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478799
《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研究:苏南泰西村的经济转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把工农业协调发展研究下沉到村域层面。以苏南泰西村为例,通过历史追踪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村域经济转型中的工农业互动发展问题。这对于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有重要的农业经济史意义。
目前我国的乡村工业化已达到相当程度。但与此同时,许多工业型村域的耕地甚至农业都消失了,乡村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刻不容缓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章 导言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一、村落和村域
二、村域经济转型
三、村域工业化
四、村域现代农业发展
五、村域市场主体转型
六、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第五节 样本价值
第六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内容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节 工农业关系研究
一、工农业相互作用研究
二、工农业协调发展研究
三、发展中国家工农业关系演进研究
四、中国工农业关系演进研究
第二节 村域经济转型研究
一、转型经济学研究
二、各学科的村落研究
三、村域经济转型研究
四、长三角村域经济转型研究
第三节 对文献的评价
第三章 村域经济转型中的工业化
节 亦工亦农的村域经济(旧中国时期)
一、村域经济开始转型的重要条件
二、村域经济开始转型的直接动因
第二节 村域工业起步和奠基阶段(1958—1978年)
一、村域现代工业格局开始显现
二、政策外部推动与村落内部需求的互动
第三节 村域工业扩张阶段(1979—1993年)
一、村域工业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
二、村域工业横向联合和快速扩张
三、乡(镇)政府创新管理制度的供给
第四节 村域工业企业改制阶段(1994—1999年)
一、村域集体企业改制的背景
二、村域集体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
第五节 村域经济新的发展高潮(2000—2007年)
一、村域工业发展迅猛
二、带动、三产业共荣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村域经济转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
节 村域农业经济凋敝与衰落(旧中国时期)
一、姚泾村和苏南农村被动的农业商品化
二、土地商品化、细碎化与农户经济凋敝
三、日本侵略战争的破坏和影响
第二节 村域农业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初到人民公社时期)
一、泰西村域农业经济复苏的宏观背景
二、泰西村域农业经济的复苏
第三节 村域农业经济加速转型(改革开放时期)
一、土地制度的变革
二、组织形式的转型
三、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生产效益的提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村域市场经济主体转型
节 村域经济主体的多元化
一、村域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区际比较
二、江苏省村域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三、江苏省村域经济主体经营方式和收入变化
第二节 泰西村域农户经济的发展
一、1938年农户经济类型和收入结构比较
二、1984年农户经济类型和收入结构比较
三、2004年农户经济类型和收入结构比较
第三节 泰西村域集体经济的壮大
一、改革起点上村域集体资产及其分割
二、近30年来村域集体资产的变化
三、村域集体可支配收入能力变化
第四节 泰西村域新经济体的崛起
一、村域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主的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及其条件
节 村域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一、村域农业经济转型的路径依赖
二、村域工业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
三、农业发展对村域工业化的影响
第二节 农业资源适度保有是工农业互动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工业化进程中农业资源的大量转移是普遍现象
二、泰西村农业资源保有及其原因
第三节 工农业互动发展的条件
一、现代工业的支持和辐射是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合理的要素流动机制是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的特征及动力机制
节 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总量增长与村域工业经济发展正相关
二、经济结构转型为一、二、三次产业同存共荣
三、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满足各产业发展需要
第二节 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近代工商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化互动是村域亦工亦农经济的历史基础
二、新时期农户二元收入结构固化是村域亦工亦农经济的现实支撑
三、企业家做村官是村域亦工亦农经济的
有力助推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几点启示
一、推进村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四、引导优质劳动力留村创业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村域是区域经济的小单元,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载体。目前我国约64万个村域,如果其中多数村域不能如期完成转型发展任务,那么“三农”现代化乃至国家富强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从工农业互动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层面考虑,在村域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依靠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来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又必须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方湖柳博士的专著《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研究——苏南泰西村的经济转型》,是以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村域经济转型中的工农业互动发展——江苏省太仓市泰西村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再研究,部分内容和数据经过进一步修改充实后形成的。全书通过对泰西村这一案例分析,构建了一个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的研究框架。作者从一个前人尚未尝试过的、全新的研究视角,即以村域为单元,重点探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工农业互动发展关系。而且,作者在研究结论上也有新发现,其中突出的一点,是揭示了村域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有着不同于宏观上城乡工农业关系的特殊规律。
近年来,博士论文选题贪大求全、抽象论证的多,但围绕具体问题从小处着眼进行深入研究的少。方湖柳博士以一个村为案例,通过历史追踪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并辅之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从旧中国、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到改革开放后的不同时段,分别论述了村域工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并剖析了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的关系。这不仅对于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农业经济史意义。
四、中国工农业关系演进研究
国内经济学界对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关系的研究,代表性的是李激(1993)的分析。其将工农业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是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化的推进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积累,农业支援工业,工业受到保护;第二阶段是工业化中级阶段,即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工业与农业各自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农业剩余不再外溢,政策导向既不倾斜于工业,也不倾斜于农业,两大产业均衡发展;第三阶段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经济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工业剩余回归和反哺农业,农业依靠工业支援实现了现代化,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城乡差别趋于缩小并消除。
对李激的观点,国内一些学者有不同看法。马晓河等人(2002)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存在三个阶段的划分,工农业之间要么是工业支持农业,要么是农业支持工业,根本不存在工农业平行发展这样一个阶段。蔡昉(1997)则认为,如果要划分三个阶段,应是一个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再到工农业平行发展的演进过程。徐祥临(2003)甚至认为,工农业关系三个阶段理论实际上起到了为计划经济时期剥夺农业的错误政策辩护的作用,没有也不可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至于中国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也有不同看法。蔡昉(2002)、杜鹰(2003)、尹成杰(2005)、马晓河(2005)、柯炳生(2005)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阶段。他们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理由是: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国家财政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以林毅夫(2003)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不应该增加农业补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