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43960
本书是成都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寻找沙依诺夫》同名纪实文学。
本书围绕一位生于19世纪末的俄罗斯鞑靼人沙依诺夫的传奇经历,讲述了他传奇的一生,以及受他影响的一群成都人的故事。全书收集了大量素材,包含了沙依诺夫自传手稿的中译本、成都俄语爱好者群几位典型成员与沙依诺夫的交往故事、“万里寻亲团”远赴俄罗斯的寻根之旅、七中学生怀念沙依诺夫老师的文章等。书稿涉及的虽然都是小人物,但以沙依诺夫为代表的个人经历,反映了中俄百年来的历史,涉及一战、二战、俄国内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在这段历史中中国和俄罗斯的民间交往历程。
《寻找沙依诺夫》纪录片策划、本书编者、故事主角之一的刘勇称:沙依诺夫的一生,是小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的矛盾冲突中挣扎求生的过程,折射出普通人善良、坚韧、悲悯、勇敢的人性光辉,体现了和平、友爱、融合、建设的时代主题。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读完此书后感叹:我相信,这本书中所描写的这些人命运的故事,任何人看了都不会无动于衷。
目 录
—————————————-
引子 /14
—————————————-
上部
—————————————-
百年传奇:
一个名叫沙依诺夫的成都人
—————————————-
沙依诺夫回忆录
—————————————-
对 峙 / 4
教 师 / 11
厌 战 / 16
逃 离 / 26
生 计 / 40
成 家 / 57
抗 战 / 59
校园里 / 71
会俄语的三轮车工人白美鉴 / 82
大家都叫他“沙洋人” / 84
一台录音机 / 88
沙洋人有个大家庭 / 89
中国妻子蓝笑梅 / 91
大女儿沙玛莉 / 94
老三届学生罗德琼 / 97
刘勇记忆中的夏天 / 99
俄语班来了个高龄学员 / 102
学霸村姑钟雪茹 / 105
走进荧屏的三轮车夫 / 106
次亲密接触 / 109
白美鉴的信 / 111
古力奇 / 115
飞机工程师瓦洛佳 / 117
俄罗斯的川妹子 / 118
围棋冠军铁木尔 / 121
亲爱的安德烈,你在哪里? / 123
托利亚独特的家史 / 127
沙黛玉 / 129
孤独的凝视 / 133
街道干部高德文 / 137
俄罗斯笔友 / 138
一、手稿诞生记
“百年传奇”浮出水面 / 143
手稿前五十六页遗失 / 145
团队合作,翻译手稿 / 147
翻译中的难点和疑点 / 149
二、众人谈手稿
他是一个将来时的人 / 151
向往寻常生活 / 155
这不仅是日记,更是文学佳作 / 156
一朵美丽的浪花 / 158
我们都在寻找一些东西 / 159
爷爷有一颗充满了爱的心 / 160
一、寻找·一抔黑土
遗愿与作业 / 162
万里寻亲团 / 163
在奥伦堡 / 165
一抔黑土,魂兮归兮 / 172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寻亲团成员 / 174
二、印象·美丽的俄罗斯
沙依诺夫曾外孙的记述 / 178
寻访俄罗斯 / 180
热情的俄罗斯民众 / 188
柳芭与巴维尔的传神爱情 / 189
附录一:沙依诺夫的人生经历 / 192
附录二:成都七中学生回忆沙依诺夫老师 / 202
附录三:多少话留在心上 / 210
—————————————-
一抔黑土:
寻找沙依诺夫
—————————————-
章 成都有一个“俄语群”
—————————————-
目 录
—————————————-
第二章 泛黄的百年手稿
—————————————-
第三章 寻亲的故事
—————————————-
附 录
—————————————-
后 记 /214
序一
—————————————-
人类命运的镜子
—————————————-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 特命全权大使 安德烈·杰尼索夫
—————————————-
本书给读者揭示并讲述了艾哈迈德·侯赛因诺维奇·沙依诺夫的一生。他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普通人,后在中国找到自己的第二故乡。
艾哈迈德·沙依诺夫高寿的一生是和20世纪俄罗斯以及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悲壮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内战和抗日战争。
已是成年人的艾哈迈德·沙依诺夫在命运洪流的推动下来到了中国成都。在这里他获得家庭幸福,喜迎儿子和女儿的降生——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公民。长期远离俄罗斯并没让沙依诺夫忘记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母语和俄罗斯文化,他在成都建了“俄罗斯庭院”,在中国的“心脏”地带四川省开创和奠定了系统学习俄语的基础实践。
作为一个曾经的乡村教师,后来又在成都的中学和大学教授俄语的艾哈迈德·沙依诺夫培养出了整整一代未来的政府官员、文化和教育工作者。四川大学是当今得到公认的俄罗斯研究中心之一,其中也有艾哈迈德·沙依诺夫的功劳。
