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76151
本书通过梳理与推介国外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既从整体把握国外教育改革的路径,又从国外当下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汲取养分,有助于拓展我国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视野,对于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书作者立足于世界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广泛收集和精选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资料,结合多次的游学经历,分别从“顶层设计”“重塑学校”“打磨教师”“再构课堂”“立德树人”五个方面进行考察,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序 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巨变的教育世界
自序 教育的国际视野从哪里来
辑 寻变:“顶层设计”
01.美国:从《“不让掉队法案》到《“成功法案”》
02. 英国:“学院式”学校助力办学体制转型
03.“英特尔科学奖”:孕育美国青年科学家的摇篮
04. 课程、问责制:英国教改的两大“抓手”
05. 以色列:视基础教育为民族中兴的基石
06. 国外“绿色教育”面面观
07. 澳大利亚:打破公私立学校之间的界限
08 韩国:“五大举措”力促基础教育改革
09. 欧美:教育督导以质量监控为重
10.国外基础教育督导走向
11.英国涌动大学生创业潮
12. 职业教育:“德国制造”的引擎
13. 新加坡:遏制媒体炒作“状元”
14. 新西兰:以“全民教育”目标促教育发展
15.美国:监管非学历培训靠“两只手”
16.美国:在家接受教育优势明显
17.美国:以教育调查促质量提升
18.美国发布科学教育标准指南
19.美国政府“停摆”,对教育影响几何
第二辑 寻变:重塑学校
01. 英国:童言无忌话“理想学校”
02. “让每一面墙都说话”
03. 学校网站:国外学校的“名片”
04. 英国:教师薪酬分配学校说了算
05. 从“民间”招聘校长何为
06. 美国:向不达标特许学校“动刀”
07. 美国:对办学效益低下的公立学校“动武”
08. 英国:要求学校向家长提供办学信息
第三辑 寻变:“打磨”教师
01. 提升教师质量全球进行时
02. 日本:培养·录用·进修一体化
03. 澳大利亚推出学生评教计划
04. 英国教师新年新期待
05. 英国设重奖培养计算机教师
06. 美国“美教师”琳恩
07. 与美国品牌教师零距离
08. 英国吁更多男性加入小教队伍
09. 英国:加大教师入职培训前考试难度
10. 德国、意大利:教师成“香饽饽”
11. 国外教师可否有偿兼职
12. 申诉制度:美国教师维权的“利器”
13. 美教师评价新政遭遇“肠梗阻”
14.美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艰难前行
15.经合组织:教师职业满意度高
16.盖洛普调查:美国教师很敬业
17.美国:打破教师终身制困难重重
第四辑 寻变:再构课堂
01.美国理科课堂教学是啥样
02.美国高中课堂三大期待
03.美国课堂兴起“分组教学”
04.德国人如何上历史课
05. 看日本、英国如何观课
06. 美国学生功课“不具挑战性”
07.美国中小学课堂并不自由
08.美国学生因新统考“压力山大”
09. 多元综合评价在美、日
10.美国父母在教授小孩理财课程
11.美国中小学重数理教育
12.美国、以色列学生这样玩转暑假
13.英国竞技体育从小学生抓起
第五辑 寻变:“立德树人”
01. 澳大利亚:塑造“好男孩”与“现代淑女”
- 国外管控学生使用手机有道
03. 安全教育:国外的实践与经验
04. 美国怎么处理逃学的孩子
05. 美国、新加坡:行走在规则与自由之间
06. 英国:足球宿将吁开设“食育”课程
07. 是感恩教育,还是性教育
08. 美国大学录取重“软件”
09. 英国拟将情色内容知识纳入国家课程
10. 穿越历史:与克里希那穆提的对话
第六辑 寻变:且行且思
01. 澳大利亚访学日志节选
02. 日本游历与考察日志节选
03. 美国访学日志节选
跋 观万花筒下的域外教育
序
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巨变的教育世界
常生龙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身处当今这一巨变的时代,更能深切感受到变化对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推动力。罗朝猛老师的《寻变:与域外教育面对面》一书,引领我们走进这变化的时代,领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在这巨变的世界里所做出的各种改变,以及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的种种探索,这有利于我们站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来思考所从事的事业,对我们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很有帮助的。
一
我国的教育,以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起点,一直走在寻变的道路上。从清末的变法维新、洋务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国民教育时期借鉴和学习美国和欧洲的教育,再到解放之后全盘移植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以及改革开放之后欧美的教育又成为学习和追赶的对象。一百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探索着、实践着、改变着,找寻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到目前依然在摸索之中。
仅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基础教育就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每一个阶段都有显著的特点。从1978年到1984年,以恢复高考为标志,基础教育从混乱的状态开始逐渐走向规范办学,重点中小学伴随着社会“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的呼声而恢复。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到1992年,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契机,拉开了基础教育法制化的序幕,并从改革教育体制这一关键点切入,在教育结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第三个阶段是1993年到2000年,积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微观教育改革,强调要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认识人才观、质量观来化解相关的矛盾。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创新为重点,推进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各类教育,形成体系完备、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第五个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着力转变教育的发展模式,通过实施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管办评分离等,促使基础教育从效率优先转向育人优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目光聚焦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我国基础教育寻变之路,始终与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变革趋势相呼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新动态,能够以几乎同步的方式被我们所了解,这为我们自身的教育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让我们可以在借鉴、比较之中找准自己的变革之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变革,既体现了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接轨,也突出了我们自身的教育特质。
二
在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的同时,世界各国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都纷纷开始关注教育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进入21世纪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每年都会基于调查研究,发布重要的教育报告,诊断国际教育发展问题,引领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也不断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涉及到教育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在尝试着改变,这从《寻变:与域外教育面对面》一书中就可以充分感受到。
