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哲学/宗教哲学论辩学教程: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

论辩学教程: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

作者:(美)托马斯·郝理翰(Thomas A. Hollihan),(美)凯文·巴斯科(Kevin T. Baaske)著 邓炘炘 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ISBN: 9787302494393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43.99

类别: 哲学,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SKU:5d86fde05f98494bcc14b315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94393

编辑推荐
论辩在美国是一门专门课程和教学领域,属于语言修辞传播大类。涉及语言传播的逻辑和结构。国内这方面的课程和书籍很少,所以这种大学教科书应该有很大需求。 
内容简介
论辩学教程——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是“论辩学”课程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论辩修辞的思想和理论以及实践操作方法,非常适合修辞学、论辩学等课程使用。论辩学教程——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详细介绍和讨论了各种场合和领域的论辩活动,例如学术辩论、法庭辩论、政治辩论、组织内部沟通以及人际传播交流和沟通问题。对上述诸学科领域而言,论辩学教程——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优势。
目  录

第一部分论辩学原理

第一章论辩:
人类的一种符号系统活动3

一、
“论点”词义辨析4

二、
论辩与个人决策8

三、
论辩与民主决策8

四、
论辩与价值观10

五、
论辩与道德13

小结15

关键词16

活动练习16

推荐阅读17

注释17

第二章论辩的基础19

一、
叙述的范式25

二、
论辩的局限29

三、
学习论辩31

小结32

关键词32

活动练习33

推荐阅读34

注释34

第三章受众与论辩领域36

一、
了解受众37

二、
评估受众38

三、
评价观点存在差异44

四、
现时原则45

五、
论辩领域47

小结50

关键词50

活动练习51

推荐阅读52

注释53

第四章论辩的语言55

一、
理解语言57

二、
语言和好故事61

三、
隐喻69

小结72

关键词72

活动练习73

推荐阅读74

注释75

第五章论辩与批评性思考77

一、
命题78

二、
辩题的类型79

三、
分析辩题的技巧82

小结96

关键词96

活动练习97

推荐阅读97

注释98

第六章论理的类型99

一、
归纳式论理辩说99

二、
演绎式论理辩说105

三、
演绎式三段论108

四、
图尔明模式111

小结116

关键词116

活动练习117

推荐阅读117

注释118

第七章立论的根据119

一、
前提121

二、
事例128

三、
统计数据129

四、
证词134

小结140

关键词140

活动练习141

推荐阅读142

注释142

第八章论辩体系建构144

一、
定义研究144

二、
规划研究步骤145

三、
信息资源147

四、
如何记录证据155

五、
检索资料时关注什么157

六、
组构你的立论建言160

小结163

关键词163

活动练习163

推荐阅读164

注释165

第九章驳论166

一、
定义驳论过程167

二、
专心倾听(第一步)167

三、
批判评价对方论点(第二步)168

四、
构建应对策略(第三步)177

五、
回应与表达(第四步)180

小结184

关键词184

活动练习185

推荐阅读186

注释187

第十章视觉形象论辩188

一、
身体形象189

二、
形象的力量194

三、
视像论辩的检测196

小结199

关键词199

活动练习199

推荐阅读200

注释200

第二部分专门领域内的论说与辩争

第十一章学术辩论:
概述205

一、
辩论导引205

二、
辩题206

三、
学术辩论的三种类型207

四、
辩论程式209

五、
论争观点的性质212

六、
流水记录辩论进行过程220

小结228

关键词228

活动练习229

推荐阅读229

注释230

第十二章学术性辩论:
深度观察231

一、
辩题231

二、
草率归纳235

三、
方案和反对方案237

四、
策略构思240

五、
辩论活动的具体格式和模板242

小结248

关键词248

活动练习249

推荐阅读250

注释251

第十三章政治论辩:
竞选活动与辩论252

一、
议题与选民253

二、
选民态度255

三、
竞选宣传就是讲故事258

四、
竞选论辩的结构与形式264

五、
政治辩论265

小结268

关键词269

活动练习269

推荐阅读270

注释271

第十四章论辩与法律273

一、
美国司法系统274

二、
司法体系的预设假定275

三、
律师—客户关系278

四、
律师在候审阶段的作用279

五、
出庭律师的作用285

小结291

关键词291

活动练习291

推荐阅读292

注释292

第十五章商业和机构环境中的论说辩争294

一、
组织机构中的利益竞争294

二、
论说表达应符合目的或目标297

三、
组织讯息: 设计策略299

四、
口头演讲303

五、
面对阻力304

六、
后续行动306

小结307

关键词307

活动练习307

推荐阅读308

注释308

第十六章人际关系与辩争论说309

一、
论辩与冲突调解策略310

二、
谈话性论辩理论313

三、
谈话性论辩的策略316

四、
论辩与自尊317

五、
换位倾听的重要性319

小结319

关键词320

活动练习320

推荐阅读321

注释322

附录A奥巴马、罗姆尼分别接受本党总统竞选人提名时的

演讲(英文)324附录B奥巴马在“塞尔玛—蒙哥马利游行”纪念大会上的

讲话(英文)338附录C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的演讲(英文)344

附录D美国第九巡回区上诉法院审案决议书实例(英文)352

本书专用词释义表372

前  言

《论辩学教程:
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是大学“论辩学”课程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论辩修辞的思想和理论以及实践操作方法,非常适合大学修辞学、论辩学等课程使用。本书详细介绍和讨论了各种场合和领域的论辩活动,例如学术辩论、法庭辩论、政治辩论、组织内部沟通,以及人际传播交流和沟通。对于上述诸学科领域而言,本教程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优势。

■
本书的修订理由

这是本书的第三版(2016年)。第一版于1994年问世,第二版于2005年出版。在本次修订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这个世界一方面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原样。本书自第一版面世以来,论辩学的新思维、新理念层出不穷,但我们当年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辩原理至今仍然适用。

最新的第三版延续了前两版的整体框架和章节布局,一直在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将会感到熟悉和亲切。此次修订更新的主要任务是,用更鲜活和更新的事例来讲解和讨论那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令我们颇感意外的是,除了时效性以外,那些鲜活的现今事例竟然与我们在旧版中使用的事例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在第一版中讨论过的众多难题——例如中东战争、美国政府是否需要直接介入医保覆盖计划、如何提振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大力削减收入的不均衡,以及美国政治竞选中泛滥过度的形象塑造和诋毁攻讦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正在变得更加严重和糟糕。

