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54161丛书名: 学术史研究丛书
1.本书收录的《清朝学术源流概略》为罗振玉日本讲学日文译注本首次译为中文,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2.本书收录罗振玉1930年赴日讲学之讲稿、随笔、日记等,对于研究时学有重要意义。
1930年春,罗振玉应日本学者松崎鹤雄之邀,讲清朝学术源流概略。该书的主体内容即为罗振玉讲述、松崎鹤雄日文译注、大连耆宿穆传金中译的《清朝学术源流概略》。书中先从追溯清之前的历代学术变迁入手,对先秦至明代的历朝学术予以简单评述,以此作为讨论清代学术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对有清一代的整体学术面貌,从学术渊源、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学术得失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和评价。在编校过程中,以罗氏文集中的《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作为参照。为了使读者和研究者尽可能较为全面地知晓罗氏的学术史论,并了解这些史论所由发生之语境,本书还收入了罗氏《古今学术之递变》、《扶桑两月记》、《五十日梦痕录》、《集蓼编》、《海宁王忠悫公传》、《狩野君山博士六十寿序》、《与柯凤荪学士书》等文,并将柯昌泗的《吊上虞罗先生》、董作宾的《罗雪堂先生传略》作为附录。
目录
清朝学术源流概略 …… 1
章 清朝学术之渊源 …… 3
第二章 清朝学术之流派 …… 20
第三章 清朝学者之研究方法 …… 66
第四章 清朝学术之得失 …… 71
译后记 …… 73
古今学术之递变 …… 75
扶桑两月记 …… 83
五十日梦痕录 …… 111
集蓼编 …… 139
海宁王忠悫公传 …… 193
狩野君山博士六十寿序 …… 199
与柯凤荪学士书 …… 203
附 录 …… 207
吊上虞罗先生 柯昌泗 …… 209
罗雪堂先生传略 董作宾 …… 216
《学术史研究丛书》总序
近二三十年来,学术史的研究成了学界的一个热点,相关著述一再问世,讨论的问题也越发宽泛,触角深入到不少领域,甚至大有取代传统思想史研究之势。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尤其如此。
关于学术史何以会在近些年来勃兴,一些学者曾做过探讨。有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史热入手,认为从关注文化史到关注学术史,“有其逻辑的必然性”,“当年人们关注文化问题,是多年激烈的政治动荡之后的反省有以促成之;而今日之关注学术史,则又是多年的文化热之后的反思有以促成之”。也有学者引入晚清时人对学术史的关注为参照系,认为当时学者之所以热衷梳理学术史,“大概是意识到学术嬗变的契机,希望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来获得方向感。同样道理,20世纪末的中国学界,重提‘学术史研究’,很大程度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困惑。因此,首先进入视野的,必然是与其息息相关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这样的结论,大体是考量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在环境而得出的。的确,从文化史到学术史,是学术逻辑演化的必然;而20世纪末的时代情境,跨世纪的特殊氛围,恰好强化了这一逻辑,当时各类学术刊物(如《历史研究》)连篇累牍地回顾和总结20世纪学术历程的情形,即可证明此点。也就是说,世纪之交,借学术史的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反思和检讨走过的路,以使中国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成熟地走向未来,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思路和做法。这与百年前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人关注于自身学术所由出的有清三百年学术史的总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正由于今日学者更多关注的是近百年的学术史,所以令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在整个学术史研究中相对显赫一些。
何谓学术史?目前很难对此概念做一完善界定。追根溯源,“学术”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一般泛指学问、道术,但“学”与“术”不同。《说文》释“学”曰“觉悟也”,释“术”曰“邑中道也”;“觉悟也”更多的是在“发蒙”或“学习”的意义上释“学”,故言“古教、学原为一字,后分为二”,“邑中道也”讲的是“路径”或“手段”。前者渐渐引申为学说、学问,后者渐渐引申为技能、技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引申为技术”),而且有了形上、形下之分。形上之“学”备受士人重视,甚至皓首以穷之;形下之“术”则被看作雕虫小技,向遭冷遇。这种状况持续千年以上,直到西学进入中国。对西学,人们先以形下之“术”来格义,认为“西艺”(工艺技术)能包孕西学的全部内容。到清季,随着认识的深化,已知道西学亦有其根本,遂以中国之“学术”来格义它,如严复所说“学者,即物而穷理……术者,设事而知方” ;刘师培也说“学指理言,术指用言”,“学为术之体,术为学之用”。学与术不可分,共同构成科学系统,促进西方的进步。反观中国,学与术分离,言学不言术(日常所说“学术”仅指“学”)。以此,学术无由进步,国家亦无法振兴。以西学为坐标对中国学术所做的反思与批判,必然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对中国学术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力求从其发展脉络中找寻失误之原。这正是当年学术史走上学术前台并成为显学的现实依据。相较而论,今日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时代环境与当年有很大不同,但所面对的研究对象却无根本差别,同样需要以西学为参照系,探讨有“学”有“术”、有“体”有“用”的中国学术发展历程。当然,学术与思想紧密相关,二者常常合而为一,所以直到今天,学术与思想或学术史与思想史的界限问题,仍是尚未厘清的问题,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咸为学者所追求的目标。也许不必刻意区分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领地,同一研究对象,切入的角度不同,便会显示出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差异,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思想史的研究会赞赏它对戊戌维新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学术史的研究则会孜孜于该书内容的学理探讨,从而不会对它做出很高评价。一个是强调作用于人的精神,震撼人的心灵,引发人的思考;一个则强调是否合于学理,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严密。理路的不同,带来结论的差异。如果不强分畛域,面对思想史或学术史的不同课题时,依据课题具体情况,或侧重思想史视角,或侧重学术史视角,采两者之长灵活运用之,也许研究成效会更理想。
在学术史的研究中,思想史的视角固然非常重要,文化史的视野也必不可少。思想二字从“心”,集中在人的心灵、精神层面,较为空灵;学术虽也有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更重求真求实,强调脚踏实地;文化则具有包容性,精神、物质两个层面都在其中。较之思想的超越古今、天马行空,学术的步伐相对笃实,而且对外在环境依赖较大,近现代学术尤其如此。近现代中国,社会空间扩大,学术也愈来愈脱离国家、政府的控制而走向独立,不过这种独立是需要条件保障的,如软环境方面的观念形态,硬环境方面的制度建设、物质保障等。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学科、学人、学术著述等自然是主要对象,但对保障学科发展、学人能够独立从事研究的观念形态、制度建设、物质条件等因素也不能弃置不顾,这些甚至是近现代学术得以成立的前提。广义而言,这几方面都在文化史视野之内,无论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还是属于物质、制度层面的,都是文化史研究题中必有之义。所以,学术史的研究离不开文化史的视野。
由上可见,学术史研究所涉甚广,与其他部类的关联也颇多,是较为繁难的研究领域。若想有所突破,面面俱到自为下策,而从专题入手,一步步潜心经营,终会达至胜境。本丛书即拟依此策略,以不同主题的学术史专门著作来构建全帙。重点在于清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史,尤其是前文所强调的近现代中国学术史的研讨,以求有自身特色,于学术前沿据有一席之地。
李 帆
2015 年12 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