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89735丛书名: 中国减贫研究书系·案例研究
编辑推荐
本书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立项、委托项目《兴仁扶贫开发20年——注重于体制机制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思考》的结题成果,以贵州省人大定点帮扶兴仁县为切入点,首次以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兴仁县20年扶贫开发历程的深入调研,考察作为扶贫重点区域的贵州省在国家扶贫战略不同阶段的扶贫实践,在中国反贫困研究领域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并阐发了“党建扶贫”概念。贵州党建扶贫源起于上世纪80年,经历了1986—2011年四个不同阶段的实践演进,积淀下珍贵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减贫事业和中国共产党承担其历史使命作出了贡献。从长远来看,党建扶贫将成为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伟大工程。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条件下,面对脱贫攻坚这一难啃的骨头,中国应该全面总结党建扶贫的历史经验,在注入新的理念与方法的前提下,以社会建设为突破口,打牢扶贫开发的社会基础,让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在更高的水平上深入推进。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贵州省一省级机关帮扶X县20年为切入点,首次以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X县扶贫开发历程的深入调研,考察作为扶贫重点区域的贵州省在国家不同扶贫战略阶段的扶贫实践,在中国反贫困研究领域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并阐发了“党建扶贫”这一概念。面对脱贫攻坚这一“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应该全面总结党建扶贫的历史经验,在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前提下,以社会建设为突破口,打牢扶贫开发的社会基础,让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
目 录
序/1
第一章 理论综述/1
一 现代性语境下对贫困理解的拓展/1
二 贫困的测量与精准扶贫/6
三 中国的贫困研究/11
四 反贫困的不同视角/12
五 贫困治理的主体问题/18
第二章 研究过程/29
一 调研背景/29
二 调研设计及调研方法/31
三 结题成果研讨及修改/39
四 研究主题界定/43
第三章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前提及党建扶贫在贵州的缘起/46
一 党建扶贫的定位及科学减贫的调查研究基础/47
二 体制内视域:从中央到省的调查与思考/55
三 中央两个文件对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要求及贵州的探索与创新/67
四 贵州1986~1993年制度性扶贫攻坚的缘起及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作用/73
第四章 中国减贫战略的阶段及特点/85
一 1978~1985年:制度变迁下的经济增长与区域扶贫/85
二 1986~2000年: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开发式扶贫体系建立/87
三 2001~2010年:开发式扶贫与多项惠农政策并举/98
四 2011年至今:大扶贫格局的完善与精准扶贫的提出/104
第五章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历程及制度分析/108
一 贵州扶贫的阶段性特征/108
二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阶段历程/118
三 专项扶贫体制机制短板/130
四 行业扶贫体制机制短板/153
第六章 党建扶贫二十年:担当、困惑与创新/179
一 1994~2000年:党建扶贫的制度化演进/179
二 2001~2012年:产业扶贫成为主要减贫抓手时期的党建扶贫/198
三 2013~2015年:贵州省R机关党建扶贫工作的创新探索与遭遇的制度短板/218
第七章 对策思考/245
一 扶贫新视角:重新认识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245
二 扶贫新路探索:探索建立扶贫创新试验区/250
三 精准扶贫方式转变:重贫困地区的能力成长,重支持社区与人的发展/257
四 创新策略/258
五 工作思路/259
六 主要工作手法创新/262
第八章 结语:探索扶贫开发“新路”——社会建设/263
一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263
二 我们的新视角/265
三 研究发现/267
四 扶贫新路——社会建设/272
附录1 X县“两线合一”的政策基础调研/274
附录2 L村教育与减贫专题调查报告/312
参考文献/337
后 记/342
第一章 理论综述/1
一 现代性语境下对贫困理解的拓展/1
二 贫困的测量与精准扶贫/6
三 中国的贫困研究/11
四 反贫困的不同视角/12
五 贫困治理的主体问题/18
第二章 研究过程/29
一 调研背景/29
二 调研设计及调研方法/31
三 结题成果研讨及修改/39
四 研究主题界定/43
第三章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前提及党建扶贫在贵州的缘起/46
一 党建扶贫的定位及科学减贫的调查研究基础/47
二 体制内视域:从中央到省的调查与思考/55
三 中央两个文件对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要求及贵州的探索与创新/67
四 贵州1986~1993年制度性扶贫攻坚的缘起及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作用/73
第四章 中国减贫战略的阶段及特点/85
一 1978~1985年:制度变迁下的经济增长与区域扶贫/85
二 1986~2000年: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开发式扶贫体系建立/87
三 2001~2010年:开发式扶贫与多项惠农政策并举/98
四 2011年至今:大扶贫格局的完善与精准扶贫的提出/104
第五章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历程及制度分析/108
一 贵州扶贫的阶段性特征/108
二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阶段历程/118