第三版的亮点明显突出:
它重点关注传媒环境变化的意义,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介不断凸显的重要性和传播作用。在这一最新修订版中,我们特别增加了新的一章,专门讨论视觉形象的观点表达问题。

和许多教科书编纂者类似,我们两人多年来都在大学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关论辩学和修辞学课程,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只好自己动手撰写。在撰写本书第一版时,我们尝试用叙述性笔法介绍当时论辩学的理论发展及研究成果。第一版面世后,颇受欢迎和好评。后来的第二版更新了内容材料,补充了新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结果反响更出乎我们的意料,美国许多大学甚至海外的学校纷纷采用此书作为教材。这都大大提升了我们修订和推出第三版的信心和勇气。对此次新版修订未能尽早完成,我们要向读者致歉。

本书第一版面世时,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也许刚刚出生不久。斗转星移,社会变迁,我们衷心希望这一最新版的教科书既切合当今大学生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又能保留前两版中的内容精华。

■
致谢

从第一版到第三版的漫长时段中,我们与学生、同事的互动交流常常促成本书内容观点的形成与思考深化,我们对他们始终心怀感谢。尤其要感谢我们两个家庭的成员Patti Riley、Alexandra和Sean Hollihan,Nancy Baaske、Megan Baaske VandenBoss,以及修订第三版时加入的Bret
VandenBoss。他们与我们进行过许多次讨论和辩争,精彩地论说和捍卫他们的观点立场,贡献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和意见。所有这些都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爱和尊敬。

我们还要感谢维夫兰德出版公司的Neil、Carol Rowe和Jeni Ogilvie,感谢他们的所有帮助和等待这本书的耐心。

我们将此书第三版题献给我们的同事、教员和导师Walter R.Fisher。

 

 

