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89845
《黑白记》精选
序
甲辑 记事珠(精选)
父亲的碑帖
临帖之始
学印
重逢陈恒安先生
拜访商承祚先生
参加第一次书代会
笔拓《齐白石印谱》
篆刻心解
观费新我先生左书
接待萧娴先生
偶识张充和先生
与徐无闻先生缔交
蒋梦谷先生“述而不作”
回腕执笔的姜寿安先生
淘室捡漏
写榜书
偶然发现珍贵印藏
省博看莫友芝法书
观吴昌硕“画气”
乙辑 砚边草
书问
书文关系
书展自叙
草书:线之旋律
《书谱》:书论宝典
“流行书风”四题
丙辑 雌黄录
雌黄录
读画
丁辑 淡墨痕
临帖
读书
选材
相题
构想
文房
钤印
找感觉
写“气”
放松至要
转益多师是吾师
杂识
后记
《掬艺录》精选
序
书法:艺术世界的独行客
才华•学养•玄鉴
——陈恒安先生的书法艺术
雄深苍浑女书豪
——送萧娴大师
序黄源《书法讲座》
琴理通书理
大师的启示
——观吴昌硕绘画、书法、篆刻特展
捕神捉韵
——读《马得画戏》
杨国勋和他的戏曲人物画
水墨写诗境
——读《黎培基画集》
沈福馨的山与水
雄秀亲和是家山
——张润生的贵州山水
谌宏微的乌蒙高原
戏台小人生
丰子恺与梅兰芳
序《陈恒安诗词集》
槿花楼头 梅竹双清
——序谢孝思、刘叔华《槿花楼诗文集》
怒向刀丛觅小诗
异县岂吾家
读史长叹息
——读《汪小川诗词选》
莺语泉流随四弦
——《四弦集》代序
但以我手写我心
——读袁本良《守拙斋诗稿》
闯进诗国的牧童
针砭入骨 妙趣横生
——张志侠的讽刺诗
序《白水红岩集》
“国风”遗珠
清泉石上流
——读廖公弦诗札记
难舅难甥千古谊
——读《关山度若飞》
序《贝壳寓言》
贫乏而又丰饶的童年
——读《玩在那个年代》
正因写实 转成新鲜
——读《我的石阡》
序《抗战期间黔境印象》
《采蕨集》自序
序一
本书收谈艺说文的文字若干篇,包括《黑白记》和《掬艺录》二书中的部分章节及散见于各种报刊的长短文字,难以准确分类,只能大致排列。
我自小喜欢乱读书,老而弥笃,对文艺诸门类都有兴趣,于科学则属全盲患者。加之天生缺乏竞技精神,从两个人的下棋到一群人的广场舞都无能参加,只能自己同自己玩,于是形成日与文、字、画、戏、乐之类“无用之用”的东西为伴的生活方式。时间长了,难免发些一孔之见的议论,有些是应别人之嘱,有些是自己起意。我虽也读过些文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述,但总也成不了某门某派的信士弟子,总要依据自己的感觉加以取舍,择其惬意者而从之。此外,学院派的高头讲章读得很少,喜欢从古人诗话词话到李健吾、宗白华、钱锺书、杨绛这一以随笔体写论文的传统。自知才疏学薄,见识浅陋,所持看法难免管窥蠡测、偏执失度之处,不敢奢求众多之认同也。
二○一六年三月廿六日适斋明贤自序,时年八十一岁。
序二
我幼时经常翻看父亲的碑帖字画、书橱里的《万有文库》,文学、书画遂成为终身的爱好。
先父子儒公生在四川綦江石角镇(现属重庆市)的一个耕读家庭。我的曾祖父是贡生,早逝;我的祖父中举后赶上废除科举,经商养家,也早逝。我父亲上过五年私塾,十一岁失怙后就出外做学徒,成家立业后重拾旧业,购置各种图书,每天临帖。他出门上班,我常溜到他屋里浏览那些珂罗版画册和拓片;楼下壁橱里的书,更可随意摆弄。记得在《万有文库》中发现一本《比较文学史》时,纳闷了半天:“比较‘文学’”是啥意思?《挪威小说选》则让我知道在极远极远的北欧,那里的人和生活与我们有多么不同。这一切,对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导向。但我嗜之若癖的戏曲和电影,父亲是轻慢的,却也不怎么禁止。音乐则他似乎也喜欢:我姐姐明端想要一架风琴,父亲带着我们去看货,他居然坐下来弹奏了一会,令我惊诧至极。
这几样东西伴了我数十年,老而弥笃;我对它们也逐渐形成些自己好恶评骘的观点。自娱之余,留下若干文字:多为受托而写的序、评之类,也有自己动念之作。曾选择若干编为一本《掬艺录》,还写过一本专说书法的《黑白记》。本卷所收长短文字,就是选自这两本书和散见于报刊者。
内容很庞杂,但我对各门艺术的基本观念是互通和一致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以自己眼光审视遗产和新产;不薄今人爱古人,不薄洋人爱国人;体味精微处,重在原创性。
二○一六年元月十六日
我从他的笔下,真正感到了一个作家对家乡热土的感情,与对这片土地上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的熟悉是分不开的,也是做不得假的。
——邵燕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