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50185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是国内*早开展“一带一路”研究的智库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不断从多层次、多方面、全视野对“一带一路”进行系统研究。本书即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学者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个缩影。为阅读、查找方便,本书采用问答形式,通过构想、政策、现状、项目、研究五个篇章,共计78个问答,将“一带一路”的基本构想、运作模式、进展情况、前景挑战等做全景式呈现,供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从业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构 想 篇
政 策 篇
现 状 篇
项 目 篇
研 究 篇
“一带一路”读本构 想 篇1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开创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时表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2014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这一重点工作。
2“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开放。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新时期“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进一步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以及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需要。“一带一路”建设应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和民间机构开放,不能搞封闭的小圈子,更不能有排他性。尤其要求各参与方努力提高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在相互开放中培育可持续增长的市场。第二,包容。这是区别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它意味着“一带一路”参与方的多元化,即不针对第三方,不搞封闭性集团,凡是愿意参与的国家或地区皆可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是合作方式的多样化,“一带一路”没有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各方围绕扩大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可采取双边或多边、本区域或跨区域、金融或贸易等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在具体项目建设中,“一带一路”可广泛吸纳沿线各国当地企业、西方国家企业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合作开发,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具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不仅不会挑战现有区域合作机制,反而能与现有各类机制实现良好对接。第三,互利。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项区域合作构想,只有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才能具有持久活力和广阔前景,互利性是一切合作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动力。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参与方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殖民扩张,更不能打着开放和自由贸易的幌子,搞以邻为壑的重商主义、产品倾销。要立足于各参与方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第四,共赢。这是保障“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虽由汉朝政府打通并拓展,却以民间商旅互通有无为主,并不是由某一国政府主导。因此,古丝绸之路精神本身蕴含共同营建、共同受益的内涵特征。新时期“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其虽由中国倡议并积极推进,但实质上是惠及各参与方的共商、共营、共建、共享项目,不是援助计划,更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的具体机制化安排,还是实现方式、合作内容、阶段目标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共同参与、共同营建、共同受益,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3“一带一路”包括哪些国家?除中国以外,“一带一路”共包括68个国家。具体为:蒙古国、俄罗斯、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东南亚11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缅甸、东帝汶)、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中东欧及南欧18国(希腊、塞浦路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独联体其他6国(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西亚北非16国(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伊拉克、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黎巴嫩、阿曼、也门、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此外,*主席2014年11月访问南太平洋国家时提出,“南太平洋地区是中方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持开放态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已表示有兴趣加入,因此“一带一路”也包括这两个国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估计还会有一些国家争取加入其中。
4“一带一路”为何要面向这些国家?“一带一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明交流的大通道,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道路(司马迁谓之“凿空”西域),形成了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繁荣了海上和平互利之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从现实来看,欧亚大陆是全球面积、人口多、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中国经贸合作起步虽晚但潜力巨大,是中国拓展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方向和开拓新兴市场的重要目标。东南亚扼守两大洋、连接三大洲,是中国走出去的必经之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一带一路”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有着较为深厚的民心基础。沿线国家之间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投资、贸易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沿线国家分享经验、共同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与沿线各国政治关系总体良好,互信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扩大合作有着良好基础。
5“一带一路”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有何契合?当前,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关键期。过去3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始终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正处于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转向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窗口期,进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阶段,这标志着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014年12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准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正好与中国当前总体发展战略相契合。“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一个着眼于加快向西开放,一个着眼于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打造中国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进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增进与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维护中国边疆和国家安全;有利于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国家和地区交流互鉴,为世界和平合作发展注入正能量。
6“一带一路”有何新意?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借用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但是又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说其“新”,一是“新”在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的指导原则。“一带一路”以周边国家为重点,以“五通”为主要内容,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主席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中国发展。也就是说,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务实合作中要义利兼顾,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是“新”在发展中国家间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主席指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三是“新”在国际、国内发展战略的有机融合。与以往分散、小区域的开放模式相比,“一带一路”统筹结合了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推进国内梯度开发,培育各区域经济的向外发散空间。通过创新对外合作模式,强化国内政策支撑,既促进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又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国际上有评论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翻版美国“马歇尔计划”,这是不确切的。美国在二战后推出的“马歇尔计划”主要面向其政治盟国,所提供资金都用于购买美国产品进行消费。中国“一带一路”采取基建和产能输出的方式,其产生的后续投资和消费完全留给了沿线地区,可以说,双方的合作为相关国家带来了长远的发展后劲。近几年,美、日等西方国家也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等合作框架,但是其重视发展与相关国家双边关系更多是基于安全与军事方面考虑,与区域内国家的纯经济联系较弱,在提出合作计划后,落实措施明显不足,总体看收效并不理想。