托马斯·郝理翰

凯文·巴斯科

于美国加州洛杉矶

2016年

在线试读
第一章论辩: 人类的一种符号系统活动人类与其他生灵之间的区别之一是其使用符号(symbols)的能力。苏珊·朗格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 1895—1985),美国哲学家、作家和教育家。译者注。 说: “[语言是]……了不起的符号系统……它将人类与其他动物群类区分开来。我认为,这条区分线就是语言。”1詹姆斯·赫特福德詹姆斯·赫特福德(James R. Hurford),英国语言学家、爱丁堡大学教授。译者注。解释说: “人类语言是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沟通系统……人类语言包含成千上万需要强制性学习的符号(主要是单词)。没有任何动物沟通系统要求其个体在生活中学习如此鲜活的符号元素,更不用说如此大的数量。”2符号是特殊类型的标识。“标识吸引人们关注重要事物: 它们关乎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它们具有指向性,提示或指向标识自身之外的东西。”3符号是我们语言系统中的基本构件;我们用它们来命名物件、情感和行为,来分享我们的思想和感情,共同解决问题,改进我们的生活质量。这种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我们可以知晓过去。通过共享的主要符号系统(如口头流传的故事,文字的个人日记、书籍、手稿,甚至影片),我们可以得知前人经历的生活、事件和他们的价值观等。于是,人类就拥有一种复杂和成熟的能力,能够象征性地感知和体验过去,并估计和预测未来。作为符号系统的使用者,我们不停地寻找改善生活品质的方法路径。无论现实生活有多美好,我们总想象使生活、社会和世界变得更好。我们对符号系统不断地进行“修修补补”,也是出于改进和完善的愿望。于是乎,我们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障碍难题,迫使我们与家人、朋友、老师、同事和老板互动协商来一一加以解决。 这些人际之间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好比一张复杂的大网;我们如果想要享受和谐和有价值的生活,就必须维系和处理好上述这些关系,并解决好因此产生的各种问题。■论辩学教程: 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第一章论辩: 人类的一种符号系统活动■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性问题;通过使用固有的符号能力,我们能感知和理解这些问题。比如,我们一生中都会生病,都会感受到病痛的折磨。我们同样也看到身边亲人、邻居、朋友和同事生病,看到病患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会促使我们寻找治病疗疾的方法,并用符号系统来表达我们对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同样,我们看到和听到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会促使我们行动起来,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良方。我们看到吸毒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毁灭性恶果,就会团结起来尽个人和社会的多重努力来争取解决这个问题。看到环境遭到破坏,我们就会寻找保护环境和管控污染的方法。恐怖主义行为激起我们的警觉,我们就设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活安全。在所有上述活动中,人们使用符号系统来指代所面对的问题,发展共识理解,提出解决建议并评估解决方案。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从与同类的互动中获取满足和认可。纵观历史,人们通过彼此之间共享知识、分享发现,来改善人类的生活状况。尽管与同类互动和共育社群是人的本能驱动,人们也经常因追逐个体目标而与其他人的追求努力完全不兼容。这种对立情况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在朋友和情人关系中,在国家之间和跨文化关系中都很常见。这种冲突之烈,有时几近水火不容,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解决能力。个人的亲身经验和对历史的阅读告诉我们: 当传播沟通失败、和解无望时,彼此之间冲突甚至爆发战争的可能就会陡然飙升。此时,引爆冲突的火星几乎遍地都是。所以,学会辨识、分析、确定矛盾,达成谅解,解决个人或群体之间所面对的分歧矛盾,是我们实现和谐生存愿望的关键。本书为人们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和维护有效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所需的传播沟通方法。这是一本有关“论点”(arguments)和“论辩”(arguing)的书。“论点”指人们根据自身看法和信仰而表达的主张;而“论辩”则是通过传播沟通来解决不同意见分歧的互动过程。一、“论点”词义辨析“论点”4这个字有两重分量相等的不同词义,对应着人们使用论点时两个最重要的目的——卓有成效的决策与实现社会和谐的愿望。“论点”的第一重词义指人们声言的主张。如前所述,当人们遇到问题时总会寻求解决之道。为了解决问题,他们探寻问题的缘由,掂量不同解决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所有这些人类智力活动的推进,在达成解决的过程中,表现为一系列的创造和推理活动。我们希望理解世界和改进现世生活的内在愿望,与人们通过推理和论辩来把握各种看法的能力结合起来,促使我们掂量评价我们自己对现存世界的各种知识主张。当我们面对新事物、新信息、新问题或与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打交道时,我们经常会自我检测或者挑战我们原有的知识主张。我们知道,各种人对同一问题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在经历、文化、教育、价值观、兴趣、追求、经济状况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因此,人们对不同问题的评估排序和解决方式也各不相同。那些衣食住行安逸无忧的美国人所担心的事情,可能对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美国人来说毫无意义。所以,即使身处同一文化环境或者同一政治体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悬殊。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对社会重大问题的看法分歧很大,各自主张的解决路径也互不兼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所秉持的神学信仰,与其他比较自由和温和的教派信众的信仰也差别鲜明。种种观念和看法之间的争执,有时表现在高度技术性的问题上。比如,科学家经常就如何开展和实施某一科研项目的不同路径或方法激烈争论;人文或视觉艺术家也会对某一艺术作品的价值或含义争吵不休。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无数正统/另类的符号式观点主张的包围中。在充满活力的、多元的和民主的社会中,各种观点和主张竞相博取人们的关注,都希望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我们徜徉其间浏览、消化和吸收,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看法,确定我们的行动方案。