这里要特别感谢刘勇、孙丹年和宋立新()等专家教授,没有他们,这本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
缘于众人的付出我们才能够拜读到艾·侯·沙依诺夫的日记手稿。我相信,这本书中所描写的这些人命运的故事,任何人看了都不会无动于衷。
—————————————-
安·杰尼索夫 2016年2月15日于北京
—————————————-
序
—————————————-
序二
—————————————-
人文精神的默默寻求
—————————————-
吴 野
—————————————-
在成都,有一个不算大的群体。
这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活跃于其中的人,论年纪,包含了耄耋老者,精明强干的中青年。论职业,从街头的三轮车夫到大学教授,从基层公务员到各行业的栋梁之才。论国籍,有中国人,也有俄罗斯人。他们从事共同的追求,不炫耀,不张扬,不求回报,却一干二十余年,无怨无悔。
他们孜孜不绝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一个又一个故事,虽然算不了多大的事儿却牵扯着我们的心跳、让我们咀嚼不止,因为它正好激活了时时在我们脑子里蹦跳着的现代人都应当具备的
“人”的精神。
个故事把时间拉回到一战开始的年代。一个在俄罗斯边远地区教书的年轻人沙依诺夫被征召入伍。他糊里糊涂地被卷入次世界大战的狂潮中。这狂潮把他东抛西掷,竟莫明其妙地把他抛到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民国时期的中国。听天由命,从东北到上海,由武汉而重庆,后落足于成都,在七中当了数年的俄语教师。这个被命运抛到成都这个古城的俄国人能不能同这里的人们融洽相处,平静安详地度过一生呢?
第二个故事里,在成都街头,一个被生活压得憔悴不堪的三轮车夫用自己学过的不多的俄语同这个俄罗斯人进行了一次简单的交谈。惊喜不已的俄语教师终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融入当地人生活的窗口。两个国籍不同年纪迥异的人很快就成了朋友,频频来往,逐渐地越来越深入地了解着对方。这个三轮车夫不但得到一个尽心尽力教他的教师,而且在为人处事上,在看待人生境遇上,他是不是会引发更多的思索,从而逐步迈入另一个境界呢?
接着,在第三个、第四个故事里,有更多的中国人和更多的俄国人,像雨点一般渗入到这个小小的群体里,一起来探究由沙依诺夫引发的种种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有在成都各行各业工作的青年人和中年人,有中国的教授,也有俄国的教授,有在俄国读书的中国青年,也有到中国求学、求职的俄国青年。他们在追踪沙依诺夫事件的过去与现在,也自然而然地思考着它带给人们的种种启示。于是,事情发生了奇妙的深化与拓展。一战老兵的故事成为它的骨架,渗透于其中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人们在二十多年的追索中,是不是也在让浸润开来的思路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宏扬呢?
是的,人生是艰难的。虽说人生短促,转眼就可能过去。但这不算长的时日,总会给人们留下味之无穷的咀嚼。无数前人留下的思考,正在把我们这一代人推向更深的思虑。人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可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但是,在这个坡坡坎坎的历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灵台的清明,经得起风风雨雨,才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我们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变得从容睿智,值得信赖?简而言之,我们是不是要求得在人文精神上的升华,为每一个独立的心灵获取深厚的文化底蕴?
沙依诺夫到中国后,虽然前途难料,但他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务实而乐观地应对。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两个时期,他都坚定地申请中国国籍,也都得到了友好的回应。他在成都一住数十年,抱着“此心安处即故乡”的态度,同家人,与同事,与学生,同一切愿意与他交往的人,和善相处。中国人民,特别是成都人民一直以热情的态度,开放的心态,接纳他,尊重他,使他安详地在九十一岁高龄时才离开人世。今天,一批中国人和俄罗斯人还在一起研究有关他的一切。这不仅是对沙依诺夫的悼念,更是他们对自我的一次超越。在二十多年间,他们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里,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工作,也让自己获得了开阔的思维、广泛的见识。他们在感悟生活带来的深层内涵时,也不忘和周围的人分享。于是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现,念及这一切,我不能不向这一小群人表达我的敬意。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