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40837
序二 她创建了世外品牌李骏修/1
序三 桃源,源心而生王懋功/1
章 光阴荏苒 初心不改
一、聚散离合的童年/3
二、北大五年/ 10
三、在上外附中的日子/ 16
四、扎根桃源/ 30
第二章 凝心聚力 铸造世外之魂
一、培养目标:全面发展,走向世界/ 41
二、办学理念:P&P 和C&C / 51
三、世外精神:五大精神/ 61
四、世外气质:爱心、优雅、大气/ 69
第三章 课程改革 成就世外之名
一、英语教学 彰显特色/ 77
二、二外教育 内外兼修/ 95
三、信息科技 面向未来/ 113
四、人文素养 多元探索/ 133
第四章 国际融合课程 开启本土化之路
一、迈出国际化教育步/ 155
二、认证CITA / 160
三、引进国际融合课程中学项目/ 163
四、启动国际融合课程大学预科项目/ 174
第五章 创新机制建设 心系世外未来
一、学校既要“管”更要“理”/ 191
二、教师是世外的财富/ 200
三、成立教育研发中心/ 212
附 录
廿载桃源情 静待明日星席时亨/ 223
第二次握手朱建华/ 230
魅力教育 智慧领航徐 俭/ 235
笃学感恩绘蓝图厉笑影/ 242
心中的大树陈 勇/ 247
大步前行中润泽四方朱 浦/ 254
高瞻远见 知人善任孙 亮/ 260
共享快乐20 年梁 允/ 265
饮者怀其源 学成念师恩蒋 瑛/ 268
我与世外的7年情缘张艳辉/ 274
后 记/ 279
大志有恒 大爱无声
王均金
我常说:“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要为后世留优秀的子孙,现在就要有许多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批国际化、可传承的“百年名校”。基于这样的历史使命感,2005 年均瑶集团积极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徐汇区委、区政府指导下,牵手教育,结缘世外。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有幸与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世外中学创始人罗佩明女士结下了一段不浅的教育情缘。
由一家企业来办教育,特别是管理世外中学这样一所全市闻名的一流名校,当时外界颇有质疑,连集团内部也不无担忧。但随后我们化解了这种担忧,一是集团明确了“世外是集团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载体,是可持续履行社会责任的教育品牌”的认识;二是我们充分相信以罗佩明校长为首的世外中学领导班子。
见到罗校长之前,我早就耳闻她的传奇经历。次见面,就被罗校长身上的林下之风和睿智平和的教育家风范所吸引。转制前的世外中学在罗校长的带领下,经过长达十年艰苦创业,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面对改制的挑战,罗校长转任世外中学常务副董事长,全力支持、扶助以徐俭校长为代表的世外中学领导班子圆满地完成了转制工作。同时在发掘、培养年轻干部方面,罗副董事长也做了大量工作。厉笑影、陈勇、赵蕾、穆绮芸等一大批优秀年轻教师就是在她的关心、帮助、指导下成长起来,逐步走向校级领导岗位。
转制后的世外中学稳步发展,社会声誉日隆,集团一贯倡导“均瑶百年长路上,世外中学不是以赢利为目的,我们要做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事情”,并为世外中学确立了“办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名校’”的宏伟目标。
面对这一宏图,罗副董事长动情地说:“倘若当今的教育教学没有乐观、纯粹的发展空间,那么社会就难见到真正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产品,整个时代的发展就只能在同一个层次上向前挪步,这样的发展,永远难以提升层次。”在罗副董事长大力倡导、积极推动下,“世外教育集团教育研发中心”成立。她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担任研发中心主任,主持创新机制建设,总结过去,规划愿景,确定战略,调整战术等等。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研发中心成为世外教育集团举足轻重的智囊。
随着世外教育集团的进一步壮大,世外中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为了让新的领导层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罗佩明校长辞去了常务副董事长一职,但她并没有停止为世外服务的脚步。2015 年,集团授予她“世外中学终身名誉校长”称号。这一荣誉罗佩明校长当之无愧。这是我们对一个有着半世纪教育生涯的长者的敬意,是对她在世外中学发展史上所做的独一无二贡献的感谢,是对她心底无私、奖掖后贤的赞誉。
在世外中学20 周年校庆之际,出版《我一生中快乐的20 年——我与世外中学》一书,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罗佩明校长的奋斗史、了解世外中学的发展史,更是我们学习罗校长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有益载体。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罗佩明校长就是这样一位教育的“乐之者”。如果每一个世外人都有她这样以教育为乐、以奉献为乐的精,世外的百年名校之路一定会胜算在握。
手里捧着这本书稿,我认真细读。回忆起和罗校长共事的点点滴滴,脑海里跳出“大志有恒”这句我喜欢的励志铭言。我想把这句铭言赠与罗佩明校长,在20 周年校庆之际,也想以这句话与世外同仁共勉。
古语有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年近花甲,且面临重重困难,但上级领导的充分尊重与信任,过去教育教学经历所凝聚而成的厚重底气,让我和我的团队信心十足。此刻,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确定世外的培养目标是重中之重。
我始终认为,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办怎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以及作为校长,如何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凝聚人心,是自己在办学初期不断思考的问题。我的愿望是办一所使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养得到全面发展的学校,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应以外语见长,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强。基于这一朴素的想法,我和办学团队不断研讨,率先提出了“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八字校训,这在世外建校初期,起到了切实有效的激励作用。在校训的引领之下,我协同各部门同仁,深入课堂线,了解实际教学情况。针对本校青年教师多的特点,通过各级部门、各种途径,培养年轻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如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校内外资深带教师父;要求他们上好汇报课;为他们搭建舞台,参加各级重点课题的培训和研究。在把新老师推上教学线的同时,也向不了解情况、不放心老师的家长们宣传介绍我校青年教师的先进事迹,希望家长与校方一起鼓励年轻老师树立敬业爱生的积极思想,营造“家校如一”的世外和谐氛围。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团结”是互助互爱的基础,“奋进”是饱满热情的动力,“务实”为勤勉踏实提供保障,而“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当年,世外仅有不到30 位教师,但正如校训所期望的那样,老师们几乎人1997年,在“团结奋进”标志下的罗佩明人“一专多能”,为实现工作效率的化,大家胜似家人般齐心协力地工作、学习,团结友爱的世外教工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记得学校开办初期,进行过两次重大的基建、装修,工作重、难度大,持续时间长。