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864864丛书名: 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文丛
1.1问题的缘起及论域界定
1.2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
1.2.1规范分析方法
1.2.2功能比较分析方法
1.2.3法社会学的方法
1.3“媒体审判”规制模式的类型化建构
1.3.1倾向新闻自由规制模式
1.3.2倾向司法权威规制模式
1.3.3倾向人格权利规制模式
1.3.4寻求中间路线规制模式
2“媒体审判”规制的理论基础
2.1基于表达自由限度的论证
2.1.1古典表达自由限度理论
2.1.2现代表达自由限度理论
2.1.3古典与现代表达自由限度理论之比较
2.2限制言论自由的四种进路
2.2.1言论自由绝对主义保护进路
2.2.2言论自由相对主义保护进路
2.2.3言论自由优位主义保护进路
2.2.4言论自由限制的立法主义进路
3倾向新闻自由规制模式
3.1不断限缩的藐视法庭罪
3.1.1对藐视法庭罪的限制Ⅰ:针对法院之批评性言论
3.1.2对藐视法庭罪的限制Ⅱ:针对陪审团审判之言论
3.2隔离审前报道影响程序装置
3.2.1控制陪审团
3.2.2控制司法运作
3.3作为限制媒体报道的“禁口令”制度
3.3.1“禁口令”制度的基本特征
3.3.2“禁口令”的司法审查原则
3.3.3对“禁口令”制度的简要评价
3.4封闭司法运作程序
3.4.1宪法《第一修正案》与审判公开
3.4.2适用范围及判断基准
3.4.3需关注的特别问题
3.5事后惩罚与私法救济
3.5.1媒体报道与隐私权
3.5.2媒体报道与诽谤诉讼
4倾向司法权威规制模式
4.1事先的报道限制
4.1.1延迟命令
4.1.2保密命令
4.1.3对庭审报道的限制
4.2藐视法庭罪
4.2.1严格责任藐视法庭罪
4.2.2普通法中的藐视法庭罪
4.3诉诸诉讼救济机制
5倾向人格权利规制模式
5.1规制媒体言论的传统措施
5.1.1未决案件回避制度
5.1.2审前保密制度
5.2作为交涉的信息公开制度
5.3私法救济途径
5.3.1媒体报道与嫌疑人隐私权
5.3.2媒体报道与无罪推定
6追求中间路线规制模式:基于欧洲人权法院视角
6.1《欧洲人权公约》中的表达自由
6.1.1表达自由的规范结构
6.1.2表达自由的限制基准
6.2媒体报道与公平受审权
6.2.1媒体报道与公正审判权
6.2.2媒体报道与无罪推定
6.3媒体报道与藐视法庭罪
6.4媒体报道与审前信息保密制度
6.5媒体报道与当事人私权利益
6.5.1媒体报道与嫌疑人身份利益
6.5.2媒体报道与尊重私生活权利
7探寻中国规制“媒体审判”道路
7.1转型期司法语境下“媒体审判”运作特质
7.2媒体监督,还是监督媒体
——对《若干规定》的法理分析
7.2.1《若干规定》的缘起
7.2.2对《若干规定》的法理分析
7.3规制“媒体审判”的制度设计及改造
7.3.1理念:给予媒体言论更多宽容
7.3.2整合并建构可操作性制度
7.3.3通过职业伦理达致内在约束
8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要由六章构成。绪论与第二章,通过界定论题及其存在场域后,概述了规制“媒体审判”四种模式的基本观点。同时,论述了限制新闻媒体报道的理论根基即表达自由限度理论,将其区分为古典与现代两种表达自由限度理论。循此两种理论逻辑,阐述了限制表达自由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及优位主义的三种解决方案。从第三章到第六章,着重论述了具体规制“媒体审判”的模式。其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倾向保护新闻自由规制模式。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美国主要采取了藐视法庭罪、常规的程序性措施比如延期审理等、媒体“禁口令”及诉诸私法救济等手段。通过检视美国法院在运用这些措施时蕴含的逻辑,美国对待新闻自由问题上抱持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其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倾向保护司法权威规制模式。此种进路对媒体的报道和评判则施以更为苛刻的要求。表现为为限制媒体报道,司法频繁使用藐视法庭罪及发布事先报道限制命令,法院还对因陪审团可能受到媒体报道影响的诉讼要求重审。其三,以欧陆国家为代表的倾向保护人格权利的规制模式。在此进路中,司法将视点转移至媒体的不公正报道可能对犯罪嫌疑人个人私权造成的不利影响的方面,借由私权诉讼予以化解。尽管实在法中也存在大量的待决案件回避制度、审前保密制度来限制媒体报道,但在实践中很少使用;另外,司法机关积极主动公布案件信息给媒体,以此来纠正媒体言论的不当之处。其四,寻求中间路线的规制模式。此模式主要基于欧洲人权法院的判决而得。该进路一方面对于媒体发表关于法院审判的言论守持更多宽容;而在另一方面又以比例原则(广义上)对媒体言论实施限制。
第七章返回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语境,分析了当下中国媒体报道司法活动的五个特质,即指涉案件的特定性、守持立场的道德性、分析评判的失衡性、缘起动因的多面性、运作方式的多维性。在此之下,对当下最高法院对待媒体的措施进行了合宪性反思。为有效地规制“媒体审判”,笔者建议,在理念上,给予媒体言论更多的宽容;在具体制度上,应着眼于整合和优化解纷机制及程序制度建构和改造。前者集中处理好两个问题,即媒体言论侵犯司法利益问题及媒体言论损害当事人的私权利益问题。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在行为上或职业伦理上,借由构建和完善两种职业的伦理规范,使得法律职业和新闻职业在各自的社会实践中互为尊重、互为合作,实现共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