阅读罗朝猛老师的这本书,你会发现,不同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在实施基础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其着力点各不相同,实施的路径也千差万别。但从大的方面看,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世界各国以及相关的国际组织都将教育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成败和国家未来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就取决于今天的学校以及所实施的教育。于是,各国纷纷通过教育立法、出台新的教育政策等多种举措,来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强调教育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别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第二,普遍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的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既关注国家核心课程的实施,又鼓励学校和教师建设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上,强调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一体化设计,以课程目标贯穿其中,突出三者的一致性。重视发挥评价对课程教学的导向作用,关注过程、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在改革方向上,从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突出全员化发展,另一方面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体现个性化发展。
第三,普遍重视教师在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逐渐提高入职的门槛,对教师的学历提出更高的要求,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准;通过绩效改革不断增加教师的收入,确保其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薪酬水平。在让教师有获得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以及对教育工作有一种从一而终的虔诚;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育人本领和教育功底,更好地肩负起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做“目中有人”的教育,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和陪伴者。
第四,普遍重视信息化对教育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设置或改进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信息收集、整理、分析、预测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大家能够方便地运用信息化的工具来处理和分析教与学的事务;重视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教育因素,发现日常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逻辑,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施教学流程再造,让个别化的教学、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实现从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学模式的改变,并以此来影响学校形态的变化。
第五,普遍重视道德、价值观和国际理解教育。在人际关系方面,引导学生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做诚实可信的公民;在社会方面,引导学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维护法律的尊严,重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方面,要让学生理解自然和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是人类生命和生存的基础,要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和多样性。
这些共同的特点,体现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实施变革的共同价值追求,是我们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要汲取的思想精华。
三
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我国的基础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步履也无比坚定。身处这样的时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已经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也在用这样的模式来教育下一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模式,这对他们来说无比艰难;零起点、等第制、走班教学、翻转课堂……一个接一个新的教育改革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地突然来到教师的面前,要求教师放弃习以为常的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的工作流程,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尝试着依据这些新要求来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在“革”老师的命;从关注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到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教师要目中有人,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具特色的表现,要能够给不同的学生画出不同的“像”来,做出符合他们个性特征的评价;……学校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今天,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管办评分离的改革与试点,要求学校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从管理走向治理;由学校是开展学习的主要场所,到现在倡导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校的疆界正在被拓展;由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孤岛,到社会、家庭一起参与学校教育的变革,“三位一体”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挑战和机遇总是结伴而行。越是面临困难甚至挑战,越潜在着发展的重要机遇。以不变应万变,在今天完全行不通。教师原有的那一桶水,和每天所创造出来的信息之海相比,就如沧海一粟,如果教师自己不能成为学习者,不能紧紧跟上这日新月异的变革步伐,很快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盲目的照搬照抄他人的教育经验,也常常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几乎所有的教育经验和理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或者条件下所提炼总结的,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生搬硬套。比如说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就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与工业文明没有什么关系。农耕文明时期的道德主要是私德,工业文明时期所需要的秩序、契约等社会公德,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市场。教育改革需要继承传统,但如果不明白传统文化诞生的社会环境,总是期望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今天教育发展的问题,就可能会在改革的道路上走弯路。再比如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他所推行的新式学校、新式教育,是建立在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教育的基础上的,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行知在将其教育思想和理论引进中国的时候,就没有照单全收,而是依据当时中国遍地文盲的现状,对其进行了改造,用省钱、省时间、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平民教育,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直到今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依然熠熠生辉。
以开放的心态来拥抱这巨变的世界,着力把握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动态,仔细审视我们自己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经验和缺陷,汲取他人的教育智慧,弥补我们在实践中的短板和缺憾,我们就有可能在改革的征途中做得更好。而罗朝猛的《寻变:与域外教育面对面》一书,就为我们提供了登高望远的阶梯。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2012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