为此,整整两年里,几位主要领导暑假从未休息,冒着酷暑日日夜夜地扑在学校,在工地上来回跑,外出虚心取经,亲自采购询价,上下协调工期,监督工程质量等等。日常工作中,教务处、校办老师经常是早到校,晚离校,双休日加班已成家常便饭,他们从不计较时间、报酬,热情关心着学生、耐心服务着家长,毫无怨言。只要是学校工作需要、学生工作需要,班子成员毫不犹豫地主动放弃节假日或晚上的休息时间,投入工作。不仅校领导们如此,学校教职工亦乐于为学校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奔走忙碌。每次学校举办大型活动,安排对外接待、招生、监考、教育等任务,人事安排变动,开展教科研和教学评比等等,老师们从不推却,人人积极响应、乐意接受并踊跃参加,形成了友好竞争、团结协作、和谐切磋的工作氛围。对待工作中的不同意见,同事们或心平气和地坦诚相见,或宽宏大度地理解宽容。正是这份培养目标引领的凝聚力,让世外的工作充满了不断发展的条件和可能。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在工作中产生了对外语学校培养目标的再认识:今天的世外学生,十年之后,将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将来的世界会对他们有怎样的要求呢?反复深入研讨后,我们得出结论:世外必须根据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来培养当今的学生。世外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素质:品质——热爱祖国、自信心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特长——英语流利、擅长电脑、思维敏锐、文理并重;能力——独立工作、与人合作、善于组织、长于实践;内涵——文明聪慧、知识面广、兴趣多样、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将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外语水平较高、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造就热爱祖国、崇尚礼仪、会学善学、学识广博、奋发进取、勇于创新、具备国际意识的有教养、有竞争力的国际人”。这一办校初期的培养目标,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外语”,这是“走向世界”的工具。为此,世外开展的任何改革、试点,一定先从外语学科开始。二是强调“全面发展”,这是“走向世界”的素养。
在各学科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三是强调“国际意识”,这是“走向世界”的眼界。可以说,20 世纪90 年代,一所学校能以国际视野培育人才、着眼未来,是颇具时代前瞻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培养目标逐渐凝练为一句话:世外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字数缩减,其育人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世外学生既要有走向世界的本领,也必须有拳拳的报国之心。我校的培养目标体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之意,融爱国精神、时代特征、传统美德于一体。十年磨一剑,自2004 年起,乘着改革东风的世外努力探索国际融合教育之路,将相辅相成的中西课程带进桃源,通过参与、实践,学校师生收获了可以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学校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中学。而经历国际融合课程的实践,反哺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带给世外人关于培养目标的深层次思考。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面对熟悉而陌生的世外国际融合课程,我和我的团队始终以国家课程为纲,围绕全人教育,一边实践、一边研究,渐渐发现,成立完中之后的世外,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积极向上的可喜变化。
在学校声名鹊起的那些年,我们一度认为从世外毕业的学生品学兼优,广受各大高一级学校的欢迎;而自从我们引入国际融合课程之后,学生论文文笔有余、思想性不足的问题突显出来,为此,学校进一步提出: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旨在引导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成为具有创造、批判和反思的思考者;鼓励学生在他们所学的传统学科之内,以及课堂学习与真实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学生发展交流、多元文化理解和全球参与等方面的技能。这些精神品质,对于一位健康、充满阳光和富有生气的青年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经过长期思考、实践,关于以人为本的学术成长规律,我们越发清晰。首先,世外人是学习者,能质疑、会提问,学与问密不可分;其次,世外人是思考者,能从生活中想到问题,进而能把各种问题联系起来想;再者,世外人是反思者,侧重于在生活中得到的结论、数据,以及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再次提出质疑;后,世外人是知识渊博者,旨在所有学科学习中,均能这般不间断地循环学习。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固有的规则可以被打破,新的力量不断在酝酿。而人的学术成长规律,同样亦遵循了人的生命成长轨迹。
引申开去,国际融合课程对于世外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呈现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亮点:
它尽可能避免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转而想方设法把孩子们的目光引2008年,学生参与科技节水果电池实验向校外更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的一切时间与空间都是他们的学习课堂。它尽可能减少死背大量的公式和定2014年,学生在科技节上进行机器人项目的展示律,转而煞费苦心地启发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怎样去思考问题,教会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它几乎不用考卷把成绩分成三、六、九等,转而竭尽全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赞扬孩子自己思考出来的结论,保护并激励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和有效尝试。它还告诉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他们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初的源泉——大自然和生活中去。这样,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越鲜明地印入自己的意识里去。因此,历经国家课程、国际融合课程的世外学生身上集中了桃源二十年如一日的相关特点:爱心、优雅、大气,善良、热情、自信,富有创造力,懂得人与人的合作与交流,懂得彼此的尊重与信任,从而追求理想,追求高尚。我们指向未来的这些举措,将学校教学与德育教育整合起来思考,切实有效地落实“参与、实践”的世外理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