的年轻人不努力工作,整天就会抱怨不公。我有个朋友,广州白领,月薪 5000,看看他是怎么用一年时间在广州买房的吧。一年间他上班坐公交,学着自己做饭,不去酒吧,不泡妞……一年后,他用辛苦攒下来的3万加上他爸给的500万,在珠江新城买了套不错的二手房。
人们的另一种经验来自不断地重复。比如说,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开始之前播的是一段交响乐,气势恢宏。如果有一天,人们打开电视,在收看《新闻联播》之前,听到的不是交响乐而是一段民族音乐,这种骤然的变化打破了人们根据自己经验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在尚未习惯这样的音乐之前,人们就会觉得好笑。反过来说,假如《新闻联播》开场之前的音乐是一段民乐,而突然改成现在所使用的交响乐,人们同样也会觉得好笑。我们之所以觉得现在的音乐不好笑,是因为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它。
关于重复,有一个经典的笑话是“打豆豆”:
有个记者去南极采访一群企鹅,他问第一只企鹅:
“你每天都干什么?”
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接着又问第二只企鹅,那只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记者带着困惑问其他的企鹅,答案都一样,就这样一直问了 99 只企鹅。
当走到第 100 只小企鹅旁边时,记者问它:“你每天都做些什么啊?”
那只小企鹅回答:“吃饭,睡觉。”
记者惊奇地又问:“你怎么不打豆豆?”
小企鹅撇着嘴巴,瞪了记者一眼说:“我就是豆豆!”
经过 99 次的重复,记者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的企鹅都需要“打豆豆”,所以当听到有企鹅不打豆豆的时候,就打破了他形成的经验,从而引出笑话。
在相声艺术中,一种典型的表演技巧叫作“三翻四抖”。因为相声当中,将“讲出笑料”这一动作称为“抖包袱”,“三翻四抖”翻译成白话文,说的就是“经过三次的铺垫,在第四次的时候抖出笑料”。
仍以“打豆豆”为例,这就是一个比较标准的“三翻四抖”流程。记者先是问了两只企鹅,得到的答案都是“吃饭,睡觉,打豆豆”,接下来,“一直问了 99 只企鹅”成为第三“翻”,到了第 100 只小企鹅的时候,把包袱抖了出来。
徒弟 :“师父,为什么我的功夫总没有长进?”
师父 :“你见过夕阳西下时大雁飞过天边的火烧云吗?”
徒弟 :“见过。”
师父 :“那石子投入水中时引起的波澜呢?”
徒弟 :“见过。”
师父 :“平静水面上月亮的倒影呢?”
徒弟 :“见过。”
师父 :“你成天看这些玩意儿不练功你能有啥长进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