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992799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1.1 构成的概念
1.1.1 广义构成
1.1.2 狭义构成
1.1.3 目的构成
1.1.4 纯粹构成
1.2 构成研究的意义
1.3 构成的思维方法
1.4 构成的渊源
1.5 构成形态的识别
第2章 形态要素
2.1 点
2.1.1 点的概念
2.1.1.1 消极的点
2.1.1.2 积极的点
2.1.2 点的注目性
2.1.3 点的虚线和虚面性
2.1.4 点的聚散性
2.2 线
2.2.1 线的概念
2.2.1.1 消极的线
2.2.1.2 积极的线
2.2.2 线的抒情性
2.2.2.1 线的抒情性原理
2.2.2.2 直线的语义
2.2.2.3 曲线的语义
2.2.2.4 直线与曲线的关系
2.2.3 线的分割性
2.2.4 线的虚面性
2.3 面
2.3.1 面的概念
2.3.1.1 消极的面
2.3.1.2 积极的面
2.3.2 面的肌理性
2.3.3 面的多层性
第3章 视觉感觉
3.1 形态关系与感觉
3.2 形态错觉
3.3 空间感
3.3.1 空间关系
3.3.2 疏密感
3.3.2.1 疏散状态
3.3.2.2 密集状态
3.3.2.3 疏密相间状态
3.4 矛盾空间感
3.4.1 矛盾空间的概念
3.4.2 共用线造型
3.4.3 共用面造型
3.4.4 共用线与共用面结合造型
3.5 变化感
3.5.1 变化的依据
3.5.2 对比
3.5.2.1 对比的概念
3.5.2.2 对比的元素
3.6 特异感
3.7 平衡感
3.7.1 平衡的概念与功能
3.7.2 平衡的类型
3.7.2.1 以静感为主导的平衡
3.7.2.2 以动感为主导的平衡
3.8 节奏感
3.8.1 节奏的概念
3.8.2 重复节奏
3.8.2.1 重复节奏的概念
3.8.2.2 重复的基本单位
3.8.2.3 二方连续
……
第4章 新形态开发
第5章 形态体系
建议阅读书目
例如,在有些平面构成教学中,抛开对造型意义的理解,抛开构成要素与生活的联系,抛开构成规律与客观事物规律的联系,淡化构成的创造思维方式,将平面构成的教学简单定格于罗列重复、发射、渐变、近似、聚集、特异、矛盾空间等各种形态骨骼,以及各种形态的群化关系上。
还有人将平面构成作品的评判标准与基础图案作品的评判标准相混淆,仅仅以视觉效果是否符合传统观念的形式美作为评价构成作品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构成训练对于培养探索性和独创性的重要功能,淡化了在构成作品中探索性和独创性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
本书作者在将近三十年的艺术设计和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在研究、思考的基础上,对平面构成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教学改革。例如,在指导思想上,强化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聚合思维与扩散思维相结合的综合立体思维方式;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及概念阐述,都是多角度地从艺术及生活案例导入,借助各种鲜活的案例来阐述生活是平面构成乃至各种创新欲望和创新成果的依据和源泉;在形式探讨中,通过将音乐等其他艺术的形式美感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感进行类比,揭示形式之美产生的基本要素和共通的原理;在对实训教学的要求中,强调探索和独创的重要性,追求开拓性、独特性、合理性、理想化的设计理念,尽量避免学生在创作练习中出现“八股文”倾向。
这些探索和改革措施不但有助于将平面构成理论系统化,而且也有助于将抽象的构成讲透彻,增加了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另外,“适合”是装饰造型中最基本的构思方法和造型手段,可是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对“适合”的研究以往大多是安排在基础图案课中。由于课时分配等问题,目前有不少院校用平面构成取代了传统的基础图案课程,可是大部分平面构成的教科书中,又几乎没有专门涉及“适合”的章节。这样就导致在一些院校的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出现了“适合”知识的空缺。为尽量避免这一遗憾,本书将“适合”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系统介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