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3565
编辑推荐
音乐,由于是用音符来作为它的语言,因为,不能聆听音符,往往很难去理解每一个音乐家,当平凡的我们手执一卷乐谱,却无法阅读的时候,任何伟大的音乐作品,其实都是极难深入人心,或者被流传的。但,音乐的历史却可以阅读的。
内容简介
音乐界和音乐家对所谓“周年纪念”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如痴如醉。各项音乐会的策划者们会反复不停地检索音乐历史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中寻找某某的百年庆、五十年庆或者诞辰庆等各类相关信息,并以此为由策划各种演出、音乐节或多媒体狂欢会。即使有些所谓“纪念”日模棱两可,或者根本微不足道,但只要“自……以来一百年”的神秘咒语一出现,立刻就能让音乐厅票房门口排上长队。
这种对于日历的狂热是音乐界的特别现象,在其他艺术中鲜少出现。尽管有人推测这种狂热的根源大概是因为人类大脑中分管音乐和数学的部分在同一区域,但其真正原因仍然很难解释清楚。
《每一天的音乐》收集记载了一年中的每一天在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名人逸事,以满足音乐界这种无伤大雅的“狂热”。这本书收集的事迹跨越西方音乐中整整14个和声世纪,也偶有不和谐之时,并侧重于重要的演出时刻或是伟大音乐家私生活中的片断。无论这些日常事件是琐碎还是宏大、是高尚庄严还是低级庸俗,它们绘成了一幅音乐发展史的迷你画像。
尽管所有条目都经过了小心的求证,但百分之百的准确恐怕非人力所能及。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任何错误,我会万分感激地接受您的指正,并会在本书的修订版中加以改正。
除非与基本史实有重大出入,本书中大部分音乐事件的发生日期都以《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Macmillan,1980)和尼古拉斯?斯洛尼姆斯基(NicolasSlonimsky,1894-1995)所编《1900年后的音乐》(Musicsince1900,Scribners,1937)的记载为准。1917年以前的俄国纪年在此以公元纪年表示,但英国1751年前的纪年并没有采用欧洲公历。后,除非有特别说明,所有“首演”指的都是世界首演。
本书所包括的音乐家的死亡记录要远远超过出生记录,因为一个人的临终之言要比牙牙学语更重要;终成就要比空口承诺更加让人印象深刻。或者,我们可以引用所罗门寓言:“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但相反的取向是,音乐家的初次登台要比告别演出更加受重视——除非“首演”恰好就是“绝唱”。
这种对于日历的狂热是音乐界的特别现象,在其他艺术中鲜少出现。尽管有人推测这种狂热的根源大概是因为人类大脑中分管音乐和数学的部分在同一区域,但其真正原因仍然很难解释清楚。
《每一天的音乐》收集记载了一年中的每一天在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名人逸事,以满足音乐界这种无伤大雅的“狂热”。这本书收集的事迹跨越西方音乐中整整14个和声世纪,也偶有不和谐之时,并侧重于重要的演出时刻或是伟大音乐家私生活中的片断。无论这些日常事件是琐碎还是宏大、是高尚庄严还是低级庸俗,它们绘成了一幅音乐发展史的迷你画像。
尽管所有条目都经过了小心的求证,但百分之百的准确恐怕非人力所能及。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任何错误,我会万分感激地接受您的指正,并会在本书的修订版中加以改正。
除非与基本史实有重大出入,本书中大部分音乐事件的发生日期都以《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Macmillan,1980)和尼古拉斯?斯洛尼姆斯基(NicolasSlonimsky,1894-1995)所编《1900年后的音乐》(Musicsince1900,Scribners,1937)的记载为准。1917年以前的俄国纪年在此以公元纪年表示,但英国1751年前的纪年并没有采用欧洲公历。后,除非有特别说明,所有“首演”指的都是世界首演。
本书所包括的音乐家的死亡记录要远远超过出生记录,因为一个人的临终之言要比牙牙学语更重要;终成就要比空口承诺更加让人印象深刻。或者,我们可以引用所罗门寓言:“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但相反的取向是,音乐家的初次登台要比告别演出更加受重视——除非“首演”恰好就是“绝唱”。
作者简介
诺曼·莱布雷希特,1948年出生于伦敦。BBC广播三台LebrechtLive栏目主持人,著有十余部音乐著作,包括全球热销的《大师的神话》、《谁杀了古典音乐》和《音乐逸事》等。
目 录
前言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后记 鸣谢
媒体评论
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也许都想阅读一点音乐史,希冀用音乐史的知识帮助自己增进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和理解。然而,真的让你研读诸如大部头的《简明牛津音乐史》或者是朗多尔米的《西方音乐史》,假如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当的文化素养,说实话,并非易事。以《谁杀了古典音乐》而名声大噪的英国乐评家莱布雷希特,有一本《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堪称有趣可读的“袖珍音乐史”。