因为,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观点和主张都对我们同等重要。我们出于自身情况或重视或排斥某些意见观点,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和选择,有不同于他人的评判标准。观念的“市场”(marketplace)指不同的观念在市场上彼此竞争。在这个市场上,“卖家”兜售它的世界观,寻找能接受它主张的“买家”。这种争论性的市场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大同小异。不过,这并不意味这个市场中的竞争就是彻底自由和公平的,并不是所有的竞争性观念和主张都能得到同等传播和分享的机会;有些观点被广泛传播,而另外一些则悄然不闻。某一特定观点立场被人们广泛接受,其背后的原因很多: 可能因为人们从来就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实性,过去相信,现在不妨继续相信和接受;可能因为有所谓的专业人员或值得信赖的人士的鼓吹背书;可能就是出于简单的从众心理。有些观点从未得到过“公正”的传播待遇,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代表少数群体立场,或许因为遭到本领域内主流派别的排斥,更可能因为与历史传统定论相左。我们知道,争论性市场远非完美,各种观点的确在竞争碰撞中求生存。有些观点因此获得支持,赢得公众赞同,而其他的可能被边缘化、被淡忘。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为什么会出现有的观点获得公众支持,有的观点却未能获得公众支持呢?本书后面讨论的主要问题都与此相关。“论点”的第二重词义并不是指人们声言的陈述或主张,而是指这些陈述和主张的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互动样态。“论点”的这一重词义指的是一种以不同意为特征的互动(an interaction characterized by disagreement)。争论就是与某人争辩讲理的过程。就此而言,某人如果不接受争论,论点就根本不存在。5换言之,论点是争论双方的各自坚持,也是争论过程的核心。如果没有争论过程,论点也就不是以不同意为特征的互动过程的代表,而可能变成某种不可抗拒的命令陈述或者指令等。如果说“论点”的第一重词义强调其“名词义”,第二重词义则突出其包含的“动词义”。许多同类教科书都强调第一重词义而忽视第二重词义。这些教科书希望告诉人们如何成为优秀辩手,即更有洞察力、更有分析能力的辩手。我们对此完全赞同,本书也提供了相关的帮助内容。不过我们认为,把握“论点”的第二重词义也同等重要。因为,能够与对手以文明的、合乎礼仪的方式进行辩论,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必须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是在不损害正常关系的同时,双方就同意或不同意的观点、意见展开言辞争辩。“论点”的两重词义小结如下。论点1: 辩者所宣称的主张[后续章节将讨论“论点”(arguments)与“断言”(assertions)之间的区别]。例子: 享受健保是所有人都应该得到的权利,不论收入情况以及是否有能力偿付所需服务的费用。论点2: 人们论辩互动的方式。例子: 当某人不同意上述主张时,争论就会发生。比如,有人会说,健保是一种人为特权(privilege),不是一种天赋权利(right);所以人们应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需要承担责任和费用。这些人可能支持这样的论辩说法,即如果向所有人免费敞开健保系统大门,那么医生、医院和处方药很可能被过度使用,宝贵的医疗资源将被滥用。他们还可能声称,全民免费健保必然造成投入高企,导致大幅增加税收,而高税收反过来会损害经济,形成失业率上升、新兴产业投资减少等恶性循环。只有论点1而没有推进到论点2的辩争或反驳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比如,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全民免费健保医疗——所有人无论有无支付能力,都享受免费健保——是个好主意,那么论点2的反对就不会存在。事实上,这种情况当然不大可能出现。反过来看,如果有辩争意见出现(论点2),那就说明存在着某种先行提出的前提主张(论点1)。因此,论点1表达的主张本身就内含反对立场;它因主张而表达出反对,并因此招来反对。说明论点1和论点2之间区别的重要性在于,需要帮助读者认识到,论辩不仅是化解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更是社会生活和传播沟通的一种基本技能,对于改善我们与他人互动的质量和结果有莫大的关联。许多人从来都被告知并自然而然地相信,辩说论争是不好的,它会损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尽量避免。的确,某人要是被带上“爱争好辩”的帽子,显然不是什么好事。那些动不动就与人辩理较真的人,那些争辩起来面红耳赤、就算被对方驳倒也绝不罢休的人,经常被认为不够宽仁随和,或者干脆叫令人讨厌。6美国文化比起其他文化(比如许多亚洲国家的文化),对辩争和质疑比较容忍和习惯,但许多美国人也往往认为,辩理论争会有损和睦的人际关系。互联网上有许多帮助人们避免陷入论辩处境的站点,许多站点直接宣称“论辩破坏关系”。7语言学者狄波拉·唐宁(Deborah Tannen)曾悲叹道,“辩争文化”造成人们“以好斗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和芸芸众生”。8唐宁认为,人的好辩倾向会加剧分歧,抑制妥协,错误地夸大意见差异,鼓励咄咄逼人的行为方式。虽然唐宁没有点明,但我们不得不指出,她如此强硬地抨击论辩文化,其做法本身就具有反讽意味。读者自然不难理解,由于本书的基本性质,我们对唐宁的多数主张不能苟同。唐宁担心人们太爱争辩,而我们觉得,我们的语言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分析问题与达成共识的工具。我们相信辩争可以——也经常——有助于调整人们和社会的关系。人们通过辩争来磨合对社会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促进对复杂问题的理解;通过辩争来解决分歧和矛盾,甚至做出艰难的决策,以便向前推进。争辩本身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许多人从未学会以建设性和有利于社会的方式来展开论辩活动。本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若干论辩策略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论辩能力,进行有建设意义的辩说论争活动。建设性的辩论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登场,这样人们就能了解到对某一问题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视角、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竞争性的辩论分析,从中择出最令人信服的观点立场。我们认为,人们只有通过传播沟通,通过论辩互动,方能结成关系和形成社群。朋友、亲属、同事或国民同胞之间经常分享看法,交换信仰理念,相互倾听和共同协商的方式,决定着他们社群集体的价值观,形成群聚集合。正如理查德·格拉夫(Richard Graff)和温迪·温英(Wendy Winn)所说: “人类社群是围绕和通过交流形成的价值观来构成和定义的,它们也通过强化这些价值观的话语过程得以维系,并通过公共论辩来对这些价值观进行配置和检测的。”9二、论辩与个人决策我们每天都必须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有些决策琐碎且无关紧要;有些则很重要,甚至事关我们的一生。比如,我应该和朋友出门,还是应留在家里学习?