三 专项扶贫体制机制短板/130
四 行业扶贫体制机制短板/153
第六章 党建扶贫二十年:担当、困惑与创新/179
一 1994~2000年:党建扶贫的制度化演进/179
二 2001~2012年:产业扶贫成为主要减贫抓手时期的党建扶贫/198
三 2013~2015年:贵州省R机关党建扶贫工作的创新探索与遭遇的制度短板/218
第七章 对策思考/245
一 扶贫新视角:重新认识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245
二 扶贫新路探索:探索建立扶贫创新试验区/250
三 精准扶贫方式转变:重贫困地区的能力成长,重支持社区与人的发展/257
四 创新策略/258
五 工作思路/259
六 主要工作手法创新/262
第八章 结语:探索扶贫开发“新路”——社会建设/263
一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263
二 我们的新视角/265
三 研究发现/267
四 扶贫新路——社会建设/272
附录1 X县“两线合一”的政策基础调研/274
附录2 L村教育与减贫专题调查报告/312
参考文献/337
后 记/342
前 言
序
贵州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也是中国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地方。2015年,贵州的贫困人口还几近全国的1/10。也正是在贵州,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确保到2020年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号令。这本著作,实际上也是中国伟大的减贫历程的一个见证。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团队在委托项目的基础上,经过扎实细致的实地调查,多次与国内同行专家深入探讨,形成了一份有着较高水准的调研报告,这是本书形成的基础。
中国各地的贫困情况千差万别,扶贫减贫也有许多不同的路径。将X县的扶贫聚集于“党建扶贫”进行调研,是一项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对当前推进精准扶贫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概括起来,其价值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要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减贫的主要力量,通过提升农村社区的能力,激活村庄的社会主体性,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
第二,将扶贫开发进一步细分为生存型扶贫、支持型扶贫和开发型扶贫,这与传统的以资源来源为指标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分类相比,有其专业化分析的优势,也为建立精准扶贫评估体系提供了框架。
第三,以党建扶贫为切入点,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种机制和资金,形成整体扶贫长远规划,使扶贫资源精准落地。
第四,以基层党组织为载体,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工作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村庄社会合作,提升村庄自我发展能力,这对于巩固减贫成果至关重要,但也容易被忽略。
这本著作其实相当于一份智库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但又远远超出了评估报告的一般要求,因为这个研究团队是从一个更广阔的探索精准扶贫道路的全国视野和专家视角,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消除绝对贫困壮举留下一份堪存堪鉴的记录。希望他们秉持求真的理念,把这样的研究长期坚持下去。
李培林
2016年5月
贵州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也是中国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地方。2015年,贵州的贫困人口还几近全国的1/10。也正是在贵州,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确保到2020年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号令。这本著作,实际上也是中国伟大的减贫历程的一个见证。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团队在委托项目的基础上,经过扎实细致的实地调查,多次与国内同行专家深入探讨,形成了一份有着较高水准的调研报告,这是本书形成的基础。
中国各地的贫困情况千差万别,扶贫减贫也有许多不同的路径。将X县的扶贫聚集于“党建扶贫”进行调研,是一项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对当前推进精准扶贫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概括起来,其价值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要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减贫的主要力量,通过提升农村社区的能力,激活村庄的社会主体性,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
第二,将扶贫开发进一步细分为生存型扶贫、支持型扶贫和开发型扶贫,这与传统的以资源来源为指标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分类相比,有其专业化分析的优势,也为建立精准扶贫评估体系提供了框架。
第三,以党建扶贫为切入点,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种机制和资金,形成整体扶贫长远规划,使扶贫资源精准落地。
第四,以基层党组织为载体,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工作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村庄社会合作,提升村庄自我发展能力,这对于巩固减贫成果至关重要,但也容易被忽略。
这本著作其实相当于一份智库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但又远远超出了评估报告的一般要求,因为这个研究团队是从一个更广阔的探索精准扶贫道路的全国视野和专家视角,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消除绝对贫困壮举留下一份堪存堪鉴的记录。希望他们秉持求真的理念,把这样的研究长期坚持下去。
李培林
2016年5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