看书名,就能大致明白莱布雷希特是用一年365天日记的形式,收集记载了历史上的每一天发生过的许多与音乐相关的重要事件和名人逸事。尽管作者把“这种对于日历的狂热”归之为“音乐界的特别现象”,语含讥诮——确实,音乐界和唱片业热衷于各类“周年纪念”,以期从浩如烟海的音乐史料中发掘出具有商业前景的纪念音乐会和唱片专辑的信息;不过,对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来说,通过音乐日历,不失为学习音乐史知识的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本书而言,它至少让我们了解了三方面的知识:
首先是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二战中发生在纳粹德国以及冷战时期的许多重要事件。1940年4月30日,作者记载,德国著名作曲家欣德米特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教职;他被纳粹德国驱逐的罪名是“道德败坏”和“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1945年4月12日,盟军占领了德国,柏林爱乐乐团在这一天演出了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同日,理查?施特劳斯完成了为23件弦乐器创作的《变形曲》。二战硝烟散去,冷战阴云生起。莱布雷希特在1953年1月18日的日历中写道,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为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总统就职典礼谱写了《林肯组曲》,却被官方否定了,国会议员巴斯比给出的理由在今天听来也许非常可笑:“如果在一位特别以反对共产主义而胜出的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演奏科普兰的音乐,这无疑会使共和党为美国上下所耻笑。”
其次,本书可以匡正我们的一些知识缺陷,领略许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风范。
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其实未必正确。比如,“交响乐之父”海顿人所共知,我们还知道,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形式是海顿确定的。莱布雷希特却在1717年6月19日的日历中告诉读者,生于波希米亚的作曲家施塔密茨一生写过74部交响曲,他是“交响曲四乐章结构之父”。勃拉姆斯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首乐曲的主题来自海顿。其实不然,勃拉姆斯借用的主题是一首中世纪的圣咏《圣安东尼赞美诗》。
莱布雷希特还在日历中记述了一些体现音乐大师人格魅力的轶事。比如,桀骜不驯的托斯卡尼尼在90岁生日来临前的两个月,即1957年1月16日与世长辞。去世前,大师的一番由衷之言意味深长:“我不是天才。我没有创造任何东西。我只是演绎别人的音乐。我只是一个音乐人。”北欧作曲家格里格个性随和,但1894年法国发生的迫害犹太军官的德雷弗斯事件却让他义愤填膺,为此拒绝去法国指挥演出,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可贵的正义感。
书中还大量记载了音乐家们的逸事趣闻,让人在一笑之余,增广见闻,有所回味。诸如,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为瓦格纳画像,瓦格纳看后若有所思地说:“啊!啊!我看上去像一个新教牧师!”古诺听了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后,大声宣称:“对无能的肯定促生了教条的冗长。”德彪西与出版商坦然地谈论他的《大海》:“真正的大海用波浪游戏着,甚至比我写得好……”帕格尼尼试图驳斥那些说他与魔鬼合作的传闻,却毫无用处,只得说:“有人……毫不奇怪我能那样演奏,因为他清楚地看见我在演奏《巫女》变奏时,有个魔鬼附在我的胳膊上指挥着我的手臂,引导我的弓子。”这些,也许进不了音乐学家们的正史文本,但莱布雷希特小心求证,大部分取材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等重要文献,并以言简意赅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音乐图景。
——豆瓣读者
看书名,就能大致明白莱布雷希特是用一年365天日记的形式,收集记载了历史上的每一天发生过的许多与音乐相关的重要事件和名人逸事。尽管作者把“这种对于日历的狂热”归之为“音乐界的特别现象”,语含讥诮——确实,音乐界和唱片业热衷于各类“周年纪念”,以期从浩如烟海的音乐史料中发掘出具有商业前景的纪念音乐会和唱片专辑的信息;不过,对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来说,通过音乐日历,不失为学习音乐史知识的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本书而言,它至少让我们了解了三方面的知识:
