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868446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决定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
而且将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带来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总 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迟福林
编
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层次变革 张军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配套的改革 刘世锦
十九大后的经济发展转型 徐 林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的政策安排与前景 曹远征
转型期中国经济所呈现的特点 苏薰燮
日本经济的危机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土井俊范
加快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菲贝尔
新加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陈企业
北欧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借鉴经验 米沃尔德
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与世界 迟福林
第二编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不平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贾 康
发展实体经济要优先推进降成本的供给侧改革 刘世锦
地方政府竞争与产能严重过剩 宋晓梧
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结构性改革 迟福林
以监管改革为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魏加宁
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关键环节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曹远征
从整体观和风险观认识降成本 刘尚希
基于国际分工的中国服务业结构调整 盛 毅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的新供给周期研究
滕 泰 刘 哲
第三编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的中国轻型发展趋势 迟福林
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节点 杜传忠 郭美晨
绿色创新经济发展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 邓 玲
数字经济与政府税收 倪红日
中国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效果分析 李 实
面向“互联网 ”的监管转型 马 骏 马 源
中国当代企业家肩负的历史重任 常修泽
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匡贤明
第四编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完善公平竞争营商环境为重点的市场监管变革 迟福林
混合所有制经济:所有制经济结构性改革新趋势 常修泽
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宋晓梧
加快东北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12条建议 夏 锋 匡贤明
自然资源设置两级产权的构想 刘尚希
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 迟福林
新时期中国的货币政策转型与国债市场发展 巴曙松 邵杨楠
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重点 万劲松
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吉野直行
支付系统创新:中国宏观经济的活力表现 戈梅兹
第五编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若干重要特点 范恒山
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推进《外商投资法》立法进程 彭 森
全面开放新格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赵晋平
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 张燕生
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唐少清
中国对“一带一路”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布局 张述存
新安全观:打造廉洁的“一带一路” 王志乐
推动“一带一路”更具包容性 司嘉丽
附 录 名家观点综述
以监管转型为重点深化简政放权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重心是打破行政性垄断,进一步促进要素市场的开放、流动和竞争,持续稳定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刘世锦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目标是提高质量和竞争力,基本路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重点是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关键是强化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保障,*终提高供给侧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使得供需关系实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动态平衡,真正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
——徐
林
总 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迟福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进入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后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我国实际经济生活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创新为战略支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决定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而且将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带来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阶段性特点,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已经进入L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各方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是一个战略性、历史性的判断。把经济建设的主要精力聚焦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新时代的务实选择。
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符合我国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提前实现小康,并且不久后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9—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7.4% 和7.6%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侧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了一个时代性的提升。另一方面,经过近4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2017 年经济总量有望超过80 万亿元人民币,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外汇储备国、旅游市场。在产业体系上,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逐步提高。过去几年,中国涌现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也就是说,在发展的供给侧,“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矛盾得到明显改变。
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均发生变化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了,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仅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例,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老年人医疗健康消费需求规模每年不低于1 万亿元,而实际供给不到2000 亿元,“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相当突出。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医疗、健康、环境等民生领
域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降低供给价格,就能够精准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
十九大报告立足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人民不断变化的美好生活需要,鲜明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判断,这为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
(2)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发生重大变化,在继续保持生产力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在产业结构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比如,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将逐步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日益明显。我们将逐步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升级。
——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比如,在产品质量上,国产工业产品将加快摆脱“山寨货”的标签,成为高端大气精细的“大国工匠”之作。
——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比如,过去几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6 年,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25 位,比2012 年提高9 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大幅领先其他金砖国家a。创新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在某些领域开始从模仿性、跟随型技术创新走向原发性技术创新。创新的不断突破,使得我国将加快改变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更多地走向效率型增长,经济效益将有明显改善。
——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比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日子将越来越多。
(3)新时代发展内涵得到提升和拓展。新时代的发展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需要走向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要以增进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也就是说,在这个以高质量发展为重要目标的新时代,过去近40 年来行之有效的增长逻辑、增长方式、增长动力、增长结构等都将得到重构和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终将体现为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等方面。
2. 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面临的内外发展环境与过去有了明显变化,既带来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1)国际市场环境发生复杂变化。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同时,也强调“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逆潮出现并且在某些地区形成一定趋势,对我国外部环境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全球自由贸易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势。两股力量的博弈,在短期将形成国际市场环境的某些波动甚至震荡。
(2)国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我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比如,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要不断增长,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把污染防治作为未来五年三大攻坚战之一。企业的环保成本势必内部化,依赖低环保成本发展的道路难以持续。这表明,与过去近40 年相比,新时代的国内发展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3)转型发展的历史关节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态势。
3. 发展理念的转变与提升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不仅是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部署,更反映了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1)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也是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质量变革是主体。中国近40 年的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经济发展质量不是很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一些技术上、质量上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制造业环节。中央提倡并鼓励“大国工匠”,推进“中国制造 2025”,重要目的之一是推进质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
——效率变革是主线。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低效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例如,经济泡沫、金融风险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效率不高的问题。我国央行投入的总体流动性并不算太高,但流动性配置的效率偏低,脱实向虚倾向明显,大量民营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资源,降低了流动性的配置效率。因此,效率变革将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
——动力变革是条件。以劳动力供求关系为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五年下降,劳动力成本已经进入上升通道。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着我国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成为支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下一步,在动力变革上,要把劳动力成本优势尽快转为人力资本优势。
(2)发展目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把过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个历史交汇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和特点十分突出,例如:
——产业结构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升级。2017 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占比达到52.9%a,预计到2020 年有可能接近或达到60% 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在服务型经济比重不断提升的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助推产业变革的新动能。
——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升级。估计到2020 年,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40% 左右提高到50% 左右。
——城镇化结构正由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升级。预计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由2016 年的57.35% 提高到60% 以上。同时,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加快推进,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将逐步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融入城镇。此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将呈现融合并进的式,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式。
(3)发展保障:产业体系 体制安排。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构建“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和“三有并存”的经济体制,将成为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4.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从多方面聚力、发力。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要着力推进创新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
(1)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快推进, 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大、智、云、移、物”等领域、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再推出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将为我国中长期发展释放重要的内生动力。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表明决策层把传统的“三农”问题上升到乡村振兴高度。而且,对乡村振兴的目标做了全新定位,即从传统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升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
使人们“记得住乡愁”。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将形成新的局面。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