我应该进哪所大学?选修什么学科专业?是否要买辆车?我有钱支付计划中的旅游休假吗?我在选举中应该投谁的票?我应该接受那个远离家人和朋友的外地工作职位吗?上述的所有决策以及数以千计的类似问题,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时时考验着我们的分析能力和论辩能力,并要求我们给出相应的回答。每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被迫做决定时,我们会运用我们的辨析能力。所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论辩完全是个人内心的选择和决策的过程,甚至家人和朋友都无从知晓。不过,我们也经常被要求解说我们的决策情况。在这种讨论环境中,我们要向那些对此事有发言权的人说明我们的行为。我们希望他们理解我们所做选择的理由,希望他们批准或尊重我们的决策和决策推理过程。我们力图证明,我们的决策选择是基于所掌握的知识、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解决此特定问题的考虑;我们的决策是合理的和正确的,希望他们认可我们的理性判断。由于是决策者,我们将因此为之负责。比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要对自己的父母负责;尽管已经是成年人,我们仍希望让父母高兴,以我们为荣傲。我们同样对爱人和配偶负责,对其他家庭成员负责,对朋友、同事、雇主负责。所以,即便是非常私人的自我决策,头脑中辨析推演的思索过程也总有假想的观众在场。三、论辩与民主决策民主社会中,论辩的能力是一种基本生存技能。掌握所辩主题的相关知识,拥有清晰推理和表达的能力,遇到反对时能自我辩护的能力,都是公民参与民主过程的重要素质。民主政治制度要求公民拥有做出复杂决策的知识,能够对有关价值观和公共政策的各种不同观点看法做出辨析和评判。在充满活力的善政环境中,公民彼此尊重各抒己见;遇到分歧,通过辩争讨论,从善决策,实现进步。民主政治运转需要知情的、有能力的和充满激情的公民群体,来参与公众事务的政治选择过程。为了维持民主社会的正常运行,公民在生活中也需遵从一定的文明准则和礼仪要求。参与文明的话语表达也有若干基本规则,对此公民只有认真学习,方能恰当地和建设性地加入论辩活动,并做出合乎理性的决策。正如玛丽·斯塔基(Mary F. Stuckey)和肖恩·欧瑞克(Sean Patrick ORourke)所说: “显而易见,修辞、社群、礼貌等可由一个概念统括起来,即‘修辞须真诚’;这一修辞表达包含摒弃故意欺瞒,以及同等尊重自我表达和倾听他人表达。”10不幸的是,当今许多政治竞选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恶意攻讦和诋毁对手上。这种做法不利于培育良好的政治参与风气,反而会给普通民众的日常论辩活动树立恶劣的榜样。当人们看到场边的棒球教练把沙子踢到裁判的身上,或者做出种种疯狂举动,以抗议裁判执法不公时,大家也许会一笑置之。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类似的行为如果出现在国会里呢?果然,2009年一幕非常不文明的场景就发生在联邦众议院。当时奥巴马总统正就健保改革问题向议会发表演讲,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众议员乔·韦尔森(Joe Wilson)突然高喊: “你撒谎!”这突如其来的打断迫使奥巴马停止讲话,转向韦尔森说道: “你说的不是事实。”事后民主共和两党议员纷纷指责韦尔森打断总统演讲的做法不当和粗野。第二天,韦尔森道了歉。11有些人声称,当今美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变得越发注重负面指责和攻击诋毁式的表达,毫不顾及和尊重论辩应有的方式。12另外一些人则反驳说,美国历史上不文明的政治论辩的例子屡见不鲜,丝毫不足为怪。持此论者举出1856年麻省共和党参议员查理·萨姆纳(Charles Sumner)的例子。当年萨姆纳在国会发表演讲严厉抨击奴隶制,并挖苦嘲笑蓄奴者。两天后,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众议员普瑞斯顿·布鲁克(Preston Brook)手持大棒在参议院会场把萨姆纳打成重伤。13过去的情况比现在糟糕,这是事实。在内战爆发之前,美国的政治辩论也的确不那么文明。但这并不能成为说服我们的反论。因为,今天的公民和民选官员理应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做人行事,懂得尊重他人看法和意见的价值,应当具有诚心倾听他人的态度与能力。在此,我们还想提醒和强调一点,提倡文明和礼仪有时有可能被用来压制少数群体的观点和声音。参加抗议活动和表达不同意见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权利。试图用不文明或不合礼仪为借口,令少数群体的意见表达失声,同样与民主国家的追求目标背道而驰。14我们所赞同的文明主张是,所有人都能行使其言论自由权,既能畅所欲言,也能获得倾听权,正常参与公民对话。公民和民选官员之间的良性关系,有赖于两者之间的传播沟通和公共讨论。作为民主国家的公民,我们把某些权力让渡给民选官员来执掌。我们认可民选官员为我们开车时速设限、订立税率、决定哪些药品合法等。民选官员需要让选民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公民利益的最大化。假如大多数公民(甚至数量可观、组织良好、呼声响亮的少数群体)决定不接受现行政治秩序的合法性,或者不接受其法律体系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正义性,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迅速瓦解。考虑到人们并不总能全体一致,对政府应当做什么的观点分歧始终存在。于是,论辩就成了达成公共共识政策的基本方式。我们作为公民,可以参与辩论,表达意见,倾听他人,评判各类政治人士彼此对立的种种说法。最终,我们通过选票来支持某位参选人,或者某一政治立场。围绕着所有复杂的政策问题而开展的各种热烈的和公开的辩论,左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诸如堕胎、控枪、移民权和死刑等热门话题,总能引发激烈的辩论。政治参选人总是试图语出惊人,吸引公众关注和支持,以赢得选票。他们只有倾听民众的意见表达,理解和抓住选区选民的意愿要点,方能获得选票,进而代表其选区的选民。美国公共政策的形成、修订调整,以及最终的通过或者拒绝,都是决策者在各地市政议会、州议会和联邦议会的立法听证和辩论过程中通过提出和评判论点意见的辩诘方式来实现的。论辩能力对我们的政治生活很重要。它使我们能够清楚连贯地表达我们的观点意见,并说服别人接受我们的立场。同样,这一能力也使我们能更好地利用和评判公共意见。理解论辩原理的人,能更仔细地倾听和有批判意识地对待各种意见观点。每日每时大量的意见观点扑面而来。广告商、政治领袖、新闻记者等,都试图影响我们的思想和看法。懂得论辩的原理可以使我们成为消息灵通的听者和不轻信的选民,能从所接触到的纷杂观点意见中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信息,并坦然从容地面对政治煽动家们的不实、夸大之词。四、论辩与价值观如前所述,人们随时随地命名和建构他们的生活经历,以便使其生活世界具有意义。著名修辞理论家、文学批评家肯尼斯·博克(Kenneth Burke)说: 一个人通过建构其世界或历史,来形成稳定的态度。不论诗人还是科学家,都根据其想象之力,尽可能丰满地定义“人的境况”。依照头脑中这一定义,他将一些功能和关系分拣归类为友好的或者不友好的。对视为友好的,他准备采取欢迎的态度;对视为不友好的,他则盘点掂量自有资源,以决定其投身抗争的有效策略…… 我们的哲学家、诗人和科学家都依据命名规则来行为做事,命名规则帮助他们简化或者解释现实世界。名称塑造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令我们顺从和适应某些功能运行,抗拒和排斥另外一些功能运行;支持或反对分别代表这些功能运行的人员。