首先是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二战中发生在纳粹德国以及冷战时期的许多重要事件。1940年4月30日,作者记载,德国著名作曲家欣德米特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教职;他被纳粹德国驱逐的罪名是“道德败坏”和“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1945年4月12日,盟军占领了德国,柏林爱乐乐团在这一天演出了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同日,理查?施特劳斯完成了为23件弦乐器创作的《变形曲》。二战硝烟散去,冷战阴云生起。莱布雷希特在1953年1月18日的日历中写道,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为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总统就职典礼谱写了《林肯组曲》,却被官方否定了,国会议员巴斯比给出的理由在今天听来也许非常可笑:“如果在一位特别以反对共产主义而胜出的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演奏科普兰的音乐,这无疑会使共和党为美国上下所耻笑。”
其次,本书可以匡正我们的一些知识缺陷,领略许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风范。
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其实未必正确。比如,“交响乐之父”海顿人所共知,我们还知道,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形式是海顿确定的。莱布雷希特却在1717年6月19日的日历中告诉读者,生于波希米亚的作曲家施塔密茨一生写过74部交响曲,他是“交响曲四乐章结构之父”。勃拉姆斯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首乐曲的主题来自海顿。其实不然,勃拉姆斯借用的主题是一首中世纪的圣咏《圣安东尼赞美诗》。
莱布雷希特还在日历中记述了一些体现音乐大师人格魅力的轶事。比如,桀骜不驯的托斯卡尼尼在90岁生日来临前的两个月,即1957年1月16日与世长辞。去世前,大师的一番由衷之言意味深长:“我不是天才。我没有创造任何东西。我只是演绎别人的音乐。我只是一个音乐人。”北欧作曲家格里格个性随和,但1894年法国发生的迫害犹太军官的德雷弗斯事件却让他义愤填膺,为此拒绝去法国指挥演出,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可贵的正义感。
书中还大量记载了音乐家们的逸事趣闻,让人在一笑之余,增广见闻,有所回味。诸如,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为瓦格纳画像,瓦格纳看后若有所思地说:“啊!啊!我看上去像一个新教牧师!”古诺听了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后,大声宣称:“对无能的肯定促生了教条的冗长。”德彪西与出版商坦然地谈论他的《大海》:“真正的大海用波浪游戏着,甚至比我写得好……”帕格尼尼试图驳斥那些说他与魔鬼合作的传闻,却毫无用处,只得说:“有人……毫不奇怪我能那样演奏,因为他清楚地看见我在演奏《巫女》变奏时,有个魔鬼附在我的胳膊上指挥着我的手臂,引导我的弓子。”这些,也许进不了音乐学家们的正史文本,但莱布雷希特小心求证,大部分取材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等重要文献,并以言简意赅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音乐图景。
——豆瓣读者
历史其实就是一种记录,而较好的记录是一种原原本本地不带任何评价的记录。知识的氤氲里,形成于阅读的量,而阅读量之后,蕴藏了下一次的认识的飞跃。这本书给了产生这种阅读量的路径,沿着那些破碎的每日记录,点点滴滴积累成一部精巧的音乐史构架,当然,是构架,因为其丰富的内涵,需要其他书的丰富。而对我们这些仅仅好奇于音乐的人来说,它,足够了。
——豆瓣读者
在线试读
1月1日 1782年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伦敦帕丁顿区辞世,终年46岁。他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幼子,雅号“伦敦巴赫”,死时留下了4000英镑的债务。莫扎特用《钢琴协奏曲第12号》第二乐章柔板向“伦敦巴赫”致敬?br/> 1791年 下午5点,多佛港口,约瑟夫·海顿踏上英国国土?br/> 海顿!伟大的旋律之王! 在音乐的广阔疆界里, 您用您的作品, 只手描绘了一张宏伟的音乐地图, 涵盖了高山、海洋和丰饶的平原?br/> 从创作到演出, 当今哪一位音乐家, 没有受过您的教诲?● 1853年 “我要让《茶花女》在威尼斯上演,也许会叫《走上邪路的女人》。”威尔第告诉友人?br/> 1855年 瓦格纳对李斯特如是说:“我已经构思好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它将体现简单纯粹但又狂飙激进的音乐理念。后,当‘黑旗’升起之时,我会用它覆盖全身,然后死去。” 1865年 柏辽兹完成了他的回忆录:“今时今日,方可死无怨尤。” 1869年 “清晨,这位朋友来访,并祝我新年快乐……他送给我一支金笔,就是那支他用来谱写《特里斯坦》和《齐格弗里德》的笔……这支笔曾经由一个高贵的灵魂创造出了崇高庄严,但现在,这支笔只专心关注一个女人的心灵深处。”李斯特之女科西玛在日记中写下了她同理查德·瓦格纳共同生活的开始?br/> 1879年 仇敌们嘲笑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反小提琴的协奏曲”。