7实施“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格局将有何影响?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欧亚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首先,“一带一路”将连接欧亚大陆,形成大西洋和太平洋之外的全球第三条贸易轴心。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2013年,全球贸易、外国直接投资(FDI)年均增速为78%和97%,而“一带一路”65个国家(不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帝汶)同期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1%和165%;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3年,相关国家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和34个百分点,对于带动全球贸易投资复苏发挥了较大作用。其次,“一带一路”将构筑新的产业转移梯次,也就是“新雁阵模式”。20世纪60—80年代,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东盟其他国家,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东亚实现了带动整个地区经济腾飞的“雁阵模式”。根据比较优势,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有望依次转移到“一带一路”周边及沿线国家,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构筑以中国为雁首的“新雁阵模式”。据测算,中国未来十年在“一带一路”国家总投资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比重达70%,这将极大促进泛亚和欧亚经济一体化。再次,“一带一路”的逐步成熟,将有利于中亚等全球化落伍地区更快地融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获得更多发展红利。中国凭借新兴大国的优势特点,能够为经济后进国家提供较高性价比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有效帮助沿线国家突破储蓄缺口对经济起飞的制约,为沿线产能承接国家创造就业、开发人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提供现实性的机遇。近期,由中国首倡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得到区域内外57个国家大力响应和支持,注册资本达1000亿美元,即将开始运营,显示国际社会包括域外国家极为看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市场潜力。后,“一带一路”将使中国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更加紧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处在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转到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窗口期,进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阶段。201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这标志着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沿“一带一路”将建成一批纵横交错的战略大通道,由此将大大加快国内各主要经济区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和整合。总体上说,对外开放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实施“一带一路”要求我们树立全球视野和思维,更加自觉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加主动地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
8实施“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性构想,意义深远。推动、落实好“一带一路”,将为中国带来巨大利好空间。首先,为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明显减弱,中国外向型经济受到一定制约。建设“一带一路”,能够形成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目前中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有12个,欧亚大陆腹地国家基本上还是空白。当前中国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难以大幅上升,而“一带一路”域内国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增长要素潜力巨大,同时发展相对滞后,具有与中国合作的迫切愿望,可将其作为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方向。据商务部统计,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年均增长19%,目前贸易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下一步我国可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共同开发项目,共同打造产业园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在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多式联运等领域加强互联互通,扩大并优化区域生产网络。其次,推出对外开放战略20版本。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同时,打造东部经济升级的新支点,带动沿海地区优化外贸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形成东西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在“一带一路”指导下,我国可统筹规划,同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投资、能源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的开发开放。第三,以创新模式跳出传统发展路径。当前,中国总体上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普遍出现产能富余。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突破1000亿美元,首次成为净资本输出国。总理强调,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服务要同步跟进。此举不仅能拓宽中国外汇储备利用渠道,同时还能破除商业融资障碍,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国内的富余储蓄今后将更多转化为在沿线国家的生产性投资以及债权和股权,标志着中国利用国民储蓄的方式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并将对全球范围内投资配置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在此大背景下,深化“一带一路”,可以带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拓展,将要素禀赋优势升级形成对外投资新优势,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中国全球贸易布局、投资布局、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总体上看,这是中国在近现代以来首次提出以我为主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将有力改变原来由西方大国主导的全球发展格局。
9“一带一路”的总体目标是什么?中国提出“一带”和“一路”,一个着眼于加快向西开放,一个着眼于建设海洋强国。如能按照预期完成,对我国全方位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从经济层面来说,“一带一路”的远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两翼齐飞,总体上建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网络,“五通”目标全面实现。要打造中国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要基本建成,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合作、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形成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总体目标来看,“一带一路”重在实现区域内全方位的合作共赢,要将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方面面,更加注重与沿线国家实现多领域、全方位的互利共赢。要增进与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与睦邻友好,维护中国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合作发展注入正能量。对于实现这些目标,当前已具备良好基础:一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贸易投资合作的潜力空间巨大。中国现阶段在基础设施与常规制造方面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高铁、重型机械制造等少数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规模开发阶段的需求特点契合度较高。201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总额近14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公路、港口、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行业。同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具有资金投入密集与投资周期较长的特点,发展中国家依靠国内储蓄难以解决。中国成为净资本输出国,有能力协助沿线国家突破投资能力不足的瓶颈制约。二是中国与沿线各国政治关系总体良好,“一带一路”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号召力,有着较为深厚的民心基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沿线国家分享经验、共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我国可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当地合作机制对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坚实保障,这也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