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193586

★
实在论在21世纪的“思辨转向”催生了当今哲学界炙手可热的思潮——思辨实在论。这一思潮针对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反实在论的哲学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
★
格拉汉姆·哈曼——思辨实在论思潮的核心成员之一——早年怀着阐释海德格尔哲学的初衷,从《存在与时间》中的“工具-分析论”出发,发展出了思辨实在论的其中一条理论进路——对象引导哲学。
★
作者哈曼作序为不甚熟悉这一学说的中国读者介绍了其理论背景和历史渊源。
本书收录了格拉汉姆·哈曼于2010—2013年所作的16篇博文、采访与演讲。这些文章按时间顺序编排,每篇独立成章,这些章节虽不能构成一部结构完整著作的有机部分,但其中会反复论及以下内容:
·胡塞尔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论
·麦克卢汉的“冷媒介”与“热媒介”学说
·布鲁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在本书中,哈曼用一种亲切的笔触和诙谐的文风,介绍了当今哲学界风头正盛的思潮——思辨实在论,及其亚种——对象引导本体论,这是他从1992年便投身其中的学术志业,那时,他*次试图开创一种对海德格尔的新的解读方式。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中译本序
铃与哨:更思辨的实在论
前 言
1 思辨实在论/对象引导哲学简论(2010)
2 回归形而上学(2011)
3 对对象引导本体论的四种典型的反驳(2011)
4 对象引导哲学与彻底的经验主义(2011)
5 对象引导哲学的76个论点(2011)
6 对路易·莫雷勒的回应(2012)
7 发现对象比消除对象更重要(2012)
8 事物皆无关联(2012)
9 与吉檀迦利·丹格的访谈(2012)
10 加西亚的丛林(2012)
11 次在俄罗斯的对象引导本体论讲座(2012)
12 作为哲学家的麦克卢汉(2012)
13 哲学家和建筑学家的非-关联性(2012)
14 与埃里克·布莱恩格勒松的访谈(2012)
15 重新审视同一性与充足理由(2013)
16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和因果关系的论述(2013)
译后记
2010年年末,零度出版社(Zero Books)出版了我的论文集《面向思辨实在论:论文与讲座集》。该书的各章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1997—2009年的论述,即我在德保罗大学(DePaul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的后几年到思辨实在论运动初期的那几年。《面向思辨实在论》的影响力远超预期。该书的结构安排明确地体现了作者的成长过程,因而其中蕴含的哲学倾向也更加鲜明。前几章中那个努力寻找自己声音的研究生,被后面章节中仅用了12年就赢得国际声誉的作者取代。每一章开篇中斜体字的介绍进一步延伸了书的线性时间感,而这一点通常被看作失败的或者戏剧性的,多数学者在总结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候会将这段经历略过不提。这种结构本意也是鼓励大批备受压抑、心怀沮丧的研究生们,似乎在说:“你眼下的籍籍无名,微弱的创造力,你被会议或者出版商拒稿的经历,你和暴君一样的导师之间的较量,十年之后都将无足轻重。”自2010年以来,从言辞辛辣的读者邮件来看,对这类带着心理创伤的群体来说,本书会有不错的疗伤作用。
《铃与哨》与《面向思辨实在论》同出一辙,只是收录的论文时间跨度是从2010年到2013年早些时候:这段时期主要是学者在公众视野下的论战而不是默默无闻的研究生的无用挣扎。在书的后两章,我们发现了一个鲜明的变化:思辨实在论和对象引导本体论学派发生了分裂,其初创成员开始积极道出彼此的不同意见。特里斯坦·加西亚,一位前途无量的年轻法国哲学家(见本书第10章)出现在英语学界,几近动摇了思辨实在论者的战线。同时,在我的工作环境中也酝酿着一些意义深远的其他变化。
因为本书的各个章节是独立成章的,并不是一部结构完整著作的有机部分,读者可能会发现某些重复的内容: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论经常出现,还有胡塞尔对特瓦尔多夫斯基观点的转变,针对对象的向上还原和向下还原,以及对布鲁诺·拉图尔在1999年的论断——实体不过是其转变、修正、扰动或者创造的东西——持续的批判。昆汀·梅拉苏常常是争论的焦点;列维·布莱恩特的理论引起的争议相对少一点儿。因为《铃与哨》中都是演讲、访谈或者博文,从整体来看,文风并不正式。在我2011年关于梅拉苏的著作中,我曾声言研究一个刚刚进入公众视野,尚且在世的哲学家的好处。《铃与哨》与《面向思辨实在论》一样,让读者详细地看到我学术生涯的进展,不断瞥见我的成功、失败和冲突。这样,他们能够将每个章节看作被嵌入更广阔的人类生活之中,或许能够将他们人生中遇到的阻碍看作一种思想冲突,而不是当成偏离了不朽理论的个人传记。
随着年岁增长,写作变得更加容易(尽管更难有阅读的时间)。有规律的生活带来了平静,年轻时的焦虑自然地减退,人近中年时思想活力逐渐衰退,这些都让我开始漠视想象中的威胁,被邀约讲座或约稿、明晰的职业动力、更安定的私人生活和经济状况,对于自己知识分子生涯拥有了更多自信——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迟缓的创造力。每年都写出多部著作的“德里达们”和“齐泽克们”并不比你多出30倍的精力,他们只是比你年长3倍,受欢迎程度强10倍。人变得不再矫情,蔑视你所处时代倏忽而逝的压力,关注你看重的,这样,某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成熟,也被人需要。
为提前应对任何对本书调侃式的疑问,哪些是铃,哪些是哨,我们可以用哨来描述简短的第1章、第5章、第9章和第14章,包括博文、未发表的片段、两次访谈。其他章都是讲座或者文章,是更传统的一类,此处“铃”的隐喻也可以用诸如手风琴、手鼓、巴松管或其他更响亮的乐器替代,敬请读者随意选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