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29734丛书名: 牛津通识读本
编辑推荐
《西方艺术新论》用一种全球的眼光来组织组织相关的材料,让读者可以完成一次穿越不同文化与地域的艺术之旅,获得丰富的艺术知识与艺术体验,解开心中的艺术谜团。《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易英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西方艺术新论》这本小书引发了对于艺术的思考。作者解释了艺术中的创新和争议为什么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及艺术为什么重要的原因。《西方艺术新论》中探讨了艺术与美、与文化、与金钱、与性别以及与新技术的关系,从拉马钱德兰、戈雅、达明?赫斯特一直论到非洲的钉神、印第安村庄的舞蹈和音乐电视。。
目 录
导言1 鲜血和美2 范例和目标3 跨越文化4 金钱、市场和博物馆5 性别、天才和游击队女孩6 认知、创造、理解7 数字化和传播结论索引英文原文
前 言
序言易英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受到西方艺术的巨大影响,从绘画、装置到行为和影像,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各种样式都有了中国版本。对于一些中国的艺术观众来说,某些艺术形式如装置、行为等由于与传统绘画之间存在巨大差别而变得难以理解,看不懂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不接受这类艺术作品。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普通观众甚至一些专家学者对某些当代艺术作品进行指责攻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应该责怪这些观众思想保守、胸襟狭隘、艺术修养差,还是应该责怪那些当代艺术家装神弄鬼、故作高深,对西方艺术不加消化就生搬硬套呢?这当中不仅涉及中国艺术家如何面对西方艺术的问题,还涉及一个更核心的问题,那就是:艺术是什么?不同的艺术观念可以决定一个人对于艺术的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完全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上述争议正是来自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在当今中国的艺术格局中,这一问题看似普通寻常,实际上各种观念与形态都需要寻找自己在当下语境中的合法性与正确性。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一下对中国当代艺术发生深刻影响的西方艺术的发展演变与当代境遇也许对每一位关心或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人都会有所裨益。 二战以后到现在,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后工业时代的消费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影响力。艺术家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发生的变化,面对着西方艺术史的沿革以及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与判断,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样式与艺术流派,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思考并探索艺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新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艺术家们的创作体现出跟现代主义绘画完全不同的面貌。二战后,西方艺术史上先后出现了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艺术流派与艺术类型。这当中的一些艺术样式与艺术作品与人们头脑中对艺术的理解大相径庭,其中的有些作品不仅让很多西方的观众看得目瞪口呆、云里雾里,同时这些令人困惑的艺术实践也给艺术史家和艺术理论家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安迪?沃霍尔的著名作品《波里洛盒子》就是由堆在博物馆里的几个木包装盒组成的,这怎么能称之为艺术作品呢?那些土著人的生产生活用具怎么能成为博物馆的艺术展品呢?克里斯托夫妇将德国柏林议会大厦包裹起来是一件造型艺术作品还是一次行为艺术的结果?更离谱的是那些用刀子割破自己身体或者往人身上泼鲜血的行为怎么也能被纳入到艺术的范畴之内呢?种种稀奇古怪的现象真是令人费解。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作品与传统的绘画、雕塑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断裂与颠覆关系,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它们又是传统艺术在面临自身艺术语言不能满足新的社会文化要求时对艺术概念外延的拓展,这样艺术不仅可以容纳新的样式与内容,同时艺术又找到了新的方式以建立起自身与社会的联系。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从整个艺术发展史来看,艺术一直在不断调节、更新自己的形式、语言与内容,以适应新的要求。 本书的作者辛西娅?弗里兰是美国休斯敦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作为生活在西方世界的艺术观众和艺术研究者,她就哲学、美学、艺术理论和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面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实格局时,作者试图就当代艺术引发的一些问题与困惑进行某种程度的理论阐释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艺术与美的关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文化互动对艺术的影响、艺术市场与博物馆经营、性别与艺术、女性主义艺术、艺术的接受与阐释、数字化艺术及其传播等方面的问题。作者通过对相关文化史、艺术史事实的呈现使我们了解到这些问题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哲学、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结论展示出对这些问题长时段、多角度的思考。读者通过阅读就可以了解基本艺术的史实与相关的理论成果。在每一章的结语里作者对于那些史实与理论做出了总结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更进一步深化了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这一点体现了作者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写作原则。从整体上来说,本书作者也试图就艺术是什么这一难以说清的问题做出某种程度的解答,在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作者不是给艺术一个明确的强制性规定,而是对不同研究者的判断加以讨论,如理查德?安德森提出的艺术是“有文化意味的意义,被巧妙地编入了动人且具有美感的媒介”,罗伯特?欧文提出的艺术是“对于感知意识的持续检验以及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的持续扩大”,等等。这使我们获得了对于艺术概念一定程度上的把握,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艺术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终,艺术是什么就只能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感知、思考与判断了。 作为为大学生、艺术爱好者等读者群体而写的一本介绍艺术及其相关理论的著作,本书的作者展示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从非洲肯尼亚的土著雕塑到印地安人的手工艺品,从绘画到网络和多媒体艺术,作者用一种全球的眼光来组织相关的材料。面对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的时候,作者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发掘出很多看似完全不同的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完本书,我们跟随作者完成了一次穿越不同文化与地域的艺术之旅,从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艺术知识与艺术体验,同时也可以解开我们心中许多的艺术谜团,使我们获得对于艺术的整体性认识,这也许就是本书能给读者带来的乐趣与收获。
媒体评论
视界开阔,内容丰富,条理清楚,令人叹服。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 ——《独立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