定名的作用相当深远: 它们提示你赞同什么或者反对什么。如果你称某人是恶棍,那么你面临的选择就是: 要么和他打斗,要么退却隐忍。如果你说某人做错了,那就意味着,你想要纠正他。15命名的行为——选择这一个而不是其他别的符号指代——帮助建构我们的态度和价值观(values)。因此毫不奇怪,命名也同所有辩论观点一样,与人的价值观相互关联。当然,有些观点意见可能牵涉重要的和根本的价值观,有些则没那么重要。比如,关于本镇最佳披萨饼的争论焦点,可能只涉及饼边的厚薄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厚边披萨、薄边披萨都是披萨;但对于披萨饼的狂热爱好者来说,这一点区别也许是天大的不同。事关堕胎问题的争论,则涉及比较复杂和重大的价值观冲突,诸如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权、个人隐私与保护未出生生命之间的冲突等。当所用符号触及深层情感时,争论变得非常“棘手”(sticky),难以处理。有关“孕晚期堕胎”(late term abortion)问题的争论就是一例。多年来,这类堕胎只要是基于医学健康的必要决定,如胎儿有致命的成活缺陷或者出于保护母亲健康安全等原因,法律都是允许的。但是,自从反对者特意给这类堕胎贴上“成形胎儿流产”(partial birth abortion)的标签后,有关的争论就变得更加激烈复杂。这些辩论进一步极端化了公众对堕胎合法性和道德性的态度立场;模糊了对所辩争的“孕晚期堕胎”问题本身的认知。这种“孕晚期堕胎”尽管长久以来作为对某些病症的一种临床对症处置手段,但在现实中极少真正实施。承认所有辩争都关涉价值观,并不等于说所有价值观都同等重要。价值观是激起人们的真心关注并起而辩争的基础根源。这意味着,有些争论是非常难于解决的,因为分歧来源于人们对这些所争问题的认识和立场截然不同。米尔顿·洛克奇(Milton Rokeach)把“价值”定义为: “肯定或否定的抽象理想,不与任何具体态度、物体或情境捆绑挂钩,代表着一个人对理想行为模式和理想终极目标的信念。”16洛克奇认为,尽管人们的态度和信仰多种多样,核心的价值信条屈指可数。17价值观在人年幼时就开始形成,后因教育和经历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人的一生中最稳定的坐标,人据此从生活中获得经验和存在感。18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来自父母、学校、宗教训谕和大众传媒,以及每日每时身处其间的文化环境。所以,生活成长在美国,必然深受美国价值体系的影响。不过,美国价值体系不是单一的。在美国各地社区,存在和活跃着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它们经常彼此竞争。19例如,统摄中西部农村地区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就可能与东部都市生活或西海岸城郊居住生活原则相当不同。这些差异经常表现在热点问题的公共辩论中,比如婚姻权是否只限于异性恋人群,是否也应延伸至同性恋人群。特定社会经济经历、少数族裔社区、亚组群体乃至不同家庭,都会在价值观问题上出现重大差异。此外,人们在学习掌握蕴含意识形态内容的语言符号系统时,也被灌输了相应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公民在获得了确保其在所处文化中行为得当得体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就成为了该文化环境中正常合格的社会成员,即便不完全一致和全面兼容也问题不大。20价值观决定着人们论辩的观点立场,也决定着人们对观点的说服力的判别原则。我们依据我们所接受的事实提出辩论观点。21人们对价值观的坚守,受他们看待自身利益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因为,我们所处的情境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提出和评判观点的目的,来自我们改善自身现世地位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需要。对堕胎问题,年轻单身女性可能更倾向赞成自主选择的立场,而中老年男性往往反对妇女拥有终止意外怀孕的权利。贫穷的公民可能乐意支持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开支,而富裕的公民则希望削减政府这类开支,以便尽量降低纳税负担。当人们努力争取为自己和所关爱的人营造美好生活时,他们遇到各种特定问题和特定需求;这些问题和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确影响和左右着我们。承认价值观在人们论辩活动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明了论点的设计和提出在于揭示真理,但“真理”也许并不只有一个。我们所认定的真理,出于我们的价值观和经验判断。价值观问题之所以复杂,就因为它们往往没有一个简单标准的答案。同样心智健全的人在诸如堕胎、死刑、安乐死以及开放色情业等问题上,也会立场不同、态度迥异。有意参加这类争议话题辩论的人,应该意识到自身价值观对自己观点的左右作用;而论辩对手也会通过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来看待所论辩的问题。人们所秉持的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论辩观点和立场。在美国自由党人(the American Libertarian Party)看来,政府不应参与规制食品安全或处方药问题的观点并无不妥;但对于多数民主党人来说,此论十分荒谬,甚至不值一驳。再比如,民主党积极主张立法将西部荒原划为禁止开发的区域,而共和党则支持出售政府手中土地用于开发。价值观恰如人们观察世界的透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接受的真实是什么,他所信仰和必须为之辩争的是什么。我们对自己在社会层级和经济架构中地位的自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每天遭遇新的经历和新的不确定性,我们的价值观随时经受挑战。当遇到新信息、新情况、新环境时,我们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新的看法和认识。价值观还决定着论辩的充分程度。农民比城市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政府设立最低农产品收购价格的观点,因为后者将因此支付更高的消费价格。农民一般更看重政府保护价所提供的收益保障,而城市消费者通常更赞成通过市场竞争,使他们必须支付的消费品价格尽可能低。当价值观非常不同时,冲突就会出现,达成一致将非常不易。同样道理,当论辩者面对持有不同价值观的受众时,要想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立场,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当价值观对立冲突时,我们最好不要再争辩下去;因为此时的人已经不能也不愿意理性地思考所争论的价值观问题。尽管就价值观问题展开论辩并力争解决分歧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途。22许多经验告诉我们,万万不可低估价值观分歧。事关根本的价值观分歧,甚至可能导致战争。中东时局就是一个例证。以色列和其阿拉伯邻国因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政治自治、国家和文化身份、经济平等、历史根源等引发的难以解决的冲突,导致它们之间至今处在战争或者准战争的状态,时间长达70多年。年轻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恐惧和不信任的环境中长大。