但终,这部作品由他的朋友约瑟夫 ·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在莱比锡担纲出演?br/> 1908年 古斯塔夫·马勒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举行了他的美国首演,指挥演出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br/> 1909年 一家拥有数百万美元资金的纽约保险公司——艾夫斯和麦瑞克——由美国有原创性的作曲家查尔斯 ·艾夫斯(Chades E.Ives)参股成立?br/> 1913年 13岁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 被捕,随即被送往一家男童感化院,因为他在元旦庆典中用继父的猎枪开火?br/> 1945年 伊纳斯·泽纳基斯(Iannis Xenakis)在雅典领导一支抵抗组织游击队的巷战中盲了一眼,险些断送了性命?br/> 1988年 迈克尔·蒂皮特(Michael Tippett)的第五部歌剧《新年》将近完成?br/> 1月2日 1843年 瓦格纳部成熟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于德累斯顿首演。这部歌剧的灵感来自作曲家一次在挪威某峡湾躲避暴雨的经历?br/> 1874年 在完成《第三交响曲》的两天之后,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开始创作《第四交响曲》?br/> 1905年 迈克尔·蒂皮特在伦敦出生。他是家中第二子,他的父亲是一名开业律师,同时也是支持妇女获得选举权运动的战斗派?br/> 1958年 玛丽亚·卡拉丝(Maria Calias)在罗马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在仅仅演出了《诺尔玛》(Norma)的幕后,她便声称自己声带发炎,退出了演出。而在前一天晚上,有人看见她在新年舞会上翩翩起舞。“ 为了维护公众秩序”,卡拉丝被禁止再次踏入罗马歌剧院。她起诉剧院,并赢得了270万里拉的赔偿?br/> 1月3日 1785年 威尼斯作曲家巴尔达萨雷·加卢皮(Baldassare Galuppi)去世?br/> 呵!加卢皮,巴尔达萨雷,多么悲伤的发现! 除非我失聪或失明,否则绝不会误解你的音乐: 尽管你的音乐如此清楚易懂, 乐声的背后依旧是你深刻的思想! 你带着古乐而来,为这方土地带来了美好?br/> 它们曾伫立于威尼斯, 商人称王之地, 圣马可所在之地, 总督用戒指迎娶海神之地?br/> 1843年 唐尼采蒂(Domenico Donizetti)后的成功之作《骗婚记》(Don Pasquale)在巴黎上演?br/> 1868年 威尔第在家和妻子打桌球,“他从来不批评或者指责任何人、任何事情,为什么他总是这样?” 1941年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后一部管弦乐作品《交响舞曲》 (Symphonir Dances)由尤金·奥曼迪(Eugene Ormandy)指挥在费城演出?br/> 1月4日 1710年 佩戈拉一名鞋匠的孙子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在意大利的埃希出生?br/> 1916年 德彪西说:“我刚才碰到了斯特拉文斯基。他念叨着‘我的《火鸟》’‘我的《春之祭》’,就像一个小孩儿在说‘我的陀螺我的铁环’。事实上,斯特拉文斯基就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儿,戴着劣质的领结,亲吻一位女士玉手的同时会踩在她脚上。” 1970年 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和夫人在他们位于公园大道上的豪宅里为“黑豹党辩护基金会”o举办了一次晚宴。但这主人风雅客人寒酸的场面让双方都感到屈辱?br/>(《纽约时报》社论) 1月5日 1875年 在参加圣诞夜晚宴之前,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为曾经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和另外两位朋友演奏了新作《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我弹完了乐章。没有一个词儿,没有一句评价……看在上帝的份上,说些什么吧!但鲁宾斯坦的嘴唇动也没动,好像在酝酿着什么晴天霹雳……我耐着性子把协奏曲弹完。还是沉默。‘那么?’我从琴凳上站了起来。滔滔不绝的评论从尼古拉的嘴唇中奔涌出来,开始还算客气,接着越来越响,终于在后爆发出如‘雷神朱庇特’般的雷霆万钧之势。我的协奏曲毫无价值,根本无法演奏。段落支离破碎,起承转合之间没有任何技巧,笨拙到无可救药。这部作品糟糕、琐屑、平庸,而且还东拼西凑地抄了不少别人的旋律。整部作品中只有一两页还有价值,其余的部分应该统统撕毁或者推倒重写……” 1931年 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在摩拉维亚的威森堡出生?br/> 1932年 拉威尔为左手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在维也纳由保罗 ·维特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演出。保罗是一位富有的钢琴家,在“一战”中失去了右臂?br/> P9-1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