对此,创建和保持一种有效的讨论式对话,比起建立隔离墙、恐怖袭击、拆毁居民区以及其他暴力行为,是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所有上述暴力行动只会导致全面战争,使成千上万人丧命。某种程度而言,所有论辩观点皆建立在人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这一事实提醒人们注意,要学会理性地对待各种议题,特别当这些议题的出现及其特性起源于深刻的价值观分歧时。23我们努力尝试通过理性的推导,来发现和解释价值观分歧,适应和接纳价值观与我们不同的人,赢得彼此的尊重,维护文明秩序。所有这些行为努力旨在使世界变得更友善更安全(本书第五章将讨论价值观主张)。五、论辩与道德前文已经提到,在论辩过程中,保持文明和合乎礼仪非常重要。文明和礼仪是合乎道德的论辩活动的基础要求。我们认为,伦理道德问题是任何学习论辩理论和实践的人都需要重视的。伦理道德可以理解为人类行为哲学,它是一整套合宜地自处及涉他行为的准则。24审视论辩过程中的道德问题,一般指考察论辩者的动机和所运用的手段。文森特·卢吉罗(Vincent Ruggiero)对“基于价值观”的、合乎道德规范的推理过程的理解是: 基于价值观且合乎道德规范的推理指,根据某一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价值观,来确定该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些价值观包括真实、责任、正义、节制、勇气、克己、智慧、气度、自豪、雄心、温柔、坦率、自利、忠诚、感激、慈悲、自强、疾恶、补过、关怀、热情、平等、敏感、互惠、慷慨、谦虚、友善、尊重、爱国心、爱国狂等。一般的道德原则就是所谓的“诚实即道德”,或者“敢做敢当”。25如前所述,人们秉持的价值观是他们的成长过程、文化熏陶、宗教教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过,我们认为,卢吉罗所列举的大多数价值观列项超越具体文化、信仰和意识形态的范畴。所有论辩者都应遵从真实、正义、友善、尊重等原则;这些普世价值观应当贯彻和导引论辩的全过程。著名论辩理论家韦恩·布罗克利德(Wayne Brockriede)认为,论辩者各自的形象对互动论辩过程性质的形成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认为,有的论辩者只把辩论对手当成一个对立面,或者一个可以打压操控的弱者。这种论辩者只想在辩论中占上风,或者达到他们预想的目的,以致不惜羞辱对手,制造冲突,既葬送了未来互动的可能,也毁掉了彼此的信任关系。26布罗克利德同时警告那些想通过魅惑或欺瞒而一时得逞的论辩者。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采取伪装或欺骗手段,丝毫不顾及这样做会对其他人的愿望、感受、需求和情感方面造成什么后果。27上述两类论辩者有一个共性,即他们都自认手握真理和正确,谁不赞同他们,谁就是绝对错。假如某人自信只有他或她掌握着真理,那么此人就不可能听进他人的任何意见。这种人刚愎自用、指手画脚,打断或压制他人意见;虽然有时也显出关注和倾听的模样,但实际是想伺机骗惑或操纵他人。丝毫不考虑他人的看法立场,无异于践踏人性。布罗克利德强调,论辩者应当视其他人为自己的同类,而非一个对立面;人们应当寻求权利的均衡,而非凌驾他人的权利优势。论辩者提升和完善论辩策略和技巧,是为了帮助推进和发展人群及社区之间积极的和持续的现行良好关系,实现互助共赢的目的。有道德的论辩者必须认识到,别人可能对真理有更佳理解或看法,真理很可能处在双方意见立场之间的某个地方,或者参辩两方的意见可能都是错的。尊重对手的论辩者应承认对方的智力和素养,相信对方具有在审视所有摆在面前的不同事实和观点后,仍然能够冷静理性地决定他们观点立场的智慧和能力。从这样立场出发的论辩者将愿意为基于信仰的立场而辩,基于真诚而辩,并坚信辩论即诚信人性的展示过程。论辩者还需要认识到,他们有可能输掉辩论,因此必须敢于承认: 他们的信仰和长期坚持的观点立场也许还有缺陷。布罗克利德关于论辩风格的观点看法很有说服力。我们所有人都希望与尊重我们——而不是只把我们当成对立面——的人进行论辩。如何创建这样一种论辩关系和氛围呢?有一条与“黄金定理”类似并广为人知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欲交友,善待人”。尽管耍弄对方和不道德的辩论现象始终存在,但我们依然认为,克服这种现象的最好方法是,你绝不效法和采用这类手段。为自己设立一个较高的道德约束标准,将会鼓励和促使他人和你同向前行。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坚持这样的理念和实践,社会上那些不道德、欺骗和做派蛮横的辩论者就会大大减少,有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论辩者的差别就会日趋明显,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鼓励诚实互动的社会风尚。有道德的论辩者是正直诚实的论辩者。他们会仔细发现和调查相关的事实信息;不歪曲篡改所发现的事实,也不隐匿别人可能会做出不同解释的客观信息,更不骗说他人接受明知不实的立场或看法。有道德的论辩者从不敦促别人做有悖于他们根本利益的事情;最起码他们会坦白地提醒对方,某些行动可能会损害他们的自身利益。沃尔特·菲舍尔(Walter Fisher)说,我们的道德标准是“在很长的时间段内,通过符号交易,以主体间方式创建起来和加以维护的。它们既不是非理性的,也不是理性的;它们是我们在社会化进程中获得的历史文化‘产品’;它们活在我们每日每时讲的、听的和践行的故事里”。28有道德的论辩者尊重他人的观点立场。他们视辩论对手为正直良善之人,能够对他人观点立场秉持开放态度。他们认为,强力和威压不能产生有效的决策,而认真系统地考量争议双方的观点,将有助于做出最佳的决定。学习有效地进行辩论,就是学习如何以合乎道德的、积极的方式进行辩论。我们相信,作为一名论辩者,如果你为自己设立一个高标准,以诚信和正直的态度对待对手,那么你的论辩对手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回报你。在这种情况下,论说辩争将会变得更文明,成为更有价值的场域或平台,让思想观念得以自由地交换,以追索寻求能够改善所有人生活的政策和方案。小结论辩的能力对人们解决问题、消弭冲突和评价不同的行为路径,都是不可缺少的。许多人一直被误导,以为辩争是一种消极无益的行为,应当尽量避免;而我们坚信,辩争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之一。学习有效地进行论辩,不仅要学习和掌握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策略原则,还应懂得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从事论辩活动的重要意义。关键词论辩(arguing)论点(arguments)伦理道德(ethics)符号(symbols)价值观(values)活动练习1. 记某一天日志。仔细观察并笔录所亲历的政治游说或宣传主张的情况情景。a. 你遇到这些政治游说和宣传主张的次数。b. 这些游说或主张采用哪些传播形式?书面的、口头的,还是非语言的?c. 它们要求你做出什么个人决定?d. 作为民主社会的成员之一,你被要求做出什么决定?2. 回忆记录你近期参加的一次辩论活动(须是论点2类型,即以不同意为特色的互动论辩)。a. 不同意的要点是什么?b. 你的观点所反映的价值观是什么?c. 你如何解决观点分歧?d. 你是否满意互动辩论的结果?3. 阅读今天报纸的社论言论版。分析一篇社论的论点。该社论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价值判定?与其相对立的价值观可能有哪些?4. 列出5项你最为珍视的价值观。写出它们在你心中的排序。请你的朋友、同学、家人、父母或与你关系密切者,也做上述同样的事。比较你的和他们的表单。a. 两个表单中的共同项有多少?b. 两个表单中排序相同性如何?c. 相同的原因是什么?d. 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推荐阅读

注释

第二章第二章论辩的基础人们通过论说辩争来表达、解说和捍卫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类论辩活动既能反映出论辩者所持的价值观,也会对论辩者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作用。论辩者的观点蕴含着价值指向,透露出持论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对他们生活经验的解释和定义等。由此可知,仔细审视和分析论辩观点,可以令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立论者和那些完全信服此论点的接受者,乃至立论者和接受者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性特质。层出不穷的新经历、新情境不断地向人类发起挑战,为了现世的生存,人们不得不分析和理解这些挑战。各种事件的出现迫使人们思考和解释它们的意义,特别是当人们讨论这些事件时。人们通过讨论彼此的经验经历,创建了人类文化,分享文化成果,如此实现再创造。人类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也如是;正是我们的先人看到、学会并创立了根据某些基本原则来进行生活的生活方式。这些原则的昭示和传播,有些通过宗教先知、牧师或其他神职人士的教导传递给我们。我们也通过谚语、寓言和历史故事获得价值观。还有些是父母、老师,以及公民领袖和社区领袖灌输给我们的价值观。最后,我们的价值观还来自我们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并受朋友互动的影响。人们的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其价值观就不同。本章讲述价值观如何影响人们选择和评价论说的观点,以及竞争性论辩市场的构成。我们认为,人是以叙事(narrative)或者讲故事(storytelling)的方式,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和价值观。人的一生都在听故事和讲故事。有些故事(stories)我们相信或喜欢,觉得有用和有趣,就重复讲述它们。另外一些故事,我们觉得不可信,于是怀疑和抛弃它们。通过讲故事,我们塑造出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所讲的故事不仅反映了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观,也构成了我们的现实世界。有些故事简单易懂、直截了当。童年故事往往包含道德教化成分,意在指引人们做生活决策,就像大家熟知的三只小猪的故事。第一只小猪盖了一间草房,第二■论辩学教程: 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第二章论辩的基础■只小猪垒砌了一间砖房,第三只小猪不辞辛劳,用砖石砂浆建造了一间牢固的小房。当老狼来了使劲鼓气吹小猪的房子时,只有第三只小猪的坚固房子屹立不倒。显然,这个故事想表达的不是猪舍是否坚固,而是面对严峻条件和情境(不单有恶狼,还会有大风和野火)的认真努力和准备,终将获得回报。和小猪一样,人们也需要投入精力,防患于未然。这类故事让儿童以易懂好记的方式,学习对他们未来生活至关重要的一课。指引我们生活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叙事形式呈现的。我们大多从儿时寓言中了解和学习了良行善举的重要。比如,一个小孩拔掉了痛苦不堪的狮子掌心的尖刺,不仅解除了狮子的痛苦,更使他们彼此成为朋友。那些经常假称狼来了的人,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当他们真的需要救援时,没有人会相信他们。乔治·华盛顿承认他砍倒樱桃树的故事,点明说真话的重要性。他诚实的表现使他免受惩罚。许许多多这类故事,教会我们如何构建和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以及如何以叙事的方式推演说理。随着我们智力的发展和所面对的问题愈加复杂,我们所讲的故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细,以呈现和解说那些包含微妙道德问题的种种情境。这些故事的讲述需要纯熟的语言能力、讲述技巧和情节搭建。不过,究其根本,叙事推理的特性特质始终稳定不变。2014年3月,俄罗斯进占克里米亚半岛。195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宣布,把克里米亚半岛割让给乌克兰。当时,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内,都由执政的苏联共产党掌控;一纸简单的官方公告就把克里米亚半岛从俄罗斯共和国划转给乌克兰共和国: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法令宣布,鉴于克里米亚省和乌克兰共和国之间的经济一体、领土紧邻及密切的经济纽带等性质,现批准俄罗斯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乌克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联合声明,将克里米亚省从俄罗斯共和国划归乌克兰共和国。160年后的情况完全变了,赫鲁晓夫的慷慨大度也不再适合当下的情境。苏联解体和苏共失势之后,乌克兰和若干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成为主权国家。离开苏联时,乌克兰带走了克里米亚。尽管赫鲁晓夫当年把克里米亚当成礼物送出,但半岛长期被认为是俄罗斯的一部分。1954年,克里米亚居住着三大俄罗斯民族,2014年这种情况依旧。克里米亚和俄罗斯陆路并不接壤,但俄罗斯在半岛上有其重要战略力量——黑海舰队的若干大型军事基地和驻军。2014年,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借乌克兰国内发生政治纷争之机,派军队包围乌克兰克里米亚驻军营地,然后要求克里米亚就留乌/归俄问题进行公民投票。选举结果是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许多西方人士抗议选举不公平。普京则宣布欢迎并接受选举结果,认为这是克里米亚人民脱乌入俄的意愿表现。他还许诺建设连接克里米亚和俄罗斯本土的大桥。2意识到无法和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抗衡,乌克兰最终决定退让,并计划逐步撤回驻军,关闭其在克里米亚的军事基地。3美国和大多数欧洲政府抗议俄罗斯以高压手段夺取弱邻的领土,但普京的国内民望却一路高升。“俄罗斯民众对昔日超级大国地位心存怀念,普京收回几个世纪都属于俄罗斯的领土,大大振奋了民心。”4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对俄罗斯在乌克兰举动的抗议也许是最强硬的。她运用历史叙述来指明普京咄咄逼人的军事战略的重要性意义: “说到类似情景,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这样做的。…… 希特勒不断宣称,所有生活在诸如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地的德国人、日耳曼少数民族、日耳曼人后裔等,正在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必须前去保护他们。这令所有人都非常紧张。”5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把普京的行为与希特勒相提并论,搅动了国内外对俄罗斯举动重要意义的关注,媒体对她的观点也大肆报道。借希特勒来论说外交政策问题,对于美国政治人物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老布什总统就曾用类比对抗希特勒,来为其发动1991年入侵伊拉克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即“沙漠风暴”行动)的正义性辩护。老布什辩称,派遣军队是必要的,因为美国有责任反击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如果袖手旁观,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最终将占领沙特阿拉伯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根据上述说法,萨达姆的最终目的是夺取这一地区所有的石油储备资源,以便掐住美国和其他石油进口国的脖子。不仅如此,他还会残酷压迫这一地区的人民。老布什说,萨达姆极端残忍,完全无视人的生命和尊严。萨达姆依仗武力夺取政权,全面压制反对他和批评他的声音,还使用化学武器对付本国库尔德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联合军事行动,一举将伊拉克入侵者赶出了科威特,并重创了溃败的伊军。老布什总统既没有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没有推翻萨达姆政权,就停止了那次军事攻击。这背后的推理根据是: 夺取首都将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而“沙漠风暴”行动已经大大削弱了萨达姆政权的力量,伊拉克人民很可能自己起来就能把他打倒。老布什总统认为,推翻萨达姆政权,超出了盟国就此次战争行动的范围所达成的共识;如果坚持战争,将可能导致我方内部分裂,加剧该地区的政治紧张。612年之后,老布什总统的儿子——小布什总统于2003年派兵入侵伊拉克,完成其父未竟任务。萨达姆在经受第一次打击后,竟然维持住了在伊拉克的统治,并继续不安分地搅扰地区局势,据说甚至策划暗杀老布什。7小布什总统在表述他的开战理由时说,萨达姆是一个邪恶之徒,是镇压和屠杀伊拉克民众的独裁者;他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和美国的中东盟友构成威胁。尽管宣称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些武器从未被找到,也从未得到证实。不过,大多数美国人对萨达姆是个恶棍的说法确信无疑。小布什总统赢得了公众对入侵伊拉克和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广泛支持。8世界上还有数不清的、残暴的独裁者,然而美国不仅容忍他们,还和他们交朋友做盟友,比如智利的皮诺切克、菲律宾的马科斯、中国的蒋介石(最终被迫逃往中国台湾)等。这些人都非常残酷和腐败,但他们都获得美国大笔军援和经援。事实上,萨达姆早期也因为对抗伊朗符合美国战略利益,被视为美国的盟友。后来他又被描绘成十恶不赦的恶棍。这些明显的不一致,怎么化解和消弭呢?此外,为什么美国2011年策动推翻了利比亚残暴的独裁者卡扎菲,但并没在2013年插手推翻同样残忍暴虐的叙利亚独裁者巴沙尔·阿萨德呢?当然,是否决定入侵某一国家,是基于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用主义权衡分析,以及这一武力干涉行动是否可以产生对美国有利的结果。不过我们想说的是,每当公众经说服认定敌酋是个不道德的人,对美国的和平和安全构成威胁时,他们支持军事解决的势头肯定会更强劲。美国人——至少大多数美国人,相信萨达姆和卡扎菲是威胁,而巴沙尔·阿萨德还不是。出现这两种不同判断的原因之一是,那些在人们中间流转传播的相关故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希特勒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人,代表着彻头彻尾的邪恶、罪行与恐怖。将萨达姆比作希特勒,很容易使美国人回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惨痛经历。那些经验教训在那些“二战”故事中鲜活如生。许多“二战”故事几乎都是从英国首相张伯伦如何试图绥靖姑息希特勒开始讲起。张伯伦寻求与希特勒谈判交易,以防事态冲突扩大。当然,希特勒不可能接受安抚,战争在所难免,结果扳倒这个德国独裁者,制止其领土扩张野心的全面战争终于爆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假如英、法、美能尽早联手,在希特勒坐大之前,就做出强硬反应,情况也许会好得多。《伦敦每日电讯报》的一位专栏作家写道: “慕尼黑协定时期,如果先发制人地攻击希特勒,那将意味着立刻开战,而不是像实际发生的那样,拖到后来才开战。”9如此说来,如果我们把萨达姆比作希特勒,我们就应该在萨达姆稳固势力和对科威特以及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实现控制之前,迎头痛击他的扩张野心。10“萨达姆就是希特勒”表述的作用是明显可见的。希特勒作为现代社会最骇人听闻的恶棍,实施了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暴行,完全超出任何人性理智的想象。为实现其狂妄的计划,他不惜毁灭葬送他的同胞和国家。所以,只有武力才能制止

书摘插画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抢先评论了 “论辩学教程: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周易参同契(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EUR €16.99
加入购物车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EUR €48.99
加入购物车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 2017修订

EUR €19.99
加入购物车

最好的抉择

EUR €36.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